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楚国王裔还是宋国公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庄子是楚国王裔还是宋国公族?,第1张

小弟同样对庄子没有研究,但我尝试从找到的资料中查找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蒙又称萧蒙或小蒙,则在宋国国都商丘附近,因此判断庄子是宋国人。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宋戴公(前799年—前766年在位),原名㧑,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受万民拥戴,在位34年而卒,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宣王特赐谥为「戴」,死谥「戴」,其后子孙以谥(戴)为姓而姓戴。(部份后代则以其名武庄为姓。) 《姓纂》说,楚庄王的子孙,因谥而姓庄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 按照推论,其中一文直接说出庄子为楚庄王之后,理应是楚国王裔,同时普遍记载宋戴公子孙大多以戴自召,相对地在时代距离不远的庄子是宋国公族的机率应较为小 《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若果庄子跟楚王族没有关系,那我不认为楚威王会这么轻易把国家大事交给外人打理(因当时庄子只做过蒙漆园吏) 世系如何,我找不到 为何变成庶民?我想原因有以下数点 1诸侯长子会继承其封位,余下的会依次降级,甚至贬为庶民,因此庄子的祖辈可能就是这情况 2自己放弃,因庄子一生以优闲自居,不理世上事,故可能自己放弃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编辑] 生平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2] 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据以上记载,庄子名周。《知北游》中说「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这可能是庄子对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释。又有说庄子字子休,见于《警世通言》[2],但司马迁没有记载,《庄子》中也没有相关证据,恐怕不确。 庄子是蒙人。蒙又称萧蒙或小蒙,据考证在宋国国都商丘附近,所以庄子是宋国人。对于庄子作蒙漆园吏,一般认为是管理蒙地的漆园,也有认为漆园是邑名。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那年,宋国灭亡。也有认为庄子活得更长的,《庄子》中有[3]「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道家,从《庄子》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它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著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庄子像 [编辑] 思想渊源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4]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5],《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再道物关系上,老子和庄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但庄子强调道在物中,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屎溺」[6]。 [编辑] 政治主张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7]。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杀其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一守其盗贼之身。」[8]对于圣人,庄子批评「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说孔子是「鲁之巧伪人」[9]。庄子还说「凶德有五,中德为首」[10],所谓「中德」就是有心为德,有心为德就要虚伪,「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11],会导致天下大乱。庄子还对圣人学说的积极性怀疑,认为圣人可以使一人变好,也使三人变坏。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庄子认为「道通为一」[13],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对于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14]。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15]。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国。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16],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17]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18],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9]。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20] [编辑] 处世哲学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21],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22]。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23]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常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4]。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25]。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26]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27]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28],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9],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编辑]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迹。 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和近代 Teilhard de Chardin 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子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纪的科学了。

