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包括些什么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续修家谱包括些什么内容?,第1张

(一)谱名。传统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或望出地)、堂号(即祠堂名号或宗族支派名号,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族不同分支的标志)。

(二)谱序。一般内容涉及姓氏渊源,始祖源流,家族迁徙繁衍发展经过和撰修续谱、建谱缘由:或时逢盛世,或年久未修,或遇天灾战祸人口大批流迁,或由官方安排大批迁徙,或逢家族中出了圣贤名人等原因以及修谱理论、指导思想、对后人的期望等等。续修谱除保持以前谱序外,还可新增重修谱序。

(三)凡例。主要阐明撰修、建谱的方法、体例和原则,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

孟令保整理和续修的《孟氏家谱》分为旧谱和续谱两部分,大约7万字,收录了从明末清初起,迁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孟子第63代后人,到现在为止的第79代后人的情况。

辽宁省抚顺市驿马站村,村民大多姓孟,其祖先为孟子的第六十三代孙。由孟令保整理的《孟氏家谱》旧谱,是驿马站村孟氏后代于清朝光绪8年(公元1882年),经山东邹县孟庙所认可的“孟子世家流寓辽宁抚顺驿马站支谱”,共分四卷。

现年52岁的孟令保是沈阳化工学院的教师,续修《孟氏家谱》始于1982年。新谱分为五卷,增加了孟庙、孟子故里、孟子像等孟子故里建筑的彩色照片。

据任氏谱牒记载,始迁祖有智公原有兄弟七人,名讳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有道、有德。惟长兄有仁留居守祖,其余兄弟六人分别迁徒落居直隶、山东一带(据十七世孙延耕说,始迁祖有智公为山西洪洞任氏第四十四世孙)。有智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直隶保定府枣强县,又旋徙山东滨邑(今山东滨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滨邑迁至青州府寿光县西北隅立南雷子埠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当时,这里土埠群起,村北有一雷公庙,故立村名为南雷子埠。村南有阳河流水潺潺,村北有淄河蜿蜓曲折。二水丰沛明澈,鱼蟹甚多。东有广阔的清水泊、巨淀湖,芦苇茂密丛生,故祖上家家从事编织苇席之手工业。站在土埠之上,向南远眺,云门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向北遥望,广袤的原野蔚为大观。我雷子埠实属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始迁祖有智,二世祖江,(据说还有二世祖海等,来源同上)三世祖盘、蓝,四世祖光祐、光祜(hu四声)、光先,五世祖钺、金、巩、鈗、镛、九忿、钲、锜、鋐、锖、铣、锋、谨、权、量、审、法、度、官,以上二十六祖百余年在南雷子埠以稼穑为业繁衍生息。

随着人口的增多,族人四处发展。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世祖光祐、光先后裔在埠阴两侧分别东西立村,东边即现在的东雷子埠村,西边为现在的西雷子埠村。后来,以西雷子埠村为中心建了一座任氏祠堂,供族人奉仰先祖。每逢过年过节,族人轮流祭祀。明隆庆元年(1567年),五世量祖之后高六公相继迁往寿光羊角沟南任家庄子村,其后人相继迁往大家洼村、邵家村、西北河等村,同期,审祖后裔守道公迁岳庄村,后人分居风凰庄子村、斜庙村、高密市等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五世金祖之后裔迁淄河以东,因此处老淄河东岸有一过河道口,故村名为东河口村。万历末年(1620年),有任姓从西雷子埠村去河北岸的一片注地垦荒并立村,因当时条件艰苦,住茅草屋子,常年辛勤耕耘,后人故名北辛村。崇祯元年(1628年),五世铳祖之孙程万、凌霄等迁居寿光韩家庄子村。康熙十年(1671年),五世镛祖之后裔从西雷子埠村迁往淄河北岸定居,因西与西刘桥村相望,故名东流桥村。后来又有任姓迁入西河口村。南雷子埠村、西雷子埠村、东雷子埠村、东河口村、北辛村、东流桥村、西河口村合称五雷子埠。与此同时,三世蓝祖之后裔道、度去寿光饮马村、青州阳河村一带立村定居。

