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记系列6——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还可以改变骨相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1收藏

曾国藩传记系列6——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还可以改变骨相,第1张

前篇稿子还说曾国藩是不是个相面先生呢,今天就看到,他居然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

这是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的。他先写道,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本来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紧接着又写道,古代精通相法的,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

他没说这是自己说的,但既然告诉儿子,应该是相信这一点的。

能不能改变骨相这个先不说,读书改变气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是常听说嘛,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对人的精神和气质的影响,大概和吃饭对人的身体的影响差不多吧。

人吃饱了才有力气,吃不饱就萎靡不振。相应的,书读多了人才有气质,不读书,就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说的那样: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我们说某人腹中空空,大多时候说的不是肚子,而是头脑。

吃不同的饭菜,吸取不同的营养,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同的。读不同的书,对人精神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培根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在这封信里,曾国藩还告诉儿子,应该针对自己的体质,临摹什么样的字帖,以习字治体质之病。临摹的字体不对路子,可能对体质有害。读书大概也是这样吧,读不同的书,对自己的精神气质,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吃饭要讲究卫生、科学,腐烂变质的饭食肯定无益,所谓的好东西吃多了,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吃出了“三高”,吃出了大腹便便,吃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女。

读书也是一样,我们说开卷有益,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就是读好书。不好的书,可能把人带沟里去了。

曾国藩对他儿子,和我们对子女一样,都希望把自己一生的阅历和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所以这里说的应该是真心话,不是忽悠别人的。

能不能改变骨相这个见仁见智,但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

为了变得气度不凡、气宇轩昂、玉树临风、风流儒雅,让我们读书吧!

不一样的曾国藩(121)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再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下半年的情况:

七月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儿时的蒙师、曾多次戒尺掌心的陈雁门老师反过来看他这个有身价的学生来了。身上的皮癣症状又开始发作,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应确定是牛皮癣。

八月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族中有个叫国正者,在宝庆营。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

意指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开始主动协调一些族人的事务,自觉承担族谱等公事;显然,因身份不同而开始变化了。

九月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即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叫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虽是应酬,分明是在参与政务类的事务了。

十月

本月对于曾家来说,确实发生两件大事。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四妹妹出嫁,这应是其首次出面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确是需要仔细协调的大事。此事颇为不解,为何秉持 勤俭的曾氏家族却如此铺张 ?此事待后专门详述之。

“十月廿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作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

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 ,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 ,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 四弟曾国荃 ,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 五弟曾国葆 ,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干,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五弟季弟曾贞干,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十一月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曾纪泽生)”。“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馀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先由其祖父牵头,对本族事务专心主事,为曾国藩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自此,曾国藩开始花心思用心族事了。出人头地的曾国藩,重修曾氏家谱( 后章专述曾氏为修谱事远涉他地核查,颇令人感动 ),是让每户人家掏钱,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自此,曾国藩已自觉将族事视为已事,已然变为公共事务之主事之人。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这则日记,记录了曾国藩即将动身返京。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从文字的记述上可知: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大多极其平淡,但细心的朋友或许早已看出了曾国藩的心态、行为渐渐发生变化。同时,有心之人也知,一个人发生改变极少会突变或骤变,大多是于平凡、平淡之中渐变。一般而言,哪有常常发生惊天动地之事之理?

即便是平淡之中,也已可见曾国藩的变化了:他即由原来的自卑、持重,变得自得、自喜、自负,甚而骄燥、骄傲、骄盛了;往日整日的读书习字之类也被各种事务所冲淡;行为上也开始由无人问津,转而有人攀附、围聚、跟随、追随,于族事、公事始有人相商、到略有所涉,再到主动介入、主事,后到全面主导,而初显入世之行,已不似以往只顾埋首故纸中之腐儒教条刻板;随其话事权、影响力渐渐扩大,感觉愈来愈好,慢慢有了自我膨胀的心理铺陈与资本,直到多次碰壁之后,才方知天高地厚。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录曾氏一年又一月有余的日记,绝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有意让有心的看官细心阅读其日记,从其日记的婆婆妈妈、了无生趣、甚至有些无聊琐碎的内容中,以主人翁的角色代入其中,感受曾氏之为人处世。笔者之意图,亦想通过展示“ 日记抄录 ”给看官以参考,实有以下几点考虑,不知以为然否:

