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爷爷也是大诗人,那么他都有何成就和结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杜甫爷爷也是大诗人,那么他都有何成就和结局?,第1张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大诗人的祖辈也是文学家出身,一生颇为传奇。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他是武则天时代的文学家,写了不少著名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说说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杜家据说是三国名将杜预的后裔,杜审言进士及第,颇有才华,早年做地方小官,因为得罪别人而被构陷下狱。

杜审言的次子杜并,听闻父亲被捉,火冒三丈,竟然去刺杀陷害杜审言的人,结果杜并被当场砍死,杜并当时才十三岁。

杜并的行为受到舆论关注,当时人认为杜并是孝子,对杜审言都刮目相看,就连武则天都接见杜审言。

杜审言因祸得福,成为高级文化官员。

杜审言一生作品不少,但是流传到后世的只有四十多篇。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享誉一时。

杜审言的诗歌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尤其是五言律诗,开启了一代宗风,为后人推崇。他是一位“近体诗”开创者,明代评论家胡应麟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杜审言可以算作唐诗的开创者之一。

杜审言还是一位边塞诗人,当时唐朝开始了对外扩张,杜审言受到风气影响,也加入了边塞诗的行列。

我们选两首杜审言的名作欣赏一下,就知道他的诗歌特点了。

《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春日京中有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明珠,但是唐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南北朝的宫体诗,到隋炀帝和唐太宗提倡的新风气,再到武则天和唐玄宗初年那批文学家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才有最终形成了唐诗的蔚然大观。

杜审言正是唐诗发展过程中的一员,他的诗词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财富。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阳县令闻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转船头返长沙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脉相传。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为圆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之墓”。墓前是清光绪十年重修的杜文贞祠,两进一天口,内有官厅、铁屏诗社等,祠门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诗圣遗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诗叹云:“水与汩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对屈原与杜甫这两位伟大爱国诗人死于一地,葬于邻近,有无尽感慨。 杜甫墓考究资料: 1、杜甫墓,位于县南之天井湖,今大桥乡小田村。现在的墓是光绪九年复修的,分三室:左室“文革”中被拉开,取出石灯两件,霉烂古书一堆,糯米泥敷抑藤球三个,将球打开,内藏一些破碎绦帛之类的东西,上有墨迹,推测可能是杜甫诗的手稿。杜甫墓全国有六座,是不是真墓,是否迁葬了,史学界有争论。我们认为此墓应为真墓。 其一,明天启三年,《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旧序》云:于美公由左拾遗授职员外郎,晚游湖南,卒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所生二子。长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难归葬,嘱其子铜业公归葬偃师,又因干戈扰攘未果,爱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葬”。这家谱说明,杜甫起初葬在平江,想迁葬没有迁成。 其二,据乾隆《平江县志》载,“明代湖南参政陈*,佥事张景贤驻平江,在杜甫后裔杜富家中,发现了唐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授杜甫左拾遗敕和宋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授杜邦杰承节郎敕的原件。修昌江《杜氏族谱》时,陈、张还为此写了跋。 其三,今小田有个杜家洞,查昌江杜姓迁平始祖是杜宗武,宋代姓杜的四个名人籍贯也是平江。宋绍兴三十年受敕的杜邦杰、杜富、杜贵、杜泽、杜正等,当时仍居平江小田杜家天井湖。

曾祖父:

杜依艺,祖藉湖并襄阳,曾为巩县令,将家迁到河南巩县。

祖父: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曾收复吴国的杜预将军后裔,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有一子杜闲。

父亲:

杜闲(682——741),唐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幼子,“诗圣”杜甫的生身父亲。生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开元五年(717年)为郾城尉,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擢为奉天令,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擢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闲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与元配清河崔氏结婚,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与继室卢氏再婚。共生五子一女。长子杜甫生于睿宗延和元年(712年),为崔氏所生,是在杜闲迁升奉天之前,故杜甫的出生地乃为河南巩县,而非京兆杜陵。次子杜颖(居山东)、三子杜观(居兰田)、四子杜丰(居杭州)、幼子杜占(居江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闲病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唐河南府巩县的瑶湾村(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因远祖杜预为京北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祖上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来才迁居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远祖杜预,在晋朝时期任征南大将军,还是一名著名的文史学者,他的著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流传于世。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武则天时任迁膳部员外郎,是位大诗人,有三十卷文集传世,与当时的沈俭期、宋之问齐名。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做过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官职虽然不高,但十分有学问,三十余岁时才有子女。杜甫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母亲崔氏就去世了,幼年的杜甫是在洛阳仁凤里的二姑家长大的,杜甫的弟弟妹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祖父杜审言给孙子取名甫,字子美。杜甫周岁抓周时,在有代表性的各种器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中,抓去了一本《诗集》,让杜家人兴奋不已。

