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姓 拉氏家谱 拉姓起源 拉姓名人 拉姓的来源 拉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拉姓 拉氏家谱 拉姓起源 拉姓名人 拉姓的来源 拉姓简介,第1张

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点,有以 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辈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赐姓的,也有主动改用汉姓的;有以回 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还有不少被迫改姓的。  (一)取 教先贤和祖辈名字中的一字立姓  俗话说:“十个 九个马,剩下的就姓撒拉哈。”马姓 遍布全国各地,是 中的大姓。据清代一个马姓 遍历云、贵、川三省 地区调查,三省内便有“二十七姓马,同姓不同宗”。在 聚居区,有的整个村、寨、巷都居住着马姓 ,并且有以马姓命名村庄,如马家庄、马家湾、马家寨等等。  马姓 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 原名的译音。 原名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另据《怀宁马氏宗谱》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为姓。”二是取自与 教的圣人 名字有关的字为姓。 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 教的民族,对 圣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时说话、办事都遵循“圣行”,凡是 做过的, 都乐意做。因此,在起经名时,有很多人都喜欢取与 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麦、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时,多取与 名字相关的姓。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 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传回 之祖曰马哈麻者”、“ 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 译为谐音“马哈麻”。这样 在取姓时,多取 译音的首字“马”为姓。如元时的 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福建政和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同安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 的汉文译音译字。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三是 迫于统治阶级的压力,在当时汉族马姓较多的情况下也遂改为马姓。四是朝廷赐姓马。如“亦剌思,西域 ,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命为南京锦衣卫头目;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名政,后为南京望族。”由于这样几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马姓 越来越多。  宛、万、安、王四姓,据 民间传说和自称,皆源于唐太宗(627年-649年)在位时来我国传播 教的 人——宛葛思。宛葛思在中国亦译“万尕斯”、“旺歌师”、“斡歌士”、“斡葛思”等等。其后裔取其祖先原名之首音谐音,冠以王姓。有些王姓 自称是“随燕王来的”,为明初 军事官后裔。今王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多集中在河北沧县盐山一带和宁夏同心王家团庄等地。安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等地。  穆姓 多取自 先辈“穆撒”、“穆罕”等名字的首音。如《元史•氏族表》中就有 世家穆古必立等。  有的姓氏,既有取自 祖辈原名之首音的,也有取自中间某一字音和尾音的。如海鲁丁之后裔姓海,改住之后裔姓改,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  沙姓 ,多取自 名字的首音和尾音。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记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合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元史•氏族表》中还记载了倒喇沙、别罗沙、掌机沙等 世家,其后裔多取自祖辈原名尾音立姓。还有不少沙姓 是取自祖辈原名首音立姓的。在 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取沙为姓。《元史》卷132载:沙全,哈刺鲁氏,父沙的,世居沙漠……全初名沙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为姓,而名曰全。  (二)以祖辈的名字分为数姓者  在 姓氏中,除了马、丁、白等常见姓外,赛、撤、速、忽、纳、闪等十三姓在《百家姓》里却找不到。   十三姓,源于我国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 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归顺。因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南征北战。窝阔台和蒙哥汗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执政期间,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觉地为他树碑。赛典赤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  相传,赛典赤是 教先知 的三十一世孙。“赛典赤” 文原意为“荣耀的圣裔”,即伟大的贵族。“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赛典赤的后裔,不仅铭记着前辈的丰功伟业,而且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立姓。  