一是给有心者示例如何记日记 。日记本无他,就是自己记自己看,如果记录者觉得要学习主人翁,也要与人看,则属于较高层次而另当别论。日记体例上,无非是将日期、天气、心情、所做事项记下而已;有时甚至流水帐也无所谓。如果可说内容较多,也可尽叙感想、收获之类不一而足。

二是展示曾氏的坚持如一习惯。 正如其不断强调的“恒”,他就是这么坚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于修身、律已尤为重要。同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积累资料性的原始记录就特别有意义了。因此,本书也大致有如此笔调,并不以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有意或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保持较为严肃的态度展示如常,让读者从中感悟曾氏人生所历、所思、所学、所为。

三是有意以白描手法努力再现原貌,让人觉得伟人的日常也并非天天惊天动地、充满惊险或有趣 。使人觉得曾氏之如常是何等的平常,足见其可见可学。虽平淡如常,能否学到精髓,则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有恒、有志、有心而学。

四是展示伟人于发生重大变故时如何如常地处世 。正如主人翁常说的:“每到大事有静气”,而不以已或家变而受干扰,导致重要事项与场合缺位。此则为 伟人与常人大不同之处 !

正是与此看似平常的年月里,曾国藩却是干出了一件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后文。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下面是我带来的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法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法名人故事 篇1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方法,在于专门研究一类学问,这类的学问能研究透,其他的各门各类学问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但急于想对一门学问领会,也是不能算研究深透,因为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维的沉淀。“为学之道”即做学问,要深入探求其中的规律,然后考核所知,做出文章来。人要是想进步,最好的办法便是记日记,日记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如内心的欲望,内心的深思反省皆可以记录。

 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剖析,曾国藩立下了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

 这十二条,为曾国藩的一生成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乃至于官居一品,位居宰辅,每日一炷香的静坐,每日的日记都不能停止。到老来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头晕目眩,手脚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法名人故事 篇2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为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法名人故事 篇3

 亲爱的同学们,翻开历史书,或者,问问老师,你们会发现,有一个名字自己可能没有听说过,但却大名鼎鼎啊,那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号称晚清“第一明臣”,学问着实了得,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最有争议的人物呢?好啦,现在,我就要给大家讲他的一个小故事喽。

 话说曾国藩小时候,也像现在的同学们一样,要读书,要考试,当然,也要背课文啦。一天夜里,他又在做这样的功课。手捧一篇文章,摇头晃脑地念呀念。时间悄悄流逝,眼看夜色越来越深,天上的月亮都被云儿遮住了,小油灯一闪一闪地昏昏欲睡,曾国藩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这可气坏了一个人!那人躲在屋檐下,蘸湿手指头,捅破窗户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瞄着屋里的曾国藩,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曾国藩背会文章翻身上床呼呼大睡,自己便可入室偷盗。哦,原来是一个贼呀!接下来的情节真是富有戏剧色彩。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将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哈哈,我想,这个故事或许有演绎的成分。贼的郁闷有点过火,贼的聪明有点夸张。但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吧,它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永远无敌。

 看到一篇篇精彩的作文,总有同学满怀期待地问我,自己怎么做也能写得那样好?我的锦囊妙计嘛,一定有这样一条:坚持练笔。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何愁作文不提高?

 曾国藩,年少时天分并不突出,但后来多厉害;大家看出来了吧,是勤奋创造了奇迹。呵呵,曾国藩把贼都惹火了,那个夜晚,到底翻来覆去,将书读了多少遍?

一代伟人曾国藩提出了三立,立言,立德立功,就书法家留下来的字帖,有的字体达到三立,或者说超过三立都不足为过。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比如说苏轼的《黄州寒食贴》,这三本字帖。依次为被定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和天下第三行书。当从书法的角度而言,已经秒不可言,《兰亭序》,它的文体形式在文学史上开创了全新的一种文体,苏轼我们都知道是大文豪,他所写的《黄州寒食帖》,我们只能敬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中所传达的情感,以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后世留下了千秋之楷模。所以书家留下的字帖要从多方面来论,历代书法家留下的字帖,能够通过几千年,能够得到历史的认可,足以说明他有绝对绝对高的价值!所以不能单从立言的角度来讲!

