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朝的官员服饰究竟多有特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马上着手制定了新的典制,其中职官服饰就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协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
明代太监在《酌中志》一书中,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
“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
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
《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1518年),
“赐群臣大红贮丝罗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以下不与”。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务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明朝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至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加以区别。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四、五品下杂花,径一寸。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补子制度。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公、侯、伯、驸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一品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分别是鹭鸶、黄鹂、蓝雀。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即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颁布的文武官员梁冠的使用制度,将其分为十一等:最高级的是八梁冠,为公所专用,冠上分别设有笼巾貂蝉、文笔、香草,前后玉蝉等饰件。以下是七梁冠上加笼巾貂蝉,只有侯、伯、驸马等人才有资格使用,三者的等级区别在于七梁冠上立笔折数、香草段数、蝉的质地、是否拥有雉尾等。
一品官也戴七梁冠,但不加笼巾貂蝉。以下二品,冠用六梁;三品,冠用五梁;四品,冠用四梁;五品,冠用三梁;六、七品,冠用二梁;八、九品,冠用一梁。负责执法的御史之冠在本品梁冠上加獬豸。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令杂职未入流品者,可穿用九品朝服。
明代官员的官帽称为乌纱帽,是官员身份的标志并自此成为官员的代名词,而此前均为一般人员的帽饰,与官没有什么联系。
所谓“乌纱”,就是黑色的麻纱所织的布,古代常用来制作头巾。乌纱帽之名,最早见于南朝的刘宋,当时有一个叫王任休的官员,在驻军建安时制作了一个黑麻纱的帽子,大家认为好看,称之为“司徒状”,此帽因时髦得到了不少人的效仿,但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因此不能称为是官帽。唐以后,乌纱帽又成为平民百姓所用的便帽。
《明史·舆服志三》记载:
“文武百官常服,洪武三年(1370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形制为“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
可以说,乌纱帽是明代官员的帽饰专利,前代没有,后来的清代也没有继承。
此外,明代官员腰间所系的革带也是用于标志等级身份的。公服的腰带制度与宋制相似,带用青革,带身上按照品级高下分别装有不同质地的带饰。一品为玉,或花或素;二品犀牛;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乌角。
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那么
明代对帝后、文武官员、庶民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规定,因为服饰最能“辨贵贱,明等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明万历以后,明人的服饰发生了剧烈和显著的变化,显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妇女的着装与衣饰,更是争奇斗艳。这一时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乌纱帽、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统帽等;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可以说,“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
主要特点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命妇服装
古代留存至今的资料中,大部分是宫廷中命妇着装形象。命妇著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一般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
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
明代的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极差别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型别;贵族使用的褙子,在礼节性场合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平民做为常服就采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马甲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佩饰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带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 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著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其他
《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即"絁"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等浓艳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䌷纱和绢布。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襴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皁黑色缘边,青圆领、皁绦软巾垂带。脚夫和搬运工则著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著草制的靸鞋。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著大红色履为典型式样。