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有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姓,传说子孙分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灭回”,激起 大规模武装反抗,即历史上有名的“丙辰之变”,这十三姓 才被迫分居全国各地。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姓。如忽姓后来又发展为虎、胡姓,闪姓后来又发展为陕姓等等。  再如赛典赤之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苏)、喇(拉)、丁为姓。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今纳姓 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自治区等地。仅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就有纳姓 七百余户,四千余人。喇姓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 自治州等地。拉姓 分布在陕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国。  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三)皇帝赐姓 在 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为皇帝赐姓。元代达姓 (今分布在江苏省六和县),据达氏家谱,其先世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语:官爵之称),因功绩卓著,被元王朝封为平章政事,并赐名达不华,其后裔取其达不华名字首音立姓。今居住在我国湖北荆州、河南南阳等地的答姓 ,也为皇帝赐姓。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答氏宗谱》载,其族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巳(1293年),讳剌罕与剌海祖,同孛可人,献大珠,赐价不受,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其后裔以答氏为姓。  在白姓 中,除以前辈原名译音立姓外,还有一个来源是皇帝赐姓。元代 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明代国姓是皇帝的朱姓。据对今安徽、山东朱姓 家世考证,其先人姓氏为皇帝所赐朱姓。因朱与猪同音,后来不少 又改为黑姓。张姓 也系明代皇帝赐姓。据湖北《张氏族谱》记载,其始祖璞罗德“原属 经名”,“后来赐姓于明初”。从此,其后裔立张为姓。当然,张姓 中,也有被迫改为张姓的。上海松江纳速拉丁后裔被赐以唐姓。  我国海军史上伟大的统帅、世界有名的航海家之一郑和,就是皇帝赐姓。  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人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燕王即皇帝位后,视随行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便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立郑为姓。今郑姓 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当中还有木、金、陕等姓氏也是皇帝赐姓。如陕姓 是由原来的凵姓改为陕姓的。据清朝金天柱《 释捕辑》载:“明凵茂,湖广公安县人……登天顺甲申科进士。廷试时,上不识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曰:’凵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如今陕姓 分布在广东、湖南等地。  (四)以 民族和地名立姓  在 姓氏中,以 民族和地名立姓的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富有民族特点。   民间早就流传着“ 姓回”之说。在我国河北、山东、西北今居住着不少姓回的 。   立回为姓,据回姓老人讲,有其深刻的含意:一是 本身是 、波斯等“ 国”来的;二是 人信仰的是“回 门”,即 教;三是 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 民族。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 门”,记住自己是 民族,便立“回”为姓。   当中还有以地名立姓的。如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孙子伯颜察尔的后裔杨应奎,原住在北京羊市角头(今北京羊市口),取羊为姓。明初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省益都居住,改羊为杨姓。  锁姓 也源于地名,如明代的锁懋坚为中亚地区的撒马尔干之名称的译音,其后裔便立锁为姓。  (五)汉蒙等民族融合于 后出现了汉、蒙等姓氏   当中还有许多与汉族共有的姓,如李、周、刘、陈、孔等姓。这些姓氏一部分是因与 联姻出现的,一部分是汉、蒙古等民族在元以后信仰 教,并逐步成为 的一部分,但仍保持原来的姓氏。如现在 当中的铁、脱、贴、朵、妥、火等与蒙古族名字铁木耳、贴木耳、脱不花等有关。   当中的完姓,据《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惟在曲阜不敢兖国之姓,特称“完”氏。这说明 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女真人的后裔,沿用“完”为姓。 中的端木姓原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汉姓,呼姓原为我国鲜卑人的姓,后因其一部分木姓汉族和鲜卑人融合于 民族,故沿用端木和呼姓等。党姓 ,其姓氏原为我国西夏党项族之姓,后来因一部分人融合于 民族之中,所以也沿用此姓。居住在今青海省东部的孔姓 ,原为孔子的后裔,后来因改信 教,成为 的一部分,但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再如泉州的李贽(原名林载贽),其先祖林驽于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到波斯的霍尔摩斯经商,娶了当地 女子为妻,“遂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其后人融合于 当中。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宜黄派系谭氏,32世祖衍昌公、宋武帝朝,官骑都尉。谪守江右抚州路。再迁湖南潭州(今长沙)于宋孝武帝年间徙江右宜黄观上刺桑,即今宜黄县谭坊镇,此为“刺桑谭氏”开基祖。至二世宏达,徙居饶州余干县,为饶州谭氏开基祖

