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西厢记》终于完本,结局大团圆,比起元稹《莺莺传》里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实在让人感到欣慰。然而,如果把这部杂剧再放回其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细究之下却是另一番况味。
这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谈佳话,与其说是崔、张二人冲破了封建礼教思想获得爱情自由的胜利,不如说是权力与礼教的胜利。
因为他们的结合,实际上是伴随着张生的地位得到了一步步提高才实现的,而家道中落的张书生与贵族**崔莺莺之间的故事,其实只是科举制度下的新贵族逐渐取代强大的门阀制度的一个缩影。
郑恒,先人拜礼部尚书,父母双亡,与崔莺莺早有婚约,是崔莺莺的表哥、老夫人的亲侄儿,。
张生,先人拜礼部尚书,父母双亡,与崔莺莺素昧平生,和崔莺莺私定终身,与老夫人全无关系。
这么对比之下,郑恒与张生二人的家世似乎差不多,若与崔莺莺联姻是为了亲上加亲,那么,郑恒稳赢;若是因为爱情,那么,赢家自然是张生;但若是为了门当户对,似乎两人是半斤八两。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第相当的旧时,老夫人为什么依旧会承认与崔莺莺有过婚约的,却也已经家业凋敝的郑恒,却不愿意让崔莺莺嫁给也是“先生拜礼部尚书”,却家道中落的张生?
之前,我以为郑恒是老夫人的亲侄儿,而且郑恒有说“俺姑娘……他自小又爱我”(姑娘,姑妈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老夫人从小便最是疼他。所以,老夫人让崔莺莺嫁给郑恒也情有可原,毕竟人家是亲上加亲嘛。
然而,当把爱情婚姻放诸于那个时代去看时,却发现原来其中原因并不简单。
魏晋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贵族兴盛,其代表就是所谓的“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由此可知,崔氏之地位,而崔莺莺家便是排在门阀第一位的博陵崔氏。
再看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的则是发生在中唐唐玄宗安史之乱后的故事。虽然当时确实是在实行科举制度了,但是“五姓”家风与知识传统使得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于是乎,“五姓”士族再度抬头,其子弟也陆续入朝为高官做宰相。崔氏依然居于首位,且博陵崔氏还陆陆续续出了12位宰相。所以说,崔莺莺的家世绝不可小觑。
再说说当时的门阀贵族有多么豪横,中唐古人的世家大族观念进一步加深,“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为了保持高贵的血统,他们完全无视皇家帝王的存在,而暗下里私自进行内部通婚。甚至于李唐皇室(陇西李氏)的公主想要嫁给门阀士族都是白日做梦,再到了文宗时期的晚唐,这种门阀观念便更是严重。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文宗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能把郑覃的孙女嫁给皇太子,然而,郑覃却把孙女嫁给了时为九品官的崔某,最后文宗也表示很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来俊辰,武则天时期酷吏,无赖出身,擅长告密,是个不能惹的主儿,不管你得没得罪他,只要他看你不顺眼,搞不好你就得死翘翘。然而,赖俊辰耍手段娶了太原王氏为妻,结果被陇西李氏宰相李昭德痛骂“辱国”。可见门阀贵族到底是有多么牛,人人都怕来俊辰,听了他名字都心惊肉跳,但是我门阀贵族就是敢得罪他。
再说回《西厢记》,郑恒家便是荥阳郑氏,而张生家却是不在其列的。相比之下,郑恒可是代代有着高贵血统的士族门第,而张书生却是个出身寒门的世子,虽然父亲也官拜礼部尚书,但却也是未被上层社会所接纳的。
门阀贵族连皇家王室都看不上,而且还敢得罪不敢得罪之人,如此看来,荥阳郑氏的郑恒才勉强配得上久居首位的博陵崔家,那排不上行的张生,算什么啊?
在判将欲掳走莺莺为压寨夫人时,莺莺出一无奈之计—— “不如将我与贼人”,然而,老夫人则说“……却不辱没了俺家谱?”。如此情形之下,闺女要救全家性命甘愿自我献身,作为母亲,竟然不是担心女儿跟了贼人以后是否会安好,不管莺莺安危死活以及以后未来,却说辱没门楣。可见门阀贵族的封建礼教传统观念在老夫人那里是有多浓厚。
关于红娘第一次的正面描写则是“胡伶渌老不寻常……”加之她帮助崔莺莺和张生成就“有情人终成眷属”时的种种表现,不得不说,红娘是个聪慧机灵,有勇有谋的非一般丫头。但是,从红娘拿回张生写给莺莺的情诗时说的“……我不识字,知他写著甚么?”,可知红娘文化水平并不高。
而作者第一次着墨写崔莺莺,便是“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如此一个贵族千金**,你能说她还不如红娘有远见卓识,长远目光?