1.象征
就是根据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态、形状、色彩、功用等特点,表现特定的思想。例如石榴内多子实,象征多子。牡丹花型丰满色彩娇艳,被诗人称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花中富贵”,故象征富贵。葫芦和瓜瓞(小瓜为瓞)、葡萄、藤蔓不断生长,不断开花结果,象征长盛不衰子孙繁衍。灵芝可以配药,久服有健身作用,象征长寿。明嘉靖皇帝派人访寻灵芝,陕西户县人王金贡献一座由一百八十多颗灵芝装成的芝山,名仙应万年芝,受嘉靖皇帝恩赏,后来王金封官加爵,又继续进献灵芝,最后用灵芝配龙涎香放银器中献给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中毒身亡,金也被砍头。明代丝绸纹样中灵芝纹用得很多,因灵芝形状像如意,又象征长寿。
2.寓意
借某些题材寄寓某种特定的含义,寓意必须使人理会,故多与民俗或文学典故有关。如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纯洁的象征,王茂叔爱莲,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故莲花当做纯洁的象征。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菊花长期服用能清心明目,可长寿”。《名山记》说,“道士朱孺子,在吴末入王笥山,服用菊花,后来升天”。故菊花也寓意长寿。晋陶渊明种菊东篱,故喻菊花为隐逸。传说王母种桃,三千年结果,吃了可以极寿,故桃子寓意长寿。《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时,东方朔为了长寿,三次偷食王母的仙桃。
3.比拟
赋予某种题材以拟人化的性格。如梅花在一年中开花最早,被称为花中状元。梅花枝干孤高挺秀,不畏寒冷,故又把梅花比拟文人清高。南宋马远把梅花、松、竹与《论语·季氏》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联系起来,作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后三友图在装饰纹样中普遍流行。并蒂莲花则比拟爱情忠贞。明定陵孝靖皇后棺曾出土喜字并蒂莲织金妆花缎。
4.表号
以某些事物作某种特定意义的记号,如把萱草称为宜男草、忘忧草,是母亲的表号。佛教的八种法器宝轮、宝螺、宝伞、宝盖、宝花、宝罐、宝鱼、盘肠是吉祥的表号,称为“八吉祥”等。
5.谐音
借用某些事物的名称组合成同音词表达吉祥含义。如用玉兰、海棠、牡丹谐音玉棠富贵。灵芝、水仙、菊花谐音灵仙祝寿。用五个葫芦与四个海螺谐音五湖四海等等。
6.文字
如卍字、寿字、福字、喜字都是明代服饰纹样中常用,还有“百事大吉祥如意”七字作循环连续排列,可读成百事大吉,吉祥如意,百事如意,百事如意大吉祥等。
服装发展趋势到明朝,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前襟的纽扣替代了数千年来的带结。可是纽扣并不是起源于明朝,从元朝的辫线袄子胸围一部分以前看到过钉纽扣的方式。纽扣的运用也是一种转型,反映着新时代的发展。
明朝婚礼服饰介绍:明朝婚宴服装:明朝因为士人阶级的盛行,文化艺术获得长久的发展趋势,这也包含婚宴文化艺术,因而对近代危害是最高的,发展趋势出繁杂的系统软件文化专有名词。明朝至近现代四百年间,普通男子婚娶老婆别名“小登科”,可以穿九品正版手游的,浅绿色的九品幞头正版手游,新娘则用中式嫁衣。戴着凤钗,脸遮住盖头,上半身内穿红娟衫,外衣花红袍,颈部戴颈圈东方七宿锁,胸口挂阴阳镜,肩披霞帔,再跨个子孙袋,胳膊缠上定手银,下穿着红裙子,红裤,红缎绣花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式新娘造型设计。
新娘在天明后应先拜访祖先牌位,在厅里设牌位,设主婚拜坐落于东阶下反面,新郎官拜位在后;设主妇拜坐落于西面台阶下,新娘拜坐落于后;家属拜位,先后序各自立身主婚和主妇后边。
接亲那日,新娘要早上起床沐浴更衣穿上晚礼服,主婚和主妇也需要着盛服,赞礼带主婚到东阶下先后站好,带主妇到西阶下先后站好。
等亲属和新郎官新娘提前准备到位,赞礼唱再拜,平身;主婚下列都再拜,平身;赞礼将新娘领至庭院中往北站好,引礼带主婚至东阶站好。随后到牌位前,引礼唱跪,主婚下跪三上香,司香就奉香从左侧给主婚,主婚三上香结束。
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妻必须回岳父岳母家,别名归宁,也称之为回门,这也是秦汉时期就带走的古制,在明朝末年中后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大家享乐主义之风风靡,明朝阶段包办婚姻这类不良之风,做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期。
明朝传统服饰的特点是多样的,包括比甲、褙子、袄裙、曳撒等。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带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
明朝服饰在款式、用料和工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明朝服饰的款式多样,包括比甲、褙子、袄裙、曳撒等。其次,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带饰物,并且十分醒目。尽管明朝社会重视阶级等级,但整体上社会氛围相对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议论,甚至朱元璋的画像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这种社会环境也反映在服饰上,明朝追求宽大、舒适和行动自由的风格,因此宽袍大袖的穿衣风格在明朝盛行。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2、飞鱼服: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3、斗牛服:明朝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扩展资料:
飞鱼是一种纹理,有飞鱼纹的曳撒、直身、贴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飞鱼服。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飞鱼类蟒,非真作飞鱼形”。
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_、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张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的墓志里有写“赐四兽麒麟服、銮带绣春刀、银_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张爵“充前驱使事,—切机务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挥佥事俸。自发驾以至回銮,飞鱼蟒衣、帑金、厩马、酒饭之赐,及宣召面谕之优,不可枚举。”由此可见,飞鱼服绣春刀是皇帝赏赐的。