小弟不才,并没有研究过庄子。 不过下面的资料可能对你有用,而我也作了一个小总结。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不熟《史记》的读者一定会问,这段庄子的传记怎么会在<老子韩非列传>当中,而不是另外有一篇呢﹖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庄子是老子的后学,其思想在老子之下,故附庄子传于其后。 事实上,司马迁搞错了,司马迁没有考虑到以下两点︰ 1、先秦称为「老子」者不只一人,著《老子》书者并非春秋末期之「老聃」(或名李耳、李聃),而是战国时的「詹何」,其时已晚于庄周。(详见钱穆《庄老通辨》) 2、就《庄子》书而言,除内七篇与庄周本人的思想较有直接关系外,外篇、杂篇皆是庄子后学逐渐累积增加而成,离庄子较远,反而受《老子》影响较大,司马迁于庄子传记中提到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外、杂篇,司马迁便根据此断定庄子「诋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故置其于老子之下。 实则司马迁以《老子》等同于老聃的思想、以《庄子》书等同于庄周本人的思想,而这也正是古今大多数人对先秦诸子的严重误解。 虽然司马迁因为没有版本学的知识而对庄子的思想有所误解,但他对庄周的身世记载算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相互印证︰ 1、就其时代而言,《史记》说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梁惠王即魏惠王,因其迁都大梁,故亦称梁惠王)。而《庄子》较可靠的内篇也多次提到庄周的好朋友惠施做梁惠王的宰相。 2、就地点而言,《史记》说庄周是蒙人。据后人考证,蒙地为当时宋国的一县,因此庄周为宋人。而宋国当时为一小国,东北有齐国、西北有魏国、南有楚国等三大国,若以文化地理学来看,这三个地方正是当时学术文化荟萃的所在。当时齐国有稷下学术,邹衍、田骈、慎到等当世学者聚于此地,各家各派互相辩论;而南方的楚国则是道家人物的产地,老聃、接舆等隐士都是楚地人;西北的魏国,在梁(魏)惠王主政时期曾经「卑礼厚币,以招贤者」,惠施、庄周、邹衍、孟轲(孟子) 等都先后游历过。以此来看,庄周所处的宋国正是这些文化的交接处,而在《庄子》书中,也正反映出庄子吸收各方文化长处的现象。比如庄子除了尊崇南方「道家」思想外(请注意,当时无道家之名,道家之名为汉时人所创),也对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提出批评,而且受到「名家」的朋友-惠施的影响极大,另外,庄子的行文风格也受到齐地人荒诞不经的想像力所影响。这也是《史记》称庄周「其学无所不闚」的明证。 3、以庄周的知名度而言,庄周在世时已经名满天下。《史记》言︰「…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周曾经与当世的大学者辩论过,却没有人可以胜过他(庄子爱辩论,可从他与惠施的交游中看出),自此声名大噪,许多王公大人曾经想聘任他(如楚威王),却都被他拒绝了,这点从《庄子》书中的几篇故事与庄周对政治的鄙夷态度可以相印证。(另外,庄周极可能就是孟子所攻击的「杨朱」,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或杨朱与庄周思想的共通性,以及「庄周」、「杨朱」在上古音接近的事实看来,此说极有可能是真的。然而这点还要多方考察,将来我会对此作出研究。) 由《史记》以及部分《庄子》来看,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庄周的一生︰他是宋国人,早年曾经当过管理漆园的官吏。面对战国纷乱的局势,私慕南方隐士的道家生活,但同时也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所关注,曾经深入研究过各家各派的学说,并与当时的名家学者惠施是好朋友,两人时常互相辩论激荡。后来惠施到魏国事梁惠王,庄周因思念老友而拜访过魏国,两人之间还发生一点不愉快。楚威王听说庄周是贤者,便重金礼聘他到楚国当宰相,没想到被庄周一口回绝,使者还被奚落了一番。后来惠施死了,庄周顿觉寂寞,人生在世似乎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遂收了几名弟子,将其思想传下。庄周死之前弟子欲厚葬他,也被他幽默地回绝了。 小总结:庄周一定是个宋国人, 但是他是个楚国王裔我就不知是否。 假设:因为当时庄子处于政治混乱的时代, 其祖有可能是楚国王裔, 但其后搬到宋国居住, 庄周便在宋国出生, 更成为宋国公族。

参考: literatureidv/Bbs/TopicTOPIC_ID=3675&FORUM_ID=66&CAT_ID=13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据以上记载,庄子名周。《知北游》中说「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这可能是庄子对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释。又有说庄子字子休,见于《警世通言》,但司马迁没有记载,《庄子》中也没有相关证据,恐怕不确。 庄子是蒙人。蒙又称萧蒙或小蒙,据考证在宋国国都商丘附近,所以庄子是宋国人。对于庄子作蒙漆园吏,一般认为是管理蒙地的漆园,也有认为漆园是邑名。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它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因此,庄周并非楚国王裔,也不是甚么宋国公族.

