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第一大姓是什么?他们家族在历史上有什么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4收藏

贵州第一大姓是什么?他们家族在历史上有什么故事?,第1张

公元873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第15个年头。从公元859年浙东裘甫起义以来,大唐天下混乱,藩镇割据一方,农民起义四起,黄巢、王仙芝不断的冲击大唐王朝的统治根基。雄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已经衰落不堪。

就在这时,一个曾臣服于大唐王朝的边陲小国南诏,看准了大唐无力统管西南地区的契机,趁机向近在咫尺的播州进攻。这个播州不是别地,它就是后来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阵地遵义。

在经过几场战役之后,南诏国攻陷了播州,将播州划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自顾不暇的唐僖宗李儇,得知消息后,愤恨不已,但也自顾不暇。此时,谋臣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向天下招募良将精兵,对攻打南诏国,并许下承诺,谁要是收复播州失地,就可以永远管理这片土地。

如此招募,让一个人远在山西太原的人心动了。这个人就是杨端。公元876年,杨端与其舅舅谢氏,并率领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等八姓子弟,从四川南部出发,在播州在当地部族武装的帮助下,终于打跑了南诏军队,成功收复播州。

唐僖宗李儇得知消息,大喜过望。就按照约定,让杨端“世袭播地,永镇边陲”。自此,杨氏家族一直统治播州,成为中国西南的一个家族世袭军政合一的土司政权。

公元907年,威震世界的大唐王朝灭亡。此时的中国,政权林立、朝代变更不断。然而,偏安一隅的杨氏土司政权却稳如泰山。

公元960年,经历了动荡不堪的50多年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位雄主。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上,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中国的统一。

见状后,在公元965年,杨氏土司政权的***杨实献宣布播州归附宋朝。但是,宋朝也很知趣,就在播州设置了军队,但仍以杨氏为首领。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南宋末年,蒙古人不断攻击中原腹地。杨氏家族拥有的播州军成为抗元的主力,不断对抗击蒙古人的进攻。但随着1279年,南宋王朝覆灭,铮铮铁骨的杨氏家族不得不归顺元朝。于是,王朝也跟大宋王朝一样,在播州设置播州安抚司。此时的杨汉英成了安抚使。甚至,元王朝为了安抚杨氏家族,还给杨汉英赐名,名叫杨赛因不花。

是不是感觉名字很好听,花不花,俺们不知道,但是杨汉英在世时功业显著,因讨伐叛乱,还被元朝追封为播国公,这可是不得了的名号。

在经历了几十年太平日子后,元末农民企业不断。此时,聪明的杨氏家族***杨铿选择依附明玉珍这支起义军。到了1372年时,杨铿选择归顺大明王朝。此后,播州杨氏的土司政权被明朝视为苗疆土司,继续在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以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统治着。

然而,这一切在万历二十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朝廷要求播州杨氏的***杨应龙出兵协防四川、贵州。然而,杨应龙只愿意前往四川,不愿意支援贵州。这在当年,是违抗朝廷的大罪,遂明朝下令征讨杨应龙。此时,杨应龙也早有不臣之心,居所里各种雕龙饰凤,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土皇帝。

再加之,他认为官军若不经战,就有了造反之心。如此,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杨应龙起兵造反。明王朝派兵围剿,仅仅一年就平定杨应龙叛乱,杨应龙自觉无望,自尽身亡。至此,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的杨氏土司,历经29代,5大王朝众多政权后,在统治播州724年后,结束了在播州的统治。

播州杨氏因对播州长久地统治被历史称为“播州杨”或“播杨”,而如今杨氏在贵州也是第一大姓。据统计,贵州杨姓人口共有26848万人,占贵州全省总人口的761%,比全国排名第二的王姓多了20万人。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杨昭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 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邦宪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杨汉英袭,元朝廷赐名杨赛因不花。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播州宣慰司宣慰使(876--1600)

