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竟然和白起齐名
可以看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将。秦频阳东乡人,根据《琅琊王氏谱》他是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的后代。王翦是秦国白起之后又一位名将,秦灭六国,其中有五国是他和他的儿子王贲所灭。王翦的战绩主要如下:1、秦王政11年,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2、秦王政18年,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3、秦王政20年,攻燕,破燕于易4、秦王政21年,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王翦遂定燕蓟而还。5、秦王政21年,王翦之子王贲攻楚,大破之。同年王翦请求退休。6、秦王政22年,王贲攻魏,水灌大梁,魏国投降灭亡;7、秦王政23年,秦军攻楚失利,秦王政复召王将为将攻楚,破之,虏楚王;8、秦王政24年,王翦再攻楚,破之,楚将项燕(项羽的爷爷,项梁的父亲)自杀,楚国灭亡;9、秦王政25年,王翦平定楚地,降越君,东南平定。王翦之子王贲灭燕,还攻代国,虏代王赵嘉,代国来灭亡。10、秦王政26年,王贲率秦军从燕南攻齐,齐国投降。王氏父子灭掉的诸侯国有:赵国(代国)、燕国、魏国、楚国、齐国以及越地。秦二世三年,王翦之孙王离率秦军与楚将项燕之孙项羽战于河北,王离兵败被俘。王离失败后,他的两个儿子害怕秦二世和赵高治罪,逃离咸阳,其长子王元逃至琅琊,成为后来琅琊王氏的先祖;次子王威逃到太原一带,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他们两人的后裔构成了我国王姓中最主要的部分。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帝王。他亲政后用了十年的时间,采用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50余年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我们在回溯这段历史时发现,除了第一个被灭掉的韩国之外,其他五个国家都是被秦国大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所灭,王氏父子为大秦帝国的统一建立的功勋,可谓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秦始皇剧照
相传王翦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从小就喜欢军事,一直陪伴在秦王嬴政身边,是嬴政少有的信得过的人之一。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王翦和杨端和兵分两路进攻赵国。迎战王翦的正是赵国大将李牧,两人都是当时的名将,作战中互有胜负、不分上下。无奈赵王听信谗言中了秦王的反间计,于是以李牧要率军谋反为由,临阵换掉了李牧及其副将,这使赵军再没有了抵抗秦军的实力。王翦于次年攻克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只有赵国公子嘉逃往了代郡。
战国七雄地图
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原本是“发小”,他们当年都在赵国当过质子。太子丹因自知燕国抵挡不住强悍的秦军,于是就派勇士荆轲去刺杀嬴政,结果行刺不成,反倒是为秦军灭燕制造了借口。公元前227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打燕国,在易水以西地区打败燕军主力。次年,王翦攻陷燕国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北逃。
王翦像
秦王在攻打燕国的同时,又派王翦的儿子王贲攻打南部的楚国。公元前225年,王贲在攻打楚国初战告捷的情况下,迅速率军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时,中原诸国已经都被秦所灭,魏国的大梁已经是一座孤城。王贲用汴河水去冲灌城池,没过多久大梁城就支撑不住了,王贲率大军入城擒杀魏王假,魏国灭亡。
秦灭六国时间
南方的楚国是秦统一六国中遭遇困难最大的国家。公元前225年,秦王征得年轻将领李信的建议,派李信、蒙恬率军20万南下讨伐楚国。刚开始还节节胜利,后来遭到楚国名将项燕的顽强抵抗,秦军大败,李信率残部逃回秦国。秦王无奈,只能再次启用年事已高的王翦,命其率军60万攻打楚国。公元前223年,楚国国都郢(今湖北荆州)被王翦攻破,楚王芈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王贲剧照
公元前222年,秦王命王贲率军扫荡燕、赵两国的余部,俘虏了燕王喜和赵代王嘉,燕赵两国至此彻底灭亡。次年王贲在燕地挥师南下,所率大军成功避开齐国军队主力,直接插到了齐国国都临淄城下(今山东淄博)。齐王建感觉兵力悬殊、大势已去,加之秦王又派人诱降,于是没有任何抵抗就出城投降了。至此秦国消灭了最后一个对手,天下被秦统一了。
