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左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河北左氏家谱,第1张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左姓是汉族常见姓氏,《百家姓》排名第187位,人口众多。有的出自官名、国名,或出自蒋姓、别家、别姓。根据《姓考》,《吕览》,古有左国,国为氏。历史上有很多留名字的人,那么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留名字的吗?他们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如果你很好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左秉钧,生卒年不详,清代政治人物。

左秉钧于雍正六年由崇明县调至南汇县,同年由石林接任。

左崇典,山西平阳府临汾县人,清代政治人物,同秀才出身。

光绪十八年参加光绪壬辰科进宫考试,中了90名进士的前三名。同年5月,在总支学习。

左惠春,湖南湘乡人,清代政治人物。

1846年左惠春接替萧宪担任南汇县令,1847年黄庭赞接任。

左是安徽泾县人。清朝官员,出身进士。

道光二十七年,张位列进士前三名,与沈桂芬、李鸿章、沈葆桢同年。曾任河南省新蔡县、鲁山县知县。光绪编《泾川左氏家谱》。

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明末将军。

左梦庚,清朝将领,山东临清人,父亲左良玉是明末名将。

左谦,左唐宗子聪,清代数学家。和丁祖忠交朋友。早逝。

左贤,字石岩,顺天府宛平县人,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天府在省考中获得第132名。天顺元年参加丁丑考,考中贡士第192名。殿试中名列进士第三名和第101名。曾祖父左宾卿是元人。我的祖父左谦曾作为礼物送给广东右参议院。父亲左德顺。

左孝通,湖南湘阴人,清代政治人物。左之子。

左行,字杰夫,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公民,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江西省考后第九十名。景泰二年参加辛未科考试,考中贡士第172名。宫考进士排名第三,第116名。曾祖父左纪周。爷爷左文刚。父亲左武安。

左智,湖北武昌府武昌县人,清代政治人物,出身秀才。

光绪十二年,参加光绪徐兵分科进士考试,名列进士前104名。同年五月,抽签交吏部,由知县分发给各省即时使用。

左原,大本,河南省卫辉地区蓟县人,公民,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河南获得省考第46名。景泰五年,参加徐佳考试,考中贡士第八十九名。进士中殿试排名第三、第八十三。曾祖父左夫。佐德爷爷。父亲左贵。

左,本名湘商农民,名,湖南湘阴人,清朝重臣,湘军名将。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陕甘共治、清军收复新疆等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唐年轻时多次尝试,功名止于养人。相反,他重视农业,阅读大量书籍,研究地理,地理和孙子兵法。之后成为晚清名臣。后来征服阿古拜,光绪皇帝破例给了他一个进士,他成了

住在少天柱山,学炼丹。曹植《辩道论》说他性好。055-79000讲的是好道学,记录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比如尝曹操之宴,曹操欲得松江鲈鱼。他好心用铜板接住,曹操喜出望外。在后郊区的宴会上,他通过幻觉得知他从人们的葡萄酒蜜饯中提取练习来支付客人。他被演习追的无影无踪。他在羊山被发现,藏在羊群里,所以得不到。葛《后汉书左慈传》还说能奴役鬼神,变招辟谷。755-79000年,左慈是葛玄的老师,“葛玄收于善心”。

左夫生于清朝乾隆十六年,卒于玄宗道光十三年,享年83岁。龙进士。以安徽知府为官,能得民心。湖南巡抚钱佳。流传于世的古代作品诗词有五种,《神仙传》。

左,生于河南平阳。东汉宦官,五大宦官之一。

尊祖,本名念元,本名钱胜,直隶河间人。清初的政治家。

左敬祖是顺治六年自丑会成员,进宫考试二等第十名。他被授予秀才出身,庶吉士被选中,散馆被授予编辑,正职和左副职都是审查官。

爱弥尔左拉,十九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法国自由主义政治运动中的重要角色。

左茅台,名字叫,是大荔。

左是的表哥。明朝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李自成被困北京,投降大顺政权,被赐军政府左侍郎。清后,左为感谢左茅台为其母亲操办丧事,继而怒责其叛逃。被流放到铁岭后。儿子左新生。