参考: zh /w/indextitle=%E8%8E%8A%E5%AD%90&variant=zh-

庄子故里蒙城。多看可靠的文献,有旁证的文献。

1、《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 老氏:今毫州明道宫乃老子所生之地。庄子生於蒙,在淮西间。

2、另:著名文学家苏舜钦,“举士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见欧阳修《苏君墓志》)。苏舜钦任蒙城知县时建清燕堂,今遗址尚存。王安石为之留《题蒙城清燕堂》诗,诗中有名句“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见《王荆公文集》)。苏东坡为蒙城作《庄子祠堂记》。此四位文豪,均为一代宗师,而王安石号称稽古,考史亦有建树,四人异口同声,称蒙城为庄周故里。

3、宋 罗泌 路史 卷 二十七 国名纪四 商氏后 云:“北冡,蒙字尔,即景亳,汤都,今亳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元年改。”

4、《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蒙城 隋山桑县,属谯州。州废,隶毫州。天宝元年,改为蒙城

5、明万历《蒙城县志》就记载:“蒙为国,且数千年,旧故无志,于《寿阳志》中见之。”

6、《国语·楚语上》:“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 宋萧、蒙实弑昭公----萧县和蒙县一起,不远,都是宋国的。

  《应帝王》

 题解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

 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原文

 齧缺问于王倪①,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②。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③。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④,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⑤。泰氏,其卧徐徐⑥,其觉于于⑦,一以己为马⑧,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⑨,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注释

 ①齧(niè)缺、王倪:人名。

 ②蒲衣子:人名,传说中的古代贤人。

 ③有虞氏:即虞舜。泰氏:旧注指太昊(hào),即伏羲氏。

 ④要(yāo):交结:这里含有笼络的意思。

 ⑤非人:颇费解,旧注也多迂阔。这里似指物我之分两忘,“入于非人”大意是进入到外物与自我相分的境地。庄子认为,从根本上讲外物与自我统一为一体而无所分别,伏羲氏能无为而治,“知情信”,“德甚真”,因而从不曾进入物我两分的困境,“以己为马”、“以己为牛”也听之任之。

 ⑥徐徐:宽缓安闲的样子。

 ⑦于于:悠游自得的样子。

 ⑧一:或。一说讲作“竟”,亦可通。

 ⑨情:真实,实在。

 译文

 齧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齧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原文

 肩吾①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③,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④?”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⑤;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⑥。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⑦?正而后行⑧,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⑨,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⑩,而曾二虫之无知(11)!”

 注释

 ①肩吾:人名。接舆:楚国隐士陆通的字。

 ②日中始:庄子假托的又一寓言人物,为肩吾的老师。一说其人当为“中始”,“日”是一时间词,往昔的意思。

 ③以已出:用自己的意志来推行。义:仪,法。“经式”、“仪度”这里都指法度。

 ④化诸:随之变化呢。

 ⑤欺德:欺诳的做法。

 ⑥蚉:“蚊”字的异体。

 ⑦治外:治理外表。庄子认为推行法度,只能治理社会的外在表象。

 ⑧正:指顺应本性。行:指推行教化。

 ⑨矰(zēng):系有丝绳用来弋射的短箭。弋(yì):用丝绳系在箭上射飞鸟。

 ⑩鼷(xī)鼠:小鼠。神丘:社坛。熏凿:指用烟熏洞,用铲掘地。

 (11)曾:竟。

 译文

 肩吾拜会隐士接舆。接舆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人们谁敢不听从而随之变化呢?”

 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

  原文

 天根游于殷阳①,至蓼水之上②,适遭无名人而问焉③,曰:“请问为天下④。”无名人曰:“去⑤!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⑥!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⑦,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⑧,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⑨,以处圹埌之野⑩。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11)?”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12),合气于漠(13),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注释