狄青出身贫寒,他的一生成就全靠不懈的努力,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中国男版的《大长今》。
在演义小说中,狄青的曾祖父叫狄泰,是五代时后唐明宗的翰林;祖父叫做狄元,是宋太宗时的“两粤总制”,“威振边夷,名声远播”;他的父亲更是太原府总兵。总之狄青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之家。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狄青的真实出身,比小说中虚构的谱系要寒酸许多,以至于并没有人知道他父亲的名字。
与狄青一起平定侬智高之乱的余靖,后来为狄青写墓志铭,其中写道,狄青有个远祖,是唐朝的名臣狄仁杰!狄青当上枢密使后,有一位狄仁杰的后裔,将狄仁杰的画像与其他文物档案奉献给狄青,以此作为狄仁杰是狄青远祖的确凿证据。
没想到狄青老老实实地说:“我只是一时运气好当上了大官,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梁公相提并论。”梁公是狄仁杰的爵位。狄青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好心的同宗,然后将他送走。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1008年。他的家乡在今天山西汾阳,这里以汾酒而出名。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描写的杏花村酒家就在今天的汾阳——宋代的汾州西河县。狄青的家,应该就在离杏花村不远的地方,一个叫做狄家社的村庄中。
1933年的冬天,有一个叫白志谦的人奉命到汾阳县政府主管教育。出于对宋代名将狄青的崇拜,在公务之余,他写了一部狄青的小传,后来收入王云五先生主编的百科小丛书,于193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可能是至今唯一一部狄青的传记专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记载过狄青小时候的故事。说一次狄青的哥哥狄素与一个叫做“铁罗汉”的人在水边打架,被狄素扔入水中。人命关天,看看事态严重了,当地的保伍忙把狄素抓了起来。保伍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一类的人物。这时,16岁的狄青出面说,杀“铁罗汉”的是他而不是狄素,再说什么狗屁罗汉可能还没有死呢。一番折腾后,“铁罗汉”吐出了数斗水,活了过来。保伍看看没闹出人命,也就不管了。
苏东坡记载这个故事时,就说狄青“本农家子”,也就是说狄青是农民出身。后来狄青在村中当乡书手。宋代将乡村的民户分为五等,每个等户都要为国家白干活,乡书手是第四等户的差役,可见狄青家在乡村中也不算富裕。乡书手是负责文书事务的,差不多就是乡村中如有土地买卖、缴税收税的事情,乡书手就负责拿出表格让人家填好,然后在经办人一栏中签上自己的名字,诸如此类。
但乡书手这种应付县里收税的文字工作并不是一份好差事。可能是因为狄青做人不够“灵活”,不太懂收税过程中的种种“潜规则”;也可能是因为狄青好打抱不平,像梁山好汉一样犯了什么事,总之,25岁时,他逃到了北宋的京师开封。到了开封走投无路,只好应募入伍,在禁军“拱圣营”当了一名小兵。
由于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又善于御马,狄青后来加入了骐骥院做了骑御马直,也就是皇家仪仗队的一名马兵,倒也威风凛凛。
王翦不救秦朝的原因:功高震主,自己屡次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朝中也很有威望,害怕自己有取代秦王的嫌疑(许多功臣被杀掉的原因就是功劳和威望已经盖过了君主)这样朝中的不少人会拥立王翦形成一股与君主抗衡的党羽,历来结党营私都是大忌,虽然王翦无心,但怕被有的人利用自己的威望来对抗皇权。朝中树敌,本来老资格很有可能有倚老卖老的嫌疑,加上后起之秀的李信,蒙恬等一直把王翦视作自己提拔生涯当中的绊脚石,虽然王翦无心打击年轻的后起力量,但是为了避嫌王翦选择退出朝廷,李信和蒙恬都认为王翦在阻挡自己的升迁。还是那句话,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要对年轻人放心。而且王翦早就有了退出政坛的心思。秦朝还未建立时,秦始皇还在扫六合的过程中,那时的六个国家只被消灭到了一半,而王翦便已经有了退出战事的想法,于是便向秦始皇请求想要退出战争,秦始皇不得已同意了王翦的要求。而就在攻打楚国时,秦始皇遇到了难关,因此不得已又请求王翦再度帮助他,继续攻下剩余的未统一的疆域。王翦在这种情况下才不得已重新出山,由此可见,王翦对于功勋以及个人的成就没有多大的企图和野心。
王翦是秦王嬴政的爱将,他为秦兼并六国立下了卓著战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不是被王翦亲自所灭,就是被他儿子王贲所灭。王翦先是攻陷赵国邯郸,俘虏赵王;接着挥军北上,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带领一帮人逃亡辽东。赵、燕两国名存实亡。这时候,王翦的儿子王贲灭掉了魏国。三晋大地统统归属于大秦的版图。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楚军因为兵少而无可奈何,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