左明山,本名思成,四川徐州富顺县人。他是公元《抱朴子金丹篇》年的公民。他今年33岁。他是中国天顺元年第106位进士。生于三月初一,行二,曾祖父左;左;父亲左昌;徐的母亲。在庆祝会下,他的妻子石成,他的兄弟明静,他的兄弟唐明;清晰度;明锐;祁鸣;李明。县城学生第40届中国式四川省考,第177届中国式考。

左丘明,相传为春秋中后期鲁史家,《念菀斋诗、词、古文、书牍》、《书经》作者。《左传》记笔记,《国语》记单词。《左传》是解释另一部历史作品《国语》的作品。战国时期,《左传》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著名儒家学者荀子继承了《春秋》的学说。

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左传》年的《公冶长》。关于左秋明的名字,众说纷纭。复姓,名明,单姓左,名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姓邱明明,人们尊称他为左丘明,是因为他那一代人是左派。

左,东周学者,鲁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左孝娥,犍为县人,东汉清河清最宠爱的妃子,汉安帝所生。小娥是表妹。

隋末起义军首领左孝友,祁县人。

1964年,左孝友率十万人守卧狗山。祁县成张须陀在狗山扎营,左孝友为难,只好自己投降。党的解、王良、郑达标、李纨等等,都被张须陀消灭了。魏振东夏,张须陀,因功被提升为祁县总卫。他还担任过河南道十二郡的使,名唤罗士信、秦。

左约,湖南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左约是莆田县令

左君弼

初为南方弥勒教主彭莹玉门徒。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他聚众数千人响应。莹玉牺牲后,其独占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行省首领。1363年,张士诚攻安丰(今安徽省寿县),他出兵相助,朱元璋诈称是左君弼让他来接小明王,骗出小明王韩林儿。次年朱元璋攻庐州,左君弼据守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1368年(太祖洪武元年)降明。曾任广西卫指挥佥事等职。

左君弼事迹

左君弼是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天完政权汴梁行省的首脑。他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期间,长期独守泸州(今安徽合肥),是江淮地区很有影响的人物。

彭莹玉的门徒

左君弼,庐州人,他和赵普胜、李普胜等都是元末江淮地区的农民起义首领,也都是南方弥勒教首领彭莹玉的门徒。

彭莹玉于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与其徒周子旺起义于袁州(今江西宜春),事败,其妻、子及子旺均被元军所杀,他逃匿淮西民家,继续从事秘密传教和组织武装起义活动,所以,到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前,他的门徒已遍布江淮地区了。

莹玉早期的门徒多以“普”字命名,如赵普胜、李普胜、邹普声等。左君弼入教较晚,故未以“普”子命名。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三二《左君弼传》载:

“左君弼,泸州人。元季壬辰(1352年),群雄倡乱,君弼党于彭祖,聚众数千。”

可见,左君弼追随彭莹玉是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的事。赵普胜、李普胜等则很早就追随彭莹玉了。左与赵、李的关系为什么会恶化,还得从左君弼入教以前开始说起。左君弼的父亲左武字继之,行十七袭千户,诰封将军(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封)子三君美、君弼、君辅,(老大君美扑鱼为业,老二君弼、老三君辅,随父亲军中效命)(常州左氏家谱记载)当年左君弼随父亲镇压过红巾军巢湖双刀赵与李扒头。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看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也聚众起义。加入了彭莹玉的红巾军。但赵、李二人始终对以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左君弼加入红巾军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就不好,孙宜:《洞庭集》《大明初略二》载:“巢湖水雄双刀赵(即赵普胜)、李扒头(即李普胜)者与庐州左君弼素相仇。”“素相仇”也是以上原因所致。不过,彭莹玉牺牲之前,他们都还能团结在彭的旗帜下。

蕲黄起义爆发后,彭莹玉在淮西的门徒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李普胜据无为,赵普胜据含山,俱称“彭祖家”,看来他们是彭莹玉的嫡系;左君弼据庐州,亦归彭领导。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好,孙宜:《洞庭集》《大明初略二》载:

“巢湖水雄双刀赵(即赵普胜)、李扒头(即李普胜)者与庐州左君弼素相仇。”

既是“素相仇”,恐怕应追溯到君弼起兵前后了。不过,彭莹玉牺牲之前,他们都还能团结在彭的旗帜下。

与赵、李分裂

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月彭莹玉牺牲于瑞州(今江西高安)。十二月。元军占领天完政权的都城蕲水(今湖北浠水),南方红巾军处境极为不利。淮西各支起义军亦处于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严重的分裂局面出现了。