如果说红娘能够慧眼识金,识得张生是个潜力股;那么,接受了更高级教育的崔莺莺,则是一个纵掌全局的操盘手;而老夫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拖时代后腿的老封建。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西厢记》的故事发生背景里,虽然当时门阀贵族仍然顽强存在,但是却也在因为科举制度逐渐被消融;虽然寒门子弟还是很悲催,但是也因为有了科举制度而有了希望的曙光。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崔、张的这场婚姻。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又为了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寝不安,到底是因为崔莺莺的倾国倾城,还是崔莺莺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而崔莺莺之所以对张生情有独钟,到底是因为张生的才华横溢,还是在赌张生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贵族**看上落魄书生,之前又不相识,俩人全无了解,难道是看上他的穷吗?不是,因为穷酸书生也能中举,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举制才是之后趋势;因为门阀旧贵族终有一天会被寒门新贵族所取代。
而张生对博陵崔家千金紧追不舍,难道就只是看上了崔莺莺这个人?恐怕也不是,在当下之时,门阀贵族依然存在,如果张生这个寒门子弟应试中举,再有博陵崔家这样一个门阀贵族的加持,那其仕途简直是不要太顺遂。
这么看来,这场婚姻不过是崔、张二人各自权衡利弊后的相互依傍,各取所需罢了。
这时候再回过头去看老夫人让崔莺莺嫁给郑恒这件事,不得不说她老人家的眼光真是太短浅了,只是看到了当时还是门阀贵族的郑恒,只是试图抓住眼前的权贵,却不并想将来的时代趋势是出身寒门的才子也能够跻身于上层社会且被人们所认可。
但是,最后老夫人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让张生上朝取应。其实,这无意之中,也顺应了科举制度的时代趋势,无形之中,也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
而红娘相比于老夫人而言,眼光便比较长远了。但她或许也搞不清楚什么未来趋势,也或者跟着**领会到点精髓。她知道只要张生能够以功名为念,立志发奋,而后中举,且能够和莺莺在一起,自己能够跟着莺莺陪嫁,便能够享受荣华。
而红娘的志愿却是系在崔莺莺身上的,因为只有崔莺莺愿意和张生在一起,红娘的远大“志向”才能实现。而崔莺莺果然是高瞻远瞩,将重宝实打实地压在了张生身上,就赌张生的未来,这说起来简直跟风投差不多,不得不服崔莺莺的远见卓识,有胆量啊。
张生是唐传奇《莺莺传》中的男主人公,无名,仅以姓传。
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即据《莺莺传》中的张生衍变而成。但前者是正面人物,后者却是反面人物,他们其实是并不相同的两个人物。
宋代学者以为张生即是《莺莺传》作者元稹的自寓,代代承袭,似成定论。这牵涉到人们如何正确评析张生其人。近年已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自寓说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我们在这里也抛开自寓说的成见,将张生当作《莺莺传》中的反面艺术形象来对待。
在传文中,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张生是守礼遵道的君子: “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及乱。” “未尝近女色”。但这只是张生给读者留下的表面印象和骗人假象而已。紧接着,作者让张生通过他自己的言行,逐步将其真面目和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张生自称: “余真好色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生救护了为乱兵所迫的崔氏全家。这使莺母郑氏感动不已,称谢宴请,目以恩人。命子女出拜,告诫已成年的女儿不必“远嫌”,还将莺莺的年岁连同生月一起告诉了张生。应该说,张生的救护得到了莺莺全家的承认与答谢,他本来应该是无所求了。但张生见到莺莺以后,惊其“颜色艳异,光辉照人”的容貌,主动向莺莺挑逗。在莺莺“不对”之后,他又再三再四地纠缠红娘,以“枯鱼”之类耸人听闻的言辞,胁迫红娘为自己提供情况,出谋献策。张生这样做,是出于对莺莺的真诚相爱,还是为自己“好色”所驱使的图谋不规作者虽然没有马上交代清楚,但后面所描述的“终弃”表明,张生所为,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传文在这儿,已活画出张生如同《诗经·氓》中的男主人公“抱布贸丝”般的狡诈之态。
为了达到自己“好色”之目的,张生不惜梯树逾墙,求欢于莺莺。此举诚如莺莺所言: “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莺莺虽然批评了张生“掠乱以求”的“非礼之动”,但最终仍向张生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且一发而不可奈何,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张生“好色”的愿望,但莺莺所企,为百年之好;而张生所求,仅仅只是一时之欢。
