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氏-姓越的名人-越姓起名字-越姓的起源与家谱
晋阳郡:春秋战国时为晋阳邑,秦汉时为晋阳县,是太原郡的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
「越」源出
越(Yuè)姓源出有三: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成为禹王。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启不经“四岳”选举,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开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四岳”选举的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传了五代到少康时,少康将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无余的后人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的公族子孙有的便以原国名命姓,称越氏。2、出自越王勾践之后,以国名为姓,称越氏。3、出自北方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所改。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有越勒氏、越质诘氏,入中原后有的改为越氏。
得姓始祖
夏禹。根据《国语·贾逵注》上的记载,越氏出自夔姓和华姓,实际上是夏朝后的苗裔,夏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自号为越国,他的后代以国为姓,望族出于晋阳。因此,现代的越姓中国人是春秋时代越国公族的后裔,始祖是距今大约4200年前的圣君夏禹。越国历史极为悠久,古代的越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县以东海滨之地,当时国都设在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少康的这一支子孙,就这样在浙江繁衍了一二千年,历经商、周两代,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被吴王夫差所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勾践灭吴国之后,又称霸诸侯,把越国的领地扩展到江、浙两省,以及山东省的南部。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附近。越氏后人奉夏禹为越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越氏有三支,第一支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第二支越氏是由越强氏改为单姓越氏;第三支越氏是由越质氏改为越氏。越姓出自姒姓。夏朝时,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让他负责祭祀祖先的各项事宜。后来,无余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小国,自号为越,国民就以越为姓氏越国发展非常迅速,也出现过如越王勾践的伟人,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进入中原时,为适应汉族文化,也改为越氏。
堂号
伸知堂:伸知,意思是在别人面前难伸,在知己面前要伸。春秋时,齐国贤人越石父被人陷害,因罪被拘为人劳役。齐国相国晏婴到晋国去,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卖掉自己拉车的左骖(车左边的马)把他赎罪释放,又用车载他回家。到家后,晏婴没有向他说一声,就进入内室。过了很久,晏婴尚未出来,越石父请求离去,晏婴感到很惊异,他说:“晏婴虽然德行不好,可是也把您从困厄中解救出来,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离去呢?”越石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受委屈,但对于知己的人,意志应该得到伸展。我被人拘役为奴仆,那是他们不知道我,您既然因为了解我而把我赎出来,便是我的知己。知己的人对我仍不以礼待,还不如为人奴仆呢!”于是晏婴把他请入内室,待为上宾。
越姓宗祠通用对联
〖越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越国;秀毓晋阳。——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越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相国宾客;马背诗文。——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越石父,有贤良的名声,因故被囚禁。相国晏婴把他赎出来,并聘为上客。下联典指明代贵阳人越其杰,字卓凡,万历年间举人,后历官夔州府同知、河南巡抚。为人倜傥,工诗文,善骑射,著有《横槊集》等。
相国上客;太守廉名。——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越石父,有贤名,为晏婴上客。下联典指汉·越椒为北海太守。
〖越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越姬有节气;石义留贤名。——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昭王姬越姬,越王句践女,昭王救陈,越姬从,为保全将相而自杀。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有名贤越石义。
〖越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北海循良之誉;梁州政绩之声。——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越椒事典。下联典指南朝梁·越质事典。
〖越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守正不阿,以道义自恃;嫉恶好善,为乡闾所服。——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泸州知府越英,字德充,贵阳人,中洪治乡举,初任衡阳教谕,后擢泸州知州。好善嫉恶,守正不阿,弃官归。以道以自持,为乡里所畏服。卒年八十余。
乐隐山林,捐资财济贫困;甘辞爵禄,用道义教子孙。——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泸州知府越英事典。
附录:越姓典故、趣事
〖越石父不领赎身情〗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晋国完成公务以后,在返国途中,路过赵国的中牟,远远地瞧见有一个人头戴破毡帽,身穿反皮衣,正从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边歇息。走近一看,晏子觉得此人的神态、气质、举止都不像个粗野之人,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寒伧的地步呢?于是,晏子让车大停止前行,并亲自下车询问:“你是谁?是怎么到这儿来的?”那人如实相告:“我是齐国的越石父,三年前被卖到赵国的中牟,给人家当奴仆,失去了人身自由。”晏子又问:“那么,我可以用钱物把你赎出来吗?”越石父说:“当然可以。”于是,晏子就用自己车左侧的一匹马作代价,赎出了越石父,并同他一道回到了齐国。晏子到家以后,没有跟越石父告别,就一个人下车径直进屋去了。这件事使越石父十分生气,他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百思不得其解,派人出来对越石父说:“我过去与你并不相识,你在赵国当了三年奴仆,是我将你赎了回来,使你重新获得了自由。应该说我对你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与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一个自尊而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不知底细的人的轻慢,是不必生气的;可是,他如果得不到知书识理的朋友的平等相待,他必然会愤怒!任何人都不能自以为对别人有恩,就可以不尊重对方;同样,一个人也不必因受惠而卑躬屈膝,丧失尊严。晏子用自己的财产赎我出来,是他的好意。