至正十四年(1354年),赵普胜退居黄墩,与李普胜等结水寨于巢湖;左君弼独据庐州。双方分据南北,本无纠葛,但朱元璋垂涎巢湖水师已久,彭莹玉死后,朱元璋策反了廖永安等人,一起密谋嫁祸左君弼并吞巢湖水师,于是引起兵戎相见,迫使巢湖水师南下,最后出现分裂。何乔元:《名山藏廖永安传》记述甚详:

“元杀彭祖,……[廖]永坚往仕汉(当为天完——引者),[廖]永安则与其弟永忠、县人双刀赵、俞廷玉、玉子通海、赵伯仲、仲弟庸、合肥人张德胜、叶升、无为人桑世杰、含人华高,以战船千余结水军屯巢湖捍盗。庐人左君弼者,亦故为彭祖将,以书招永安,永安等不从,君弼率兵攻永安,永安数不胜,乃使韩成持书见高帝(即朱元璋——引者)和阳,愿以舟归。”

是时巢湖水师以赵普胜为首,廖永安兄弟、俞廷玉父子、张德胜等皆其部属,故《洞庭集》《大明初略二》将此事系于赵、李之下:

“巢湖水雄双刀赵(即赵普胜)、李扒头(即李普胜)者与庐州左君弼素相仇,而赵、李视君弼兵颇弱,为君弼所扼湖中,其势无所恃,于是遣使欲以舟师来降,使者三至,上(即朱元璋——引者)乃亲往。”

朱元璋又嫁祸赵、李二人要杀害与他,说是其部下廖永安、俞通海等告密,李普胜被朱元璋所杀,赵普胜逃归天完,仍据含山,廖永安等降元璋,巢湖水师一分为二。

由此可见,彭莹玉所辖淮西各支起义军,本已素不相和,彭牺牲后即各据南北,被朱元璋策反瓦解,最后又引起水师分裂。这一系列情况的出现,主要责任在朱元璋为自己私利,杀害同门红巾军。

天完汴梁行省首脑

左君弼既曾“党于彭祖”,所以在时人眼里也被成为“红巾”。王逢:《梧溪集》卷四下《哀公显道宪史有引》载:

“显道,讳大有。……至正辛巳(1314年),以书经中河南乡试,授庐州儒学正。甲午(1354年),辟淮西宪史。明年,从分宪按蕲黄。红巾隐庐,母妻女侄举莫知所向。”

此“红巾隐庐”,即指左君弼据庐州。

但是,左君弼与天完政权的关系如何?他在天完政权中担任什么职务?却未有文字记载。幸好一九六八年在湖北英山县出土了一方铜印,印文为“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印背一侧刻“汴梁行省管勾所印”,另一侧刻“中书礼部造”“太平二年七月”(印文拓片见《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九期)。太平系天完政权年号,故“汴梁行省”为天完政权属下之行省。这个行省治所就在庐州,其首脑为左君弼。

元朝时,今河南、鄂北、皖北、苏北地区属河南行省,治所在汴梁路(今河南开封)。红巾起义爆发后,这一地区的态势大体是:安丰路(治今安徽寿县)、汝宁府(治今河南汝南)及以北地面为韩林儿宋政权的势力范围;庐州路(治今安徽合肥)、安庆路(治今安徽安庆)、黄州路(治今湖北黄冈)、蕲州路(治今湖北蕲春南)地面为徐寿辉天完政权所占有。天完政权所属的势力范围内,蕲、黄两路当由天完中书省(即莲台省)直辖;安庆路一带为巢湖水师首领赵普胜占领,估计这一地区天完政权会设立行省(其名称目前无考),首脑当为赵普胜,但此行省不大可能称为汴梁行省。因为它离汴梁较远;庐州路为左君弼占领,只有这里才有可能设立天完的汴梁行省。这是因为:首先,从隶属关系上看,左君弼一开始就“党于彭祖”,而彭莹玉曾被天完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参政(见陆深:《豫章漫抄》引《余干新志》),君弼归附于天完是很自然的事;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庐州地处天完统治范围的最北部,与宋政权接壤,也与汴梁路相距最近;第三,从“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出土地点来看,英山县元时属庐州路,与汴梁行省设于庐州正合。