明代史料里面提到了锦衣卫堂上官穿飞鱼服,不过“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明中期时制服的识别系统缺少监管,有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人人都喜穿的华贵,对服饰的管制才放宽松。
-锦衣卫
-飞鱼服
导语:明朝官员服饰为何这么繁琐?一品文官仙鹤图案,武官为狮子,三品文官孔雀图案,武官为虎豹,朱元璋有如下考虑。
谈起官服服饰,必须从礼仪文化谈起,在我国的古代社会,礼治思想在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礼文化含有众多的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根本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维护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的森严等级制度的准绳。
我国服饰早在黄帝尧舜时期就已经用来区分尊卑功能了,如以下资料。
《易经》“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
上为天,下则地,衣为上,裳为下,由此推论,上为天子,下为庶民,天子与庶民的关系就如同衣和裳的关系,上下不可错乱。
到了周代管制礼服制度开始完备起来,如以下资料。
《周礼·春官》“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公之服,自衰冕而下。侯伯之服,自瞥冕而下。子男之服,自鑫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朝时期就制定了从帝王到百官卿士的官服制度,礼服名目相当繁多,规定极其严格。周朝官服制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到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隋朝时期确定了五品以上官员用紫袍,六品以下官员用绯绿,小吏用青色,庶人用白色,屠商用皂色,士兵用**的颜色规定。
到了唐代,唐承隋制,基本沿袭隋朝旧制,但是在服饰的颜色上却有重大改动,在唐以前,**服饰可以上下通用,例如隋朝士兵就穿**服装;但是,唐人认为赤**跟太阳的颜色一样,而太阳是皇帝的象征,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唐朝皇帝规定,除了皇帝可以用**外,臣民不的用,因此自唐高宗后期就禁止官名穿**。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代官员服饰服色如下:一品至三品官员为紫色服饰;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庶人黄白。
到了宋代,在官服制度上,十分重视恢复旧的传统,宋代颁布的官服制度与唐代官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宋神宗废除隋唐以来按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缓的方法,按照实际任职来决定服饰,把官职分为七级,而不是唐朝的九级,冠缓也分为七等。
到了元代时期,由于是蒙古族统治,其服饰比较混乱,蒙古人入关后随意穿汉族贵族服饰,各种花纹绣品和金饰、玉饰等饰品,甚至宋朝时期严禁平民使用的龙凤图案也胡乱使用。直到元仁宗时期,在保留蒙古人古有衣冠的基础上,沿用汉制制定服饰。
衣食住行,衣冠是放在首位的,衣冠在古代王朝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每个王朝建立后,必然有一套属于自己统治思想的服饰制度。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也不例外,他在儒家思想的礼仪制度指导下,制定了一套极为严密周备的服饰制度,集两汉、盛唐、两宋之大成,在服饰的质料、颜色、款式和图案等方面都有极其详尽的规定,其繁琐程度为历代王朝之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整顿和恢复原代以来破坏的礼制,朱元璋先是禁胡服,恢复汉文化,随后又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士民皆束发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乐妓则戴明角冠,不许与庶民妻同。”
此后,又用服饰颜色区分官员等级,一品官员至五品官员服紫色,六七品官员服绯,并把唐代圆领袍衫、玉带、皂靴加以继承,制定出一套服饰制度,内容包括皇帝、后妃、文武百官、内臣等服饰,后来又加入“补子”,文官用鸟类,武官用兽类来划分官员等级的高低。
明朝官员品级与相对应的补子绣纹如下:
一品官员,文官仙鹤,武官狮子;二品官员,文官锦鸡,武官狮子;三品官员,文官孔雀,武官虎豹;四品官员,文官云雁,武官虎豹;五品官员,文官白鹇 ,武官熊;六品官员,文官鹭鸶,武官彪;七品官员,文官鸂鶒,武官彪;八品官员,文官黄鹂,武官犀牛;九品官员,文官鹌鹑,武官海马。
这些补子的不同图案都有其不同的意义,飞鸟象征着文采用于文官,猛兽是勇敢的象征用于武官;而文官的最高等级是仙鹤,仙鹤代表神仙之鸟,高洁俊雅,文官一品喻意着宰辅高官,位显人贵;狮虎为百兽之王,武将用此补绣,喻其威武强悍,勇猛善战。诸如此类的象征喻意,不仅突出了服饰的标识作用,也象征着君臣最美好的愿望。
除了补子绣纹外和服色外,明朝文武官员服饰等级差异还体现在腰带、佩缓花纹、冕板和乌纱帽上,细心的朋友在观看明代历史剧时,可以通过这些服饰差异来判断是文官还是武官,是什么等级的官员。
明代官服为何设计的如此繁琐,等级如此森严呢?
其二,朱元璋重典治国的需要,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各种汉制礼法制度和礼仪习俗都被元代蒙古人破坏殆尽,“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重典治国,也就是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核心是治吏。官服制度的设置体现了尊卑等级思想,官吏对服饰的犯罪在明代是一种“越礼”行为,是要受重罚的,官吏的“越礼”比其老百姓更具危险性,明朝对官吏“越礼”行为的处罚,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维护统治者的高度权威。
最后,官服制度的设置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很长时间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而明朝又是一个封建社会集权化的登峰造极的朝代,朱元璋十分推崇儒家思想的礼法制度,反之儒家思想又十分维护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
当儒学正统的程朱理学出现后,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治天下,具体到社会生活中,就体现在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和繁文缛节的礼制,强调尊卑有序,长幼有序;明朝又将程朱理学摆在更高的位置上,在官服制度上就倾向于恢复旧制传统,推崇古代礼服,并且能够区分不同等级,从而使言行举止都不约而同地按照儒家“理” 的要求,安分守己,直觉维护等级秩序。这正是统治者最终的目的。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朝的官员服饰究竟多有特色?
本文2023-11-25 06:38: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