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中,家谱为什么要三十年一修呢?
水有源,树有根,修族谱,使人了解自身的族源和根茎,进而以良好的先祖为榜样,知勤知勉,传承文化精神实质,热爱生活,开展劳动创造,为后人立范,弘扬正能量,报答祖国。国家,国家,国由家构成,许许多多的家中原素,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发展截交线——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以本在家里,国家大事如家务事,因果关系相接,无法隔断,家在国的大环境中存有。人人都有家,家家都有历史时间和不幸,在国家历史时间瞬息万变中。
从一个家族的浮沉变迁史,能够看见一方水土的真心至性,更能够看见社会变革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印痕。国有制史,邑热血,家有谱么。“落实际上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说到底,是自然界的程序,也是人类的程序,人们的无意识中,自古都是有对祖先的尊崇,对根本原因的追责。气血基因遗传,遗传基因长久,人的精神,都是有续连,祖先的遗址,在后代的记叙中。祖谱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族谱由官修变成私修,所修具体内容不断完善,祖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子孙后代系传承之书,具备区别家族成员亲属关系亲疏有别近远的功效,是中国古时候宗法观念的物质。
族谱纪录着大家族的由来,迁途运动轨迹,包括了大家族周转,繁殖,文化艺术,族规,家约等历史人文的整个过程。修族谱用通俗易懂说便是,纪录大家族人财两旺,及大家族动态性最好的印证,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记忆力。鼎盛修史,是华夏文明传数千年虽历经磨难而未衰绝的关键原因之一。于国修史,于方修志,于家则修谱。
修家谱是要世之及后人后裔知来处,明长幼尊卑,以亲属关系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有利于列入皇朝或国家的统一管理。举个例子:家中如同体细胞,大家族便是由各种各样细胞组成的机构,能使各种各样体细胞井然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并服务于人体器官、系统软件甚至身体的,便是各种各样体细胞的顺序排列、部位、总数、相互间关联及其运作标准。族谱在这里充分发挥的是最基础的功效:确立而强制地标志出次序和部位。
相传远古部落首领少昊有儿子名修,曾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历史上形成临川等郡望。
名人有:汉代校尉修炳,晋代典书令修肃等。
据王大良编著的《当代百家姓》一书记载:修姓相传是远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代,直接得姓祖先即少昊的儿子修。史称他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后来,其子孙以修为姓氏。
少昊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儿子,黄帝的继承者,在位84年,建都于山东曲阜。少昊崇尚金色,订立了黄金制度,称为金天氏。
修氏与张姓也有亲缘关系,张姓形成于黄帝的儿子挥。
书中还称,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统计,修姓人口数量在全国居第311位,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修姓居351位。
目前修姓主要集中地有几个地方:
1、山东
2、福建
3、四川,但从总的来说有几个说法:
(1)、天水一说:应该是4000多年前少昊起有了修姓。
(2)、成都一说:有很多宗亲都有传说山东一脉来自四川成都,根据以上说法作出以下推论:
假设最早的修姓起源于天水(4000年前),那么修姓的祖先很可能是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就是,不断地迁移,而且多以河流、草原为迁移方向,所以如果是这样,有几个可以迁移的方向:
1、沿渭河迁移,徒经现在的陕西、河南、山东;
2、沿岷江(岷山)进入四川盆地(成都);
3、沿川西高原进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重庆(达洲)一带的修姓也许就是从贵州一支分出的。
以上只是从地理条件和以游牧民族特点推论,但历史上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受迫害、天灾、做官等等,现在山东的修姓也许有几个可能,一个就是上面说的第一种可能,再就是从其他地方来的,如成都、云南等。另外,还有一种可能的迁移路线,就是沿黄河,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绕行至现在的河南。
▲修姓谱系:
浙江衢州修氏的家谱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
修氏总统世系图琛- 义公-羊公 -恺-惀 -说- 墉-堤- 崧-炳(汉屯骑校尉)-洤-壁-绂(fu)- 昌-升-昆- 鹏(士大夫,居庐陵)- 曾-肃- 涛-泳- 鎏-鋆- 衡- 祥- 棨(qi)- 绩(校尉)-劭-勋-勤- 桢(邑令)- 觐(jin)- 堃- 彬(唐邑令)- 斓-斌- 者羽- 晓-(宋淳化为大夫) 徵- 煦-照- ?(字叙伦,宋南度任福建延平府通判后避乱居于此)-声- 霖-惠- 世勲- 履谦-履吉- 梦周-梦阑- 邦杰(福建汀州长汀县修氏宗谱世系祖)。