至于这个行省为什么叫汴梁行省,这可能与天完政权的斗争目标有关。“天完”是压倒“大元”的意思,压倒大元后,农民军仍然想“复宋”。北方红巾军固然以“复宋”为号召,建立了宋政权,南方红巾军可能也用“复宋”号召过,因为时人曾经记载过“徐寿辉建伪号曰宋”(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三,《翰苑前集》卷三,《于指挥墓志铭》)。汴梁是北宋的都城,南北红巾军都想夺去它,以作为号召群众更有力的象征。但左君弼既没有占领河南行省的大部或全部,也没有占领汴梁路,这样,为了达到号召群众的目的,就把属于河南行省的庐州及其周围地区,命名为汴梁行省。

汴梁行省估计设置于太平元年(1356年)天完将倪文俊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当时,倪文俊重建天完政权于汉阳,同时又陆续设置了一批地方行政机构。这方铜印是太平二年(1357年)天完中书省颁发给汴梁行省管勾所的,说明汴梁行省下属的各种机构是比较齐全的。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遣其将吕珍进攻韩林儿、刘福通于安丰,左君弼助珍攻之,城陷,福通被杀。三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出击安丰,败珍,救出韩林儿。左君弼又出兵助珍,被常遇春击败,败退庐州。徐达、常遇春围庐州凡三月,不破。因洪都(今江西南昌)战事紧急,徐达奉令还师援洪都,庐州解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四月,徐达等再次率兵攻庐州。“左君弼闻达至,惧不敌,遁入安丰,令其将张焕、殷从道等城守。达等至,督兵围之。……七月,徐达、常遇春克庐州。时庐州被围久,众皆饥困不能战,张焕与贾丑潜通款于达,请攻东门,己为内应。于是我师急攻之,城中诸军悉救东门,张焕乃断钓桥开西门出降。达兵入城,执其部将吴副使,并君弼母妻及子送健康”(《明太祖实录》卷一四)。

左君弼从庐州出逃安丰,就是向元朝投降。因为当时安丰为元将竹昌、忻都所据。一年前,吕珍攻陷安丰,朱元璋率军攻之,吕珍、左君弼败走,朱军移师围庐州,“于是元将竹昌、忻都都遂乘间入安丰”(《明太祖实录》卷一二)。所以,吴元年(1367年)二月朱元璋致书左君弼时追述这段历史时是这样写的:

“曩者兵连祸结,非一人之失。予劳师暑月,与足下从事,足下乃舍其亲而奔异国,是皆轻信群下之言,以至于此,虽悔何及。今足下奉异国之命,御彼边疆,与予接壤,若欲献计帅师侵境,其中轻重自可量也。且予之国乃足下父母之国,合肥之城乃足下丘垅桑梓之乡,宁不思乎?天下兵兴,豪杰并起,岂惟乘时以取功名,亦欲保全父母妻子于乱世。足下以身为质,而求安于人,既已失策,复使垂白之母、糟糠之妻,独居寡处,各天一方,朝思暮望,以日为岁,足下纵不以妻子为念,何忍忘情于老亲哉?功名富贵可以再图,生身之亲不可再得矣!足下能留意于是幡然而来,予当尽弃前非,仍复待以故旧,则足下于天理人心举无不顺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七)。

朱元璋的这封信是很有斗争策略的。其中所谓“异国”即指元朝;“舍其亲而奔异国”,即指至正二十四年左君弼扔下生母、妻儿,逃奔安丰、投降元朝之事;“奉异国之命,御彼边疆”,即指左君弼降元后,元汴梁守将李克彝令其守陈州(今河南淮阳)之事。这一席话说得有理有节,确是攻到了左君弼的心里了。

归附明朝

朱元璋致书左君弼后,还慷慨地送其母去陈州。这一招果然奏效。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徐达率兵北伐,平定山东后,西指汴、洛,左君弼终于迫降了。《明太祖实录》卷二七载:

