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彝良的名胜古迹或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写出彝良的名胜古迹或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第1张

夏商,属梁州、雍州之域。

西周,属屈流大雄甸(今镇雄)地。秦属夜郎国地。

汉晋,属朱提郡县地。唐,置西安县,属协州。

宋称易娘部,属叙州(今宜宾)羁縻地。

元,置益良州,隶芒部路。

明洪武年间改隶四川布政司,后废益良州入镇雄府;正德年间置白水江簸酬长宫司;嘉靖初置归化长官司,隶镇雄府;

清雍正初改隶云南,置彝良州同,治今奎阳镇,隶镇雄州;乾隆年间另设昭通府知事分防牛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州同置县,仍隶镇雄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从镇雄划出17甲,计343村,分置彝良县,治所迁至角奎。

民国十一年(1922年)起,隶属昭通。

1950年4月彝良解放,建县人民政府。[1]

洛泽河大峡谷

彝良洛泽河大峡谷距昭通市60公里,

彝良---将军的故乡(16张)

其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起伏明显,沟河纵横,属强侵蚀中高山峡谷地形,地壳上升,洛泽河剧烈下切,相对高差1500多米,山高坡陡,地形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横断面呈“V”形或“U”形缓谷,一般平均坡度35—45度以上,斜坡上有大小不等的缓坡台地。本区域属河谷型温暖湿润气候带,冬春温暖,夏秋炎热,无冰冻现象和冻土层,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40℃,年降水量800毫米。洛泽河流经洛泽河镇、角奎镇、龙安乡、钟鸣乡,最后汇入关河。

牛街古镇

牛街,位于云南省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介于川滇边界,是彝良的“北大门”。牛街古镇始建东汉时期,初兴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

拖姑梅陇氏庄园

陇氏庄园位于县城南部,龙街乡窝铅村境内,坐落于雄奇险峻的“锅圈岩”之上,距县城40公里。“陇氏庄园”始建于清乾隆,再建于清末民初,再建历时二十多年方竣工,占地30余亩,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是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天然

牛街夜景(16张)

毛竹林、水竹林、罗汉竹(邛竹)林、小熊猫等野生动植物、天麻生境等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彝良县东北部洛旺乡中厂村,地处滇、川边界,与四川筠连、昭通市镇雄县、威信县接壤,距彝良县城160公里,海拔1239~1709米之间,活立木总蓄积量1150万立方米。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古老工艺竹种罗汉竹和世界驰名的观赏竹种方竹等。其中:毛竹07万亩,2144万株,最高达15米,胸径14~18厘米;水竹105万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锦鸡、大鲵鱼(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黑熊、野牛等。

小草坝风景名胜区

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距昭通市103公里,面积163平方公里,区内有朝天马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横跨两县四乡——彝良县、盐津县,小草坝乡、两河乡、龙海乡、庙坝乡。森林覆盖率达786%。有高等植物12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种。有珙桐、水青树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9种;省重点保护植物5种;有椴木、南方红豆杉等国家珍贵树种10种;有黑熊、猕猴、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

罗炳辉纪念馆

彝良罗炳辉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展室文字资料126幅,资料205幅,汇录罗炳辉将军生平事迹的书籍7种版本,革命文物33件,罗炳辉铜像一尊。1997年4月,纪念馆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罗炳辉将军故居

位于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自然村,距彝良县城15公里。1987年国家拔专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阔14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另划有保护范围2001平方米,修有文物标志碑等。1989年7月6日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在原址居住,陈列有罗炳辉在家时使用的生活用具。保护范围内有罗炳辉高祖罗凤鳌墓,父亲罗守清、母亲黄氏墓,妻子李风桂墓,以及《罗炳辉祭父文碑》。

198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平楷烈士故居遗址

刘平楷烈士故居遗址位于县城东正街11号,原为其父光绪十八年(1902)所修,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幢房屋及天井、花园组成,两房均为木石结构,通面阔12米、通进深7米,一底一楼,单檐悬山顶,建筑坐北向南,南面临街。1950年后,改作它用,几经兴废现仅存遗址。1986年10月22日,彝良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

1关于云南昭通的诗句

春,是开启梦的精灵

轻轻的,悄悄的

伴随着第一场雨的飞舞

翩然而至

带来绿的新意

生命的气息

夏,是感受希望的天使

旖旎而神奇

和着白花的绽放

蝴蝶的缠绵

轻快的欢唱着

好似人间的天堂

秋,是转换自然气息的魔法师

绚烂多变的个性

是秋最美的符号

每一片飘零的落叶

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冬,是妖娆妩媚的雪女

纯净中透着清新

纷纷的雪花

是雪女轻舞的彩绫

是浪漫的飞絮

是新生命即将到来的曙光

2关于“云南”的诗句有哪些

1、《新丰折臂翁》唐代:白居易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翻译:听说云南有一条泸水,夏季椒花凋谢之时,泸水就会烟瘴弥漫。