王翦及其子、孙,都是比较纯粹的将军,没有过多参与政治。
而且,秦始皇对功臣的态度是相当好的,没有因防备心理杀过一个功臣。
秦朝建立后,因功封侯的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其子王贲类同。
但其孙王离在秦末时,因战败被项羽俘虏,结局不明,比较公认的是被项羽所杀,王离的儿子王元、王威为躲避战乱,逃到山东琅琊一代隐居。
可王家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成为从汉朝至唐朝时期,能影响到天下局势的大家族。
至唐朝时,当世大族中,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以王翦为祖。
在这两大家族中,出过不少大人物,比如东汉末年设计杀董卓的司徒王允。
东晋时能比肩皇帝,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王敦兄弟俩。还有书法大家王羲之父子。
唐朝时,唐高宗的第一任妻子王皇后,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等等,也都是王翦的后代。
王氏在隋唐时,一直是天下间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翦的后裔们创造的家族,可比秦始皇的家族长久太多。
国亡家族不亡,也是古时常态。
而王翦在汉朝晚期,辅佐暴秦的名声渐渐好转,也和其后裔建立的家族崛起有关。
王翦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急流勇退,并没有继续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而是选择退出尔虞我诈的权力纷争之中。作为武将不逾越武将本分职权的王翦封妻荫子,卷入朝堂内斗的武安君白起冤死。王翦这样一位军事与政治兼修、勇猛与韬略俱备、谋国与谋身皆精的神级存在,后人恐怕还是太低估了。后世的郭子仪堪称王翦第二。王翦是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最佳体现人物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自古以来功高震主是为人臣子的大忌,一旦皇帝感到了威胁,第一个就会除掉你,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刘邦创立大汉之后,诛杀了许多功臣,最为著名的便是为他打败项羽的韩信。朱元璋建立元朝,更是大举屠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名将很少有善终的。因此想要自保,必须要读懂帝王的心思。今天小编就列举两位历史名人,看看他们是如何避免功高震主的吧。
第一位:王翦。
王翦是秦国四朝元老,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秦始皇甚至一度尊王翦为老师,但是王翦并没有得意而忘形。秦国灭楚国时,秦始皇派王翦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出征。出征时,王翦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行军途中,王翦又连续五次向秦始皇求赐美田。许多人对王翦的做法很不解,担心王翦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但是王翦回到答: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猜忌。
果然,秦始皇对王翦非常放心,前方怎么打仗都由王翦说了算,最后王翦成功灭了楚国。六国中最强的楚国被灭,王翦迅速上表告老还乡,无论秦王怎么劝,王翦都要彻底隐退,最终得以善终。王翦也成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造福子孙后代。王翦是一位智慧的武将,他懂得帝王之心,高深莫测,他不惜让自己成为一个财迷,也要让秦始皇消除对他的猜忌。其实,后朝的丞相萧何也学会了这一招:萧何在刘邦面前自污名节,消除了刘邦对他的猜疑,最后得以善终。
第二位:诸葛亮。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刘备托孤后,诸葛亮总揽蜀汉军政大权,实际上架空了后主刘禅。诸葛亮自说是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长年累月不在刘禅身边。后来,朝中有人在刘禅耳边说小话,劝刘禅要提防诸葛亮拥兵自重。诸葛亮知道此事后,为了确保自己在前方打仗时,后方不要出什么乱子。
出征前,诸葛亮上表刘禅说:自己虽然位高权重,但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吃穿都是朝廷赐封的,连儿子都是自给自足,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刘禅看诸葛亮这么清廉、无私,不像是要造反的人,也就对诸葛亮非常放心了。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并为诸葛亮立庙。