“洪武元年二月,大将军徐达等至陈桥,左君弼、竹昌迎降。先是元汴梁守将李克彝闻达至,召君弼谓曰:‘公与南朝数接战,熟其阵势,今授公以具,公前与战,我从后乘之,何如?’君弼偿感上归其母,有降附意。因曰:‘南朝军锋不可当,吾见其阵势辄胆落,不能战,故投奔至此。况徐相国善用兵,所向克捷,君弼安敢受令。’克彝无如之何,乃夜驱军民遁入河南(今河南洛阳)。于是君弼与竹昌等率所部兵诣达降。”

左君弼降明后,受令为广西卫指挥佥事,曾率军镇压过广西左江上思州僮族黄英杰、黄英览起义,后来长期驻守广西。

①夜宴:夜间饮宴。《新唐书·五行志一》:“光宅初,宗室岐州刺史崇真之子横杭等夜宴,忽有气如血腥。”

②纤月:未弦之月,月牙。《杜工部草堂诗笺》注曰:“新月也。古乐府:‘两头纤纤月初生’,鲍照《玩月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③净:一作“静”。《说苑》:“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或以衣为琴衣,非是。谢朓诗:“静琴怆复伤。”张:鼓弹的意思。

④暗水:伏流。潜藏不显露的水流。李百药诗:“暗水急还流。”庾肩吾诗:“向岭分花径。”

⑤草堂: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张伯复《诗话》:“春星带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如“玉绳低建章”,低字亦然。带,拖带也。《北山移文》:“草堂之灵。”

⑥检书:翻阅书籍。江淹《伤友人赋》:“共检兮洛书。”

⑦看剑:一作“煎茗”。引杯:举杯。指喝酒。

⑧吴咏:犹吴歌。谓诗客作吴音。

⑨扁舟意: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句践灭吴,谓范蠡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因以“扁舟意”为隐遁的决心。 此诗首联“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二句自然而脱俗。上句点明夜景,下句紧承宴事,意象和谐而又形容妥帖。“林风”有本作“风林”,《杜臆》以与下文“衣露”相偶之故,认为当作“林风”,《杜诗详注》更以说理加以论证:“‘林风’相微,‘风林’则大,只颠倒一字,而轻重不同”,大约是说作“风林”的话会妨害意境的和谐,叨扰春夜的静谧,又和“纤月”等意象有失协调。另外,杜甫还有“湖月林风相与清”(《书堂既夜饮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的诗句,也是夜宴情景,以“林风”、“湖月”对举,考虑到诗人的思维习惯,或可作为“林风”的佐证。纤月,则是月初新生的月牙儿,黄昏而生,所以才能中夜而落。成善楷判断该诗写的是早景(《杜诗详注》),就不仅颠倒了时序,亦且错会了诗意,他由此生发的别解,颇乖诗义。正如黄生所云“夜景有月易佳,无月难佳,按此偏于无月中领趣”(《杜诗详注》),即是全诗所描写的是夜景而非早景之意。

衣露,一般解为中夜露下沾衣,《说苑》有“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的典故,联系到弹琴事,杜甫或正用此事,但也让人极易联想到《诗经》中“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的诗句。露能沾衣,可知湛露其繁,时当春夜,或可拟于李白“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景象,但生机略似,杜诗则多一种简素。净琴,一作静琴。《诗经》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谢朓也有诗云:“静瑟怆复伤”(《谢宣城集·奉和随王殿下·其六》),似乎作“静琴”才是,意为静好之琴,但“净琴”也不妨为杜甫别出心裁。“净琴”显示了素琴横陈,曲如山泉,潺湲叮咚泻出幽谷,顿时脆响盈耳,清新扑面的景象。且杜甫又是极钟爱“净”字的,诗如“明涵客衣净”(《太平寺泉眼》)、“天宇清霜净”(《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雨洗娟娟净”(《严郑公宅同咏竹》)等,都是他用“净”字的出色例证。“张”,又像是设势,同时巧妙地点出了夜宴的开始。一个“张”字,不待言曲而音声之妙已浃人情思,李白有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濬弹琴》)。“张”与“挥”字一般,不仅形象妙肖,而且意味无穷。首联干净洗练,一段雅致,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在中庭静夜悠扬的琴声里,油然升起。