早在嘉庆六年(1801年)已查明,今昌色市ト庄镇南任、东任、北任村之任姓皆为我五世官祖之后裔,此次续修宗谱纳入谱系。据乾隆年间考稽,离始祖居住地雷子埠四十华里乐邑官仓后(今乐安街道钟家村、广饶街道十三村)的任姓,均为四世光枯祖之子征、锜、的后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五世祖绣春命其子象乾查稽老谱按世系修谱,考证了锋祖三兄。十五世贵初祖等在1990年又考稽锋祖四兄销、五兄统入谱。深感遗憾的是,谨、法二祖之后裔下落不详,难以记叙。

我任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广饶、寿光、昌邑、青州境内。平度、昌乐、莱州、博山、莱芜、滨州、高密、东三省等地,也有我任氏后商分散居住。由于人口繁行众多,从五世祖开始分支脉,相继分家自立。其主要居住村落如下:

钺祖一支:主要居住南雷子埠村,部分住西雷子埠村。清康熙年间十二世润祖去南寨落居,清乾隆年间十一世河祖迁居大王孙庄村。

金祖一支:大部分住东河口村,少部分居住西雷子埠村。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七世如陵祖迁居辛罗营(现寿光稻田桂村一带),其后裔克和公于清同治八年入谱;如岐祖(字率西)迁青州刁桥数年,后辗转至广饶南寨村。

巩祖一支:主要居西雷子埠村,西河口村有一少部分。可靠记载,十世洙祖,于明天顺末年迁任楼村(今大王镇);新文祖居寿光县彭家道口。

鈗祖一支:其后裔一民祖之后多数住东雷子埠村民祖之子程万、凌霄等于明崇元年迁寿光韩家庄子;十三世天命祖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自韩家庄子迁出,住广饶颜徐店姑母家,清同治八年考证,天命祖更名寿茂,其后裔去央上村居住;十四世岐岩祖、永样祖居寿光市韭巷一带。二民祖之后裔居住西雷子埠,十六世祖登元、登奎二人先去央上村,后居东常徐村;清末十五世祖维勇由西雷子埠村去义和村居住。

镛祖一支:多数居住东流桥村,部分住昌邑城北小任家村。

九忿祖一支:居住南雷子埠村。

钲、锜、鋐三祖各支:主要分布于现广饶县城西关十三村、钟家村。后来又有人自西关十三村迁居广饶封庙村、皮里村,但未能入谱,部分去向不详。

锖祖一支:其后裔昂祖居西河口村,孝孟祖居住北辛村,部分下落不详。

铣祖一支:其后多数居住寿光市马齐村,部分下落不明。

锋祖一支:其后裔三乐祖大部居住南雷子埠村,外出去黄桥者,部分旋即归宗,部分留居;仕宦后裔多数居济阳县五里后等村,部分下落不详

谨祖一支:老谱标注其后人住津邑,十世祖以后无考。

权祖一支:居东雷子埠村。

量祖一支:主要分布于寿光任家庄子村、大家洼村、邵家岭村、西北河村、风凰庄子村等处。

审祖一支:多数居住寿光岳庄村、斜庙村,部分去向不详。

法祖一支:后人去向不详。

度祖一支:其后裔居寿光饮马村,部分居青州阳河村一带。

官祖一支:据考证,自雷子埠迁出后几经银转,最后落居现在的昌邑市ト庄镇南任家村、东任家村、北任家村。官祖之后修祖,嘉庆六年曾前来我雷子埠祭祖。

                                          十九世孙    耀忠道记

广饶雷埠《任氏宗谱》付梓 跨越 90 年再度寻根续谱

2013年4月4日,广饶县稻庄镇西雷埠村聚集了近400位任氏族人、乡邻,不少族人来自寿光、昌邑和寒亭等地,参加雷埠《任氏宗谱》颁发庆典仪式。一位拿到新宗谱的任氏族人非常激动,抚摸着印刷精美、装帧古朴大方的宗谱说:“终于了了多年的心愿了。”

百人呕心沥血两年共续宗谱

2011年春节期间,任氏家族中的年长者提议续修宗谱。春节过后,数位任氏族人开始寻找旧谱资料,逐村走访、发动。2011年5月成立续谱委员会,开始筹备续谱工作。2012年8月,充实调整编委会成员并设立秘书处,开始全面宣传发动、筹集资金、资料搜集、老谱序文言文翻译、文字材料整理撰写等工作。

