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一——武肃王遗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4收藏

【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一——武肃王遗训,第1张

吴越王钱镠很了不起。

钱镠特喜爱吃鱼,在西湖上打鱼的渔民每天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的鲜鱼,美其名曰“使宅鱼”。书生气十足的诗人罗隐听说后,找机会题赠了一首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首诗的大意是,假使姜太公来西湖垂钓,是不是也要每天都得进贡几条鱼啊。其诗既有劝谏之意,也带着那么一点酸讽之气。钱镠听了,呵呵一笑,不仅没发怒,反而下令取缔了“使宅鱼”。

小事看大,钱镠不仅修身了得,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也很了得。更了不起的是,其传世“武肃王遗训”的治家“十训”,仁爱为本,道德传家,造就了钱氏一族“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武肃王遗训”有言,“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人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宣明礼教,此长享富贵之法也。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钱镠的治家“十训”,既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又凝练修齐治平的人生智慧。

他强调的“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不是狠话,乃是直言、正言,始终鞭策和激励着钱氏后人秉承祖训,延续家风,所以才有钱氏后人“清芬世守”,人才辈出。

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文学大家钱钟书,外交家钱其琛、钱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等都出自吴越钱氏家族。

《孟子》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是,一个人能力再强、功劳再大、家底再厚,如果后人不思进取、坐享其成,那么他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留给后辈的福禄恩泽,用不上三代人,也就折腾得差不多了。

所以,古人总结的好:“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历史告诉我们,能够佑护家族兴旺,瓜瓞延绵,传承久远,代有才人出的是什么?是金银珠宝?是田土大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通货”吗?恰恰不是,而是培养高尚品行、教化修身做人的家风、家训,这样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无形资产”,这样的“软实力”。

我想,透过吴越钱氏家族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的正是家训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家训长久远,家族永流传。

家训可以涵养良好 的家风,家风进而影响社会整个风气甚至会有力的推动社会进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钱氏家训。吴越国时期,钱王家族曾被分封于苏南和浙江各地,作为当地的行政长官。纳土归宋后,他们的子孙开枝散叶。千余年后的现代,当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光耀于中华大地——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永健……我们一点都不必奇怪,因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源泉。钱伟长曾经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故后人得益很大。”钱学森父亲钱均夫也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这就是“家训”的力量!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钱基博为堠山城西支武肃王(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第三十二世孙。

其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俶。五代以来,钱氏是江浙望族,文脉一以贯之。无锡的一支钱氏是典型的“文化型家族”,重视学术文化。无锡钱氏有堠山、湖头两大支,钱基博为堠山城西支武肃王(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第三十二世孙。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钱均夫也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缪之32代孙。

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说他们是吴越国王钱谬的后嗣,钱均夫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缪之32代孙。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钱均夫的父辈在杭州经营丝绸。

也就是说:钱钟书和钱学森是同辈人,都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缪之33代孙。

一个家族里如果想要出人才,就得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培养,或者凭借某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自己打拼成才。成才之路不是好走的,往往一家出了一个成功人士就足以让许多人为之称道了。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要再次抓住机会多培养出一个人才是难上加难的。

但凡事皆有例外,有的家族就能一代又一代的培养出许多人才,并且分布在各各个领域,成为延续千年的名门望族。吴越钱家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从五代十国至今都是人才辈出,家族始终兴旺不见丝毫颓势。能有这样的成就,与钱氏一族保持千年的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

家风,顾名思义,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家大族的文字化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都有所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

吴越钱家家风的书面形式就是《钱氏家训》,它以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依据,涵盖了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这四个方面,要求子孙在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面必须要严格恪守家训的规范,同时也以深刻的语言表现着祖先对未来整个家族子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

千百年来,钱氏族人也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内化于心后外化于行,使得钱家子弟大多都颇具君子之风,历朝历代也总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名扬天下。

《钱氏家训》最初的订立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开国国君钱镠。钱镠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唐天佑元年(904),上表朝廷后被封为吴王。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加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十分繁荣,渔盐桑蚕所获之利哪怕是在富庶的江南之地也是无人能比。他尊重文人,手下有不少学识渊博之人,吴越之地的文学和艺术至今仍令许多人赞叹不已。

本来钱塘江附近百姓深受水患之害,钱镠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自此后"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同样在管辖境内的太湖流域也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开垦提供方便,此后附近居民不畏旱涝,周边土地膏腴,是"近泽知田美" "境内无弃田",史书记载"两浙里俗咸曰'海龙王'。"

不但治国有方,同样善于治家的钱镠给子孙后代立下了家训,吴越钱家就此诞生。宋朝末年出了钱选,他是著名的大画家,吴兴八俊之一。他是宋元之交的重要画家,在花鸟画、山水画、文人画方面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品行高洁,淡泊自在,他的画和诗中都带有天然的纯质气息,但同时不失其君子之风。