 ①天根:虚构的人名。殷:山名。“殷阳”即殷山的南面。

 ②蓼(liǎo)水:水名。

 ③遭:逢,遇上。无名人:杜撰的人名。

 ④为: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⑤去:离开、走开,这里有呵斥、不屑多言之意。

 ⑥豫:悦,愉快。一说讲作“厌”。

 ⑦人:偶。“为人”即结为伴侣。

 ⑧莽眇(miǎo)之鸟: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

 ⑨无何有之乡: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方。

 ⑩圹(kuàng)埌(làng):无边无际的样子。

 (11)帠:字书未录此字,旧注读yì,疑为“臬”字之误。“臬”当是“寱”的借字,说梦话的意思,无名人认为天根的问话象是梦呓。

 (12)淡:这里指听任自然,保持本性而无所饰的心境。

 (13)漠:这里指清静无为,居处漠然。

 译文

 天根闲游殷山的南面,来到蓼水河边,正巧遇上无名人而向他求教,说:“请问治理天下之事。”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见识浅薄的人,怎么一张口就让人不愉快!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结成伴侣,厌烦时便又乘坐那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而生活在什么也不存在的地方,居处于旷达无垠的环境。你又怎么能用梦呓般的所谓治理天下的话语来撼动我的心思呢?”天根又再次提问。无名人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

 原文

 阳子居见老聃①,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②,物彻疏明③,学道不勌④。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⑤,劳形怵心者也⑥。且也虎豹之文来田⑦,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⑧。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⑨:“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⑩,化贷万物而民弗恃(11);有莫举名(12),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注释

 ①阳子居:旧注指阳朱,战国时代倡导为我主义的哲学家。

 ②向(向):通作“(响)(响)”,回声。“向疾”就是像回声那样迅疾敏捷。强梁:强干果决。这一句是说遇事果决,行动极快。

 ③彻:洞彻。疏明:通达明敏。

 ④勌(juàn):“倦”字的异体。

 ⑤胥:通作“谞”(xǔ),智慧的意思,这里指具有一定才智的小官吏。易:改,这里指供职办事。系:系累。

 ⑥劳形:使身体劳苦。怵(chù)心:心里感到恐惧、害怕。

 ⑦文:纹,这里指具有纹饰的皮毛。来:使……来,这个意义后代又写作“徕”。田:打猎,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畋”。“来田”就是招徕打猎人的围捕。

 ⑧猨(yuán)狙(jū):猕猴。便:便捷。(lǐ):狐狸;“执”就是迅猛地捕捉狐狸。藉:用绳索拘系;“来藉”就是招致绳索的拘缚。

 ⑨蹴(cù)然:惊惶不安而面容改变的样子。

 ⑩自己:出自自己。

 (11)化:教化。贷:推卸,施及。恃:依赖。

 (12)举:称述。

 译文

 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倘若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迅疾敏捷、强干果决,对待事物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专心勤奋从不厌怠。象这样的人,可以跟圣哲相比而并列吗?”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只不过就像聪明的小吏供职办事时为技能所拘系、劳苦身躯担惊受怕的情况。况且虎豹因为毛色美丽而招来众多猎人的围捕,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狗因为捕物迅猛而招致绳索的拘缚。象这样的动物,也可以拿来跟圣哲相比而并列吗?”阳子居听了这番话脸色顿改,不安地说:“冒昧地请教圣哲怎么治理天下。”老聃说:“圣哲治理天下,功绩普盖天下却又像什么也不曾出自自己的努力,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有所依赖;功德无量没有什么办法称述赞美,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于高深莫测的神妙之境,而生活在什么也不存在的世界里。”

  原文

 郑有神巫曰季咸①,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②,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③,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④,未既其实⑤,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⑥!而以道与世亢⑦,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⑧!吾见怪焉,见湿灰焉⑨。”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⑩,萌乎不震不正(11)。是殆见吾杜德机也(12)。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13),全然有生矣(14)!吾见其杜权矣(15)。”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16),名实不入(17),而机发于踵(18)。是殆见吾善者机也(19)。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20),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太冲莫胜(21)。是殆见吾衡气机也(22)。鲵桓之审为渊(23),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24)。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25)。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26),已失矣,吾弗及已。”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27)。吾与之虚而委蛇(28),不知其谁何(29),因以为弟靡(30),因以为波流(31),故逃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32),三年不出。为其妻爨(33),食豕如食人(34)。于事无与亲(35),雕琢复朴(36),块然独以其形立(37)。纷而封哉(38),一以是终(39)。