2、《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唐代:李白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翻译: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3、《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云南》唐代:皮日休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

翻译:云南背对着山川,没有大雁到山峰的前面来。

4、《云南即事》明代:楼琏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翻译:有五彩之南之称的云南远在天涯,这里的山川景物繁华。

5、《滇海曲》明代:杨慎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翻译:云南的天气如同一直是二三月的一样,花朵繁盛,四季如春。

3关于云南的诗句

《大观楼长联》

作者:孙髯翁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云南曲》

作者:刘湾(唐代)

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

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

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

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

《四明山诗·云南》

作者: 陆龟蒙(唐代)

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药有巴?卖,枝多越鸟啼。

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岚迷。若得山颜住,芝差手自携。

《送云南上人》

作者: 释行海 (宋代)

雁云蛩雨异乡秋,闻道君家水石幽。

时节飘零皈去好,路歧南北使人愁。

《云南即事》

作者: 楼琏(明代)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摩岁中山标积雪,纳夷流水带金沙。

翠蛙鸣入云中树,白雉飞穿洞口花。

独有江南征戍客,寻常清梦苦思家。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云南》

作者: 皮日休(唐代)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墟里生红药,人家发白泉。

儿童皆似古,婚嫁尽如仙。共作真官户,无由税石田。

4镇雄乌峰镇导游词关于镇雄县乌峰镇的导游词 谢谢

乌峰镇为镇雄县乃至昭通市第一大镇,地处东经104°40′40″—56′19″,北纬27°21′57″—31′2″之间,跨经度7′39″,纬度10′5″。东与泼机镇毗邻,北与塘房镇接壤,西接赤水源镇,南接中屯镇,西南与场坝镇为邻。东西跨度为3837公里,南北跨度为2875公里。国土面积13029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13摄氏度,年降水量950—1250毫米,海拔在1480—2181米这间,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春迟秋早,夏短冬长。

镇雄县城—乌峰镇始建于清朝雍正九年,座落在高峻雄伟的乌峰山下,展翅欲飞的凤翅山侧。城处斜坡,南低北高,西南背北,前临沱泊河,后靠乌峰山,左有圆宝山、凤翅山,右有马厂梁子,城开四门:北门开于今猪鬃厂门前;南门开于原一中校门外;东门开于今槐树西侧;西门开于县医院原大门西侧。城墙周围825丈,墙高13丈,建有哨楼、水洞、无护城河(现门、墙、楼均毁),现县城扩建,东至垮山;南至旧府油库;西至二道沟;北至乌峰山脚。街道宽阔,路灯亮丽,人稠地灵,商业繁华。

5镇雄八句版山歌歌词

《魔都》

演唱者:萌萌哒天团

词曲:卢小娟(芊芊)

风吹残月,带不走一丝牵挂

风花雪月,不过是一场云烟

灯光闪烁,只见那群魔乱舞

刀光剑影却留不下一丝爱恋

君魔现,几度尘缘

君不见魔不现,似海云烟

人海茫茫,相见恨晚

风吹残月延绵,漫天云烟

多少年的一座城,留不下我的一座城

太多回忆,往事如烟

多少年的一段情,容不下的一段情

太多期待,似水流年

风吹残雪,带不走一丝挂念

花开花谢,是谁在独自等待

江南烟雨,一个人孤独守护

是否记得曾在魔都如花笑嫣

君魔现,几度尘缘

君不见魔不现,似海云烟

人海茫茫,相见恨晚

风吹残月延绵,漫天云烟

多少年的一座城,留不下我的一座城

太多回忆,往事如烟

多少年的一段情,容不下的一段情

太多期待,似水流年

多少年的一座城,留不下我的一座城

太多回忆,往事如烟

多少年的一段情,容不下的一段情

太多期待,似水流年

多少年的一座城,留不下我的一座城

太多回忆,往事如烟

多少年的一段情,容不下的一段情

太多期待,似水流年

流年

6有谁知道关于昭通镇雄的历史

镇雄。取“镇守雄关”之意。

夏、商属梁州、雍州区域。周时名屈流大雄甸。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为南广县,属键为郡。建安十九年(214),改置南昌县,属朱提郡。蜀汉延熙元年(238)置南广郡。

隋开皇三年(583),改设协州,不久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协州。天宝战争(754),后,入南诏,改为芒部。