(三十二世祖:思登,官拜朝政大夫,刘宋武帝立诏拜参知政事为左命元勋;夫人蔡氏,子一:宏;

33世祖:宏,字恢道,历官中书令;于泰始年间仕饶州余干知县由刺桑徙居饶州余干县管历村,为饶州基祖,公祖孙六世同堂,齐武帝旌表其门,闾蠲其租税,夫人何氏,子二:子正、子立;)

泽田谭氏是迁攸最早姓氏之一,源远流长。谭姓源出于圣君夏禹姒姓后裔,是以国名命名的姓氏。成周 时,高辛氏之裔受封于宏农氏,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因称潭子,谭姓由此而来。历经秦汉至晋,世代官居江南。晋代宜都大守自河南徙于金陵太平路,唐武德元年(618)幽州大将谭忠之裔从河南迁往江西泰和县高行乡六十七都早禾市乌龙山赤石渡。元和四年(809)生祖可奕。会昌四年(844)生祖守禄。咸通元年(860)江西雪深七尺,黎庶僵仆,十存一二,加之官司苟刻,政纲牛毛,社会混乱。谭可奕率子守禄于咸通十四年(873)徙居湖南茶陵十五都,地名邓塘。谭守禄生武兴,武兴生进峰、进鸿、进颇三子。越丁卯梁大祖朱晃即位,改元开平。闻谭进峰兄弟之才,征三公入朝,俱授官位。封谭进峰为朝议大夫端洁公,谭进鸿为司马大夫,谭进颇为金吾镇国大将军,在任期间政绩军功卓著。三进升神后,护国卫民,威灵显赫。其后派衍十八宏。泽田谭氏乃峰公五房谭宏亮之裔。谭宏亮十六世孙谭芳,生福斋,信斋。谭福斋于宋宝祐年间由茶陵迁江西庐陵而攸,为双富塘(今湖南坳)谭氏始祖。谭信斋于宋宝祐年间由茶陵迁江西而迁攸,为泽田(今皇图岭谭家村)谭氏始祖。宏农、泽田,一远一近,称谓虽殊,实则一也。醴陵玉堂谭氏始祖谭盛裔公系泽田谭信斋之六世孙。泽田、双富、玉堂均系谭芳之子孙,手足情谊一脉相承。

泽田谭氏始祖谭信斋,字犀照。宋宝祐丙辰(1256)科进士。深经术,尤精易理。考试官王应麟荐为浙江转运使,后出任谭州刺史。咸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太都。元至正十三年(1276)元军攻破临安,时南宋政治混乱,贾相乱政,文天祥、张世杰、张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元。谭信斋与兄谭福斋弃官南游,卜居于攸县之泽田,双富塘等地。谭信斋筑室于古梅城之北莲花寺。前周种枥树,日与朋友饮酒赋诗,得《枥山自得章》,诗百余首。元学士冯海粟表其清节,称为可达夫子。殁后葬泽田枥山眠珑形正穴,有墓志。侧建文昌阁。配陈氏,授安人,生子二:长谭桂兰,字馥元,号延芳。元大德辛丑(1301)科进士,任平江府知府,著《怀先录》。次子谭桂寿,字仁山,号永康,任浙江副使,著《保民实政编》。其子孙主要繁衍于攸县皇图岭、高枧、市上坪、湖南坳、坪阳庙及醴陵、江西萍乡等地,有的迁居于海内外。

根据这个资料开始上溯,从一位本家网友在网上公布的另外一支谭氏族谱上最终找到了,我这一支的始祖和其上的族谱。

===================================================================================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宏农世家》

转载

标签:

历史渊源

文化

《大宗祠七修宗谱序》宜黄观上刺桑大宗祠宗谱序

国之有史志人物录山川龙门为传记紫阳作纲目所以信今而传后也家谱亦然谱以收族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也族有所宗宗者本也溯其万派千枝合而为一也粤稽吾谭实为殷汤之后其先有以宏农名郡者周武王封仲叔于宏农即今陕西凤翔府宝鸡县是也有以齐名郡者仲叔六世孙懿公讨平东方之乱周穆王封懿公于谭即今山东济南府属是也嗣后周幽失政祸起骊山懿公八世孙熹公率兵勤王杀犬戎而立平王自此天下知有谭氏传至五霸时齐桓公至谭谭国不礼齐桓公纠合诸侯谭谭又不至遂于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迫谭谭子奔莒莒地在齐郡平阴县即今之山东青州府日照沂水是也以国为姓自此始六国时有名士谭生蜀有将军谭巴楚有将军谭元其经文纬武之士载于史册者不可胜数至湘公以官镇守湖南因徙于谭州之杏树下有童科而擢高第者有老成而进封伯爵者英敏特达之士又不可以悉述矣迨子公为末代谭子十七世名衍昌者登刘宋进士官主爵都尉当元嘉末谪江西之抚州徙宜黄之观上刺桑段而居焉今之刺桑郡者又自衍昌公为肇迁之始也凡千四百年来子孙藩盛播迁他郡者十之七八江右族属皆公裔也有叔侄兄弟而同仕者梁则有达宏明辉玉辉公齐则有文贵文彦公陈则有文通公隋则有纪公继公纲公宁公兴宗公至唐及宋为大将军者七为刺史者四任尚书者十一任大夫者数十封王爵者一封候爵者二皆斑斑可考由元历明科甲文章勋名事业代有伟人其与日月争光炫耀耳目者太保司马公是也噫先人之拔伦超群者何其盛今之接踵继绩者何其鲜一言及此不觉汗流浃背矣当今圣天子以孝治天下薄海内外莫不以尊祖敬宗为先尊敬之道莫大于收族收族莫重于修谱谱不修则长幼莫序亲疏莫辨即派衍遐方者曷由而知也吾族距六修已隔四十余年其间不无茫昧之虞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支派虽异本则相同是故录其世系书其生卒仿紫阳纲目意也赞其行事叙其文物法龙门传记体也去冬今春开祠立议佥举首士酌定章程善词令者主邀集善书法者主誊录达权变者作提调志廉洁者管钱项咏讽清朗者对读内外兼资者总之于是佥以叔祖洪川氏学贵氏怀可氏与余共掌是役至五月间族叔功甫氏欣然而来参互考订各司乃职惟是予等自思才疏识短不足以胜其任所赖予高祖虞传公秉笔确断于前今不过遵前规而续之敢云功乎后之肖子贤孙复振刺桑之旧范再奋司马之前徽是则吾族之厚望予之所以历叙先世源流不厌其繁者亦犹数兴不忘也