 注释

 ①巫:占卜识相的人,“神”指其预卜十分灵验。

 ②期:预卜的时期。

 ③列子:即列御寇,郑国人。下句之壶子,传说是列子的老师。心醉:这里指内心折服。

 ④既:尽,全。文:纹饰,外在的东西。

 ⑤实:本质,与上句之“文”相对。

 ⑥卵:用如动词,产卵的意思。

 ⑦道:这里是指前面所述“既其文”的道,而非真正的道。亢:通作“抗”,匹敌、对付的意思。

 ⑧旬:十日。“不以旬数”即不能用十天来计数,言外之意是说活不了十天了。

 ⑨湿灰:用于描写神情,与上句之怪异描写形色相对应。死灰犹可复燃,而水湿之灰已无复燃之可能,喻指必死无疑。

 ⑩乡(嫏):通作“向”,过去、先前的意思。地文:大地上的纹理,即大地上山川湖海等表征。大地是寂然不动的,这里喻指寂然不动的心境。示:显露,给……看。

 (11)萌:疑通作“茫”,“萌乎”即茫茫然。震:动。正:疑为“止”字之误。“不震”指体征和神情寂然,“不止”指生命的运行并未停息。

 (12)杜:闭塞。德机:至德的生机。

 (13)瘳(chōu):病愈,这里指病兆大大减轻。

 (14)生:生气,这里指有了成活希望。

 (15)权:机。“杜权”即闭塞的生机,含有闭塞的生机出现活动的意思。

 (16)天壤:天地,这里指像天与地之间那样的相对与感应。

 (17)名实:名声和实利。不入:指不为所动,不能进入到内心。

 (18)踵:脚后根,这里指人的根基。

 (19)者:用同“之”。“善者机”亦即一线生机。

 (20)齐:心迹稳定。一说通作“斋”,“不齐”即没有斋戒。

 (21)太冲:太虚。“太冲莫胜”是说虚心凝寂、动静无别,阴阳之气均衡而又和谐。

 (22)衡:平。“衡气机”是说内气持平,应称生机,浑然凝一。

 (23)鲵(ní):鲸鱼,这里泛指大鱼。桓:盘桓。审:水回流而聚积的地方。一说“审”即“渖”字,通作“沈”,水深的意思。

 (24)此处三焉:意思是这里说了渊的三种情况。所谓三“渊”,喻指前面提到的“杜德机”、“善者机”、“衡气机”三种神态。“三”对于“九”来说是小数,从而暗示“道”深不可测,神巫所能看到的还只是皮毛。

 (25)自失:不能自持。

 (26)灭:消逝了踪影。

 (27)宗:源,根本。

 (28)虚:活脱,一点也不执着。委蛇(yí):随顺应付。成语“虚以委蛇”出于此。

 (29)谁何:什么;“知其谁何”是说能够了解我的究竟。

 (30)以为:以之为,把自己变成。弟靡:颓废顺从。

 (31)波流:像水波一样逐流。

 (32)未始学:从不曾学过道。神巫季咸逃跑后,列子方悟到老师壶子的道术深不可测,而神巫的巫术实是浅薄,因此觉得自己从不曾求师学道似的。

 (33)爨(cuàn):烧火行炊。

 (34)食(sì):饲养,给……吃的意思。

 (35)无与亲:无亲疏之别,没有偏私。

 (36)“雕琢”指原来的华饰,“复朴”指现在业已恢复朴实的“道”。

 (37)块然:像大地一样木然。

 (38)纷:这里指世间的纷扰。封:守,这里指能够持守本真。

 (39)一:如一,贯一。

 译文

 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所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仿佛是神人。郑国人见到他,都担心预卜死亡和凶祸而急忙跑开。列子见到他却内心折服如醉如痴,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老师壶子,并且说:“起先我总以为先生的道行最为高深,如今又有更为高深的巫术了。”壶子说:“我教给你的还全是道的外在的东西,还未能教给你道的实质,你难道就已经得道了吗?只有众多的雌性可是却无雄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你用所学到的道的皮毛就跟世人相匹敌,而且一心求取别人的信任,因而让人洞察底细而替你看相。你试着跟他一块儿来,把我介绍给他看看相吧。”