可是,他在回国的途中,一直没有给我让座,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时的疏忽,没有计较;现在他到家了,却只管自己进屋,竟连招呼也不跟我打一声,这不说明他依然在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去做我的奴仆好,请晏子再次把我卖了吧!”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这番话,赶紧出来对越石父施礼道歉。他诚恳地说:“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真正发现了您非凡的气节和高贵的内心。请您原谅我的过失,不要弃我而去,行吗?”从此,晏子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人成了相知甚深的好朋友。晏子与越石父结交的过程说明: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不能自恃有功,傲慢无礼;受人恩惠的人,也不应谦卑过度,丧失尊严。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谁也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难题,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人间才有温暖与和谐。
各姓均有各自的家谱,所以肯定有《越氏家谱》存在。
越姓名人:
越 姬:春秋时楚昭王姬妾,越王勾践之女。楚昭王救陈时,越姬跟随,后为顾全大局,保全忠臣将相而自杀。
越 升
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
越 英:字德充,贵阳人,明代泸州知州。越升的玄孙,中洪治乡举,初任衡阳教谕,后擢泸州知州。他心地仁爱,喜欢良善,嫉恶如仇,做州官时刚正不阿,地方上风气清正,后弃官而归。他以道义自持,素为乡里所畏服。卒年八十余。
越石父:春秋时齐国人。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越其杰:字卓凡,贵阳人。明朝万历年间举人,为人倜傥,工诗词文章,又善骑射,文武兼备。天启年间任夔州知府,奢崇明围攻成都,越其杰率兵大破,升为河南巡抚。著有《蓟门》、《屡非》、《横槊集》等书。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并繁衍出了5000个姓氏。主要有以下: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据史籍《姓觹》的记载:“题,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夏王朝少康的裔孙东楼公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一带),建立了杞国,以承夏禹之祀。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达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到了西周朝初年,周武王重封少康的裔孙东楼公到杞地,他重新建起杞国。
据史籍《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因此,“东楼”是称号,而非谥号。根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寻找古圣帝大禹的后代,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遂封东楼公于杞,称杞公,史称杞东楼公。杞东楼公的生卒年月待考,逝世后传位于子杞西楼公。之后有史料可考者传延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彻底击灭。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杞国中的人物。
杞国灭亡之后,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产生了谐音的题氏,姓氏读音作tí(ㄊㄧˊ),其后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是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题氏族人皆尊奉杞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题姓族人现主要居住在山东东阿县牛角店镇和山东平阴县地区。 出自姒姓,即黄帝3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鄫,并建立了鄫国(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国遗址)。公元前567年,鄫国(缯国)被莒国灭掉。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历史名人:曾子(曾参)字子舆,中国汉族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等等 欧、欧侯、阳、区
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始祖是勾践后裔无疆。
史料一般认为欧阳姓得姓于无疆次子蹄(战国秦汉时东瓯首任国君)
春秋时越国与吴国分界线以欧余山为界,欧余山之南(阳)为越国,欧余山相传以越君无余有关。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
欧阳氏者,越王之胤,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元和姓纂》载“欧: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欧越的记载: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 《逸周书》作“越沤”。“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夏时从瓦,可见他们已开始制作陶器;商时从水,标志着他们居于“歧海”边缘;周时从欠,曾有越王次子欧余山封地。 沤越在史书中的记载: 1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2 《逸周书王会》中有“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译文:区阳,贡鳖封。鳖封像貉,前后都有头。) 3 《逸周书·王会》“东越海蛤”:“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姑于越纳,曰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 4 《伊尹朝献·四方献令》“正东越沤” 5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越沤》(四库本)载:“《(伊尹朝献)四方令》:‘越沤在正东。越之分(封)。’或云即‘瓯人’。沤、欧、瓯、区,(古)通(借)。” 种种迹象表明,欧越并非起源于蹄之后,而是在夏商周就有欧越之称呼。
所有史料均表明,欧阳氏是越国王族的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欧阳氏是华夏民族杰出的代表。 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一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起源
姒姓,源出有:
源流一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继承有蟜氏祖姓。
另有今人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
姓是尧赐于大禹的,见于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源流二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当以国为姓。周文王之妻为太姒,出自姒国。
迁徙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姒姓有蟜氏还是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母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继承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祖姓。