皇清道光四年甲申岁孟冬之吉

裔孙家义薰沐顿首百拜敬书于大宗祠

《谭氏源流记》 录澄溪初修族谱

按吾谭氏本姬姓侯爵也始自王季之子虢仲虢叔文王同母弟也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虢叔于制是为东虢即今河南开封府荥阳县后为郑灭封虢仲于宏农是为西虢即今陕西凤翔府宝鸡县是也传至六世西虢侯三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封懿公于谭今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是也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农列侯爵今封卿于谭列子爵矣再立殊勋乃复侯爵至幽王宠褒姒戏诸侯弃皇后废太子申国侯引犬戎入京城逐幽王于丽山斩之时郑桓公与懿公八世孙谭熹公暨秦襄公卫庄公四国之兵杀散犬戎夺回太子众诸侯亦率兵勤王谭熹公曰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宜奉太子即王位于是奉宜臼即位是为平王王曰郑桓公死于王事追封为冢宰谭熹公卫庄公秦襄公俱各赐金帛立生像于功臣庙迨五霸时齐桓公至谭谭国不礼齐侯即位众诸侯悉贺谭又不至齐怒于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乃以国为姓而谭姓自此始焉传至谭湘公以官镇湖南因居谭州杏树下至南宋时登刘宋武帝朝进士谭衍昌公者历显宦官至主爵都尉元嘉末年因留妃子于家获罪出贬于江西抚州遂卜居焉至唐宪宗元和间太祖恭义公镇虔州其孙寅郎公由抚州徙居虔化水南合江口今宁都之斫柴岗是也衍至宋仁宗朝都指挥使文景公致仕归居故里合江口精祖堪舆之秘爱雩山水徙居雩都谭埠再徙山坳三徙今之澄江遂为澄江之始祖焉事详旧谱并春秋左传史记后之子孙欲究源流者观于斯则严如宝镜悬空矣

宋咸淳三年丁卯岁春三月 吉旦 公元1267 年

裔孙叔奇叔信谨识 叔奇叔信乃文天祥同窗

刺桑谭氏源流记

据观上、池溪、招携、严溪、澄溪旧谱

参考资料:

《左传》、《资治通鉴》、《旧唐书》、《燕将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刺桑谭氏本姬姓侯爵,系出古公亶父(周太王);古公长子太伯、次子仲雍(虞仲)[太伯、虞仲奔江南后来建立吴国]、幼子季历;季历子:虢仲、虢叔,周文王同母弟也;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前1046年即武王十一年或十三年),封虢叔于制,是为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前767年甲戌,周平王四年郑灭东虢);封虢仲于宏农,是为西虢(叔奇、叔信公序为:“西虢,今陕西凤翔府宝鸡县是也”;《历史大事年表》注:“小虢,今陕西宝鸡县,前687年甲午,周庄王十年、鲁庄公七年,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左传》注:“西虢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境内”;《历史大事年表》注:“北虢,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前655年丙寅周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晋灭北虢);传至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封懿公于谭(谭故地在唐齐州平陵县,武德二年置谭州,今属山东省章丘市;穆王伐东:前939年即穆王三十七年);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农列侯爵,今封卿于谭列子爵矣,再立殊勋乃复侯爵”;至幽王宠褒姒、戏诸侯、弃皇后、废太子;申侯引犬戎入京城、逐幽王于丽山斩之时,郑桓公与懿公八世孙谭熹公、秦襄公、卫庄公四国之兵杀散犬戎夺回太子,众诸侯亦率兵勤王,谭熹公曰:“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宜奉太子即王位”,于是奉宜臼即位为平王(平王即位:前771年即幽王十一年);王曰:郑桓公死于王事追封为冢宰,谭熹公、卫庄公、秦襄公俱赐金帛立生像于功臣庙;

