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的张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1收藏

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的张氏,,第1张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的来胧去脉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赐,遂成张姓一支。

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姓氏起源]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

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

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

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

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

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

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

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号〕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

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即为:清河

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

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官

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

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

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

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

伟之族所在。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

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5、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

张彭。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

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

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

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

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

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13、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

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氏,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

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

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

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

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

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

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

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族所

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

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

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属始兴张氏)、“孝友”、“亲睦”、“冠英”、“燕

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就会发现从西周宣王时以孝友

著称的张仲开始,历代都有张姓人士落笔的一页,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入头地,对于我国

的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像战国时除张仲后裔历代有人入

朝为官外,又有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贵族后代,曾

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张若,他曾迁关中民众万户于

川东地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以后,

西汉刘邦的谋臣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为韩国旧贵族后代。于秦末农民起

义时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

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汉武帝时有出使西域的名将张骞(汉中成固

〈今陕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国、康居国、大月氏国

和大夏国等,在外长达13余年。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帝

还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诸侯王张耳(魏国贵族后裔,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历算家、名相张

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大司

马张安世(张汤子,杜陵人)、淮南相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丞相张

禹(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东汉有御史、广陵太守张纲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

山东〉人),司空张嘉(汝南〈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侍中张嵩(阳陵〈今陕西咸阳

西北〉人),官至拜议郎、大司农、太常(为九卿之一)张奂(敦煌酒泉〈今属甘肃〉

人)。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曾两度任执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并第一次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灵宪》里,明确提出了“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的宇宙思想。他还作了许多诗赋,其中最有名的为《西京赋》。顺帝时有在四川创立

道派的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杰出书

法家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张奂之子。善章草。结合新兴楷法,省减章草点

画波磔,创立“今草”,曾被韦诞称“草圣”。晋代王羲之论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

(芝)两家,而羲之草书,也深受其影响。汉末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治今河南

南阳市〉人),一生致力于古医学的钻研,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着有《伤寒杂病

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曹魏有扬武将军张绣(武威祖厉〈今甘

肃靖远西南〉人),蜀汉有大将张飞(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吴有名臣张昭(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谋士张纮(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学家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张载(安平

〈今属河北〉人)、张协(安平〈今属河北〉人)。又有凉州刺史张轨(安定乌氏〈今甘

肃平凉西北〉人),张耳17世孙。他曾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

建姑臧(今甘肃武威)城,立学校,定币制。死后,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为“十六国“之

一。其子孙继续拥有凉州76年。东晋有学者张湛(高平〈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曾官

至中书侍郎。十六国后赵有大臣张宾(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南朝梁有杰出画

家张僧繇(今江苏苏州人),以善画道释著称。在吸收

传统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又创“没骨山

水”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或称“画家四祖”。北齐

有天文学家张子信(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张说(洛阳〈今属河南〉人)、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既为官

宰相,又是诗人。另外又有宰相张镒(吴〈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张文瓘(相高宗,清

河东武城〈今山东清河西北〉人)。张锡(相武后、韦后,清河东武城人,张文瓘弟之

子)、张嘉祯(相玄宗,河东临猗〈今属山西〉人,张咤之3世孙)、张延赏(相德宗,

张咤之4世孙)、张弘靖(相宪宗,张咤之5世孙)、张浚(相僖宗、昭宗,河间鄚县〈今

河北任丘北〉人)、张文蔚(相哀帝,河间鄚县人)、张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乐西北〉人)、张镐(相肃宗,汲郡〈治今河南汲县〉人)。还有杰出书法家张旭

(吴〈治今江苏苏州〉),精通楷法,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有“张颠”之称。其草书散见于

历代集帖中。杰出书画理论家、画家、书法家张彦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尤长于书

法。撰有《彩笔诗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还有以守睢阳(今河南商

丘)、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张鷟(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小说家张读(深州陆泽人),曾官尚书左丞。撰有小说《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录》10卷。画家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市〉人),张璪(吴郡〈治今

江苏苏州〉人);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张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张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华〉人)。至北来有哲学家张载(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一生讲学

于陕西的关中,其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提出了“太虚即气”之

学说,反对佛、道二教以虚无为本体的唯心论。他着有《正蒙》、《易说》等。著名画家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尊为紫阳真