宋熙宁七年(1074),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检司。宋代,云南境内,继唐代南诏之后。937年,白蛮段氏建立了大理国,仍以大理为政治中心。滇东北地区不属于大理国范围,是宋叙州羁縻之地。有乌蒙部(今昭通、鲁甸)、芒部(今镇雄)、乌撒部(今威宁)、閟畔部(今会泽、巧家)、科部(四川宁南)、易娘部(今彝良)、易溪部(今威信)、阿头部(贵州赫章)。元至元十年(1273),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芒部卫,相继改为芒部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正月,改隶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为芒部军民府;嘉靖五年(1526年),援引“大雄”古名,改称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六年(1609),改称镇雄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云南;六年(1728),降府为州,属昭通府。

清宣统三年(1910),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分置彝良县,设立威信行政委员(后改为设治局)。

1949年后,镇雄县隶属昭通地区;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镇雄县仍隶属昭通市

7镇雄县的名称来自一幅对联

“镇雄”之名的来历。

《镇雄县地名志》载:镇雄之名始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因地势厄极边重镇,境内多雄关要塞,援引古名“屈流大雄甸”之“大雄”,遵地形特征,循历史渊源,朝议听命。

一说,明嘉靖四年(1525年)陇氏弟兄争袭知府职,陇政诱杀土知府陇寿,发动叛乱,“衅起萧墙,骚动两省”,官兵讨平,“以镇抚之”。故次年兵部奏请朝议改名“镇雄”。

或析嘉靖之乱,释为“义在镇守大雄”,或“因土司陇氏正支绝嗣,芒部土司号应废”,引“大雄”而“改定新名”。没有找到“镇雄”出自哪能副对联。

 吴姓,是中华百家姓之一,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 历史 ,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吴氏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百家姓吴氏图腾

 吴是吴族的族称。吴是以句(读勾)芒玄鸟为图腾。吴由太阳和玄鸟组成。句芒是太昊的长子,是专门测量 春分 点的上古东方氏族,是太昊的助手。句芒是鸟图腾,吴也就是鸟图腾。吴权、吴回、吴枢、虞、周古公长子太伯,皆吴姓祖。

 图腾由"太阳"和"鸭头人身像"两部分组成表明吴人是太阳崇拜者,同时"鸭头人身像"仿佛说明一个 故事 的真实性:乌鸦是吴人的"护魂官"(巫教)东北出土的"鸭头\人身"陶像,也说明吴姓是头人吴姓因最早驯养鸭子而得名,在"二十七二十八宿"中属"毕宿"姓氏中为吴姓姬水氏。

 吴氏起源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姬姓

 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 天下 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源于吴回

 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

 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 立夏 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吴氏迁徙分布

 秦汉以前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后,厥由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

 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清《广东通志》载,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人。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王室贵族后代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汉昭帝时吴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贵州省西部。吴霸后裔兴旺。《广东通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三国 时期

 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 政治 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5] 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 军事 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奢香夫人,彝族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是彝族土司陇赞·蔼翠之妻,婚后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奢香摄理贵州宣慰使职后,筑道路,设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巩固了边疆政权,促进了水西及贵州社会经济 文化 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彝族女 政治 家奢香夫人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奢香夫人简介

 奢香夫人为彝族女子,乃是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在奢香夫人十四岁之事,嫁与了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的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

 奢香夫人自小聪明伶俐,喜欢思考;而在与丈夫结婚后,更是帮助丈夫处理内务。因为奢香夫人的聪慧能干,颇受族人爱戴,被尊称为“苴慕”。

 而这时却正直乱世,元朝的败落与明朝的兴起。在明洪武十四年,奢香夫人的丈夫蔼翠也因病去世,独留下了奢香夫人与尚且年幼的孩子。

 奢香夫人代替年幼的儿子继承了丈夫的职位,随后带领着族人修整驿站、传播文化。正值奢香夫人当职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正在攻打元梁王。

 在其他势力暗中勾结,阻碍明太祖之时,奢香夫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暗中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屯粮偷渡。

 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奢香夫人是一个优秀的政客,并且擅长看人与审时渡事。而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奢香夫人也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随后奢香夫人把自己的儿子派去了京师太学读书,而朱元璋特地叫来了国子监嘱咐道,莫要叫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人失望。同时奢香夫人也广泛招收有才之士,在自己的族内传播汉族文化,修整驿道以便运送各种器皿粮食,以加强与元朝中央的联系。