如果说首联意境超然、高蹈尘外的话,颌联“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二句则涉笔成趣,翩接人间。当夜而能辨出“暗水”,应当是闻其淙淙细流之声;而“花径”为黑暗所遮没,也是非其芬芳馥郁之气所不能察觉到的,暗水流花径,虽然不言声味,而声味隐然毕现。纤月既落,春星当繁,“满天星斗焕文章”,自然会有星垂檐低的错觉,一个“带”字,被杜甫锤炼得精当熨帖,妙义入神。然而承上文成善楷误以为是早晨而对“带”字别有新解,他认为“带”字音义同“逝”,流逝而去的意思,盖谓黎明时分,月落星沉,虽似也合文意,但颇违春水繁星的意境。“带”字含义,且如《吴都赋》“带朝夕之濬池,佩长洲之茂苑”,李善注云:“带、佩,犹近也”,而杜甫又有“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不寐》)的诗句,那么“带”约略可以训为“近”的意思,描绘的是星垂接宇的景象。“带”的这种用法在杜诗中还有诸如“ 江城带素月”(《听杨氏歌》)等,也可知杜甫是惯常这样描写和表现的。“春星带草堂”,作为诗人的主观感受,描绘的是灿烂星空笼罩下的奇幻夜景: 暗水,溶溶脉脉地沿着花径流转;春星,辉辉煌煌地映带着茅椽草堂。全联正如黄生所评:“上句妙在一‘ 暗’字,觉水声之入耳”,“下句妙在一‘带’字,觉星光之遥映。”(《杜诗详注》)杜甫选取这样的情景和物象形诸笔端,不仅雅致非常,而且野趣盎然。

铺叙停当了,颈联“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二句便转笔描写夜宴的场景,宾主雅宜,乐在其中。检书,大约是宾主赋诗而寻检书籍。之所以选取“检书”的意象,也许在应景的同时,杜甫也寄寓了自己的一种偏好和情趣,从杜诗喜欢用事可以推知杜甫十分看重才学,自然而不免热爱读书,“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床上书连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等诗句都是他的自纪。这里清夜烧烛检书的意象,对读书人而言,有特殊的亲切感,四壁寂然,青灯黄卷,众人不堪其清冷落寞,读书人也不改其读书之乐,更何况与诸同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集·移居二首·其一》),自然更是其乐融融,不觉烛短了,另外杜甫还有“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检点白云篇”的诗句,也足见他“检书”的乐趣。

看剑,有本作“煎茗”,一作“说剑”。作“煎茗”在格律上既不合乎平仄,在诗意上又与当句“引杯”有复,意境平常,当非杜甫原诗。作“说剑”则与《庄子》外篇《说剑》篇名有复,而杜甫此处似乎并非想用《庄子》的典故,当系后世传抄中浅人所臆改,但看杜诗其他篇目,可以得知杜甫实有中夜“看剑”的喜好,如《蕃剑》诗中描写道:“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在《夜》诗中又有“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在《重送刘判官》诗中又云:“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再到苏轼化用杜诗有“引杯看剑话偏长”的诗句,均表明当是“看剑”。杜甫所以喜好看剑,其实不难从他致君尧舜的抱负和其性格中慷慨磊落的特点看出,雄剑、虎气、龙身,未尝不是杜甫自况,虽是一介寒儒,但当其意兴勃发,便自有心雄万夫的气概,《杜诗详注》云:“因看剑而豪气生于此,快饮亦宜引杯长矣”,言颇中肯。至于清夜引杯,似乎是杜甫的一大嗜好,杜诗有“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的句子。 酒兴偶动,便不可支,若遇贫困潦倒之际,自然难免“酒债寻常行处有”了,而检书论文看剑,又是无酒不欢的。诗酒流连,对于古代文士而言是极适意的享受,杜甫有诗:“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说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赠卢参谋》);“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似乎以诗文侑觞,才能畅情恣性。而《新唐书》记载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那看剑引杯,不亦宜乎?