综上所述,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求赐美田,诸葛亮在出征前向刘禅晒穷,其实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消除帝王的猜忌!他们一个是要更多的良田,一个是晒自己没有多少良田,方法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做臣子的要懂得随机应变,在雄才大略的君主面前要让自己低贱,在昏庸懦弱的君主面前要展示自己的廉洁,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功高震主的悲剧!朋友们,您是怎么评价王翦和诸葛亮的做法呢?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按照介绍,这四位将领出自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也即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就战国四大名将的结局来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孝成王冤杀,都不是善终的结局。
至于廉颇,虽然最后是病逝的,但是,廉颇是病逝在楚国都城寿春的,也即作为土生土长的赵国将领,廉颇最后却落下了客死异乡的结局,这无疑不是善终的结果。所以,综合来看,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是善终的,并且,王翦之子王贲等人,继续受到了秦国和秦朝的重用。那么,问题来了,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一人善终呢?
一
首先,就战国四大名将来说,功高震主只无法逃避的问题,也即白起、李牧、廉颇最后的结局,都和功高震主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功高震主,意思是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在韩信为西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有人跟韩信说了这样一句话——“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他最后的结局,自然是非常凄惨的。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功高震主,王翦为何可以独善其身。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他碰到了秦始皇嬴政,而不是其他君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中,秦始皇嬴政几乎没有除掉功臣的事迹。也即因为自信也好,宽厚也罢,秦始皇嬴政对于手下的功臣,无疑是善待的。
二
举例来说,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在秦国消灭楚国的战役中,李信率领20万大军吃到了败仗。结果,秦始皇嬴政不仅没有处罚李信,反而继续重用他。也即在王翦再次进攻楚国的时候,李信跟随王翦之子王贲,先攻打燕国,再消灭齐国。
换而言之,如果换做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像李信遭遇惨败的将领,即便不被处死,也很难再获重用了。不过,秦始皇嬴政自然是心胸宽广的,这也是其可以剪灭六国,建立秦朝的重要原因。因此,碰上秦始皇嬴政这样的君主,自然是王翦功高震主,也可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三
当然,在秦灭楚之战中,秦始皇嬴政将60万秦军交给王翦时,内心还有存有疑虑。毕竟这60万大军,已经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如果王翦带着这60万大军造反,秦始皇嬴政真的是无法抵挡。于是,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虑甚至猜忌,王翦多次向秦始皇请求赏赐田宅给自己的子孙。
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记载:“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任。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当王翦的手下不理解他时,王翦做出了解释,这是表现出自己贪恋田宅,重视子孙的一面,以此打消秦王嬴政的疑虑。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王翦的情商实在太高了。
四
最后,对于王翦的这一行为,无疑为后来的萧何提供了借鉴。在西汉建立后,萧何故意抢夺百姓田地。后来,汉高祖刘邦得胜回朝途中,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汉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也即萧何通过自毁名节,打消了刘邦的疑虑,表明自己没有什么野心,这是萧何最终善终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王翦向秦王索要田宅,故意表现出自己贪婪的一面,显然也是在自毁名节,以此明哲保身。