明代有绪山先生钱德洪这样的大理学家,他是继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光研究学问,还热衷于教育,并且将自己的思想和对儒学的思考教授给他人,对王学的传播和民间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清之交的学者虞山先生钱谦益,此人虽然在所谓忠君、气节上争议颇多,但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无人可以否认。除此以外,在清代钱家还出了钱曾、钱大昭、钱大昕、钱松、钱杜、钱棨等同样在某一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人。

到了近现代,吴越钱家也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如被誉为"一代宗师"的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的钱穆;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的钱钟书;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钱玄同;每个中国人都万分尊敬的 "三钱","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还有钱崇澍、钱家治、钱学渠、钱永健、钱家骏、钱其琛等等,可以说这段时期,钱家的人才几乎是呈井喷式爆发,谁不会由衷的赞叹一句这个古老家族的强大呢?

其实纵观《钱氏家训》,其中无外乎是一些质朴简单的道理,但就是这样的家训形成的家风却催生出许多人才,这本家训是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大智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构筑的。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家风的家庭。

起源于宋朝的百家姓,首句是“赵钱孙李”,这个座次俨然是当时的四大家族。我们都知道,宋朝是赵家天下,赵氏在百家姓排第一很好理解,但是钱氏为什么能够排第二呢?这得从钱氏始祖钱镠说起。

钱镠,被奉为钱氏始祖。钱镠生在唐朝末年,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依靠战功,获得中央信任。他拥兵两浙,却未恃宠而骄,而是告诫子孙“永不称帝”。公元902年,唐朝中央册封钱镠为越王。5年后,朱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梁,并册封钱镠为吴越王。这时,手下部将纷纷建议钱镠拒绝封号,出兵讨伐朱温。钱镠拒绝出兵,在部将面前折箭为誓,保证世代归顺中原,不搞分裂,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参与各种以领土扩张为目的的战争,而是以“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为基本国策,留心地方治理,着力发展经济,在中国最动乱的历史阶段中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原地区群雄纷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越国却迎来了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江南人民安居乐业,从不受战争影响。当时,吴越国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以此为起点,长三角地区崛起为中国近千年来最富裕的地区,影响迄今。

公元932年,钱镠临终前,告诫儿子钱元瓘说,钱氏子孙要好好守住吴越,忠心侍奉中原王朝,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不仅如此,钱镠生前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屡次教诫子孙,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这样,吴越国历经三代五王,到钱镠之孙钱弘俶在位时,大宋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钱弘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以天下苍生为念,决定纳土归宋。

江南繁盛千年,是由钱镠祖孙三代打下的基础。

公元978年,钱弘俶自绑双手入京,将所辖土地、民众悉数献给大宋。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吴越国纳入版图,实现统一。

对此,苏轼曾高度评价钱氏家族治理吴越国的成绩,说“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钱弘俶自愿纳土归宋,也为钱氏家族在宋代赢得了相当的“政治待遇”。钱氏名列百家姓第二,就是这种待遇的具体表现。

更为难得的是,历史车轮滚滚,中国多少皇室贵胄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而以钱镠为始祖的吴越钱氏家族,却能翻越千年,长盛不衰,尤其是在近现代以后,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超一流的人才,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家族之一。这是什么道理呢?

杭州,钱王祠牌坊。历史学家熊月之有一个观点,他说: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往往采取革命的手段,以颠覆性的、非延续性的方式,直接把原来的朝代推翻,因此,皇室集团的人往往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积累的资源一般就此中断,无以为继。比如清朝推翻明朝以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朱氏家族就不可能成为社会显赫的一支了。这就是中国传统为什么很少有大的家族代代相传,即古话所谓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因为这个客观存在的政治原因,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都存在中断现象。钱氏家族是鲜有的例外,原因之一恰恰在于钱弘俶在改朝换代之际采取了纳土归宋的方式,以统一换取和平。作为回馈,赵宋政权则采取了保护钱氏家族延续性的措施。

这让钱氏家族在最危险的关头,挺了过来。另一个原因则是,钱镠做吴越王的时候,把他的33个儿子分派到吴越各地进行统治。他们的子孙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家族,随后散处各地,发展成为很大的宗族力量。

钱氏家族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个区域在唐代以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地方,近代以后则是中国最早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毫无疑问,这个区位环境对于钱氏家族的兴盛,有如大海之于大鱼。

江南这块宝地,与钱氏家族相互成全。据统计,整个宋代,钱氏家族中,有320多人得中进士。

这些钱氏精英虽然在政治上未曾扮演过轰轰烈烈的角色,但他们在学术、文化、医学等领域成果斐然,出现了钱藻、钱惟演等一批名家。从宋代起,钱氏家族借助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地方第一家族的积累,实现了从政治家族向文化家族的成功转型。