播州平叛,是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进行的一场军事行动。这场叛乱对于刚刚获得朝鲜战争胜利的明朝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震惊西南半壁之天,烦费海宇全胜之力。”虽然这场叛乱在明朝24万大军的合力围剿下,仅用了百日即被最终平定,但叛乱的发生绝不会仅仅如战表中描述的那般简单。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以来,对西南偏远地区的统治更多的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即土司与国家之间属于委任统治关系,这是一种自唐朝开始实行羁縻统治的一种演化。而播州杨氏土司自唐朝僖宗三年(876年)由山西人杨端担任播州地区羁縻州长官以来,700年来历任土司都与中央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这一局面最终在末代土司杨应龙时期发生改变,正是随着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的产生变化,以及杨应龙自身实力的增强,明朝军力的衰弱,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 西南播州平叛与平定宁夏叛乱和朝鲜抗倭战争合称为万历三大征。对明朝西南地区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次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播州叛乱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土司杨应龙的个人野心,更多的还在于当时整个明朝政治、军事及播州土司实力等方面的转变有关。 首先,明朝中后期对土司制度的政策转变 明朝开国之初,考虑到西南偏远地区多属穷山恶水之地,直接派遣官员管辖得不偿失,于是继续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对这些地区进行委任统治。 但随着两百年的发展,西南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已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由于土司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使得他们对内残暴统治少数民族,割据地方,对中央经常叛服不断,骚扰周边,内斗不止,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的安定环境。 「 ”嘉靖十四年议准,云南、四川两省土官,各照旧分管地方,如有不尊断案,互相仇杀及借兵助恶,残害军民,并经断未久,辄复奏扰变乱者,土官子孙不许承袭。” 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明朝中后期开始对西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这无疑对当时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利益造成了极大威胁,成为其发动叛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明朝军事力量的衰弱影响 明朝建国初期,曾经根据全国各地的防卫、战略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卫所,作为镇守地方的军事力量。 但自明朝永乐皇帝之后,原本主要依托土地存在的卫所制度,由于军田大量被利益集团瓜分,卫所兵则被充当军官的佃农形同奴隶,这使得曾经为明朝提供稳定兵源的卫所制度,在受到各利益集团的腐败管理和盘剥之下逃兵无数,陷于崩溃。 「 ”成化十年,泾国公蒋贵曾上言,「 ”大同、宣府诸塞下,腴田无虑数十万,悉为豪右所占”。成化二十二年,南京户部尚书黄拔”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 ”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 西南地区的卫所由于一开始就不是明朝的军事重心所在,卫所力量本身就不及北方来得雄厚,到万历年间随着卫所制的崩溃,更是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有名无实的摆设,自此明朝对西南土司的直接压制能力被大大的降低,这也就给了播州土司杨应龙发动叛乱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播州土司实力的膨胀 播州杨氏自唐以来,在播州经营七百余年,于当地拥有极为深厚的实力。 在播州境内自宋元时期就修有诸如「 ”海龙囤”、「 ”娄山关”等一系列军事城堡和防御工事扼守险要关隘,几乎自成一国。 同时,受限于卫所制度的名存实亡,明朝为解决用兵短缺的问题,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大量启用土司军队参与到明朝的各项战事之中,这在无形之中壮大了土司的军力。 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播州土司杨应龙数从征调,三次率土兵配合明朝军队征剿松潘和建昌等地,屡建战功而受封骠骑将军。这一系列的作战经历,从侧面证实了播州杨氏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正是播州内有完备防御、军力强盛,外则窥探得出明朝军力衰弱的内外部实力对比,让播州土司杨应龙产生了错觉,认为可以通过叛变建立自己的王国。 结语 播州叛乱,正是明朝在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手中权力和利益的一次叛乱行为。当播州土司宣慰使杨应龙起兵反明时,万历皇帝当即调遣刚从朝鲜战场打败倭军得胜而回的骁勇之师, 十三省兵力共二十四万人合力征剿,历时一百余天,以雷霆之势将这场叛乱平息,切实维护了国家领土 的完整。 通过此次平叛行动,明朝加快了对川贵土司地区尤其是播州地区开展了改土归流工作,编定里甲,设置了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和贵州。使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得到加强,对西南地区分离割据势力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确保了有明一代西南再未出现动乱不安的局面。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明神宗万历实录》 《明代贵州都司建置研究》

“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这就是“播州”的来历。秦时播州为夜郎、且兰所属之地,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在牂牁郡的北部地区,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下诏“省郎州并六县”,废除朗州,将六县重新划入牂牁郡。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在原郎州之地再置“播州”,辖恭水、高山等六县,“播州”由此得名。

安史之乱前,播州一直被唐廷牢牢掌控,但自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席卷半个唐朝后,唐由此从盛转衰,而后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唐廷开始逐渐丧失了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这其中就包括播州等西南地区,此时西南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酋长纷纷割据自立。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僚人发动叛乱,欲图割据自立。次年,唐代宗下诏“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贵州府志》),以罗有德之子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率兵前往播州平定叛乱。7年之后,罗荣终平播州之乱。