 第二天,列子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呀!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了,用不了十来天了!我观察到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烬一样。”列子进到屋里,泪水弄湿了衣襟,伤心地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如同地表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茫茫然既没有震动也没有止息。这样恐怕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试试再跟他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先生遇上了我!症兆减轻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动的情况。”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天与地那样相对而又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机从脚跟发至全身。这样恐怕已看到了我的一线生机。试着再跟他一块儿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心迹不定,神情恍惚,我不可能给他看相。等到心迹稳定,再来给他看相。”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显露给他看。这样恐怕看到了我内气持平、相应相称的生机。大鱼盘桓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渊,静止的河水聚积的地方叫做深渊,流动的河水滞留的地方叫做深渊。渊有九种称呼,这里只提到了上面三种。试着再跟他一块儿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咸季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还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壶子说:“追上他!”列子没能追上,回来告诉壶子,说:“已经没有踪影了,让他跑掉了,我没能赶上他。”壶子说:“起先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源。我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使自己变的那么颓废顺从,变的像水波逐流一样,所以他逃跑了。”

 这之后,列子深深感到像从不曾拜师学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三年不出门。他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侍侯人一样。对于各种世事不分亲疏没有偏私,过去的雕琢和华饰已恢复到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像大地一样木然忘情地将形骸留在世上。虽然涉入世间的纷扰却能固守本真,并像这样终生不渝。

 原文

 无为名尸①,无为谋府②;无为事任③,无为知主。体尽无穷④,而游无朕⑤;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⑥,亦虚而已⑦。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⑧,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⑨。

 注释

 ①名:名誉。尸:主,引伸指寄托的场所。

 ②谋府:出谋划策的地方。

 ③任:负担。

 ④体:体验、体会,这里指潜心学道。

 ⑤朕(zhèn):迹。“无朕”即不留下踪迹。

 ⑥见(xiàn):表露,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现。”

 ⑦虚:指心境清虚淡泊,忘却自我。

 ⑧将:送。“不将不迎”指照物之影听之任之,来的即照,去的不留。

 ⑨胜物:指足以反映事物。

 译文

 不要成为名誉的寄托,不要成为谋略的场所;不要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潜心地体验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游乐而不留下踪迹;任其所能禀承自然,从不表露也从不自得,也就心境清虚淡泊而无所求罢了。修养高尚的“至人”心思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儵(shū)、忽、浑沌:都是虚拟的名字,但用字也是有寓意,“儵”和“忽”指急匆匆的样子,“浑沌”指聚合不分的样子,一指人为的,一指自然的,因此“儵”、“忽”寓指有为,而“浑沌”寓指无为。

 ②七窍:人头部的七个孔穴,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

 译文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扩展资料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

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

尚庄子村是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大五里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028320520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0283。邮政编码为0644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15 ,车牌号码为冀B。尚庄子村与水峪村、曹官营村、贯头山村、花果山村、王家湾子村、王官营村、周官营村、小庄户村、松木庄村、大五里村、张家峪村、大石河村、孟家冲一村、孟家冲二村相邻。

尚庄子村附近有山叶口景区、红峪山庄长城溶洞风景区、迁安亚滦湾农业公园、迁安灵山旅游区、九龙泉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贯头山白酒、迁安桑皮纸、迁安缸炉烧饼、贯头山白酒、建昌营馓子等特产。

庄子是楚国王裔还是宋国公族?

小弟同样对庄子没有研究,但我尝试从找到的资料中查找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