五霸时,齐桓公出逃至谭,谭国不礼;齐侯返国即位诸侯悉贺,谭又不至;齐怒,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伐谭(前684年丁酉,周庄王十三年),并之,谭子奔莒,子孙因此以国为氏;

周庄王十三年),并之,谭子奔莒,子孙因此以国为氏;

始祖:谭子祈义,春秋时古谭国国君,鲁庄公十年冬十月(前684年丁酉)齐师伐谭,“谭子奔莒”;谭氏自此始焉;

前684年—前226年之间,当有数代,无史料考证;

二世祖:子公,齐国大夫;暨谭拾子,前?年至前226年战国时期齐国人(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人);中国古代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约为齐师围谭后第16代谭子;负责齐国对谭邑的管理和齐国外交事务,任齐国制陶工官;子:元;

三世祖:元公,世袭子爵,夫人公冶氏;子二:肇乾、肇坤;

四世祖:肇乾,字伯豪;夫人俞氏,子一:勲;

四世祖:肇坤,娶胡氏,子失考;

五世祖:勲公字元放,高尚不仕微聘不出,夫人王氏,子一:亨和;

六世祖:亨和字鼎臣;幼见飞星坠入盘中取而食之,文思日进,官至尚书,夫人汤氏,子一:融;

七世祖:融公,字嘉叔;夫人孙氏,子二:顕、愿;

八世祖:顕公字仲贞,孝廉入仕官拜将中中书,夫人朱氏,

子二:德峭、德峤;

八世祖:愿公字仲祥,官拜御史,乘骢马筑长城管工未还;

九世祖:德峭;同东方朔东方朔(约前154-前93年在世),字曼倩,平原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为邻友,得长生术,当作诗曰:线作长江扇作天,圾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是无多地,只在谭生柱杖前;子一:始元;

九世祖:德峤;高后朝前187-前180年官至台阁,夫人邵氏;子失考;

十世祖:始元,武帝朝前140-前87年拜光禄大夫;夫人舒氏,子一:况尼;

十一世祖:况尼,字太冲,少博学称一时之杰;子二:桓彬、桓林;

十二世祖:桓彬,字仕则;累官散骑常侍,夫人乐氏,子一:方云;十二世祖:桓林,娶何氏,子失考;

十三世祖:方云,字羽升;娶冉氏,子二:元衡、元卫;

十四世祖:元衡,字守节;以公封荣国公;夫人薛氏,子一:之翰;

十四世祖:元卫,字守忠,三治沧州吏民不忍欺,夫人周氏;子失考;

十五世祖:之翰,字文渊,光宗朝汉光武建武元年-中元二年,公元25-57年累官行人司政常,出使鲜卑不屈,上嘉之,拜参知政事,夫人程氏;子一:戢明;

十六世祖:戢明字左儒,登进士第累官太仆卿;夫人李氏子一:辉祖;

十七世祖:辉祖字耀宗;勤学好问、文章日进,夫人宋氏子一:待举;

十八世祖:待举字怀德,雄文宏论,隐居未仕,夫人邵氏子:骈、骥;

十九世祖:骈公,字千里,临海尹,天旱为民请雨后为著作郎,夫人澹台氏;子三:兆懋、兆樊、兆攀;俱居齐国青州荣县;

十九世祖:骥公字名驹,娶孔氏,子五:文英、文俊、文杰、文雄、文豪,长子文英以官镇湖南,弟四人居故郡;

二十世祖:文英,讳湘,应第公卿举,有文武才,为湖南都尉,宦居邑之谭州杏树下为谭州一世祖,夫人范氏,子二:大昌、大盛;

