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与兰溪的渊源之一: 两地的“父亲”称谓
口语中,父亲的称呼繁多,包括爸、爸爸、爸比、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爹、爹哋、嗲;爷、老子、老窦、老头、达达、多桑。
1——浙江省兰溪市(略)
2——陕西省柞水县
我们村只有三百户人家,人口千余,分居在沟沟岔岔,竟然操着四五种口音,甚至一家人也说两种方言,教授更是不信,我就拿“称谓”举证,在我们村对父亲的称呼有五六种,我把我父亲叫“伯”(音bei,三声拖得长一些),我母亲把她的父亲叫“伢”ya,我祖母把她的父亲叫“爷”ye(《木兰辞》中“爷娘妻子走相送”),根据各自的家谱记载;我们家是山西移民,我母亲家是湖南湖北的移民,我祖母家是江浙一带的移民。我们的邻居,一户把父亲叫“ 达 ”,据说来自关中或陇西,一户把父亲叫“爹”,来自河南,还有一户汪姓把父亲叫“嗲”dia,来自江南。大家口音各不相同,沟通却不存在障碍,我曾在潼关,见河南人与关中人对话,放言迥异,各说各的,竟然有说有笑,毫无沟通障碍。
在我们家,我祖父说“本地话”,因为我们家是“本地人”。我祖母是“下户人”(又称夏湖人或下河人),说的是“下户话”,我父亲的兄弟姐妹,竟然有说“本地话”,有说“下户话”,听说他们小的时候吵架的时候,一方攻击、嘲笑另一方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你们卖了祖宗,竟然说“下户话 ”。另一方还嘴说,子随母语,也不能怪我们,于是去找大人,大人一头雾水,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摘自如是斋居士的博客)
注解1:作者魏盛涛,大乐,字雨僧,号如是斋居士,江湖人称大乐先生。系陕西省柞水县凤凰古镇人。
注解2:“da”这个发音在所有关于“父亲”的称谓中,在河南的农村很常见。大(方言)∶父亲。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这里面的“大”就是父亲的意思。
注解3:老汉(儿),是四川重庆一些地方及周边地区对父亲的称呼。
辈分排列称呼:自己之父是父亲,父亲之父是祖父,祖父之父是曾祖,曾祖之父是高祖,父亲之子是儿子,儿子之子是孙子,孙子之子是曾孙,曾孙之子是玄孙。辈分主要分为长辈(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等)、平辈和晚辈。亦作“辈份”。
介绍: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
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46米左右,高18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家谱轴子展示的内容是程式化的。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 “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 八个字(千万不能写之神位,古代传说人死后做的是鬼,鬼和神根本就不一个概念)。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
1、子女称母亲
口语称“妈妈”、“娘”、“嬷嬷”。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母亲”、“家母”、“老姥”、“老娘”、“老太太”、“老姥子”等等。
2子女称父亲
口语称“爸爸”、“爹”、“大大”。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父亲”、“家父”、“老爷”、“老爹”、“老太爷”、“老爷子”等等。
3、甥子称姨母
口称“姨妈”、“姨娘”、“几娘”、“几妈”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姨母”、“从母”。
4、侄子称姑母
口称“姑妈”、“姑娘”、“姑爸”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姑母”。
5、甥子称舅父
口称“舅爸”、“舅爹”、“舅舅”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舅父”。
6、侄子称伯父
口称“伯爸”、“伯爹”、“叔爸”、“叔爹”、“几爹”、“几爸”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伯父”、“世父”、“从父”。
7、侄子称叔父
口称“叔爸”、“叔爹”、“几爹”、“几爸”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叔父”、“从父”。
-亲属称谓
-家庭称谓
柞水与兰溪的渊源之一: 两地的“父亲”称谓
本文2023-11-25 10:3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