这是青岛即墨修氏的谱系:
乙环行元兆 运茂启伦永 元立景世祥 士方可朝宗,其中方字辈为元末明初从延安府迁移到青岛至今的第27代。
各地字辈
修友俊, 山东莱阳市龙旺庄镇“止凤村”和“源水夼”村,有“树”辈,“建”辈 “学”辈,“维”辈。
修文,海阳辛安,:“英明荣显,文采光华,诗书千卷,忠厚传家。此十六字十六世一轮换
修云霞,海阳,有“光”字,“日”辈
修铁钢 盱眙县官滩镇甘泉村 有“文”,“树”“纲”,“士”(有的用“世”)。
修 臣 内蒙古通辽市 始祖是修向仁
修瑞福 海阳县东村 九世是:修文宏 七世:修启坤 第六代繁“林”字
修天宇 来自海阳县 爷爷的爷爷叫修起增,疑为修启增
修思刚 蓬莱的 来自龙口,有克兆本 仁思先世德
修福英 吉林市 自海阳县 四辈为春,玉,万,福
修启春 吉林 有永、成、桂
龙口市石良镇修家村 仁思先世德,善述振宗声
修卫平,广州住 自福建长汀 辈份记得有:在、春、克、章(本人辈份)、仰等
修泽坤 修方明 乙环行元兆 运茂启伦永 元立景世祥 士方可朝宗
修文禄 我祖籍鞍山,家在辽宁辽阳 爷爷修零阁 父亲辈繁沛 修沛军 修沛义 修配杰 我们这辈繁晓
修德 杭州 来自莱州 曾祖父修亚丁,祖父辈有修琪,辈分有家道恒昌
黑龙江省绥滨县修氏家谱
一世 修正财
二世 修成 修青 修仑
三世 修永财 修永兴 修永德
四世 修成 修青连 修明 修令
五世 修万详 修万增 修万令 修万春 修万生 修万海 修万鹏 修万青 修万 修万成
六世 修德 修世顺 修世珍
七世 修仁发
修长柏,出生在内蒙古兴安盟 突泉县,祖父辈从辽宁省丹东市东沟县移民到突泉县,祖父辈为修仕,父辈为修玉,我辈为 修长,下辈为修延(彦)。
修扬标 浙江衢州 讳辈:邦正英贤烈 忠良继起兴 佐时怀利 圣道定常新 仲山发瑞致 积德胜存金
敦宗和孝友 诗礼振家声
行辈:日月恩光照 乾坤万载春 长汀流芳远 清泰永升平 克绍箕(ji)裘业 书田久可耕 忍仁让温恭逊 福禄自然生
修国文,我父辈从辽宁宽甸迁徙到黑龙江泰来县,我父辈是兆字辈,再上是文字辈,他们当时叔伯兄弟有12个,主要分布在辽宁(宽甸、沈阳)、黑龙江泰来、吉林、广西桂林等。
修臣,太爷是修万富(逝世于当地) 爷爷是修儒(73年前搬迁到通辽)他俩都是单传 家谱到我是第12代,祖宗名字都有,是山东修家沟的,请联系,我的手机是13848050437 家谱上第一代祖宗是修向仁
修艳昭,河北衡水,家谱上第一个老祖宗叫修业宽,再往下是修桂林,修丛林
修路,亳州修氏,距离亳州四十华里的三官、油河、古城一带是修姓人集居的地方,有近十多个村庄都是修姓人,以修冠名的村庄有修小庄,修楼,修老家,修板桥,修竹园等,修姓人数约四、五千余众。亳州修姓辈份为:上、可、大、文、星,尊、风、梁、约、功,忠、孝、传、家、宝-----到我这里为忠字辈,
修海辰,河北沧州,老家河北省沧州市沧县薛官屯乡后李宅村,爷爷叫修庆(清)林,父亲叫修德润,我这辈应在俊字上起名,我两个姐姐都叫修俊。老家大概有修姓人家三十户约100多人。
修氏总统世系图
琛-
-义公-羊公
-恺-惀
-说-字弼臣
-墉-堤(不仕)-
-崧-
-炳(汉屯骑校尉)-
-洤-
-壁-
-绂(fu)-
-昌-升-昆(士大夫,居庐陵)-
-鹏-
-曾-
-肃-
-涛-泳-
-鎏-鋆-
-衡-字俟斋
-祥-(齐武帝时为大夫)字云趾
-棨(qi)-
-绩(陈武校尉)-
-劭-勋-勤-
- 桢(字维周唐邑令)
-觐(jin)
-堃-字坤元
-彬(唐邑令)-字郁文,肃宗时为邑令居
- 斓-斌-
- 者羽-字风祥
-晓-(字光峰宋淳化时为大夫)
- 徵-
- 煦-照-
-彛(字叙伦,宋南度任福建延平府通判后避乱居于此)-声(字振伦,仕宋大夫)
-霖-字雨彬,不仕
-惠-字济生
- 世勲-字赞文,驿丞
- 履谦-履吉-
-梦周-梦阑-
邦杰(福建汀州长汀县修氏宗谱世系祖)
▲修姓当代名人:
修德海男,1943年生,山东省人。�现任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会计管理股股长,曾兼任黑河地区会计职称评委,黑河市会计初级职称评委会主任,黑河市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学会、会计学会、珠算协会秘书长,黑河地区会计学会、珠算协会理事等。1987年评为会计师。历任黑河林管局及基层单位会计,黑龙江省财政厅驻爱辉县工交企业、粮食企业驻厂员,黑河市财政局粮食财务股、会计管理股股长等职。发表过《应该重视贯彻〈规则〉出现的问题》、《要摆正厂长与财会人员的关系》等文。
修世平,1930年6月生,山东莱阳人,山东师大图书馆调研员、副研究馆员。主要学术成果:在《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青海图书馆》等13家刊物发表论文17篇,《信》两篇。《四库全书总目》订误10篇,共订正148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讹例录述》、《四库全书馆正副总裁的人数》、《日下旧闻考的几个问题》、《东坡志林与仇池笔记同异考》、《四库全书答问的几个问题》等。