人,着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将领张俊(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帅,极受高宗

礼遇。又有名将张珏(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人)、张世杰(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词人张元干(长乐〈今属福建〉人)、张孝祥(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学者张栻(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

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书法家张即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

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元代有散曲家张养浩(今山东济南人),其一生所写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关怀古》一首最为成功。张可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

人),一生创作散曲达800多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画家张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张守中(上海人);作家张国宾(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

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后主持国事达10年之久。画家张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张宏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戏曲作家张凤翼(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

有9种,均以词藻华丽著称;音乐家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张溥(太

仓〈今属江苏〉人);医学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书甚多,在医学理论上有

独到见解。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今陕西定边东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

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江苏苏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学。所著《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流传至今。文学家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张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经学家张尔崎(山东济

阳人)。清代,张姓的名人就更不胜枚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

领张之洞(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土、内阁学士等职。一生中也

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

调任湖广总督时,开办汉阳铁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了芦汉铁

路。对发展民族工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学者张澍(今甘肃武威人),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文学家

张潮(今安徽歙县人)、医学家张石顽(今江苏吴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张惠言(今江

苏武进人);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安徽亳州〈今毫县〉人)、张宗禹(安徽亳州人);义和

团首领张德成(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国、西斑牙、秘鲁三国大臣。曾官至户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记》。北洋军

阀张勋(江西奉新人)、张作霖(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张敬尧(安徽霍丘人)、

张宗昌(山东掖县人)等。近代张姓名人有:立宪派、资本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张百祥(四川广安人)、理学家张相文(江苏泗阳人)、史学家张星烺(江苏泗阳

人)、资本家张振勋(广东大埔人)等。现代史上,张姓名人主要有:张太雷(江苏常州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年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

行了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委书记。同年12月领导广州起

义,在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张云逸(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军中任要职。建国后,历任中

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央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张闻天(南

汇〈今属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

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46年后历任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张澜(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大学校长等。1941

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江西萍乡

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的创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组织主任。1924年被北洋军阀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铁路上***员的名单。在中共“六

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积极推

行“左”倾路线。在红军长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伪中央。1938年叛变革命,投降国民

党。1948年逃至台湾,后定居加拿大,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另有张治中(安徽巢县

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

九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等职。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

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代表团进行谈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迁徙]由上可见,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清阳(亦即后来的清河郡治),春秋时,由

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有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

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

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

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

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

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由上可见,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人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

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

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

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

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方军队南下

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

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

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张氏得姓始祖: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字辈往往都记录在家谱上,通过老谱可以查询到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家谱的可以重新编修呢,参照百姓通谱修缮的家谱,非常好!!!  

百家姓张姓排在第24位。

百家姓顺序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故而张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二十四位。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

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 [9]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 。

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张姓

我们这支张氏家族,为明初入蜀分支,定居夹江新场,夹江始祖张正兹。康熙五十二年,在夹江县建祠堂立谱,序上列有十六字辈:应、辰、拱、极;辉、照、星、光;显、荣、先、世;忠、义、纯、良;

