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4收藏

许姓的由来,第1张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二、迁徙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郡望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四、历史名人 许 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 浑:唐代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1278年,她联合黄华起义。当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 许道宁:宋代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张士逊曾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以赞其作。 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 许 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 ",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 许(火良)光:美籍华裔学者、美国人类学博士。1911年生,辽宁省庄河市南尖镇潮河沿人。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考取庚款公费生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文化人类学系。1940年取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后,曾返正置抗战烽火中的祖国,在华中大学和云南大学任教,并在西北、西南从事文化人类学考察活动。1944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和西北大学讲授人类学,历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这位蜚声西方人类学界的学者,曾到过夏威夷、香港、日本等地实地考察,并把研究心得融合在他的大量著述之中。许教授应用的方法是从每一文化体系的对事对物的看法想法中,抽出若干主要概念概括那个民族的基本主张进行比较研究,作为认识不同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1969年问世的《有文字文明的研究》书中,他从中国文化和民族意识中抽出十四条基本主张,也从美国抽出十数条基本主张。在中国文化的第一条写道:“一个人的最大义务和责任是对待父母的”,“孝道即是用以报答父母给他生命并抚养他长大”。而在美国的第一条则称“一个人的最大关心所在是他的自我利益,这包含他的自我表示、自我发展、自我满足以及独立”。许氏的分析研究引起人类学的广泛注意。1983年5月曾归国访问,就学术问题同中国学者作了有意的探讨,他对中国重建社会学表示高兴。 用心理学法从事人类学研究由来已久,可是美籍华裔学者许(火良)光博士在1961年所著《心理人类学》及1973年的增订本中,就此作了新的见解。许氏认为,心理人类学是现代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他的任务是着重研究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人格、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许氏就不同民族的民族性,以及不同文化的歧异作了大量深入研究。他应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民族心理学和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从而使心理人类学成为人类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学派。正因为许博士的独特贡献,他在七十年代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会副会长、会长。 -------上摘《参考消息》(人物志)《许(火良)光博士和心理人类学》 许天振提供 。 安徽砀山明末清初望郡,许姓自明初以来繁衍多代,问天下有谁能告诉我老谱何在?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后裔

分类:以“鄫”去邑旁为氏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还有堂号“鲁阳”。

迁徙分布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 、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 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芶(句、勾)[芶、句、苟、钩,读音作gòu(ㄍㄡ)]

“芶”的输入方法:

1、微软03版本:输入gou,在繁体字中寻找;

2、郑码:输入AQZS 即可;(记忆帮助:1 2 3 4)

3、万能五笔输入AQCU即可

3、建设银行使用的GBK内码:c661

“芶”与“苟”的区别

两者发音和含义都不同

①“芶”[gòu]读发去声,是指一种植物的名称;

②“苟”[gǒu]读发上声,两者声调有差别。‘苟’的含义有二,一是虚词`假如`的意思,另一个是贬义的,苟且,苟活,指丧失原则和气节的意思。

一姓氏渊源:

①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②出自勾姓: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在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将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姓或芶氏,有加金旁改为钩姓。

③姓名混淆:主要是现寸的芶、勾、句、苟的混淆而长期形成,详见各个族谱。[但是一般是同宗的混淆而成]

④不过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

据史籍《山海经》、《路史》记载,“古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

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主管山林草木,掌管天地间植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重的后代中有用他的神职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者,也有后裔加上“艸”为部首,称芶氏。

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在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将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姓或芶氏,有加金旁改为钩姓。

二迁徙分布:

今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割嘎村,四川省的古蔺地区,贵州省的金沙县岩孔镇唐家湾等地,均有芶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建宁郡:亦称益州郡、五尺道、味县、宁州、即曲靖市。曲靖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秦、汉时期的“五尺道”是最早开辟出的云南”内引外联“之通道,秦朝时期设益州郡。西汉五朝时期己在曲靖设置味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于洱河口。张骞表奏汉武帝,以甸为滇,称西洱河为滇池,始于此。时庄有后人张仁果,为人忠厚,性慈,知其贤,立仁果为白王,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都。后传六王,改国号为建宁,迁都澄江(今祥云、宾川二县境)。至汉朝,位为大鬼主雍夺。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杀雍,封龙佑那为建宁王,赐姓张,立铁柱于建宁城,并立碑标记,并在蜀汉建兴三年秋改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移治至味县(今云南曲靖)。西晋王朝时期设为宁州,曲靖成为全国十九个州之一,其时辖地在今祥云、宾川县境内。之后的五百年内,曲靖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曲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设市。

四家乘谱牒:

宣威芶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割嘎村村民委员会。

八历史名人:

芶 涛:(生卒年待考),避帝讳改句涛。著名南宋朝大臣。

进士出身,长于政务,秦桧曾多次对其进行拉拢,他辞而不就,朝臣及皇帝皆叹其忠。

芶中正:(生卒年待考),避帝讳改勾中正。著名南宋朝文字学家。

与芶涛同朝的著名古文字学者,曾与徐铉一起校订《说文》。

芶清泉:(公元1917~今),四川邛崃人。著名原子分子物理及高压物理与合成研究主要奠基人。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二十余人、硕士三十余人。