随后,唐朝封罗荣为播州侯,“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将播州作为罗荣的封地,并允其世袭罔替。之后罗氏传至四代,传至罗太汪时,其对播州已进行了八十余年的统治,但这八十余年罗氏内部是不遗余力的进行争权夺利,致使罗氏势力极速衰退。到了罗太汪这代,罗氏早已是外强中干,因此不久播州即被刚刚强盛不久的南诏国所夺。

861年,播州被南诏罗闽氏族部所占,罗太汪为避难只得带族人逃到泸州的叔祖家。当然此时罗氏对于播州这块世袭的封地,依然是念念不忘,罗太汪无时无刻都不在想着该如何去收复这块祖地。876年,罗太汪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此时与他同族的太原人杨端的势力开始强盛了起来,如此罗太汪就求助于他,而后杨端亦答应他的请求。

同年,杨端率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族兵马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杨氏史籍编年》),不久占据播州的罗闽人和僚人就被杨端率军所败。

但是杨端得到播州后,他并未交还给罗氏,而是据为自有,此后唐朝亦对杨端占据播州的事实给予承认,并授予其播州刺史职,成为唐治下的一个羁縻州(类似现在的自治区)。自此开始,罗氏对于播州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杨氏正式开始了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

播州杨氏自唐末入播州,成为播州的主人后,历经唐、五代十国、南北宋、元、明等五个时期,从唐至明,杨氏在长达725年的时间里世系不绝,无论中原是哪个王朝在占据,是哪个皇帝在统治,杨氏都能做到屹立不倒,前后历经29代,其世系历史之久,影响之大,传承之久,在封建时代都甚少有匹敌者。

那这里很多人或许都不明白,为何杨氏能够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而屹立不倒吗?无论中原如何的改朝换代,杨氏都能牢牢的掌控住播州,而不被中原王朝所夺,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呢?

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险峻的地理位置。“播州”介于川、贵,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如《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载:“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播州地处西南高原,境内大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更是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再者凭借着播州的山川深阻,地势险要,致使中原与播州的道路常年处于堵塞的状态,而即使是畅通的状态,也是一条人马不得并行的道路,根本不能用于大规模行军所用。

因此,播州杨氏正是得益于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对于此地的统治。因为道路的不通畅,再加上地势的险峻,致使中原王朝要想完全的占据这块地区,他们就必须得花费巨大的物力、人力、财力才可,而这对于早已占据广阔的中原地区的中原王朝来说,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众所周知,自古要想形成割据政权的,一得不怕被打,二得不怕被围,要想不怕被打就得占据着险峻的地理位置,如三国时的益州,及唐朝的播州,他们都是可以闭关锁国的地形,只要守住一个地方就能挡住外面的军队。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借着险峻的地理位置,显然是不足以形成割据的,因为如果做不到自给自足,敌方要想占据这块地区,只需将其团团围住,然后断其物资来源,这样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需耗费一兵一卒就能困死他们。

因此,能否保证长时间的割据,除了险峻的地形,还需要有能做到自给自足的自然资源。而播州显然是满足了这个要求,正所谓“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播州自唐以来就是“稻粟再孰,无徭役”的状态,可谓是富饶无比的。播州既有肥沃的农田,又有可放牧的早地,更有丰富野生动物资源,同时播州还有储存量惊人的山藏矿物,尤其是铁矿、铜矿资源。

如此,对于播州百姓来说,他们是既不缺食物,又不缺兵器,因此当时播州杨氏在借助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他完全就可以做到闭关锁国,割据为王。而即使是中原王朝派兵来攻,播州杨氏亦能靠着这些来与中原王朝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第三、“识时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当然如果中原王朝执意要占据播州,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毕竟以播州一隅之地显然是不能和一个国家相抗衡的,一旦中原王朝下定决心要灭掉播州杨氏,他们必灭。想想看,播州杨氏最后不就被明朝万历皇帝给灭了吗,所以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并不是播州杨氏能够统治725年时间的原因。

事实上播州杨氏能够传承如此之久,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杨氏的识事务。纵观播州杨氏七百余年的历史,除末代土司杨应龙起兵反叛明朝外,其余的杨氏首领皆未对中原王朝有过任何的异心。每当王朝出现更迭之时,杨氏就不会再为已亡的旧王朝效命,如元灭宋,杨氏就归顺元;明灭元,杨氏就归顺明,总之就是杨氏永远不会替濒临灭亡的旧王朝效死命,而是选择顺从。