清朝中期张拱兰祖迁居于成都双流九江(龙池升平),育有四子:极辉、极综、极绮和极纹,号称四大房,由此开始在成都双流周边繁衍生息几百年,到而今,人丁兴旺,家族繁荣,遍布全国!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117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40支。这种状况同修谱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该谱主修张宪、张阳辉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饶州府10人。可见该谱就是以徽州府和饶州府为主编修的。谱谱对117支衍派的渊源作了具体记载,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该谱还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皇明大一统志》诸图书,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著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该图还在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二册至第六册前部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对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该谱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该谱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为本源纪;中卷之一至四为嘉会、塘冲、进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为列传;下卷之三为墓图、墓志铭、祭田以及通修宗谱跋等。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该谱是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张载之族谱。张载(1020——1077),字子厚。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从而创立了与洛学并行的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该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世系。该谱以德庆公为始祖,旨在联络由锡山徙居姑苏、徐州、宜兴、荆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张氏后裔。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六册后部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张氏通谱》八卷,张而昌修,张铣寿校订,清光绪二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分装八册。该谱以张栻为一世祖。栻公(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长子,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裔孙。浚公力主抗金,因收复中原壮志未酬,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乃嘱咐死后葬于潭州宁乡(今属湖南),栻公遵嘱而行,并定居于此,死后亦附葬于此,故曰栻公生于蜀而长于湘,称得上是湖南人。他幼承家学,秉承父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年30时以荫补官,协助其父主持抗金北伐之事,历任直秘阁、吏部郎兼起居郎侍讲、秘阁修撰等职,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前后居地方官十余年。每到一地,都能“问民疾苦”,访求“利病”,改革弊政,提倡兴学,多有政绩,受到民众的拥护。淳熙八年(1180),因病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48岁。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却很大,至今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还有专门祭祀他和朱熹的祠堂。绍兴三十二年(1162),栻公28岁,遵父命至衡山文定公书堂正式拜胡宏为师,攻读理学。因学习勤奋,见解非凡,深受师长器重。胡宏高兴地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学成,在潭州(今长沙)城南建城南书院以传师说。乾道初(1165——1173),他应湖南安抚使刘珙之邀,主讲于岳麓书院。其时胡宏师已谢世,胡宏的门下弟子求学于岳麓书院者络绎不绝。当时就有“道林(寺)三百众,(岳麓)书院一千徒”的时谚。岳麓书院遂成为影响最大的学术中心。就连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亦闻名而从福建不远千里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未发已发”等心性问题。两人抵足夜谈相与论辩,颇为相得。学术史上称曰:“朱张会讲”。后来朱熹在回顾这次会讲时说:“敬夫所见,造诣卓然,非所可及”。又说:“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可见朱熹受张栻的影响之大,且得益不少。张栻死后,其诗文由朱熹编定,名曰《南轩文集》刊行于世。张栻以湘学派大师,名垂青史。该谱卷一为序,计有旧序、纪源、公派语、魏公本传、魏公行略:卷二、卷三为世系;卷四为墓图、祠图、祠田、公牍等;卷五为优免公牍、旌典;卷六为碑文;卷七为列传、节孝、像赞;卷八为艺文、寿文、祠堂总录、跋。该谱以一世祖和二世祖合立为总表,即将浚公长子栻与次子杓并列,称曰大宗合表。杓公,字定叟,历官广西经略、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大学士,随宋室南渡,定居钱塘。