杜甫青少年时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七岁咏凤凰”,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后来赴京应试落第,闲居长安长达十年。他四处奔走以求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直到44岁时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唐朝的官阶分9品,每品又分4级,共36级,而“河西尉”就是最低的一级,相当于今天的乡政府的办公室副主任一职。而杜甫与李白一样,其理想就是做宰相,只是李白除了宰相一职外,还想兼任皇帝的老师而已。杜甫对于这个官职当然不满,所以迟迟没有到任。不久,杜甫又被改任右卫军率府胄曹参军,一个看管太子仪仗队兵甲器械的官员,是一个从8品下,32级的小官,这个小官如果是让李白去做的话,估计李白早就拂袖而去了,可杜甫还是到任了,这个官毕竟还是位京官。

唐玄宗时期既是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唐代由强转衰的时期,而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唐玄宗前期任用一批有才能的朝臣来治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这个时期唐朝经济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后来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开始任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并长达16年之久,后又重用不学无术的奸相杨国忠。在军事上,重用只会跳一种奇特舞的、目不识丁的、体重达300公斤重的安禄山。像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饱读诗书的人才被闲置一边,不受重用。他们把远大的抱负寄托在诗歌创作中,他们吃酒以自我麻醉,他们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尽艰辛投奔流亡中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因而杜甫又被称为杜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上的职位,仅做官一个月,杜甫就因上疏营救宰相房瑁,触怒了肃宗,受尽了各种刑戮后,屡遭贬斥。

当然这也与杜甫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各种文献显示,杜甫这个人才高气傲,个性狭隘,狂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在一个地方呆不久,他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后来杜甫弃官西行,在四川漂泊了近十年,期间也充任过剑南节度使表奏的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故此杜甫又被称为“杜工部”。57岁时离川想回家乡,辗转漂泊在湖南一带,59岁死于途中。

杜甫一生流离漂泊,穷愁潦倒,他死时的最大愿望是归葬祖墓,但他死后,他的儿子杜宗武无力实现父亲的遗愿,只好用一副棺材把杜甫的尸骨暂葬在外。43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靠乞讨积蓄了微薄的资金,才把杜甫归葬故里偃师首阳山之下。

杜甫是杜预的后人。

杜预是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初仕曹魏,授尚书郎,成为司马昭高级幕僚,封为丰乐亭侯。

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迁镇南大将军,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封为当阳县侯,入为司隶校尉。

太康五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杜预的后人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

扩展资料:

杜预心胸宽阔,遇事能够顾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将,多年来一直在益州建造战船、培训水军,为战争做准备工作。

战争开始以后,他统率水军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达荆州界内,王濬需受杜预指挥调遣。但是,杜预十分尊重他,没有利用自己职务给对方制造任何困难。

杜预还向王濬表示,水军可以根据战争的发展,自行指挥,并建议他尽量减少耽搁,直下建邺,建立旷世之功。

杜预的态度与益州水军率先攻占建业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同王濬在长江下游的遭遇,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那里,指挥调遣水军的王浑,怕王濬夺得头功,对他百般刁难。就在王濬排除种种干扰占领建邺、俘获吴主孙皓之后,王浑还在攻击陷害他。和王浑相比,杜预的人品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杜预(家族成员)

杜甫死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死因是因病去世,杜甫的葬地在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扩展资料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

杜甫是杜预的后代,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先多半是些太守、刺史、县令之类的官员。所以杜甫后来在《进雕赋表》中曾说:“自先群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末坠素业矣。”又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吾祖也,吾知之。远目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这种属于封建社会的特权阶级的家庭,“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切生活都恪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杜甫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这种板滞的儒家气氛中度过的,“不但在族望上,便论德行和智慧,他知道,也应该高人一等”(《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

在诸祖中,最使杜甫敬仰,对他影响也最大的,是第十三代祖、晋代名将杜预,和祖父、初唐诗人杜审言。

春秋左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卒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溢曰“成”(《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

杜预的“立功立言”,一直是鼓舞杜甫积极追求仕进的力量之一。因此,杜甫不但在《进雕赋表》中崇敬地提到他,为自己是这位文稻武略的学者、将军的后代而感到无上光荣,而且早在开元二十九年,杜甫还居住在首阳山下杜预的坟墓所在地时,就写了《祭远祖当阳君文》,“磨刻丰石,树此大道”,表扬这位远祖显赫的名号;表明筑室首阳之下而居,是“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晚年,杜甫在《回棹》诗中还念念不忘“吾家碑不昧”。功业显赫的杜预,使杜甫产生了多么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

杜甫爷爷也是大诗人,那么他都有何成就和结局?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大诗人的祖辈也是文学家出身,一生颇为传奇。杜甫的祖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