先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物理所、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所、成都科大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均为首任所长。

曾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及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1984年起,任《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主编及国际重要刊物《固体的物理与化学学报》顾问编委。曾任《中国科学》编委及《高压物理学报》主编。

曾任美国克里斯坦森公司超硬材料研究中心顾问。

1990年左右曾三次应邀到日本筑波大学和日本科技厅无机材料所讲学。现为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

长期进行原子解析波函数研究,总结写成《原子结构的变分计算》,获得了国家教委的优秀专著奖,深入研究人造金刚石,提出了创新性理论,写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研究》专着,对指导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了《芶清泉论文选集》。为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芶剑阳:(公元1937~今),四川成都人。著名颈椎病医学专家。

现任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颈椎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医学辩证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专家咨询中心传统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成都老龄科学研究所特约老年医学研究员。

少年时随师学习中医伤科学,继承了多种具有临床特效的中国传统医术,有四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坚实的医学基本功。

主治颈椎病,兼治伤科各病和有关疑难杂症。病员来自全国各省区,港澳台等地区,以及美、德、加、澳、瑞士和东南亚等有关国家,在全国和海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

在对人体危害严重,临床医疗滞后的颈椎病发病机理研究和临床医疗成就突出,理论上有创新,治疗上有突破。以手法为主的非手术治疗颈椎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医学成就和传略被评审收编入《世界名人录》以及《全国疑难杂症名医辞典》和北京市医药信息问讯中心信息库。

发表论文十二篇,其中六篇被评审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三篇被全文收入《中国传统医学荟萃》、《医务工作者思维之华》、《97国际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等书中。多次出席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宣讲论文。全国近四十家新闻单位向海内外作了报道介绍。

他的医学成就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有关省市和军区党、政、军领导,以及有关学者、专家的肯定。曾先后多次应邀赴北京和十余个大城市医疗讲学,受到各方面普遍好评。

芶永森:(公元1938~今),四川重庆人。著名民族音乐家。

196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等院民乐系,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三十年虔心钻研二胡演奏教学科学化,研创出“三点式”二胡持弓演奏法及“快速连顿弓”等高难技巧与其在二胡演奏中的实际运用,并将之结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获悉科学教学的程序与手段,均见成效。

1985年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演奏教学经验交流会”,被选作《二胡演奏的科学》之一:《试论快速连顿弓演奏》学术宣讲并结合演奏示范。

所教学生周钰、谭勇已成长为青年二胡演奏家,有多人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曾获院教学表彰奖状奖金。

论文《二胡弓性能解析》和二胡曲《蜀乡春色》分别发表于院刊和《山峡随想曲》集;专著有《二胡演奏和教学的科学》。参加过二胡独奏、高胡三重奏、独唱重唱领唱及交响音乐《沙家浜》郭建光演唱等演出;曾由学院安排师从刘振汉教授学习美声唱法,所教声乐学生亦曾在国内比赛中获奖。

芶大明:(公元1956~今),贵州遵义人。著名麻醉医学专家。

教授,贵州遵义医学院麻醉系副主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 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会常务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民盟遵义市委副主委。

1983年遵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198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

已从事麻醉学教学、科研、医疗二十余年,主讲《 理学》、《临床麻醉学》、《外科学》,主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教改项目四项。在省内率先开展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面的研究,血液保护已成为我院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固定培养方向。共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多项科研成果奖,目前承担多项省、市、院级科研课题。

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遵义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

2000年7月~2003年7月,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2003年7月~2005年7月,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5年7月~今,出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医学系副主任。

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担任政协遵义市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常委。

2006年12月~今,出任遵义市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委。

2006年8月~今,担任民盟遵义市委副主委。

2005年11月~2005年12月,赴奥地利格拉滋心脏中心学习心脏移植麻醉,回国后主授《 理学》、《临床麻醉学》、《外科学》。

主要研究PBL教学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作用。

所担任的科研项目有:“自体血回收时红细胞的损害作用与保护措施的研究”、“乌斯他丁体对外循环中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注射用复合辅酶对体外循环中缺血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乌斯他丁体对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抑肽酶、辅酶Q10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效果”、“多沙普仑对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

发表论文有:“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犬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及MDA水平的影响”、“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乌斯他丁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保护作用探讨”、“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中血浆弹性蛋白酶、补体C3C4及尿NAG的影响”、“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左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内皮细胞及红细胞的保护作用”、“硬膜外镇痛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糖的影响”、“多沙普仑、多巴胺对失血性休克犬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辅酶Q10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膜及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多沙普仑对犬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硬膜外阻滞下剖宫产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浓度的变化”、“辅酶Q10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等。