余姚、杭州、鄞县张氏,多为其后裔。栻公有二子:长曰焯,次曰炳。该谱从三世起,均为焯、炳二公之后裔。焯公居宁乡龙塘,被尊为龙塘开基祖。其后裔有世居龙塘者,亦有居官湖北、江西,入籍当地,若干年后又复迁回湖南者。炳公曾东迁浙江,其后裔又迁回湖南。今湖南宁乡、益阳、安化、新化、湘潭、长沙、沅陵、辰州、泸溪、永顺、龙山、衡阳、邵阳、祁阳、永州等地,均有焯房与炳房之后裔。从三世至十二世,分立房谱。溯其源,共祖其祖;分其支,各亲其亲。此为该谱之一大特色。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张云逵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原装四册。定阳张氏出自陇西,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颐由陇西徙居山西汾州府介休县西关。该谱以张颐为一世祖,其子名进禄,字锡爵。又由西关迁居城中,生齿日繁,至清代,为一盛族。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七册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民国《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张廷辉主修,光绪四年(1878)余庆堂刻本,分装十四册。该谱以成业公为一世祖。张成业,名绍祖,唐朝宰相张柬之的后裔,宪宗朝元和进士,官拜江东提刑,居婺州即金华府,后因唐亡弃官迁居衢州府开化县之音铿,是为音铿张氏始祖。今浙江钱塘武林张氏、处州丽水张氏、衢州西安张氏、婺州金华张氏,大都是唐相柬之公之后裔。该谱即浙江衢州开化县音铿张氏宗谱,只是唐相柬之公后裔中的一支。但在这一支中,因人才辈出,显赫青史,遂为天下望族。该谱取名《清河张氏宗谱》,旨在说明音铿张氏乃是清河张氏始祖岱公之后裔。该谱对张氏起源、衍派播迁,记载甚详。该谱卷之首为新序、目录;卷一为凡例、圣谕、祠规、家训、旧谱序等;卷二为诰敕、谢表、列祖遗像、像赞、里居图等;卷三为历代仕宦录、历代宰相录、忠义录、孝友录、文学录、武备录、贞节录、隐逸录、道术录、古今通派考、历代源流考;卷四至卷十为各派世系图;卷十一为各派堂记、寿序、寿诗、艺文杂著;卷十二为各派坟图、墓志铭、祀产;卷十三为各派支传、行实、名贤录、跋。前引《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以行省为单位记载张氏播迁各地的230个衍派)即出自该谱。据该谱记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封国太原府太原县,此为天下张氏通派之祖。从张氏开宗立姓始祖挥公算起,至成业公,共历118世;至清光绪三年(1877)止,共历161世。民国《清河世系》不分卷,张晋昭修,民国八年(1919)刻本,原装一册。该世系以张润为一世祖。张润,字清源,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世居吴江。该世系即世居吴江的张润后裔世系。民国《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民国铅印本,原装二册。该谱为吴郡张氏支谱。吴郡张氏本出张嵩第四子张睦。张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张显,齐庐江太守,生绍。张绍,官梁零陵郡太守,其孙名后胤,字嗣宗,国子祭酒,新野康公,以名儒为王者师。五传至张镒,字季权,为唐德宗时宰相。自新野康公后胤,吴郡张氏始扬名天下。自张镒相德宗,吴郡张氏遂与始兴、河东齐名。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八册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光绪《清河家乘》不分卷,张景云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世美堂刻本,原装四册。该家乘以张宝为一世祖。张宝,字维善,其先世为清河人。自宋南渡,徙居杭州。元末,张宝徙居钱塘南壁里,以孝行举贤良方正。明万历三年(1575),七世祖始修清河家乘。万历四十三年,九世祖重修。入清以后,又五次重修,光绪时刻印。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张日佐等修,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刻本。该谱尊舟十一公为一世祖。舟十一公名保望,字周臣,号舟十一,官奉议大夫、秀州通判,世居杭州。唐末战乱,徙居浮邑洞壶。保望公、即舟十一,乃是唐高宗时名相张文瓘的七世孙。文瓘子名洽,官魏州刺史;孙名宥,官扬州长史;三世孙,名衮,官虢州刺史;四世孙,名载华,官御史中丞;五世孙,名正则;六世孙,名知实,字冠仁;七世孙,名保望,即被该谱尊为一世祖的舟十一公。舟十一公有子四:长名雄,字君宇,官承奉大夫,迁居休宁杭溪,为杭州张氏始迁祖;次子名伟,字君度,依父居洞壶黄竹洞梅岭;三子名彻,字君胜,又字克明,迁星源甲路,是为甲路(即甲道)张氏之始迁祖;四子名英,字君沮,迁居黄墩,是为黄墩张氏始迁祖。杭旻、洞壶、婺源、黄墩,均为舟十一公子之孙。当然也是名相文瓘公之后裔。由于文瓘公和舟十一公,均出自清河东武城张氏,故该谱名曰《清河张氏宗谱》,意为不忘其所出。该谱上接唐相文瓘公,历经宋元明,下迄清乾隆十七年,历时一千多年。该谱卷首为旧序、谱说、谱诫、姓氏说、张字说、世原、基图、遗像,卷一为世表类,有源流世表、始迁世表,卷二至卷十二为各支世表,卷十三为帝制类(诰、诏)、世训类(家训、家规、家礼)和艺文类,卷十四为懿行类(传、述略、赞)、祝庆类(寿文、诗、词)和哀挽类(祭章、挽诗、挽歌、行述),卷十五为墓图、墓志、墓铭、墓表,卷十六为祀祖类(祀序、会序)和公据类(禁示、给照、议约、合刊族议、刊谱捐银名数、领谱号),最后是“清河张氏宗谱跋文”。整部宗谱体例完备,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江浙和安徽一带的张氏家族史和地方史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九册至第十一册前部第九册、第十册以及第十一册的前半部,收录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该谱以舟十一公之第三子彻公为一世祖。张彻,字君胜,又字克明,号大三,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随父徙居歙之黄墩、广明,其后彻公又徙居星源甲道(即甲路),是为甲道张氏始迁祖。