而每当杨氏选择归顺新王朝时,新王朝为了笼络地方上的豪族土酋,他们往往都会对其不吝赏赐,并赐予杨氏高官厚禄。如此,杨氏每每都能借此得以继续掌控播州。同时有别于一般势力的降而又叛,杨氏一旦归顺,除非王朝濒临灭亡,否则杨氏则世代效死忠,首领世世守臣节,尽守土之责,每遇战事,只要朝廷有需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兵替朝廷平叛。

可以说杨氏首领在政治上这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才是播州杨氏能够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播州百姓忠实的拥护。当然古话说得好“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杨氏能够从唐末到明朝就一直统治着播州,除了知道顺应历史潮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氏的首领知道与民休息,知道保境安民。自杨端入播州以来,播州杨氏就一直恪守着守臣节、尽守土之责,杨氏十三代首领杨粲还制定了杨氏的家族训言《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然后将此家训刻于石上,以使后世子孙永世铭记。

如此,就是在杨氏先祖的言传身教下,历代杨氏首领就严格遵循着“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的祖训,对内与民休息,着力发展播州的经济和农业,对外则是选择忠于中原王朝,绝不反叛。因此,在杨氏首领这般统治下,播州的百姓是安居乐业,民殷富实,史载:“西南夷……其中播最大,地方两千里,民悍而富”(《平播全书》)。播州的人口也从唐时户不满500,人口不过2000人变成了宋时户口已达万余家,人口约40000,其经济到明时更是位居贵州第一。

因此,就是这样的播州杨氏,播州百姓又怎会去反抗他们的统治呢?所谓“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彦,言土司之巨者,为思南之田氏、播州之杨氏,两广为岑、黄两姓,又以播州杨氏为巨”(《播州杨保考》),就是在播州百姓这样忠实的拥护下,杨氏自然也就能对播州进行长时间的统治。

最后,杨氏之所以能够对播州形成长时间而又稳定的统治,还有一个原因自然就是百姓的拥戴。百姓的愿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谁让他们过得好,他们就选择服从谁,而播州杨氏恰恰就是能让百姓过得好的政权,如此焉能不被拥戴呢?

播州土司杨氏宋代人口变迁情况

播州杨氏,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土司政权。 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 (876年),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直到明朝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被明朝政府所灭 。

播州,位于今贵州北地,辖地和今遵义市相当。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以“隋䍧柯郡之䍧柯县”为由,在䍧柯郡的北部地区,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之地。

十一年,“省郎州并六县”,十三年,“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即在原郎州之地置播州,辖恭水等六县。“播州”之名,自此而始。此后,“播州”区划屡变,或为州,或为郡,或为都督府。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改“播州”为都督府,置都督。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播州都督府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复播州郡为“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土著叛乱。次年,代宗命“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以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负责率兵平叛,随后罗荣率兵凿山开道,剿抚并用,7年之后,播州叛乱被平定。

平定叛乱之后,罗荣被代宗“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播州侯,自此播州成为罗氏的世袭封地。

后罗氏统治了播州八十余年,历经四代传至罗太汪。大中十三年(859年),崛起于滇西北的南诏国向东扩张进攻播州,罗太汪战败,播州丢失。次年,唐宣宗派安南都护李鄠率兵击退南诏国,播州重回罗氏之手。

可好景不长,咸通二年(861年),南诏罗闽氏族部再次占据播州,罗太汪再次战败,后逃往泸州。乾符三年(876年),罗太汪在同族杨端的协助下,率八姓族人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一举击溃占据播州的南诏罗闽氏族部。

后唐朝廷再次册封罗太汪为播州大首领,杨端为播州刺史,自此播州归罗氏、杨氏共同管辖,但是因罗氏后人太过无能,播州的最高统治权终被杨氏所夺。之后杨氏开启了对播州长达725年的实际统治,自唐末杨端入播,杨氏共传27世,至末代杨应龙败亡。