二十一世祖:大昌;子一:郁祥;

二十一世祖:大盛;配王氏,子一:郁秀;

二十二世祖:郁祥,汉朝拜给事中书,夫人徐氏,子二:尊文、尊礼;二十二世祖:郁秀;配周氏,子一:尊义;

二十三世祖:尊文;和帝朝汉光和元年至七年,公元178-184年拜金紫光禄大夫,夫人白氏;

二十三世祖:尊礼,进士登台阁谏官;夫人陈氏,子二:敏雄、敏遇;

二十三世祖:尊义;失考;

二十四世祖:敏雄,累官将士郎;配赵氏,子一:应旗;

二十四世祖:敏遇;失考;

二十五世祖:应旗;配王氏,子一:敞;

二十六世祖:敞,举制科官至文中大夫;夫人赵氏子一:肃茂

二十七世祖:肃茂,学识渊博,官至郎中,人称“其王左才”,

夫人钟氏,子二:曾昌、曾量;

二十八世祖:曾昌,主客郎中后仕吴官拜侍中;夫人叶氏,子一:昶;

二十八世祖:曾量;文思警敏,仕蜀官至奉议郎,夫人富氏,

子二,俱徙居燕地;

二十九世祖:昶,仕晋官拜太常卿;夫人王氏,子一:政;

三十世祖:政,字人道,仕东晋官拜礼部尚书,夫人上官氏;

子:尚之;

三十一世祖:尚之,安帝义熙(公元405-418年)年间官拜幽、徐、荆、冀四镇刺史,夫人谢氏,生子三:长子思澄、次子思登、幼子思庸;

三十二世祖:思澄,未详;

三十二世祖:思登,官拜朝政大夫,刘宋武帝立诏拜参知政事为左命元勋;夫人蔡氏,子一:宏;

三十二世祖:衍昌,讳思庸,晋隆安二年戊戌(398年)生,南北朝刘宋高祖武帝朝(420~422年)进士,官拜主爵都尉,元嘉末年(453年),迁江右抚州路家宜黄观上刺桑,享年七十三,夫人邓氏,同徙子:达彰、达宏;

三十二世祖:参知政事思登公传

三十二世祖:思登,官拜朝政大夫,刘宋武帝立诏拜参知政事为左

命元勋;夫人蔡氏,子一:宏,讳达宏;其裔四十八世世勣,唐僖宗朝奏策称旨拜兵部尚书;

附:广东高明大塘江(冈)谭氏族谱原序

尝思木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奚能忘其所自始也稽我谭氏乃尧之后封于谭国因以国为氏焉藉居弘农郡祖考起于唐僖宗间得有兴邦翁登甲湖南长沙湘潭人也徒江西虔州及至宏帙祖居虔州观山以见南方之地可兴昌而迁居于广东南雄珠玑巷沙水村生二子长名洪字少参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成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次名瀚字少洁娶王氏生三子三曰伯苍进士官至尚书生八子怀王失妃分散四方朝安祖徒居肇府生三子曰惟达惟远惟逵达祖生一子曰字遗烈号慕陵居高明天瀚因世乱迁往梁金山之下居焉配黎氏生三子七孙历三世而何姓强盛子孙凌夷乃分居开平新会新宁高明现居范州大塘江(冈)大塘边王桐园冈潭边者皆龙塘所自出也传至崎岭翁元明之间遭时变乱从开平而迁古井继也林黄迫处不可栖迟崎祖集众酌议去古井俞梁山迁于崎山之下居焉祖宗之源流始末盖若此哉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吾人岂可将祖宗之源流而竟昧之孚是以略述始末俾后人所追思也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孟秋谷旦九世孙祯国撰

33世祖:宏,字恢道,历官中书令;于泰始年间仕饶州余干知县由刺桑徙居饶州余干县管历村,为饶州基祖,公祖孙六世同堂,齐武帝旌表其门,闾蠲其租税,夫人何氏,子二:子正、子立;

34世祖:子正讳星辉,梁武帝官拜右司郎夫人彭氏,子一:文通;

34世祖:子立讳□□,夫人尤氏,子一:文胤;

35世祖:文通,行夏三,任建宁府治中;

35世祖:文胤,官拜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夫人金氏,子一:公渠;

36世祖:公渠,累官中山相,夫人王氏,子二:麒、麟;