彻公有三子十孙二十二玄孙,有五世孙七十六人。五世孙为“延”字辈,所以该谱卷一绘有“张氏七十六延迁派旧图”,这个迁派旧图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绘制的。从明正统到清乾隆三百多年间,七十六个支派,瓜瓞绵绵,辗转迁徙,丁口和衍派遍及东南各地,成为江南望族。仅进士就多达104个。其中宋代76名,元代7名,明代11名,清代10名。从五世祖延丕公起,开始编修本宗世谱。延丕,字彦直,官宋代户部郎中。其后,十世祖珏公和琮公,二次编修。珏公,官宋代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琮公官宋代中奉大夫、南阳县开国男。历宋、元、明及清乾隆,多次编修。加以人才辈出,收录广泛,记述翔实,所以该谱规模宏伟,部头号甚大,原装达四十四册之多。该谱第一卷有凡例、修谱新序、七十六延分迁旧图;第二卷是八支源流序、簪缨录等;第三卷至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表;第三十七卷为文翰录、谱纪、传;第三十八卷为墓志铭、行状等;第三十九卷为续传、像赞、祭文等;第四十卷为寿文、记、杂序;第四十一卷为诗、杂著、书扎等;第四十二卷为墓图、领谱号、谱跋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一册后部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该谱以四一公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后裔,原籍中州,元末由中州徙居丹徒。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生有三子:长曰仲实,次曰仲敬,三曰仲升。仲升公七传至九征,九征公乃清初名臣张玉书之父。该谱乃是张玉书之家乘。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顺治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授庶吉士,历官内翰林院秘书院编修、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丙午科浙江正主考、辛未科会试大总裁等。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叛乱,参预帷幄,颇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曾奉命数次监治黄河,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康熙四十九年(1710),受命与陈廷敬主持编修《康熙字典》,次年病故,谥号文贞。该谱由张九征初修。九征(1592——1655),字公选,号湘晓,顺治丁亥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司主事、文选司郎中、河南提学道佥事等。曾纂修有《京江张氏家乘原稿》,其后由四世孙张永清、张永泓续修定稿,所以该谱完整地搜集了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有关资料,对研究清初的历史,很有价值。该谱卷首为谱序、凡例、目录、修谱子孙名次;卷一至卷三为皇帝任命张九征张玉书父子官职的诰敕以及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谢恩疏等;卷四至卷九为各房世系图表;卷十至卷十二为传略和行述;卷十三至卷十六为载籍、艺文、祠墓仪制等。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二册至第十四册第十二册,收录清宣统《韦庄张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张坤照主修,宣统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装二十四册。该谱以张孝先为始迁祖。张孝先,字怀祖。仕元,时值江淮多警,乃卜居常州韦庄。张孝先有二子:长明之,元至正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提举,赠奉直大夫;次新之,迁居上张,即老二房世系。明正德五年(1400),张孝先五世孙张仲玉,首次修谱,明崇祯时续修。入清后,又先后七次续修。所以该谱亦称《韦庄张氏九修宗谱》。该谱保存了许多元代资料。第十三册和第十四册的前半部分,收录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第十四册后半部分,收录清光绪《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八卷十二集,张谦、张震祥等修,光绪十年(1884)敦伦堂刻本,分装十二册。该谱系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后裔。九皋公十二传至浚公。张浚(1097——1164),字德远,宋汉州绵竹人。北宋政和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传檄勤王有功,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保东南,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五年(1135),拜为宰相,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大举北伐,自任总督兵马大元帅。绍兴七年,因郦琼兵叛,引咎辞职。秦桧执政,被排斥在外近20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南下攻宋,重新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国公。孝宗隆兴元年(1163),再次拜相,督师抗金。次年,为主和派排挤,被罢相。居家期间,搜集整理修谱资料,理出了其先世世系。因抗金复国大志未酬,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遗命死后葬湖南宁乡。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中兴备览》。