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表现出夜宴气氛渐趋热烈,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顾宸曰:一章之中,鼓琴看剑,检书赋诗,乐事皆兴”(《杜诗详注》),正是此意。

尾联“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写宴席上勾念起作者以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作诗。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他登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游鉴湖、泛剡溪,历览了诸多名胜古迹,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无限秀美,反映在杜甫的诗篇如《壮游》,就用大量的笔墨来追忆吴越之游,且充满眷恋、略带遗憾,而想往之情不能自已,如“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再如《夜三首》之一写道:“向夜月休弦,灯花半委眠……暂忆江东鲙,兼怀雪下船”(《题郑监湖亭》),可知吴越之游给杜甫留下了十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或者简直可以说吴越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方乐土。此时此景此地,在相距千里的齐赵之地听到吴音吟哦,杜甫心中很自然地会油然升起一种异样的亲切感,而联想回忆起自己泛舟吴越的情景。《史记》有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故事,杜甫若心存此典故,大约也透露他委心自然、形神萧散的人生追求。《夜宴左氏庄》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尚未为忧愁和烦恼所累,尾联所反映的,也许正是杜甫自然流露出的向往自由的超脱心境。

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而叙事如检书、看剑、引杯、咏诗,又不辜负风月,极切于情景,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毕具;不单如此,再经由杜甫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用“落、张、流、带”等字将上述意象巧妙地点缀联接,不觉句句清新逼人,妙不可言;而末一联杜甫又用含蓄不尽的笔法点出自我感受,既应景又情真意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不禁陶醉在全诗的和谐之美中。《唐诗近体》赞此诗曰:“写景浓至,结意亦远。杜律如此种,气骨有余,不乏风韵。虽雅近王、孟,实为盛唐独步。”全诗结构如《杜诗详注》所说,“时地景物重叠铺叙,却浑然不见痕迹,而逐联递接,八句总如一句,俱从‘夜宴’二字蓦写尽情”,知是丝丝扣题而又浑如天成,最是上乘。此诗确实如杜甫所推崇“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的标准,《夜宴左氏庄》称得上杜甫清丽诗篇的典范之作。 宋人黄彻《巩溪诗话》:“检书烧烛短”,烛正不宜观书,检阅时暂可也。

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是起兴(“风林”句下)。刘云:景语闲旷(“春星”句下)。刘云:豪纵自然,结语萧散(“扁舟”句下)。

明人胡应麟《诗薮》:仄起高古者,“故乡沓无际,日暮且孤征,”“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苦不多得。盖初盛多用工偶起,中晚卑弱无足观,觉杜陵为胜。“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皆雄深浑朴,意味无穷。然律以盛唐,则气骨有余、风韵少乏。唯“风林纤月落”、“花隐掖垣暮”绝工,亦盛唐所无也。

明人陆时雍《唐诗镜》:中联精卓,是大作手。

明人王嗣奭《杜臆》:“风林”应作“林风”,才与“衣露”相偶,而夜景殊胜。……衣已沽露,净琴犹张,见主人高兴。琴未𢏫衣,故用“净”字,新而妙。……束语触耳生情,豪纵萧散。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赵汸曰:寄兴闲逸,状景纤悉,写景浓至,而开阖参错不见其冗,乃此诗妙处,又五、六句法,不因乎上。周珽曰:风流跌宕,玉媚花明,置之七宝台中,恐随风飞去。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四就无月时写景,语更精切。诗中写景则有风、露、星、月,叙事则有琴、剑、诗、书、酒,而不见堆塞,其运用之妙如此。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顾宸曰:一章之中,鼓琴,看剑、检书、赋诗,乐事皆具。而林风动月,夜露春星,及暗水花径,草堂扁舟,时地景物,重叠铺叙,却浑然不见痕迹,而其逐联递接,八句总为一句,俱从“夜宴”二字,摹写尽情。

清人张载华《初白庵诗评》:好景只在眼前,写得远近离合,不可端倪。

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一作“说剑”,“说”字不如“看”字之深。

清人吴乔《围炉诗话》:“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村夫子语。昔人谓此诗非子美作,余以此联定之。

清人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三,妙在“暗”字,乃闻声而知之。四,妙在“带”字,与“江满带维舟”,一则形容维舟之孤,一则形荐春星之密。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此诗意象都从“纤月落”三字涵咏出来,乃春月初三、四间,天清夜黑时作也。……三、四中有诗魂,“烛短”“杯长”,已到半酣时节,知前半皆宴时景也。……(诗)自然流出,静细幽长。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结有远神(“诗罢”二句下)。

一、寻根溯祖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五、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一、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得姓始祖:孝伯。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二、迁徙分布

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三、历史名人

狄 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 山:汉朝时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

狄 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狄仁杰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

河北左氏家谱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