我们学习一份书法家留下的字体,一定要全方面的去了解,全方面的去认识,全方面的去练习。我是教书法和国学的老师,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是晚清的挽救者,也是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但是就是这样的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没有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夸奖和奖励,而是要求在 “恒”字上和“笨”字上 下功夫,下面就举曾国藩教儿子学毛笔字的例子来说明曾国藩是如何教子的。

        曾国藩在他的一篇文章里面他是这么说的: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就是做事你应该慢慢来,努力去做,知道这个事情很难,一点一点去克服。曾国藩在讲到儿子写毛笔字的时候是这么要求的: “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 就是说你以后写毛笔字,临摹柳公权,临是面对着字帖写,摹是纸蒙在字帖上写,类似于小时候的描红。单日以生纸临,双日以油纸摹。单日临,双日摹,多少个字,每天一百个,不多。

      而且他很仔细地跟儿子说: “临帖宜徐,摹帖宜疾”, 就是说你面对着字帖临写,这个临要慢一点,摹帖宜疾,就是你油纸蒙在字帖上写的时候要快一点。 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 就是你每天一百字,经过几个月之后,你手越来越笨,字越来越丑,你的兴致越来越低,这个就是所谓“困”,一个巨大的框,里面一个木,你困在里面了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就是你困的时候,不要放弃不要间断,你要有一个熬字,熬过去,便可以慢慢的再往前一步走了。

      曾国藩教子句句大实话,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秉承其一贯的做事风格,他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自己的儿子也是普通人,所以普通人做事情就应该持之以恒,中间会面临好多你不想写或者是越写越麻烦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没有任何办法,就是熬下去,继续写。然后不断的坚持,这样你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才能够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所在。曾国藩当时是晚晴的重臣,曾纪泽也应该说从小家教也很好,但是也没有教育孩子走捷径,都是笨功夫。

      其实现在教育孩子学习也是一样,没有任何捷径,也只有下笨功夫。因为家长都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如何才能够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别无他法就是要坚持,要熬下去。 现在的孩子教育无论是学任何东西,发现学着学着就放弃了,学着学着就没有兴趣了,忽然又想学其他了,其实是这学一点,那学一点,到最后是什么也会点,什么也不精通,既浪费了大量的钱财与精力,又培养了孩子的不专注,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其实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因为他认为只要自己不想学就可以放弃,就可以在学其他的,其实想学好一门手艺或者是艺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曾国藩教育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你我的孩子呢?

      无论教育孩子还是做任何事情,道理都是一样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事就是因为一直在 “笨” 字上和 “恒” 字上下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就这样过来的,这才有了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地位。曾纪泽作为外交家能够收复新疆伊犁也是秉承其父亲一贯的志向在“笨”字和“恒”字上下功夫。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你只有非常非常的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管是长辈的建议,还是我们自身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速成不现实。曾国藩在自己的家训中,给儿子写的家书里这么说:“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曾国藩拿练毛笔字为例给自己儿子讲解,“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你以后就临摹柳公权,单日临,双日摹,每天练习多少个?每天一百个。

而且他跟儿子说“临帖宜徐”,对着字帖临写,要慢一些。“摹帖宜疾”油纸蒙在字帖上写的时候,要快一点。“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每天练习一百个,经过几个月之后,你手越来越笨拙,字写得越来越丑,兴致的越来越低,这时候就面临困境瓶颈了,出现了低潮期。

这时候曾国藩继续对儿子说,“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这个时候不要放弃,不要因此而中断,继续临,继续摹,熬过此阶段,你就可以有一些技能精进了。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时,起初会很快掌握一些基础的技能。对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会迅速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但是,继续学习发现进步速度明显变慢了,甚至迟迟不能感觉到进步和提升。很多人,就打了“退堂鼓”,或放弃了,自然也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应用它,对于技能的了解越来越少。

曾国藩说“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之后“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并不是说你熬过了一关就好了,你会发现这是需要经过持续的循环往复的。你再进,大概率还会遇到困境,你再熬,再进,再进,再熬,终究有一天你觉得你似乎不再“眼高手低”了,而是眼高,手也高了很多。

曾国藩说“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不仅仅是练习字,凡事跟练习字都是类似的,都会遇到特别困难,特别难受的时候,勇敢踏过遇到的困难,并持续精进到亨通时,就是好汉,就是牛逼。

曾国藩传记系列6——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还可以改变骨相

前篇稿子还说曾国藩是不是个相面先生呢,今天就看到,他居然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 这是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的。他先写道,人的气质是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