北宋中后期以后,人们膜拜钱氏家族,已经不是因为其当初纳土归宋的义举,而是因为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崛起成为一个显赫的文化世家。

宋人王明清对钱氏家族推崇备至,说:“富贵文物三百年相续,前代所未见也。”钱氏后人并不以曾经的显贵身份为豪,反而更加注重家族中文采风流的传承。这种文化内核,像血液一样被传承积淀、浸染,泽被后世。

近代以后,钱氏家族迎来人才大爆炸时代。这个绵延千年的家族,进入前所未有的人才收获期。特别是在科技和文史两个领域,钱氏家族的人才之盛,放眼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家族能出其右。以“科技三钱”为代表:“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出自杭州钱氏,“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出自无锡钱氏,“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自湖州钱氏。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祖籍杭州,是钱学森的堂侄。因为家里有一群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注定了要继承家族的血统,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此外,钱氏家族走出多名两院院士,被认为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在文史领域,钱氏家族在近现代则走出了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仲联等大师级人物。

钱钟书,文史通才,被誉为“活百科全书”。

民间流传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代以来江南钱氏家族人才井喷的情况: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称,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有100多位,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无锡钱氏后人钱志仁曾表示无法核实这一数据,但他说,无锡钱家确实出了10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穆侄子)、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钱俊瑞。更令人惊奇的是,钱氏家族走出了很多“父子档”精英,比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钱易父子(女),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等。小家庭内部的人才承续如此自然,人才密度如此之高,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钱氏这个大家族长盛不衰,除了时代与区域的因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杭州,钱王祠。

答案其实在钱氏家族的始祖和精神偶像那里,早就写好了。

钱镠在位时,曾作八训,用于教诲子孙后代,后来进一步扩充为遗训,作为钱氏子孙立身处世的准则,并且严令子孙必须恪守,不得违背:“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千百年来,钱镠家训成为钱氏子孙后代行动的准绳。钱氏家族千年不散、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就藏在一部《钱氏家训》里面。

家训塑造家风,而良好的家风是钱氏家族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我们今天也在热议家风,懂得良好家风对于子女成才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说和做的关系:在家庭内部推一个能说的当新闻发言人,对着稿子念我们家有多高尚,尽量用上一些好词、大词,提几点希望,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了。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钱氏家训是根据这个家族的始祖的所作所为,逐步提炼和完善而成,进而作为整个家族行为规范的指导,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家族的历史。

也就是说,钱氏家训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事实,不是提出来的希望。

家训,落实了才叫家风,写在纸上、停在嘴上,只能叫“家封”,封起来落灰尘而已。

钱氏家训仅600多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节。

我们来看看钱氏家训具体如何塑造了这个一流家族的家风历史。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句话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很明显,这是教导家族之人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汲汲于个人私利。

当初钱镠不参与乱世中的争权夺利,不参与扩大领土之争,作为一方雄主,却遏制住自己及后继者称帝的欲望,其实就是不谋一身之利、只谋天下之利的具体实践。到了钱弘俶主动纳土归宋,亦是出于同样考虑: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名位,与天下百姓的安危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江南人迄今感念钱王的恩德,不是没有原因的。

近代以后,仍能看到钱氏族人将这条家训贯彻得十分到位。“科技三钱”的爱国举动,以及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注脚。

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1946年在法国结婚后,一起研究原子核裂变。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很多媒体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然而,当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搞研究,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击的时候,他们却毅然决定回国。

钱三强后来解释了他们回国的动因,令人动容。他说: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现今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

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6月,钱三强夫妇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女,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

同样的选择,几年后在钱学森身上重演。当他决定回国而遭到美国软禁和威胁时,时时以表明心迹,历经艰险,义无反顾,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经说过,父亲从不会对他讲“你长大要爱国、要报效社会”这类话,但是却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要热爱这个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他不但把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而且大额奖金基本都捐了出去,支持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耳濡目染,钱氏子孙都知道如何对待获奖,如何看待名利。

钱学森(左),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条家训表明钱氏家族重教育的传统,是历代钱氏族人英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当被问到“钱家为什么能出这么多名人”时,钱伟长曾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

事实上,爱读书是真,出官员是假,钱家最出人才的领域是文史、科技大师,而不是大官。这得益于钱家的家学渊源,使得家庭教育在每个人成才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学大师钱基博曾自述,他5岁就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已学完《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等经典,而且都能背诵。10岁起,跟着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13岁起,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遍。

试问,这样扎实的家庭教育和基本功,如今有几人能及?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径基本也是如此。以至于钱家的长辈一度反对将孩子们送去学校,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准已经远超正规学校水平。钱家子弟,勤读成风。

杨绛在《我们仨》里提过,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家里没书可读了,钱钟书不知道从哪儿找出一本新华辞典读了起来。杨绛觉得这也就随便翻翻,没想到钱钟书这一看,就是长达半年多的时间。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还提到过一个细节,他们老两口走到一个窝棚边上的时候,杨绛问钱钟书,就给咱俩这么一个窝棚住行不行?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

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儿子早点去做手工,赚钱来补贴家用。但她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曾国藩在谈及对家族未来的希望时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钱氏家族的成功,正是源于此——代代有读书种子!