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后裔改为夏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相氏、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在绍兴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聚居著大量姒姓后裔,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份最高的为141世,历代都有纪念大禹的活动。
分布陕西城固、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此姓。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相关姓氏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并繁衍出了5000个姓氏。主要有以下:
佀(似)姓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自东楼公至简公乃为楚惠王所灭,而其所幸存者亦畏避楚祸潜逃隐居,而不敢自付神禹之后,由五十五代孙行遂,把姒改女为イ即佀(似),形虽异而音同,楚祸甚不得安居,于是逃陕西朝邑由帝王之裔流为庶民,秦火忽炽焚书坑儒佀氏大部又失,汉高祖崇儒重道,六十四代孙传好学深思极为搜剔,掇拾残篇断简之余而次复,绪虽云不辉而大禹相传之脉不绝,至唐黄巢之变及朱温兵争战伐,八十三代孙昌,返迁故里大名府清丰县乜庄,据<<迁民姓氏追源>>考,大寨里固先后皆己乜庄所迁,佀氏后裔发 扬了大禹的传统美德,坚苦奋斗拼搏创业亦从政,从教,从耕,从商,从医,从艺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古有佀家楼户部尚书佀钟乜庄的一亩三进士。佀姓现有两大聚集地山东郓城县和河南清丰县。人口20000人左右。山东郓城佀楼村有佀公祠堂 山东省三级文物。
题姓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据史籍《姓觹》的记载:"题,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夏王朝少康的裔孙东楼公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一带),建立了杞国,以承夏禹之祀。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达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到了西周朝初年,周武王重封少康的裔孙东楼公到杞地,他重新建起杞国。
据史籍《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因此,"东楼"是称号,而非諡号。根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寻找古圣帝大禹的后代,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遂封东楼公于杞,称杞公,史称杞东楼公。杞东楼公的生卒年月待考,逝世后传位于子杞西楼公。之后有史料可考者传延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彻底击灭。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杞国中的人物。
杞国灭亡之后,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产生了谐音的题氏,姓氏读音作tí(ㄊㄧˊ),其后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是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题氏族人皆尊奉杞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题姓族人现主要居住在山东东阿县牛角店镇和山东平阴县地区。
夏姓源出于姒姓。相传禹的母亲女志曾梦见流星陨落变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后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即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夏氏。
顾姓出自姒姓,即黄帝3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扈姓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
谭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夏侯姓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相姓其中一支出自姒姓,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
鲍姓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今山东历城县东),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鲍氏。鲍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称,他推荐管仲辅齐桓公,使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他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俊逸。他的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主要代表作有乐府《拟行路难》18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曾姓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鄫,并建立了鄫国(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国遗址)。公元前567年,鄫国(缯国)被莒国灭掉。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历史名人:曾子(曾参)字子舆,中国汉族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等等
卜姓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被人称为卜氏。
娄姓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今河南杞县)。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后代称为娄氏。娄师德,唐朝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他长期率军驻扎在青海、甘肃一带,发展生产,使军需供应充足,有效地保证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安全。
巢姓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巢元方,隋朝医学家。他曾任太医博士。所主持编辑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邓姓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后人称为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为邓氏。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窦姓源出于姒姓。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窦固,东汉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明帝时,他与骑都尉耿忠率兵12000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后又与耿秉等带兵出玉门关,击败北匈奴贵族在车师一带的势力。