编写教材专著有:《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麻醉与心血管疾病》等。

2001年获得国务院 特殊津贴,2004年获得遵义医学院先进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遵义市市管专家、遵义医学院教学名师、遵义医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遵义医学院授课评比“二等奖”,获得遵义医学院教案及讲稿评比“三等奖”。

1989年“对小儿术前禁食后血糖情况的观察”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肌苷和肌苷加SOD对体外循环下缺血心肌保护效”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93年“心肌再灌注损伤与缺血性损伤的预防”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99年“多沙普仑、纳洛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遵义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999年度“辅酶Q10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年“多沙普仑对失学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芶昭映:(生卒年待考),四川阆中人。著名食道癌症医学专家。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缔造者商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中便有取其字为姓氏者,称乙氏。后有其支庶子孙按顺序排行,长房取谐音“壹”为姓氏,称壹氏,后简文为一氏。

该派乙氏与一(壹)氏为同宗同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柔然族敕勒部乙旃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属臣格斯齐宜,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后唐明宗李亶(公元927~933年在位)曾赐奚王副使格斯齐宜姓乙,其后裔遂世代称乙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乙弗氏,多改为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乙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那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乙那娄氏(亦作壹那娄氏、一那娄氏、夷那娄氏)。

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乙那娄多改为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乙氏。

三迁徙分布:

分布:

今山东、江苏、黑龙江、浙江、台湾等省均有乙氏族人分布。

四 历史名人:

乙 瑛:(生卒年待考),鲁国人(今山东曲阜)。著名东汉朝大臣。

乙瑛在汉桓帝刘志时期为鲁国丞相。

汉元嘉三年(公元153年),乙瑛上奏朝廷,请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礼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诏准之日,乙瑛已满秩离去,后相名平者遵诏杂试,得孔和一人,除为百石卒史。

后人为此事立碑记之,今碑仍在,简称《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和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此碑文为隶书,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是汉碑中的精品。惜未记载所书人的姓名。

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高唐县志》中记载:“乙瑛事迹除请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先圣,裨补儒教,其及于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

乙 瑰:(生卒年待考),鲜卑族,。著名北魏王朝将领。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乙瑰出任镇南将军、驸马都尉,受赐爵西平公。后又做过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

乙瑰逝世后,到北魏世宗帝元恪时期(公元500~512年),赠其为太尉公,谥号为“恭”。

乙恩波:(公元1928~今),安徽亳州人。著名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1955年,乙恩波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本科外科专业。

乙恩波历任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计划生育协会顾问、常委,市医学会外科分科学会副主任。现任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泰安分会常务理事、市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毕业后, 乙恩波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工作,建立并发展了泌尿外科专业,是泌尿外科奠基人和带头人。任教于泰山医学院,获先进教师称号,从事医、教、研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医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

乙恩波后从事男性计划生育工作,潜心研究男性计划生育新技术,进行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男用口服避孕药棕棉临床研究”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棉酚低血钾及低血钾肌无力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三等奖状、奖章。“输精管电凝节育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委成果奖。

乙恩波入选“国际生育调节新进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世界优秀医学论文选要大全》、《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与人才业绩名典》。被聘为世界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大型国际交流系列书刊特约顾问编委。

乙恩波曾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奖状、奖章和山东省、泰安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乙立清:(公元1936~今),山东济南人。著名当代武术家、基础教育家。

肄业于山东建筑学院。高级教师。现任济南市青少年宫主任助理、武校校长。全国青少年宫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武协委员,济南市武协副主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乙立清曾先后三次参加济南市武术比赛,都获得武术对练第一名。

1983年,乙立清创办了济南市少年宫业余武术学校,多年来培训青少年、儿童学员达四千多人,向北京、上海、武汉、山东体育院校、山东、陕西等专业武术队输送队员三十余人,在全国及省市级以上的武术比赛中,培训学员曾获得几十项团体及个人冠亚军。

1982年,乙立清在山东《体育科技》上发表论文《谈少年儿童武术基础训练》。1987年在《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刊物上发表《创办少儿武校的几点体会》的文章。

1988年,乙立清倡导发起成立了全国青少年宫武术协会。

1990年,乙立清随同由 中央对外联络部组团的中国武术气功团出访了法国、留尼旺、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国。

1991年,乙立清率山东少年武术团赴日寇长崎、下关、山口、岩国德山、获市大阪等地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进行四十七场交流表演,受到了日寇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当地各大报刊的赞誉。

乙立清曾获山东省市“优秀教师”、“优秀校外辅导员”、“体育道德风尚裁判员”、“武术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国民间名人录》、《沧州武术志》等。

乙立清是国家的荣誉武术裁判员,1998在首批武术段位制评选中被评为七段;山东武术院济南培训基地副主任。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其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名人

1、邓通

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2、邓禹

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3、邓艾

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4、邓世昌

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5、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扩展资料

邓姓资料

1、姓氏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2、主要源流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参考资料-邓姓

许姓的由来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