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兵部尚书张宏,在浚公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纂修成族谱,并奏请理宗皇帝,赐玉玺印于该谱之首,此即该谱首页玉玺之由来。浚公五世孙,宋谏议大夫元瑜公,官工部尚书,晚年致仕,迁居姚江云柯里。其后裔分为五支:八卢城庙后桥为第一支;历山三墙为第二支,西堑为第三支,逊马桥为第四支,化龙堰东堑为第五支。该五支都分别编修有房谱。清光绪十年(1884),张谦、张震祥等在各房房谱的基础上,修成宗谱取名为《姚江历山张氏宗谱》。该谱第一集为凡例、祠规、目录、各房藏谱目录、总序、各房谱序、世系总图、历代诰敕、像赞、祭田等,第二集为历代先祖传,第三集为魏国忠献公行状,第四集为艺文志,第五至第十五集为各房世系并附补遗及卷外,第十二集为家乘一览记、备考等。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之前部,收录民国《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振鹭等修,民国五年(1916)树德堂铅印本,分装二十八册。该谱乃是《姚江历山张氏宗谱》的一个支谱,是宋谏议大夫、工部尚书元瑜公后裔中的第二支。元瑜公迁居姚江云柯里,其后裔分为五支,历山三墙门为第二支。历山始迁祖斌二公,乃三墙门始迁祖斌六公之兄。斌二公,仕元授山东济南府正提举,入赘历山邹副使家,定居历山。斌六公授广东广州府副提举,不忍与兄斌二公远离,遂定居芦城之西。在两家相距适中之地,建一桥,曰树德桥,俗呼张家桥,此即三墙门取名树德堂之由来。元明以来,人丁兴旺,支派繁多,遂购地建祠,名曰三墙门张氏树德堂祠。本堂神主自元瑜公为一世祖至其后裔分为五房,奉祀中堂。春祭定为二月四日,冬祭定为冬至前后十日。该谱卷一为谱序、祠图、树德堂楹联、祠堂记、墓图、诰敕、像赞、跋等,卷二为史传,卷三为宗献公行状,卷四宗贤列传,卷五为艺文志,卷六为杂记,卷七至卷二十七为世系图,卷二十八为补遗。该谱收罗宏富,记载翔实,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第十六册之后部,收录民国《鹤颈漕张氏宗谱》十六卷,张道生等修,民国五年(1916)追远堂铅印本,原装十二册。该谱以张荣为始迁祖。张荣,宋武功大夫,高宗绍兴间,因抗金有奇功,做官泰州。晚年致仕隐居于四明之鄞县,居县南鹤颈漕。四传而人丁兴旺,遂析为四宅:板桥、楼下、樟江、普塘。其后各宅又析为若干支,明末达六百余支。清乾隆时,裔孙张汉州,搜集资料,编修四宅谱稿。咸丰时,合族议定编修族谱,光绪时修成《壬辰新修宗谱》。民国初,张道生等重修,取名《鹤颈漕张氏宗谱》。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七册至第十八册第十七册,收录清光绪《张氏六修族谱》二十一卷,张秉铨、张谷南等修,光绪二十三(1897)冠英堂刻本,分装二十一册。该谱以栻公的八世孙仁秀公为一世祖。仁秀公(1346——1408),字廷光,官朝议大夫,有二子:长曰敏,次曰时杰。敏公(1973——1448)有三子:长曰纲、次曰维、三曰纬。该谱乃是维公后裔之谱。维公(1396——?),字均荣,有四子:长曰琦、次曰珂、三曰圭、四曰呈。该谱卷一为发源系图,发源系图以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为一世祖,十二传至浚公,浚公九传至仁秀公。该谱为仁秀公次孙维公之世系;卷二至卷十二,为维裔圭房世系;卷十三至卷十四,为维裔珂房世系;卷十五为维裔琦房世系;卷十六为维裔呈房世系。卷十七为像图、祠图、墓图;卷十八祠墓祭田碑记;卷十九为祠礼仪注服制图、优免荫恤节孝案稿;卷二十为列传、行略、家传;卷二十一为宗范、祠规、艺文、跋。第十八册,收录清同治《张氏宗谱》和民国《续修张氏族谱》两种。同治《张氏宗谱》十八卷。该谱以张德一为始迁祖。宋元鼎革之际,张德一携弟国四,由江西饶州徙居楚黄州黄陂县南乡盘龙城,其后,张国四又徙居陂北朱家坡。清雍正年间,其裔孙张元泰等始修宗谱。同治年间,张祥麟等又编修支谱。刻版时,将雍正宗谱与同治支谱合而为一。遂成《张氏宗谱》十八卷,亦称同治《张氏宗谱》。民国《续修张氏族谱》六册,张家骐等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该谱是唐初名将张士贵后裔之族谱。清康熙十七年(1678),张藐山首修世居盂县之张士贵后裔族谱。这次修谱以元代的张秀为始迁祖,对其五世三大股、七世二十八小股,均以序登录,纪事分明。但对张秀的先世,则记载甚略,故称《张氏近系族谱》。其后,张义生又据旧谱、墓碑以及采集资料,理出了张秀的先世谱系。张秀,乃是隋末唐初张士贵之后裔。隋末,张士贵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屡立战功,进封虢国公。太宗时,再立新功,迁左领军大将军,谢世后陪葬昭陵。其后,子孙袭爵,累世从戎。至宋明时期,子孙多以文才扬名,为盂县巨族。张秀之前的先世谱系,称为《张氏远系族谱》。乾隆五十七年(1794),张宗泗将《近系族谱》和《远系族谱》合而为一,并增补唐宋以来列祖列宗名人传略四十五篇,光绪元年(1875)刻印成册。民国初,张家骐等,以乾隆刻本为底本进行续修并付印,此即《续修张氏族谱》。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九册至第二十册第十九册,收录民国《中湘十亩丘张氏五修支谱》二十四卷末一卷,张万遂等修,民国二年(1913)大忍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以张明为一世祖。张明,字导文,生于明正统五年(1440),世居临淮。张明由临淮徙居湖广长沙张公岭。张明生有八子,其第七子名张教,又由张公岭徙居中湘十亩丘,是为十亩丘张氏支祖。张教五传至张子秀,张子秀于明清鼎革之际,徙居湘潭。该谱主要是张子秀后裔的族谱。第二十册,收录民国《花桥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张效良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孝友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册。该谱以张汉诚为始迁祖。张汉诚,字梦麟,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至正末年,徙居湘乡花桥。汉诚生有四子:嗣湖、嗣江、嗣源、嗣洪。后来,嗣江和嗣源之裔孙,遍及湘乡、湘潭、巴陵、永宁以及湖北、四川、陕西等地,丁口兴旺,人才辈出。有以武功报国者,有以文才蜚声者,有以勤俭起家成为当地豪富者。该谱所载主要是嗣江和嗣源两房世系及业绩,实为此两房谱。

