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姓的辈份排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游姓的辈份排行,第1张

我是陕南的,清末的时候是从四川迁移到陕西南部的。排辈是

庆如当百万,

正德可一运,

子凤朝国本,

大中开世远,

启显文明照,

克立良绍轩,

诗书传家立,

学念英光全。

可能有些字派音相同,字不对。不知道有没有相似的。现在传到显字辈了。

游 棠 昺公元子,官涵江书院山长。(紫霄圭浦派)

游一龙 昺公次子,字致真,一字叔雨,宋嘉定四年辛未科(1211年)进士,与吴彬等十九人同登赵建大榜进士,官知漳州刺史,侨居南海之东涌金斗(今属顺德县),卒赠朝议大夫。(紫霄圭浦派)

游 广 字致政,昺公三子,从圭埔徙沙坂同知微公后裔聚居,性好施与,造桥十余所,捐地舍谷创建沙坂社,故称曰“好施善士”。(紫霄圭浦派)

游 骏 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科特奏名进士(紫霄圭浦派)。

游允之 字信夫,仕元公长子,辅公从弟,南宋孝宗隆兴元年癸未(1163年)特奏名进士,谓之特奏以别于正奏进士也。任永康军节度推官,贞宪肃度,人不敢干以私。(紫霄圭浦派)

游伯绚 字素夫,仕元公次子,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特奏名进士,登状元郑侨榜。伯仲后先堪称济美,二公皆太常卿之七世孙也。(紫霄圭浦派)

游 霆 名一凤,字伯雷,允之公孙,南圭公子,登宋绍定二年巳丑科(1229年)登黄朴榜进士,授广东漕,荐至经略,侨居南海之鼎安遂为南海县四城游氏之始祖。卒载《八闽通志》。(紫霄圭浦派)

游 佐 霆公九世孙,明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年)进士,官广西南宁府知

府。(紫霄圭浦派)

游学程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科举人。(紫霄圭浦派)

游 瑚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举人,与学程公同榜。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三十六年(1608)官仙游知县,尝谒东门评事公家庙拜祖,赀银拾数并匾额联板入祠,匾书“木本水源”四大字,联句云:“远派不忘源,南海潢孙思祖泽;近柯还护本,仙阳棠令觅宗支”。(广东籍南海房)

游 儒 字邦彦,明宪宗成化十三年丁酉科(1477年)举人,署寿张教谕。(莆田县端明房)

游桂芳 号云台,明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举人,署任丘教谕。(端明房)

游春沂 字元贞,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岁贡,广东连平州教谕。

(端明房)

游春芳 春沂公从弟,字元美,国子太学,宛平二尹,候补知县。(端明房)

游 昂 字景宇,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以儒士中式,官衡山知县。

(莆田县山美房)

游大川 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举人,官处州府同知。(山美房)

游东皋 字义程,由岁贡知广东增城知县,封文林郎。子应龙增城知县。墓道在秀屿东坑鳌城宫左侧,碑文曰:“敕封文林郎广东增城知县东皋先生游公墓道”,右款“赐进士第南京国子监祭酒兼翰林院学士通家侍生余孟麟书”,左款“万历丁亥(1587年)仲冬吉旦赐进士第知增城县事不肖男应龙泣血立”。(山美房)

游应龙 义程公之子,大川公侄,字廷从,号念园,明神宗万历七年己卯科(1579年)顺天经魁,庚辰(1580年)联捷三甲九十一名进士,广东增城知县,赠文林郎。 (山美房)

游云鸿 应龙公从侄,字渐甫,号羽仪,应龙从侄。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年)三甲九十八名进士,官云南按察使,崇祀名宦乡贤。(山美房)

游日章 字学褧,号南荆,德盛公子,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年)亚魁,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会魁,初授江西临川知县,政尚宽厚,而独于豪右不少假,有巨猾帅姓者武断乡曲,下车即捕之,邑中称快。辛酉(1561年)八月流寇入临川,时公方从事场星中得报,即驰至启关纳逋,并昼守御策,贼遁去,推刑部,主事去奏献,旋升廉州知府。廉俗婚姻,以槟榔为定,无聘书,后有悔者乃教之,悉依古礼俗,自此一变。生平博览群书,至稗官野史,靡不综贯条晰,所著有学庸及□范释义三余集,百有余卷,诗学要式,四六雕龙经卷汇集。行世载《兴化府志》及《八闽通志》。官临川五载,洁己惠民,擢晋员外郎中。丁母忧。明神宗万历改元癸酉(1573年)补旧任。主要著作有《骈语雕龙》,全书八卷,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一。 (壶南房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满族的游姓出自瑚图哩·甫福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独一姓氏来源。