钱伟长晚年回忆录《八十自述》。

其实,钱氏家族中的贫困子弟,也从不用担心想读书而无书可读。因为从宋代开始,钱氏家族就形成了族内相互扶携、相互帮助的风气。

这也与钱氏家训的训诫有关,家训中明确要求:“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

为了让族中的贫困子弟有书可读,各地的钱家族人均设立了义田、义庄、祭田,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必须作为教育经费。这种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证了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锡七房桥的“怀海义庄”就是一个典范,钱穆和侄子钱伟长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

等到钱伟长升入初中,钱穆已担任中小学老师,他秉承祖训,接过抚养、教育钱伟长的重任,包揽了钱伟长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读书费用,以及人生教导责任。

对此,钱伟长晚年在《八十自述》中说,“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杭州,钱王塑像。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家族的厉害,还要看到厉害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传统家风和制度设计的支撑。

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作为曾经雄霸一方的王族,钱氏家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也未曾留下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修身自重的道德规范。

谁曾想到,正是这些“天下最笨”的传统,把一个仅占中国千分之二人口的家族推上了历史的巅峰,让多少大富大贵之家望尘莫及呢?

 所谓的家风家规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以及规矩,好的家风和家规每个人都要严格的遵守,以下是良好的家风家训演讲稿范文,希望对你的演讲有所帮助。

良好的家风家训演讲稿(一)

 家风家训就在父母的言行里,它充满正能量。记得小时候,我背着书包去读书,爸妈交代的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打架,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他们还告诉我在外边碰到长辈一定要叫人,小一点的叫哥哥、姐姐;大一点叫叔叔、阿姨,老一点的叫爷爷、奶奶等。礼貌、友爱、诚实是爸妈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家风的一个体现吧。记得有一次和同学打架,老师告诉了爸妈,爸妈一个劲的赔不是,还让老师尽量管我,不乖就打。所以如果在外面我被欺负,一般情况下我不敢跟家里人说,因为一说,爸妈都会马上责备我:“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肯定也惹人家了!”出了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这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

 平民百姓家的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诚实做人,老实做事,还要尊敬长辈。教育我们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现实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有家教,那个孩子没家教。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了。大凡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孩子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是不大需要操心的,因为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已经帮学校教育好了。当然也有一些家庭教育,家风不怎么的家庭,表现在孩子也是很难管理和教育的对象。有的时候甚至家长也拿他没有办法。家风虽然是一些道德教育、礼貌教育、规矩教育,它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

 化,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家风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培育好的‘家风’,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家风”不仅是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也是主流道德价值观大众化最有效、最简洁的途径。“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和领会,但通过挖掘学生‘家风’中的优良因素,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家风传承做贡献。“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学校可以把家风教育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局将组织各校开展说说我家家风”、“家风故事”、“我理想的家风”、“家风助我成长”、“父母教会我”等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文比赛与演讲比赛。要求各校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也使家长们更加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

 通过活动要让学生知晓家风家训,围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共筑“中国梦”,切实加强家校联系,强化“感恩父母,对父母负责”的意识”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风家训演讲稿(二)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是教育规定家人及后代子孙的准则。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家训”是指对家人及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导,教诲。家训是训导,教诲家人及子孙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在古代,近代,违反家规,违背家训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在当今中国,则不能施以家法了,如违背家规家训,则要受到严厉的批评教育和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则将受到党纪,政纪,国法的严厉处罚。

 有了“家规家训”,不一定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家风”。一家人中有人严重违反家规,违背家训,那这家人不能祘有好的家风了。

 “家风”,犹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

 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个家庭一辈人,二辈人不可能形成门风。家风是几代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祖孙世代相传延续的言行准则。持之以恒,努力奋斗,才能形成自家的独特家风。家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

 现略举几列古今中国的家规家训家风:众多名家有“耕读传家”“书香门第”之家风。曾国藩的家风是:“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纪晓岚的家规是:“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黄炎培的家训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园内方。”钱学森的家训是:“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这些名家的家规家训家风是我们的楷模和典范。

【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一——武肃王遗训

吴越王钱镠很了不起。 钱镠特喜爱吃鱼,在西湖上打鱼的渔民每天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的鲜鱼,美其名曰“使宅鱼”。书生气十足的诗人罗隐听说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