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镇的历史文化
相传明末时儒林镇毁于战争,由侯、施两姓新建下街(今环溪路)为施家镇,上街(今施乐路)为侯家场。开市贸易后,上下街合并为施家坝。1937年更名为平施镇,解放前夕复名施家坝。1950年为简阳九区区公所所在地,1952年改为简阳七区。1959年撤区,设施家公社,1967年更名为红日公社。1970年恢复为施家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成立施家乡人民政府。1992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成立施家镇,辖原施家乡、金玉乡、安乐乡共25个村193个农业合作社。1996年再次区划调整,安乐乡单列。
你好!
不同姓氏之间不能通婚有很多情况,家谱(也称族谱、宗谱)中应该有详细记载为何不能通婚的原因。如果没有记载,可以问问族里的长辈或者老人。
有的姓氏可能以前是一家(后来改姓),同辈儿孙世代兄弟相称,不能联姻。
或者可能几个不同姓氏的先祖结拜异性兄弟。
附
《中国古代不能通婚的几大姓氏》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有很多姓氏是不能通婚的,不能通婚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神化传说,有的是因为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有因为一本小说而不能结婚的。
姬和嬴姬和嬴都是很古老的姓氏,两家是世仇,跟政治有直接关系。历史上,正是嬴秦灭了姬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将军谬攻打西周公国,致使其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公国。从此姬与嬴结下血海深海,发誓永不通婚!
李和朱之所以不通婚也是因为政治,并且因为两件事。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李唐王朝彻底灭亡!李家人对朱家恨之入骨。从古自今,李姓一直人口数量很多,朱姓也不少。李唐灭亡后,李姓人不自觉地拒绝与朱姓人通婚。后来的一件事加深两姓矛盾。明朝末年,轮到朱家人倒霉了。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若是没有李自成,朱家不见得完的那么快。所以朱家对李家恨之入骨。
吴和吕现在还有南方一些吕姓家族不跟吴姓人通婚。宋朝时期,吕蒙当上宰相。另一位吴姓官员对他羡慕嫉妒恨,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导致吕氏家族流亡,不少吕氏被迫改姓。吕氏家族告诫后人,绝不许跟吴氏通婚。
秦姓与岳姓,在宋朝以后,姓秦的是不能和姓岳的结婚的,原因很简单,在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害死了忠臣岳飞,遭到了全中华人民的唾骂,在今天的安徽省,据记载有数万的岳飞后人,翻开岳飞的家谱,发现家谱中,男性岳氏后人没有娶秦氏女性为妻的,后来一位清朝的状元来到岳飞的墓前感叹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武姓和潘姓,武姓和潘姓不能结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小说《水浒传》,在小说中,潘金莲害死了自己的丈夫武大郎,后来随着小说的逐渐传播,武姓男子自然不希望娶一位潘姓的女子为妻,虽然这只是施耐庵编撰的故事,可是却给武姓与潘姓的人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后来施耐奄的直系后人特意为此事写诗一首,表达歉意,杜撰水浒施耐庵,潘武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武植祠里断公案,施家欠债施家还。
水性和火姓,两者不能通婚的原因来源于神化古代的神化传说,两个姓氏的祖先分别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在远古时期就是两个势不两立的人,所以后世他们的子孙更是不能通婚。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直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乡村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大量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结论。他还通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己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 “ 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 ” 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 “ 官逼民反 ” ,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 “ 逼上梁山 ” ,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 “ 不赦 ” 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家谱中的明是指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堂号是指家族中按照世系排列的不同辈分所使用的称号,是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一般由家族长辈或有权威的长辈指定。
明是辈分中的一种,通常是指第十一代,也有些家族使用明作为第十代或第十二代的堂号。由于每个家族的堂号使用规则不尽相同,所以用明作为堂号的家族较多,但并不代表所有家族都使用明作为堂号。
明这个堂号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孙朱某为了避免与明朝皇室同名,所以使用了明作为自己的堂号。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明字寓意着光明、明亮、清晰等含义,代表着家族的兴旺和繁荣。
总之,家谱中的明是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通常是指第十一代。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代表着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不同家族使用的堂号规则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施家镇的历史文化
本文2023-11-25 13:51: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