戈姓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大致在宋国和郑国之间)。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杭姓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称为杭氏。杭世骏,清朝史学家,浙江仁和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史学及国小,曾受命校勘《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晚年在粤东、扬州书院讲学。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等书。
嵇姓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谯郡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代表作为《幽愤诗》;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计姓源出于姒姓。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计国(今山东胶县西南)后来周朝灭掉了计国,计国人便以计为姓氏,称为计氏。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安仁(今属湖南)人。他曾蒐集唐代文献及口耳相传的诗歌轶事,汇编成《唐诗纪事》。
欧阳欧、欧侯、阳、区
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始祖是勾践后裔无疆。
史料一般认为欧阳姓得姓于无疆次子蹄(战国秦汉时东瓯首任国君)
春秋时越国与吴国分界线以欧余山为界,欧余山之南(阳)为越国,欧余山相传以越君无余有关。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
欧阳氏者,越王之胤,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元和姓纂》载"欧: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欧越的记载: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
《逸周书》作"越沤"。"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夏时从瓦,可见他们已开始制作陶器;商时从水,标志着他们居于"歧海"边缘;周时从欠,曾有越王次子欧余山封地。
沤越在史书中的记载:
1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2 《逸周书王会》中有"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译文:区阳,贡鳖封。鳖封像貉,前后都有头。)
3 《逸周书·王会》"东越海蛤":"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姑于越纳,曰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
4 《伊尹朝献·四方献令》"正东越沤"
5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越沤》(四库本)载:"《(伊尹朝献)四方令》:'越沤在正东。越之分(封)。'或云即'瓯人'。沤、欧、瓯、区,(古)通(借)。"
种种迹象表明,欧越并非起源于蹄之后,而是在夏商周就有欧越之称呼。
所有史料均表明,欧阳氏是越国王族的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欧阳氏是华夏民族杰出的代表。
莘姓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称为莘氏。后来,莘氏也有改为辛氏的。
蔚姓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县),当地人称为蔚氏。夏朝时,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让他在那里负责祭祀祖先。无余的后代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越国。越氏是赵国国君的子孙。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也改为越氏。
禹姓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禹之鼎,清朝画家,江苏江都人。他善画人物、仕女,尤其精于肖像绘画,且多为白描。
越姓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一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相关资料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名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余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勾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包括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而姒姓则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一、姓氏源流
越(Yuè)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成为禹王。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启不经“四岳”选举,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开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四岳”选举的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传了五代到少康时,少康将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无余的后人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的公族子孙有的便以原国名命姓,称越氏。
2、出自越王勾践之后,以国名为姓,称越氏。
3、出自北方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所改。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有越勒氏、越质诘氏,入中原后有的改为越氏。
得姓始祖:夏禹。根据《国语·贾逵注》上的记载,越氏出自夔姓和华姓,实际上是夏朝后的苗裔,夏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自号为越国,他的后代以国为姓,望族出于晋阳。因此,现代的越姓中国人是春秋时代越国公族的后裔,始祖是距今大约4200年前的圣君夏禹。越国历史极为悠久,古代的越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县以东海滨之地,当时国都设在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少康的这一支子孙,就这样在浙江繁衍了一二千年,历经商、周两代,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被吴王夫差所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勾践灭吴国之后,又称霸诸侯,把越国的领地扩展到江、浙两省,以及山东省的南部。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附近。越氏后人奉夏禹为越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越氏有三支,第一支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第二支越氏是由越强氏改为单姓越氏;第三支越氏是由越质氏改为越氏。越姓出自姒姓。夏朝时,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让他负责祭祀祖先的各项事宜。后来,无余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小国,自号为越,国民就以越为姓氏越国发展非常迅速,也出现过如越王勾践的伟人,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进入中原时,为适应汉族文化,也改为越氏。