修世作 男,1938年4月出生,籍贯山东省莱阳市。1962年莱阳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现为山东省泰安农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成员、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会员、泰安市蔬菜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工作。主讲过《作物栽培学》、《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主编《小杂粮栽培技术》、《生态农业的类型和模式》、《山东三辣》等教材和专著。先后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和泰安市委、市政府晋升一级工资大奖。还获得泰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泰安市科教兴泰先进工作者、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修泽久,高级工程师。男.1930年10月生,湖南沅陵人。大学。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机械专业。曾在鞍钢设计公司任职.从事冶金设备设计、试制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职。参加鞍山、本溪、包头、武汉、太原、唐山、杭州、承德钢铁公司选矿厂、烧结厂、球团厂设备设计与试验;主持年产200万吨球团厂、2X265m’烧结厂工艺设备设计与试制;链南机一回转窑生产铁精矿球团试验及设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越南洗选厂、烧结厂设备设计、制造,中澳合资信那(CHANNAR)铁矿设计咨询,中国国际工程公司在津巴布韦长胶带(单机15.5公里)运输机和烧结工程设备咨询。研究方向:长距离大功率胶带运输系统;烧结球团设备。
修宜男 女,1944年3月生,江西临川人。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江西教育学院。现任江西省抚州地区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组长,江西省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抚州地区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赣东教育电视台英语教学顾问。主要业绩成就: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抚州市二中、抚州市三中、乐安县第一中学、抚州地区教研室等单位从事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曾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优秀***员。编辑和发表多篇论文,代表作有《初中英语学习指导》、《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初中英语阅读指导与训练》。并先后在省级刊物《初中生之友》、《教学参考》、《英语辅导》和地级刊物《抚州师专学报》、《抚州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1999年5月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P1504第7卷)。
修义庭 1933年12月生,福建武平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上海市高校法学基础教学研究协作组组长。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同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法律系。自1956年以来,在华东政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复旦大学哲学系、国际政治系、法律学系从事哲学和法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法理学教研室主任、法理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高校法学教师进修班指导教师。开设哲学、马列主义原著选读、法学基础理论、法学概论、法理学原理、市场法学基础等课程,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出版的主要著作:《法学概论》,主编《法学基础》、《法学导论》、《法理学》等十余部。主要研究法理学,对邓小平法律理论研究较深,发表多篇论文。曾获校先进工作者、科技先进个人称号和教学优秀奖等。法理教研室多次获先进集体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政府津贴。
修海林 男,1952年3月生,上海市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事音乐学教学、研究工作至今。经长期学术积累,于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领域皆有所建树。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音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音乐美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获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获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美学通论》(与罗小平合作)、《中国乐妓史》、《音乐学——中国音乐学术史》等。任《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邀编纂委员、《中国美学历代文库》乐论部分主编、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规划项目成果《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丛书》主编。
