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一派的道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什么是正一派的道士?,第1张

1、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2、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3、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正一派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符箓派大联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经》。

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要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碟。

-道教

提起雷法,总是有不少人好奇欲探究,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神霄派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和主要修习五雷符。 实际上神霄派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 「 ”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 ”九霄”、「 ”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 ”神霄”。并对之作了如下的描绘:「 ”高上神霄,去地百万。 而神霄派,凭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的说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甚至因为神霄派的兴起,以北极紫微大帝为主尊的众多神灵皆被纳入神霄派神系。天蓬元帅亦成为神霄派的神灵,并出现了多种威猛忿怒的变相。 不过历史上,说起神霄派,就不得不提宋徽宗,只因宋徽宗颇为推崇神霄派,并自号「 ”教主道君皇帝”。 1、宋徽宗与神霄派 宋徽宗一贯崇拜道教,自大观年间就表现出好道的倾向,到了政和年间起,就全面崇道,在全国大力扶植和推行道教,并一度废佛。 但是要说起来宋徽宗,最宠任的道士,别无他人,只有林灵素。这林灵素本名林灵,温州人,幼年为僧,因苦其师笞骂,才改做道士。 其人颇机敏,好大言,由左道录徐知常推荐于徽宗,徽宗问其知何道术,他自称「 ”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等事。”并利用徽宗自称曾梦游神霄府之事,宣称天有九霄,神霄最高,设神霄府。 且以此说法言自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下降为佐帝君之治。又称蔡京、童贯等皆是神霄府的仙伯、仙吏,就连徽宗的宠妃刘氏亦是神霄府的「 ”九华玉真安妃”,皆下降佐徽宗治理天下。 徽宗独喜其说,御书为改名「 ”灵素”,赐名「 ”通真达灵先生”,并赐金牌,非时宣召入内。令删定道史、经篆、灵坛等事,且以师事之。 甚至林灵素在授本品真官后,免视法理,权势熏天,竟使朝庭为之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据《宋史》本传记载,他「 ”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为道家两府。” 2、林灵素与神霄派 或许看到这里,许多人都会觉得,这林灵素只不过是一个借道教之名,招摇撞骗的奸臣,而他确实也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由于他在徽宗执政期间所处的地位与实际作用,引起了众多官宦、儒生、佛教徒、民众及部份道教徒的反感与公愤。 甚至排斥同道,害死同朝道士。时至明代,张宇初天师还对林灵素之流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说:「 ”至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矣,是切为后戒。” 但是,林灵素在道教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他在神霄派形成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也不完全都是负面的影响。 首先,林灵素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据说苏东坡曾见之,惊异其聪明,并问其志,答曰:「 ”生封候,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 而《林灵素传》中曰 ,林灵素之五雷法,为入蜀时得自赵升。虽然,这些话该为依托之言,但是也说明林灵素的道法确实来自张道陵天师道传统,而绝非只是空口白牙而来。 而正是因为其一些做法,其实也奠定了神霄派建立并弘扬神霄雷法的关键。因为林灵素的一些做法,导致宋徽宗对于神霄之说颇为信任,在林灵素后,王文卿因治京师大旱而来京,并得赐神霄凝神殿待宸,成为继林灵素之后仍为徽宗宠信的神霄派道士。 在徽宗大力推行道教的活动,尤其重视的是神霄派及其神霄雷法,王文卿也成了建立神霄派、宏扬神霄雷法的关键人物。 其实不只是林灵素,徽宗虽然作为皇帝昏庸的,但对道籍的整理与道教的发展,也有一定功绩。正是由于徽宗重视道法,当时编造的道书以道法为多,其中尤以雷法为主。让神霄派的问世并盛行当属社会的需要与历史的必然。 3、林灵素与雷法 其实到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林灵素自幼学道,精通雷法符咒之术,后得徽宗的宠信,利用徽宗道迷信的心理,排斥异己,干预政治,助长了朝庭的腐败与政治的黑暗。但他在道教的发展方面,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他在京城中十余年的活动,使道教的发展达到了极盛的阶段,朝野上下都掀起了讲道诵经的潮流,这对于道教信仰的传播与道教文化的普及是有益的。 第二,由于他的大力宣传,道教神霄雷法得到了徽宗的首肯,神霄雷书及有关道经被征集入藏,使神霄一派眩目天下,从而世人知晓。 第三,由他编著的神霄道经客观地反映了北宋时期道教雷法盛行的情况,并指出道教雷法渊源甚古,神霄道法与张绫天师派的继承关系,并形成了后世研究的可贵文献。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神霄派亦奉林灵素为该派宗师之一,并将所传道法纳入神霄门庭。如现存《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于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金火天丁摄召仪》、《金火天丁阳芒炼度仪》、《金火天丁召孤仪》、《正一口牛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

一般家谱的主要内容有:

1、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2、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3、姓氏源流。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4、写清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如任氏的“五知堂”(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家训、族规。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戒、家法、家礼、族规、族约、祠规、戒谕等。

扩展资料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简约。每一种世系图表形式都各有特色,侧重不同。其中宝塔式随着流传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以树形图谱和线形图谱最为常见。

树形图谱很象是一张组织结构图,看起来清晰美观,使用更普遍一些。编修家族世系图要做到易看易懂、世序分明、内容真实、语言简练。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很多家族在修撰家谱时,开始运用一些好的计算机软件来方便快捷地绘制编辑图谱,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审美的样式。

  只要你一心修行,会修得正果的,阿弥陀佛,任何道教法门派系都是“人以善为本”,一生无争,一生做好事,积德为善,会修得正果的。

  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

  

  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正一派),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全真派)。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制定了出家制度。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仪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炼内丹,正一派道士经忏中用符咒。在科仪、所做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更差异。比如一个明显差异是,正一派弟子须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严格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道家正一派紫衣是指道教正一派道士的一种服饰,是道教内部对道士的一种尊称。

道家正一派紫衣的服饰特点主要是以紫色为主,紫色是道教正一派道士服饰的颜色,代表着高贵、典雅、神秘、吉祥等含义。道家正一派紫衣的服饰颜色和款式都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件紫色道袍,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华丽的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正一派紫衣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服饰,而是道教正一派道士的一种尊称。道教正一派紫衣的服饰颜色和款式虽然简单,但是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对道士的尊重和推崇。

什么是正一派的道士?

1、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2、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