  查看文章

  广东张家族谱(张氏来源)2009-04-19 12:45(1) 张氏来源之始

  挥祖是黄帝第九子(有谱载第五子)挥祖善制弓矢,赐姓张世居清河,故今之姓张者,通称曰清河。以后子孙繁兴,世代相传,至丕光、光祖以上世系不详,待考,光祖至九龄共九十五世。

  由汉代良祖第一世起传至曲江张族始祖“君政”公共二十四世。

  君政公是岭南之始祖。

  君政公以上世系,可参考张氏世系简表便明白。

  君政公以下世系本谱较为详细。

  第一世,岭南始祖

  君政公高祖守礼之子,原籍河南散骑里,唐朝贞观中,官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因居曲江,为岭南之始祖,妣 氏,生六子,长子虔、次子胄、三子冲、四子卿、五子誉、六子猷。(唐贞观中,约公元640年距今1341年)

  公葬于曲江田岭, 氏葬于皇岭。

  第二世

  祖子胄君政公之次子,越州郑州县令,妣姚氏生四子,长弘藏、次弘毅、三弘智、四弘愈。

  公葬于韶州平圃,妣姚氏葬于仁化,江口。

  伯祖虔君政公之长子

  叔祖子卿君政公之三子

  叔祖子冲君政公之四子

  叔祖子誉君政公之五子

  叔祖子猷君政公之六子

  第三世

  祖弘愈子胄祖之四子,唐官、新州索卢丞,广州都督,妣卢氏、李氏,生四子。长九龄、次九臬、三九章、四九宾。

  龄生之夕、母梦九鹤盘天而下,故有是名。

  愈公生于河南洛阳,随祖赴任,侨居南海而生九龄

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的张氏,

http://zupuzszhorg/startasp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