修润波 男,1955年8月生,满族,河北省固安县人,1987年加入中国***。1978年9月毕业于廊坊市财贸学校;1989年至1990年进修大专经济管理专业;1978年10月至1983年在廊坊市供销社办公室工作;1984年至1994年4月在廊坊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其中1987年至1988年任办公室经济科副科长,1989年至1994年4月任办公室财贸科科长)。1994年5月起至今在廊坊市对外开放办公室工作,任副主任。
这是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准备要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意思是说,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我们林氏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不然的话就会乱。我曾经研读过一本《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翻印损耗效应
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来诠释家谱传承所隐藏的重大危机。
将一张记载信息的纸张放进复印机中复印,再将得到的复印件进行复印,每次都用上次的复印件进行复印,多次重复这个操作,将发现复印件纸越来越模糊,最后得到的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纯黑色废纸。
这是因为每次翻印都会产生误差,而一次次误差叠加将导致这个最终结果。
家谱在历史传承中,每隔数十年重新修谱都要:翻录旧家谱—>添加新族人—>印刷家谱书。这一次次修谱的过程不正如同翻印纸张的过程!
传承影响因素
在以前家谱秘不示人的家规下,很多家族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本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全部销毁掉。
如经历战争、饥荒、动乱等灾难,家谱保存无比艰难!仅近代就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侵华战争;文革的“破四旧”…… 让无数的家谱被焚毁,甚至孤本也不曾留下,家族历史从此中断!
且因家谱书纸质的原因,在历史岁月中容易受到火灾、水浸受潮、自然磨损等影响而阻碍家谱向后世传承。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昌庆旭先生系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华昌氏通谱》主编、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副秘书长。“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昌先生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
显而易见的是,修家谱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昌先生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据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数万元,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
修家谱的意义
修家谱是中国人的传统,
1、美好记忆从这里开始
美好记忆从这里开始——为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让他们了解家族亲人的故事,一颗充满家庭信息的家族树是父母送给宝贝最好的礼物。在这里同时可以记录宝贝的成长历程。从我开始,建立一棵属于自己的家族树!
2、关爱家人从这里开始
父母都把子女的生日记在心头。可是你是否清楚的知道父母的生日?你是否了解他们这辈子的经历?常回家看看,常陪父母聊聊天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里将为你提供实现这一心愿的空间。
关心家人从这里开始──与父母,亲戚,这些关心你的人们在网上相聚,无论是文字、照片、视频都可以轻松分享。让一颗丰富多彩的家族树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我开始建立一棵属于自己的家族树!
3.寻根问祖从这里开始
寻根问祖从这里开始──由于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的几次大的迁徙,使我们大多数家族的“走向”显得扑朔迷离,为了追寻我们祖辈的轨迹,也为了我们今后能给我们的孩子回答上面的问题。从我开始,建立一棵属于自己的家族树。
4、青史留名从这里开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注定在历史中只是路人甲,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想让自己的名字永远在历史中有一锥之地,修家谱似乎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在数字话的时代,我们还要修那种“韦编三绝”的传统家谱吗?