瑚图哩氏,满语为Huturi Hala,汉义“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福氏、游氏、甫氏等。瑚图哩·甫福海,吉林扶余人,伯都讷副都统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图哩·德成之子,累官至游移协领。瑚图哩·甫福海一生节俭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当地爆发灾荒时,毅然开仓赈济灾民,活者数万。瑚图哩·甫福海病逝后,其后裔子孙以及当地民众中,有以其官职(游移协领)称谓为姓氏者,改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上高县锦江镇。广东的河源、梅州, 浙江的遂昌、温州、苍南、平阳、玉环、瑞安、泰顺,福建的永定、三明。

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建阳、福清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今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迁徙分布

游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则排名为第三十六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游眅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眅的二子游吉号子太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

现有游湖的资料

一、广东云浮循常大塘基村游氏:家谱记载

始祖:南周公字肇基号国初、普封文林郎。原籍江西吉安府,明朝朱翊均万历初年携妻李氏来东安县街尾贸易营生,未置产业。二世祖:游纶公字惠珍号渭川、貤赠文林郎,妣唐氏貤赠太孺人。二世叔祖:湖(瑚)公字惠宝号巨川、文林郎。妣刘氏,封七品孺人。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中试第四十一名与解元刘景辰同榜后任知县。

  二、二世唐氏太婆墓碑记

木本水源宗功可纪年烟代远墓貌宜新兹我祖妣唐太君生于嘉靖丙辰年七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崇祯丙子年正月十七日寅时 ,二世祖讳纶公之原配也生一子讳从元公  始祖讳南周公于前明万历年与南海县西樵西城岗昆弟讳邦重公从太保陈龙星公开辟三罗东安立籍居住 由街尾墩迁居循常洞柑(禾旁)园乡后葬我唐太君于乡村之侧山形蜘蛛结纲坐庚向甲兼申寅星宿十一度山前群峰挺秀局势广宽逐全子孙千亿永世绵绵皆由我祖宗德泽夫妻世食长齑良善心田所遗留以致此也 故于佳城重新之日勒之贞珉永垂不朽云

三、现发县志史料

1、东安县志:游湖南海入籍万历戊子科举人中试四十一名与解元刘景辰榜任知县;罗定州府志;游湖南海人万历戊子科举人中试四十一名与解元刘景辰榜;广州府志记:游瑚南海人东安籍知县郝通志误重一游湖南

2、仙游县志;安徽光绪贵池县志记载游瑚知县、县令。

3、仙游县志记载;游公祠在枫亭北街祀知县游瑚;遗爱祠在东效…游瑚并祀…

4、文渊阁大学士丁绍轼(文远)记瑚公序; (1)、游令公报最序(摘自《丁文远集·卷三》(2)、贵池游公德政合编序(摘自《丁文远集·卷三》(3)、邑游矦碑记(摘自《丁文远集·卷三》。

5、立在南海丹灶西城村的“万历戊子科举人游瑚立”的举人碑。

四、有关族谱记载

1、深圳东莞的油松(渔侣)谱:本支科甲顕名:一讳湖万厝庚子科乡试东安县学任湖广知县龙祖裔。

2、广东石步谱:缵修族谱序中记载…前代谱於远派徾有差讹万暦乙已达所公瑚以郷荐令于闽之仙逰与莆田皆附府治邑也游氏之族则居於莆田之函江公政事之後睱与族之绅袊父老子弟往来甚密及丁夘艰奉俸金谒祖于函江遂抄远谱而归付与十三世宗子南榕公重修之…

3、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瑚公万暦戊子举人与学程公同榜官仙游知县尝谒东门评事公家庙拜祖赉银拾数并匾额联板入祠匾书木本水源四大字联句云逺派不忘源南海潢孙思祖泽近柯还护本仙阳棠令觅宗支 广东籍俱南海房

五、[明]游瑚.题九鲤湖

巨灵天外劈仙都,山色湖光入画图;长夏雪从幽涧落,清秋猿自乱山呼。丹成知化何年鲤,帘卷犹悬彻夜珠;尘世覆蕉俱莫问,春桃开遍万家符。一一载自《九鲤湖志》

游姓的辈份排行

我是陕南的,清末的时候是从四川迁移到陕西南部的。排辈是庆如当百万,正德可一运,子凤朝国本,大中开世远,启显文明照,克立良绍轩,诗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