奢香夫人怎么死的

 奢香夫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客,她的眼界开阔,识大体,为彝族与汉子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奢香夫人生前为彝族与明朝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在奢香夫人掌权时期,正巧是元末与明初的交替之时;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准备讨伐元梁王的残余势力时,其他势力均在暗中抵抗,只有奢香夫人看清了形式而暗中帮助明太祖,并且游说其他势力。修建栈道,以便车马经过,使元朝与彝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

 而后奢香夫人又广招才学之士,学习汉族文化;使得汉族与彝族之间的文化得以互相交流,甚至把自己的儿子派到了京师太学学习汉族的文化。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女子,最终却因病逝世。

 奢香夫人的一生称不上如何的波澜壮阔,与有名的女强人武则天相比甚至有些平淡。然而奢香夫人的一生却一直在为彝族与元朝的友好而努力,正是豆蔻年华的奢香夫人嫁给了自己的丈夫,随后便一直帮助自己的丈夫处理事务。

 在自己的丈夫死后,她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坚强的抚养自己尚且年幼的儿子,并且以自己的肩膀扛起来整个彝族的兴旺。

 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女子,最后也终究抵不过病魔缠身,死于病榻。而在奢香夫人死后,明太祖朱元璋特地派遣使臣前往为奢香夫人吊丧,并且追加奢香夫人为大明顺德夫人!

奢香夫人成就

 我国古时便是男尊女卑,在那个女子只能温柔贤淑的年代,女人若是想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在是难上加难,然而奢香夫人却做到了。

 虽然奢香夫人没有我国第一位官方承认并且拥有实权的女皇武则天那样的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甚至许多人对她知之甚少。可是当初奢香夫人为彝族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奢香夫人眼界开阔,审时渡事;在当初明太祖朱元璋攻打元梁王时,许多的势力都在暗中勾结,阻碍明太祖。而奢香夫人却冷静的分析局势,并不盲目从众,反其道而行之的帮助明太祖朱元璋。

 在元朝建成初期,马晔曾因记恨奢香夫人而在彝族烂杀无辜,加重赋税,并且当众侮辱奢香夫人。

 因为战乱刚过,一切皆是百废待兴,百姓根本负担不起沉重的赋税,所有奢香夫人的下属本就不满马晔;然而当众人听说奢香夫人被褥,更是群情激愤,势要将马晔除之而后快。然而奢香夫人却冷静的阻止了众人,并且揭露了马晔意图逼迫他们造反的阴谋。最后奢香夫人得以被人引荐到明太祖的面前,程诉了马晔的阴谋。

 可想而知,若是当时受辱的不是奢香夫人,而是另外一个人;无论是男子或女子,相必都无法忍受这种当众被剥光衣服鞭刑的奇耻大辱吧!而一旦冲动的话,无论对彝族还是刚刚建成的元朝想必都是不小的损失。

 除此之外,奢香夫人还积极促进彝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广修驿道,运输货物,加强了彝族与元朝中央的臣属关系。

1 江南女艺人刘采春生平简介

2 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生平简介

3 三国著名政治家陈群生平简介

4 北宋政治家王雱生平简介

5 唐代才女杜秋娘生平简介

抱歉,我无法确定奢香夫人之后是黑彝还是白彝。据我所知,奢香夫人是彝族人,元末明初时出生于四川永宁,是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享奢氏之女,是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陇赞蔼翠之妻,婚后常帮助丈夫处理政事。她的后代是彝族,并且对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过巨大贡献,不管后代是哪种彝族,他们都是彝族的骄傲,英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六枝 “六枝”作为地名始于清雍正在贵州大规模改土归流之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以郎岱长官司陇氏地、西堡长官司沙氏地、西堡副长官司温氏地并永宁(今关岭县)一部分地设立郎岱厅。厅设流官后,将属地划为七枝:郎岱为本枝居西南隅,正北为下枝,正东为西堡枝,西北为上枝,东北为化处枝,东南隅为木岗枝,上、下、本、西堡四枝之间为六枝。道光年间七枝改为十里,六枝作为集镇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十里之一时合里的治所。民国以后,这里一直是区署驻地。解放后,随着公路、铁路的贯通和煤矿的兴建,六枝的经济区位优势逐渐凸现。1960年5月,撤郎岱县,设六枝市,市机关驻六枝下营盘。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大部分煤矿下马,六枝改市为县。1965年“三线建设”兴起,11月六枝矿区成立,莅年2月改名六枝特区,六枝县复名郎岱县,机关迁回郎岱。1970年12月郎岱县与六枝特区合并,其后仍称六枝特区。

写出彝良的名胜古迹或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

夏商,属梁州、雍州之域。西周,属屈流大雄甸(今镇雄)地。秦属夜郎国地。汉晋,属朱提郡县地。唐,置西安县,属协州。宋称易娘部,属叙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