因为本次续谱时间跨度长,资料缺失多,族人搬迁广,且搜集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仅有光绪二十年、民国十年续修的宗谱两册。宗谱续修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参与续谱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有百余人参与到修谱工作中来。任氏族人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宗谱资料,进行翻译工作,对材料进行整理。本次续谱,不仅重新梳理了雷埠任氏各系支的传承关系,续谱还与时俱进,将女性族人实名入谱。重新续订的雷埠《任氏宗谱》,新增族人27500人,涉及昌邑、寿光、寒亭、广饶县(市、区)的37个村庄。新续修的《任氏宗谱》,收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47名革命烈士的事迹,同时录入了传略人物33名,当代知名人物97名,使谱籍内容更加充实。

今年4月3日,续修的宗谱付梓成书,共5卷30万字,除族人收藏外,存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东营市史志办、广饶县史志办、山西洪洞县史志办各1部,东营市档案馆、广饶县档案馆各3部。

跨越九十年续谱         为了尊祖 寻根

“新谱修成,了却了宗亲族人期盼多年的夙愿。这既是我任氏族人尊宗敬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族宗脉和谐凝聚的最佳例证。”参与宗谱编撰的任氏族人告诉记者,跨越九十年再续宗谱,就是为了理清宗族承继关系,尊祖 寻根 。

据任氏族人介绍,任姓是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任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位列第五十九位,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雷埠任氏始迁祖有智公迁此定居,至今已有632年之久。世事变迁,往事烟尘,而宗谱则可以见证宗族变迁的历史。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家乘,是记载一姓 世系 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记者从东营市史志办了解到,编修家谱、族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数典认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族谱还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与雷埠《任氏宗谱》编纂工作的执行总编认为,宗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历史,从宗谱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史足迹,也折射出国家的一段历史。宗谱中著名人物的优秀事迹,会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奋发上进,宗谱还是一座连心桥,族人可从中寻找归属感。宗谱编修,可以维系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维系国家和家族血脉的传承延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雷埠《任氏宗谱》的编修,可以进一步挖掘任氏家族史料,弄清宗族血脉关系,加深对故乡的感情,促进家族和谐。 (记者 孙娟)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

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巫峡夔门,巴楚要冲,交万壑而耸千峰。

顽强的李氏祖先,自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年)移民入川,即在巫山错开峡谷天堑之间,薄土砾石之上,与天地开乐土,与地斗丰仓禀。四百五十余年间,裔孙繁衍,族大丁繁,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人类寻根之薮,实乃人性本源。我族裔孙,感念四百余年来,湖北李氏族裔两送谱书入川,但后历经战乱,又因年代久远时境变迁,终无家谱传世,实为天下之大憾。无家谱,就像游子飘零,也如无根浮萍。

恰逢盛世,又因二零一二年三公合叙,念我族裔孙,失联已久,彼此“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其状也可憾可惜!二零一六年,湖北李氏族裔再送重修谱书《李氏宗谱》一套,此举重若千钧!叩谢即使分隔千山万水数十代,仍视我支族裔孙血浓于水一家亲!

泪目之下,遂将修续巫奉李氏裔孙家谱大事提上议事日程。

家谱的修续,涉及每一位族人。因为有族人才有家族,众多的家族繁衍生息汇成家史,家史的聚集浓缩最终形成国史。国史便是家史的精华荟萃,中国数千年历史,李氏族裔名垂青史无数便是明证。

修谱之事千头万绪,我们都未亲历其中,但翻阅厚厚五百多页家谱,八易其稿终审定。每位名字的一笔一划,每个分支族裔的点线相连,我们仿佛看见编委成员们夙兴夜寐,眼观远祖生平血脉,宵衣旰食,日思谋划集散成家链的劳碌无怨。每个名字每张照片背后流淌着的汗水,是他们三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跋山涉水地寻找核对、编撰校订的艰辛。其间展示给我族裔孙的是其浓烈的家国情怀,超凡的宗族大义和无私的家族大爱。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李氏族裔后代子孙以届堂先贤为镜,追寻其遗志,传承其教化,遇苦难时隐忍奋斗蓄势待发,且得志时谦逊尊贤回报家国。

我们知道,修续家谱犹如史海钩沉,因历史大浪淘沙,先辈留给后辈的资料甚少,其状之艰。编委会成员们所做的,就是让后人能看到过去历史的完整记录和今日正在发生和进行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是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整个人生才能在家谱中落笔。从记载的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代人,就了解了这个家庭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生命传承的历史。我们深知,若是在当代,一个名字的两三个字很容易写,但把过去几百年间的李氏族裔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准确无误写出来,却是很辛苦的事。