青史留名从这里开始──数字化不再是前卫杂志里的一个名词而已,数字化已经全面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了,全免费、可查询、集贴图、视频、博客与一身的数字化家谱就在这里等待你将自己的历史刻在历史的天空里。从我开始,建立一棵属于自己的家族树。
5、追寻缘分从这里开始
萍水相逢的两个人,不远万里聚到一起,冥冥之中真的只是缘分吗?你和她(他)之间是不是在前世就已经有了不离不弃的约定呢?翻开你们两个人的家谱看看,也许你们两个家族在许多年前就曾经有过交点。
追寻缘分从这里开始──也许你们的血液里,有着万分之一的关联,只是你们还不知道,就是这从许久以前流传下来的这一点点关联,铸就着你今生的幸福。看看你们的缘分是不是早已注定,从我开始,建立一棵属于自己的家族树。
国家之所以禁止修族谱是为了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当地风俗和渊源。无论是族谱还是家谱都是记载祖宗事迹的重要资料文献,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以因为个人主观意愿而擅自修改。
其实家谱这个东西,从古代就开始有了,但是每一个时期的要求还不一样。早在北宋年间,这个东西只能存在于皇宫,平常百姓家庭是不允许私自修谱的。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古代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但是从先秦时期开始,修家谱这种事情就变得很普遍,因为他只是简单的记载一下祖先的姓名之类的。这也是让后人对自己的祖先有一个认识吧,可能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忘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
但是在如今,修家谱这种事情真的很少见,那为何现在很多人都不修家谱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因为许多人远走他乡,再也不是生活在祖先生活的地方,而出门在外的他们,家谱这种东西他们是顾不上的,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根本没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大家对家谱这个东西也没有那么重视。二:自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以“钱”为导向,修谱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和时间,与当下的观念大相径庭。
各个时期修谱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北宋之前,是不允许民间私自修谱的,能修谱的只有国家机构里一个叫做“谱局”的机构,比如皇帝的家谱就叫做“玉牒”。
最明显的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中国通史》:“ 东晋 、 南朝 ,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意思就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都是根据家谱来选拔人才,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纳人才。这就是常说的九品中正制,通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来定中正品数,然后通过中正品数再来晋升官员品数,由此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直到隋炀帝设立科举制才有所改善。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在这个时期,修谱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记世系、序长幼、光宗耀祖、教育子孙。北宋罢谱局前,国家不让修,私下偷着修。北宋罢谱局后,修谱形势蔚然壮观。大部分的名人传记、著作、材料都因此而保留到家谱之中。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而名称有族规、族约、家范、家训、祖训、族戒等不同称谓。其内容大都相同。将遵守国纪、团结宗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崇师长、重教兴学、和睦乡邻、见义勇为、勤劳节俭。
严戒赌*等为人处事、传统礼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条文,刊印谱中,以此来约束、教育、激励族人。这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体现。
族谱特色:
族谱的特色之一是谱序,它是极有价值的纲领性内容。用极具概括的文字,论述修谱意义、修谱历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请著名学者、政界要人撰写。经查阅宁都各姓族谱。
发现作序的文坛巨匠和历史名人有欧阳修、朱熹、苏轼、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解缙、吴澄、赵孟頫、董越、陈勉、魏禧、邱维屏等。有的家谱连续几届都请名人写序,比如《璜溪中坝清河廖氏族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谱序,分别由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陈勉撰写。
族谱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订字辈、派名、派行。是民间一种独白的传统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启蒙天下,都能区别长幼世序辈份的大小。每届修新谱时,老谱中的字派必印载谱内,若老字派使用接近末尾,则又要续增新字派,体现绵延不断,长衍吉祥。
-修谱
摘 要: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文章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分析了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并以家谱的“前言”、“后记”来例证。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赵小玲家谱征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当代图书馆,2004(4)
谱牒文化中,家谱为什么要三十年一修呢?
本文2023-11-25 16:33: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