37世祖:麒公,登进士第十二,后周朝官拜黄门侍郎,夫人孙氏,

子一:必;

37世祖:麟公,官至台阁,夫人邱氏,子一:心;

38世祖:必公,世居韶州,举明经及第官拜都员外郎迁工部侍郎,

夫人吕氏,子二:其文、其武;

38世祖:心公,娶周氏,子一:其礼;

39世祖:其文,娶章氏,子一:霹;

40世祖:其武,隋炀帝朝登进士第,夫人艾氏,子一:震;

40世祖:其礼,娶程氏,子一:雷;

41世祖:霹公,祠部朗中,夫人殷氏,子一:镐;

41世祖:震公,侍诏官,夫人黎氏,子一:针;

41世祖:雷公,娶方氏,子一:□;

42世祖:镐公,累官给事中,夫人周氏,子二:一材、一柱;

42世祖:针公,登进士第官拜侍御史迁谏议大夫,年七十五致仕,夫人薛氏,子二:一栋、一松;

42世祖: □公,文林郎,娶田氏,子一:一樟;

43世祖:一材,娶 氏,子一:默;

43世祖:一柱,娶何氏,子一:杰;

43世祖:一栋,字炜仁,太宗朝官礼部侍御史知兵部侍郎,

夫人姚氏,子一:点;

43世祖:一松,字炜义,官拜太仆卿,夫人金氏,子一:然;

43世祖:一樟,娶孔氏,子一:□;

44世祖:默公,娶冯氏,子一:炽文;

44世祖:杰公,宏文儒直学士,夫人孟氏,子一: 斗文;

44世祖:点公,武后朝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夫人任氏,

子一:炳文;

44世祖:然公,娶吕氏,子一:焕文;

44世祖:田公,娶曾氏,子二:荣文、炜文;

45世祖:炽文,娶诸氏,在;

45世祖:斗文,娶许氏,子二:野、庄;

45世祖:炳文,明皇朝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李氏,子一:壮;

(针公至炳文公四世并拜御史大夫);

45世祖:焕文,娶施氏,子一:塾;

45世祖:荣文,官至礼部郎中,娶邓氏,子一:文璧;

45世祖:炜文,娶失考,子一:基;

46世祖:在公,官至太仆卿,娶刘氏,子二:宪、惠;

46世祖:野公,娶朱氏,子一:慈;

46世祖:庄公,娶吕氏,子一:思;

46世祖:壮公,官徐州刺史,夫人樊氏,子一:忠;

46世祖:塾公,任推官,夫人洪氏,子一:德勤;

46世祖:文璧,娶周氏,子一:恕;

46世祖:基公,娶失考,子一:勤;

47世祖:惠公,娶谢氏,子一:世武;

47世祖:慈公,举博学宏词科,夫人沈氏,子一:世业;

47世祖:思公,娶易氏,子一:世勋;

47世祖:忠和公,夫人冯氏,仕台阁,子二:世勣、世泰;

47世祖:宪公,娶金氏,子一:世文;

47世祖:德勤公,娶王氏,子一:世良;

47世祖:恕公,官工部员外郎,夫人韩氏,子一:世翰;

47世祖:勤公,娶王氏,子二:世朝、世礼;

48世祖:世文,娶赵氏,子一:千;

48世祖:世武,娶黎氏,子一:斗;

48世祖:世业,娶汪氏,子一:中;

48世祖:世勋,朝靖大夫,娶魏氏,子一:冲;

48世祖:世勣,讳炤仪、字文彦、号彦威,中博学宏祠科,官给事

中迁谏议大夫,唐僖宗朝奏策称旨拜兵部尚书;由湖南长沙湘谭县

徙居江西虔州,夫人吴氏,子:兴邦、章;

48世祖:世泰,娶许氏,子一:辛;

48世祖:世良,娶章氏,子一:申;

48世祖:世翰,娶姜氏,子二:年、幸;

48世祖:世朝、五经博士,娶马氏,子一:革;

48世祖:世礼,娶曹氏,子一:巩;

49世祖:千公,官朝散大夫,夫人官氏,子二:球、琳;

49世祖:斗公,宏文官学士,夫人彭氏,子一: 郎;

49世祖:中公,娶陈氏,子一:班;

49世祖:冲公,娶钱氏,子一:珏;

49世祖:兴邦,朝议大夫,

49世祖:章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夫人夏氏,

子一:珊;