三、历史名人
越 姬:春秋时楚昭王姬妾,越王勾践之女。楚昭王救陈时,越姬跟随,后为顾全大局,保全忠臣将相而自杀。
越 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
越 英:字德充,贵阳人,明代泸州知州。越升的玄孙,中洪治乡举,初任衡阳教谕,后擢泸州知州。他心地仁爱,喜欢良善,嫉恶如仇,做州官时刚正不阿,地方上风气清正,后弃官而归。他以道义自持,素为乡里所畏服。卒年八十余。
越石父:春秋时齐国人。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越其杰:字卓凡,贵阳人。明朝万历年间举人,为人倜傥,工诗词文章,又善骑射,文武兼备。天启年间任夔州知府,奢崇明围攻成都,越其杰率兵大破,升为河南巡抚。著有《蓟门》、《屡非》、《横槊集》等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春秋战国时为晋阳邑,秦汉时为晋阳县,是太原郡的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
2、堂号
伸知堂:伸知,意思是在别人面前难伸,在知己面前要伸。春秋时,齐国贤人越石父被人陷害,因罪被拘为人劳役。齐国相国晏婴到晋国去,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卖掉自己拉车的左骖(车左边的马)把他赎罪释放,又用车载他回家。到家后,晏婴没有向他说一声,就进入内室。过了很久,晏婴尚未出来,越石父请求离去,晏婴感到很惊异,他说:“晏婴虽然德行不好,可是也把您从困厄中解救出来,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离去呢?”越石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受委屈,但对于知己的人,意志应该得到伸展。我被人拘役为奴仆,那是他们不知道我,您既然因为了解我而把我赎出来,便是我的知己。知己的人对我仍不以礼待,还不如为人奴仆呢!”于是晏婴把他请入内室,待为上宾。
============================================================
越姓宗祠通用对联
〖越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越国;
秀毓晋阳。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越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相国宾客;
马背诗文。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越石父,有贤良的名声,因故被囚禁。相国晏婴把他赎出来,并聘为上客。下联典指明代贵阳人越其杰,字卓凡,万历年间举人,后历官夔州府同知、河南巡抚。为人倜傥,工诗文,善骑射,著有《横槊集》等。
相国上客;
太守廉名。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越石父,有贤名,为晏婴上客。下联典指汉·越椒为北海太守。
-----------------------------------------------------------------
〖越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越姬有节气;
石义留贤名。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昭王姬越姬,越王句践女,昭王救陈,越姬从,为保全将相而自杀。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有名贤越石义。
-----------------------------------------------------------------
〖越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北海循良之誉;
梁州政绩之声。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越椒事典。下联典指南朝梁·越质事典。
-----------------------------------------------------------------
〖越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守正不阿,以道义自恃;
嫉恶好善,为乡闾所服。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泸州知府越英,字德充,贵阳人,中洪治乡举,初任衡阳教谕,后擢泸州知州。好善嫉恶,守正不阿,弃官归。以道以自持,为乡里所畏服。卒年八十余。
乐隐山林,捐资财济贫困;
甘辞爵禄,用道义教子孙。
——佚名撰越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泸州知府越英事典。
============================================================
附录:越姓典故、趣事
〖越石父不领赎身情〗
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晋国完成公务以后,在返国途中,路过赵国的中牟,远远地瞧见有一个人头戴破毡帽,身穿反皮衣,正从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边歇息。走近一看,晏子觉得此人的神态、气质、举止都不像个粗野之人,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寒碜的地步呢?于是,晏子让车大停止前行,并亲自下车询问:“你是谁?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那人如实相告:“我是齐国的越石父,三年前被卖到赵国的中牟,给人家当奴仆,失去了人身自由。”
晏子又问:“那么,我可以用钱物把你赎出来吗?”
越石父说:“当然可以。”
于是,晏子就用自己车左侧的一匹马作代价,赎出了越石父,并同他一道回到了齐国。
晏子到家以后,没有跟越石父告别,就一个人下车径直进屋去了。这件事使越石父十分生气,他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百思不得其解,派人出来对越石父说:“我过去与你并不相识,你在赵国当了三年奴仆,是我将你赎了回来,使你重新获得了自由。应该说我对你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与我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说:“一个自尊而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不知底细的人的轻慢,是不必生气的;可是,他如果得不到知书识理的朋友的平等相待,他必然会愤怒!任何人都不能自以为对别人有恩,就可以不尊重对方;同样,一个人也不必因受惠而卑躬屈膝,丧失尊严。晏子用自己的财产赎我出来,是他的好意。可是,他在回国的途中,一直没有给我让座,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时的疏忽,没有计较;现在他到家了,却只管自己进屋,竟连招呼也不跟我打一声,这不说明他依然在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去做我的奴仆好,请晏子再次把我卖了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这番话,赶紧出来对越石父施礼道歉。他诚恳地说:“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真正发现了您非凡的气节和高贵的内心。请您原谅我的过失,不要弃我而去,行吗?”从此,晏子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人成了相知甚深的好朋友。
晏子与越石父结交的过程说明: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不能自恃有功,傲慢无礼;受人恩惠的人,也不应谦卑过度,丧失尊严。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谁也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难题,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人间才有温暖与和谐。
越氏-姓越的名人-越姓起名字-越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11-25 16:25: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