为尽力完善家谱,梳理四百多年间祖先的血脉族系,不使一户一人漏册,保证每一次落笔都尽量与事实相符,每一个所载名字的准确无误,编委会成员遍寻族人,数钻深山寻坟茔,访耆问宿,还兼现代通讯网络电话联系,反复核准校订。欣慰的是不管在相邻咫尺的近村,还是到数百里之外的远落,只要遇到李氏族人后裔,即使素昧平生,也都热情有加,昭穆有序,这充分凸显出我李氏家族数百年来崇尚礼法,孝悌为先的美德。这些工作,也保证了家谱中所录得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事实都尽趋准确。

在当代的问题上编委会亦不省不略,他们秉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的就会成为历史,而历史会有很多不解之谜,足够清晰地描述当代就是为未来所言的历史负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原了李氏族裔不断发展兴盛逐渐壮大的脉络。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未解之谜未竟之事甚多,还得留给后世子孙去继续研究核实和完善。

一部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其实就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史,而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我们的家族传统之中。四百多年来,巫奉及周边区域的李氏裔孙,战天斗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贫瘠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逃过了炮火连天的战乱,也熬过了蚀骨侵腹的饥荒,让薪火相传,血脉宗亲连绵不绝,枝繁叶茂,实在可歌可泣。

纵观家谱全册,严谨而完整地收录了《李氏宗谱》的部分内容,也创新性地新增了与巫奉地域有关的三台八景十二峰、民歌民俗、家书、健康养生常识等。其内容丰富纷呈,品味甚高。细细拜读,感触如下:

一是纲目清晰,结构严谨。谱书分为前言、凡例、纲目篇、感赋篇、祖德篇、人物篇、芳名篇、世系篇、组织篇、徽献篇、编后篇共十一章。从李姓由来,到数千年脉络延续,经世事变迁族人徙迁,直至历代经世之才,还录圣贤语录、家训、义学记教化后代,更呈此次修撰详尽事宜等,为后世悉知李氏族裔数千年历史中,族事发展,也为回答“天地之间人之为人,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等宏大的人生哲学命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是资料翔实,信而有证。此次续修族谱,是在湖北嘉鱼宗亲提供的家谱基础之上,巫奉及周边族裔后人合力而为。修谱编委会成员是在修谱理事会成立之后,认真遴选,反复斟酌推选出来的,由热心家族事务、德高望重之辈组成。修谱三年多时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详尽调查研究中审慎完成。宗谱纵贯四百多年历史浮沉,横通各支脉族裔数千人员,实事求是,难能可贵。

三是白话呈现,通俗易懂。历代谱书均用文言,但世事发展应顺应时代。无论是湖北三公合一修撰《李氏族谱》,还是我巫奉接力续编,都用白话文呈现。谱书每章经编者整理完善,都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为后世裔孙查阅家谱甚至再续家谱提供了方便,也作出了表率。

四是以谱为例,教化育人。族人的兴盛繁荣,离不开绵延不绝的宗亲文化,更离不开历代先贤的率先垂范。初有春秋老子李耳、后有盛唐李氏帝王将相数百人,再有当代各行各业精英荟萃,无不体现出过去数千年来李氏族裔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卓越贡献。谱例中对此一一记录再现,表达出裔孙誓要继承先贤遗志,重教育、兴文化,教化李氏后裔勤学上进、开拓进取,福报千秋万代的深切心愿。

五是谱例严谨,制作精良。谱书续修过程中,得到了县域地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资深研究人员、县志编撰研究办公室等的指导和支持,使谱书既有老谱书的传统风格,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谱苑珍品。

今逢新谱问世,裔孙盛会,承蒙耄耋之年祖父重托,不敢推却,但甚觉千钧。恭读宗谱数度,几番垂泪。感念白发苍髯为子孙竭尽心力,后世裔孙当效忠家国报此恩。郑重提笔,抒写心绪,是感悟亦是对列祖列宗的尊崇。

江山代有才人出,族风永续传万代!谨此复命!

璠公三十四世孙永梅

于公元二O一九年五月四日

续修家谱包括些什么内容?

(一)谱名。传统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或望出地)、堂号(即祠堂名号或宗族支派名号,用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