49世祖:辛公(世泰子),后汉朝官至库部郎中,夫人黄氏,

子一:瑁;

49世祖:申公,娶许氏,子一:玫;

49世祖:年公,娶胡氏,子一: 员;

49世祖:幸公,官户部郎中,夫人姜氏,子一:佩;

49世祖:革公,娶严氏,子一:瑜;

49世祖:巩公,娶严氏,子一:瓒;

50世祖:球公,娶吕氏、徐氏,子一:其中;

50世祖:琳公,娶王氏,子一:文中;

50世祖:郎公,娶朱氏,子一:秉中;

50世祖:班公,官将士郎,娶陈氏,子一:厥中;

50世祖:珏公,娶孙氏,子一:治中;

50世祖:宏帙,讳虔,字崇纪,号宏轶,宋建隆资政大夫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加封三千岁;大宋乾德间,翁与妣由虔州徙南雄府始兴县珠玑巷,子二:洪,字少参、瀚,字少浩;

50世祖:珊公,讳锦均,累官兵部郎中,宋太祖立诏拜潼关节度使加节旌天下兵马招讨使;太宗征高丽命前锋,所向无敌拜右仆射加枢密院使,在朝中立不倚,拜齐郡伯,进封中山侯,谥忠壮;夫人徐氏,子二:执中、彝中;

50世祖:瑁公,娶杨氏,子一:重;

50世祖:玫公,累官新安太守,喜其地山水明秀故徙居新安;夫人洪氏,子一:敬中;

50世祖:员公,迁居芝城,娶费氏,子一:朝;

50世祖:佩公,居蜀郡,娶傅氏,子一:化中;

50世祖:瑜公,居闽中,娶熊氏,子一:仁中;

50世祖:瓒公,居楚黄,娶曹氏,子一:义中;

点击加载更多

剩余29%未读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费保存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100W文档免费下载 5100W文档VIP专享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

打开文库App,查看更多同类文档

这样调理让男人粗大5~10厘米 海棉体

fg3wxttqqcom

提供的广告

查看详情

立即领取

VIP教育大礼包

热门小说免费读

文档

古谭国源流与谭姓源流简述 用App查看

湘西北谭氏家族起源源流诗歌传承记载 用App查看

谭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热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第二卷图说远古谭姓谭氏源流史-1 推荐

神秘古国谭国与谭姓来历及谭姓血脉渊源解密 好评

谭姓对联及谭姓来源、谭姓宗祠联

谭姓源流赢姓姬姓姒姓子姓版本考证探析

为你推荐

谭氏

沙家浜农家乐

窗帘二线品牌排行榜

车辆强制险在哪买

奢侈品牌排行榜 饰品

老年人羽绒服

专业火锅桌定做

cpu那个品牌好

茶厂直销198元7大饼,真的不能再便宜了!边喝边藏!

瘦卡卡 广告

下载文档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市。因此,了解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对全国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迁 入 渊 源

  回族,是沧州4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的民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著留民族谱志。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难”之役,对沧州一带人民血腥屠杀,赤地千里,造成了历史断带,致使人们对沧州回族的迁徙渊源更加模糊。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将“靖难”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为沧州回族迁入始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商榷。

  元朝时期,处于华北腹地的沧州,既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长芦),又是京题屈指可数的商业繁荣地区,且当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陆路建有会川驿(今青县)、兴济驿(今兴济镇)、清池驿(今沧州市区)等京都要道官驿十余处;水路有京杭大运河横贯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具有穆斯林经商、聚落的天然条件,并据《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载,在盛唐时期,沧、嬴、朝三州(皆今沧州辖区)便盛产丝绢,并为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的重要丝绸产地。可以说,从那时起,沧州就已和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诸路,其寺万余”,而沧州却无回回人涉足绝非可能。

  另据口碑传达,今沧辖泊头市西八里庄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设帐于太平村(今孟村县王帽圈村),其部下将士多为回族,战后阵亡回族将土葬于今孟村尹庄村南,历称“回回墓”。由此可推断,当时在战乱中回族将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可证明沧州回族始于明前。

  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电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当时均属回回人较多的地区,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如孟树县韩石桥村韩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迁山东禹城后至沧州立庄的

拉姓 拉氏家谱 拉姓起源 拉姓名人 拉姓的来源 拉姓简介

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点,有以 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辈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赐姓的,也有主动改用汉姓的;有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