张生一时之欢的目的既达,随之而来的即是企求摆脱。故崔张结合伊始,已是莺莺悲剧的开始。相会一月,张生已没有当初那种“行忘止,食忘饱”的迷恋,也没有“恐不能逾旦暮”的迫切。他常常向莺莺询及郑氏对他们暗中幽会、私下结合的态度,张生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想借助郑氏的干涉来达到自己既抛弃莺莺而又不承担抛弃之恶名的目的。郑氏为女儿的前程与幸福,并不想用封建礼教加以追究,干预,而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目的在于想成全这一对年轻人的好事。这实在大出张生的意料,他不得不自己出面,借口求取政治前途前往长安,以达到逐步抛弃莺莺的目的。但他又竭力要装出迫不得已、无可奈何的样子: “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张生所谕之情,作者虽未作任何交待,但根据作者在传文前半所述张生的“尤物”之论,后叙“忍情”之说,它们定然是一路货色;不过在莺莺面前,肯定换上了娓娓动听的言辞、海枯石烂般的誓言而已。
数月之后,张生再次来到蒲州,与莺莺相会。面对早已觉察自己欺诈真面目的莺莺,张生已无多少欺骗的伎俩可施: “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但张生所愁叹的,绝不是为即将到来的分离,而只是在崔氏面前故作姿态而已。所以,当崔氏提出“君乱之,君终之”这一最起码的要求时,张生竟无所动,决绝地弃莺莺而去。此时的张生,诚如宋代词人秦观所言,是“薄情少年如飞絮”。
半年之后,崔氏接到了张生为“广其意”,亦即开导莺莺忘记过去而寄来的书信。莺莺为此写了一封哀婉凄恻、情动陌人的长信。如果张生稍有一点天良的话,则应感崔氏之真情,愧自己始乱终弃之不该,诚恳地与崔氏重修旧好。而张生——这个应负全部责任的当事人,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发其书于所知”,妄图求得时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支持与理解。时人的态度自然是各种各样的,其中肯定也不乏“许张为善补过者”,但作者引用的杨巨源诗称张生为“多春思”的“风流才子”;而作者元稹——也是张生的所知之一,与其交情特厚——“续”完了张生“未毕”的《会真诗》,续诗中既有作者对莺莺的同情与理解,也有对张生的批评与劝告。面对友人的批评,张生仍不为所动: “然而张志亦绝矣。”即不愿再与崔氏重续旧情,保持爱情关系。对此,作者又进一步探问张生之所以坚决抛弃莺莺的理由,张生即发表了众所周知的“忍情”之说: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娇宠,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张生的本意在为自己辩解,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堂堂的“君子”,但在读者的心目中,元稹笔下的张生,这时不仅“薄情”,而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了。
对张生的“忍情”之说,作者用“于时坐者皆为深叹”一句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深叹,不同于深赞,坐者所深叹的,自然是杨巨源诗中所抨击的张生“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般的薄情,是莺莺长信中所哀诉的“泪痕在竹”、 “愁绪萦丝”的不幸和元稹《会真诗三十韵》中所同情莺莺的“慢脸含愁态”、 “啼粉留宵镜”的薄命。
传文至此,张生的形象,既有虚假的表面言行,又有卑劣的内心表白;既有张生个人的表现,也有他人各不相同的态度。张生——这个中国爱情文学中的“氓”,已经在唐代社会的生活舞台上“动”了起来,“活”了起来。至此,作者还嫌不够,又让张生作最后一次丑恶的表演:“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这时张生经由莺莺的居地,是特地还是顺路姑且勿论,如果张生涉世不深而脸皮又不太厚的话,是断断乎不会提出探望莺莺的要求的。但张生既无情无义地遗弃了莺莺,还要装出一副关心莺莺命运的样子: “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而崔氏“终不为出”,对此,张生“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妄图把无情无义的帽子,反扣到莺莺的头上,从中可以进一步看清张生的无赖相。
张生的形象,上祖《诗经》等文学作品对薄情郎的描写手法,下启中国爱情文学中一系列负心汉的形象塑造。它无论在唐代传奇中,还是在中国小说史、戏剧史上,都应有其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玡)、《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本文2023-11-25 10:12: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