在这一点上,王翦显然要比白起、廉颇、李牧高明了很多。此外,在秦灭六国之后,王翦主动告老还乡,也即选择了急流勇退,这也是其获得善终的重要原因。王翦之后,他的后代形成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家族,也即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翦作为战国末期秦国的大将,可以说是对秦国十分忠心,但王翦毕竟是手握重兵,在攻楚的时候手中有六十万大军,任何时候这样的人都不能让君主安心,王翦也的确不停地通过向嬴政索要金钱土地来避免秦王的猜忌,但王翦即便手中有重兵,但他是不是有能力去做造反这样的事情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王翦灭楚之战
说起战国名将王翦,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在历史上,他的名气丝毫不亚于白起,灭赵国、灭燕国、灭楚国,而他的儿子王贲也是当时名将,灭魏国和齐国,这对父子加起来,就直接灭了五个国家(韩国是被内史腾所灭),说是功高震主,那是毫不为过的;但王翦偏偏得了善终,不仅如此,王氏家族还发展得极为不错,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就是王翦的后代。
而这里要说的是王翦灭楚一战,当时王翦已经有了灭赵国和燕国的不世之功,而他的儿子王贲也灭了魏国,顶级将门世家已然成型;秦始皇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楚国,楚国虽然已经被削弱了很多,但底蕴仍然很强,不是说灭就能灭的,秦始皇本想让王翦继续领兵,但王翦却说非六十万人不可,这可把秦始皇吓了一跳,要知道此时的秦国,虽然灭了韩国、赵国、燕国、魏国,但能拿出来的兵力依然不多,毕竟新降之地,还需要大量兵力镇守。
更何况,这可是六十万兵马啊,万一王翦有反心,以王翦的能力和兵力,秦国可是没有任何抵抗之力的。而当时的秦国,名将绝不仅仅只有王翦和王贲父子,蒙氏父子和李信等等,也都是名将;李信听到王翦的话后,立马站出来说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始皇听后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给击败,损失极为惨重。
2、王翦为何不会造反
秦始皇得知消息后,又惊又怒,但终究还是忍了下来,第一时间不是问罪,而是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不得不说,秦国底蕴真的是太强大了,开始派出去二十万,遭受大败后,又能立马拿出六十万大军,这可是六十万训练有素的精壮男丁啊!可不是什么老弱病残,在整个战国时期,能随便拿出六十万军队的,也只有秦国;而像韩国、燕国这样的弱国,估计全部加起来都没有六十万。
不过这王翦也是个人精,深知统领这么多军队在外,秦始皇内心肯定会有所忌惮,一旦有人煽风点火,自己一家的小命可就到头了;于是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分,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终于到了正题了,王翦手握六十万军队,而且王翦父子之前连灭三国,战功赫赫,在军中的威望极高,那王翦有能力造反么?想多了,白起还知道吧,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那位,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未尝一败,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率六十余万秦军全歼四十五万赵军;但因功高震主,得罪范雎,接连贬官,最终被赐死于杜邮。
3、白起为何被杀
白起为何会被迫自尽?以他的资历,难道就不能征召一批忠于自己的将士,然后反了这昏庸的秦昭王么?别说,还真不能,商鞅作为秦国变法的设计者兼实施者,在秦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声望,在被诬陷后,也想过谋反,但无人敢跟随他,商鞅就这么被自己的变法给害了;商鞅都做不到,白起又如何做得到?自尽,还能保全家,如果谋反,那就是灭族的事情。
在商鞅的变法中,军队和百姓所效忠的对象只有一位,那就是秦王;表面上看,王翦率领了六十万大军,但王翦真要有反心的话,估计不用秦始皇下手,那些个士兵就会把王翦给抓了,尤其是王翦的亲人、亲信,因为在《秦律》中,连坐是最常见的。这也是为何秦始皇敢将如此庞大的军队交给王翦的原因。
都说历史是进步的,其实有些时候,还真不一定,就拿对军队的掌控度而言,整个封建社会,没有一个朝代能比得过秦国,不是军队没战斗力,就是黄袍加身,更别说哪朝皇帝敢将数十万军队交于一将之手了。其实这不单是秦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也没听说过那个大将谋反的,最多也不过逃往别国而已。
王翦竟然和白起齐名
本文2023-11-25 13:52: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