乾德三年(965年),杨端后人杨实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宋朝。宋廷诏建播州、遵义军与遵义县,虽设州县,但播州之地仍为杨氏所控。至宋亡,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氏十六代土司杨邦宪上书忽必烈“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归顺元朝,而后忽必烈授予杨邦宪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职。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杨氏十七代土司杨汉英被忽必烈册升为播州宣抚司,负责管辖贵州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贵州之地被明玉珍所占,杨氏二十一代土司杨铿归附明玉珍,明玉珍仍让其掌控播州。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一统天下,杨铿遂归附明朝,明太祖让其仍领播州宣慰使,并“诏勅赐铿衣币”以示恩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反叛明廷,万历皇帝命李化龙节制川、黔、湖广三省军务,率领20余万大军,分兵八路进剿播州。此后历经114天,李化龙始平播州,杨应龙自杀身亡,自此于公元724年在播州即已建立的杨氏世袭统治彻底宣告终结。

至于在播州之役时,对于仅仅只是拥有一隅之地,拥军不过数万的杨应龙,明廷动用20余万大军去平叛才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播州地处西南高原,介于四川、贵州之间,山川深阻,地势险要。《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载:“封域南极牂牁,西连棘道,东西一千四十里,周围远近三千里,盖西南奥区也。西此出四川綦江、南川,为前门;西南出赤水、乌撒、水西、黄平,为后门;其东出湖广偏桥、沅州,为右肋。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

《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载:“(牂牁)特多阻险,有延江、雾赤、煎说为池卫”。依史而载,我们可以得知播州地势的险峻,属易守难攻之地,凭借着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播州与中原道路的不通畅,所以一旦谁盘踞于此,即可迅速形成割据状态,而中原王朝对此也就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当然,中原王朝要想征服播州并不是不可能,但因播州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周边都是崇山峻岭的地势,所以朝廷要想征服播州就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几倍于播州的兵力,及充足的粮草和军备,中原王朝很难彻底征服播州之地。

而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愿意接受播州杨氏的归附,毕竟要彻底占领播州,所得到的利益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既然杨氏愿意归顺,朝廷也自然乐的开心。

2、丰富的物质资源。播州很难攻占的原因除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至唐时,播州就有了“稻粟再孰,无徭役”这样衣食无忧的繁荣之景。

同时,播州不仅拥有肥沃的农田,还有可放牧的牧地。此外,由于山林众多,播州可供采摘的植物资源,及狩猎的动物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而凭借着这等丰厚的物质资源,播州完全可以做到不依靠外界,就可做到自给自足。

如此,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就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住明朝大军的进攻。

为此杨应龙的谋士曾自信的说道“本州山河雄壮,兵食充盈,又得群苗为羽翼,据而用之以图大事。……今朝廷说动兵征剿也,只是虚名。太爷今只预备粮草,整饬险隘,将五司七姓仇家扫荡以绝祸根。又将海龙囤修理,坚壁重关,以为退步。就有几多兵马来也,无奈我何!左右归还,一个抚!”。虽然杨应龙的谋士说的这句话有点夸大的嫌疑,但他说的话也不无道理。

当时的杨应龙的确能做到依靠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及储备丰厚的物资资源,再加上播州周边的雄关,来抵挡住明朝的一次次进攻。

而明朝则很难击溃杨应龙,一旦在兵力上没有对杨应龙形成绝对的压制,没有一击击溃杨应龙,杨应龙完全可以借助着地势和丰厚的物资来于明朝周旋到底,也就是打游击战。真到那时一旦时间拖的太久,明军的物资供应不足,将士又疲于奔命,明必败。

总的说“播州之役”明朝要想获胜,绝非易事。地理上的艰难险阻,非平野旷野可比。所面对的对手,非平庸之辈,而是善战之辈,其战斗力,更非一触即溃的弱兵,而是善战敢战的精锐。

同时明朝面对的对手可是盘踞播州700余年的杨氏土司,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可谓是根深蒂固,播州的五司土官皆听命于杨氏,而明朝在此是毫无根基可言,它做不到像杨应龙那般熟悉播州的地形,又能在播州自给自足。

再者此战明军输不起,一旦“播州之役”惨败,明廷必定丧失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掌控,到那时明朝必定陷入动荡之中,本就伤痕累累的明朝更会雪上加霜变得更坏。所以此战明廷一定要胜,而且是要大胜。

如此在种种的原因下,最终让万历决定派遣20余万大军去平定仅有一隅之地的杨应龙。只有集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明朝才能有绝对的把握获得胜利。

贵州第一大姓是什么?他们家族在历史上有什么故事?

公元873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第15个年头。从公元859年浙东裘甫起义以来,大唐天下混乱,藩镇割据一方,农民起义四起,黄巢、王仙芝不断的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