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散文·贾谊·过秦论中》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贾谊·过秦论中》原文鉴赏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2。天下之士,斐然向风3。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4。周室卑微,五霸既灭5,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6,强凌弱,众暴寡7,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8,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9。当此之时,专威定功10,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11,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12,焚文书而酷刑法13,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4。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15,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16。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17,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18;孤独而有之19,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设秦王论上世之事20,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21,后虽有*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22。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23。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24,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25。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26。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27,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28;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29;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30,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31;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32;约法省刑,以持其后33,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34,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35,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36。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37。虽有狡害之民38,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39,而暴乱之奸弭矣40。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41: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42;繁刑严诛,吏治刻深43;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44;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45。然后,奸伪并起46,而上下相遁47;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48,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49,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50。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51,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52,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53,务在安之而已矣54。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55”,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56。是二世之过也。
注释 1本篇重点在于剖析秦统一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秦二世没有改正秦始皇所犯的错误,因而导致二世的被杀害。2以养四海:抱经堂卢氏本作“经四海养”。以养四海,享有四海。3斐(fei匪)然:有文采的样子。《论语·公冶长》:“斐然成章。”向风:闻风归附。这二句的大意是说,天下有才华的读书人,倾心于秦人统一的大业,愿为之用。4王:指能受到天下所拥护的王朝。5五霸:诸侯中势力强大,能称霸一时的五个霸主。一般称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五霸。6力政:指武力征伐。政,通“征”。7暴:欺侮。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国凭借其人多,欺侮弱小的国家。8王(wang旺)天下:统一天下。9即:尽,凡是。元元:平民。冀:希望。虚心而仰上:抱着倾心向往的心情,仰望君主能施行仁政。此句中,潭本无“得”字。10专威:保持威势。专:《史记》作“守”。定功:即下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的意思。11贪鄙:欲望大而见解偏狭。自奋:自矜个人的智力。12王道:儒家主张以仁治天下,称为“王道”,与“霸道”相对。爱:《史记》作“权”。13焚文书而酷刑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四年曾推行过这样的政策,“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14先诈力:注重诈术与威力。后仁义:轻视仁义。始:开端。15“夫兼并”句:这里的意思是说,企图吞并别人的人,当然要崇尚诈术与威力,而安定天下的办法应顺乎当时的形势。权:权宜。此句中,危,《史记》作“定” 16术:方法,策略。此句中,潭本无“推”、“之”二字。又,旧本于“守”字上有“攻”字,疑衍。潭本无。17离:《史记》无此字。18卢本“也”字前无“守之者异”四字,今据《史记》补。又,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异”上当有“无”字,否则文意不通。其说是。19孤独句:指把所有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个人。有:专有。之:代词,代天下。20借设:假使。上世:上古时代。21并殷周之迹:比较殷周两代兴亡的往事。并:比较。制:裁断。御:治理。2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显:光明。23二世:秦朝第二代皇帝,即秦始皇少子胡亥。引颈:伸着脖子。观其政,观察二世的政治措施。即希望二世能改变他父亲的错误政策之意。此句中,政,旧本作“亡”,今据《史记》及潭本改。24裋(shu树):短衣。褐:建本作“短”。25嚣嚣:忧愁的样子。《庄子·骈拇》:“天下何其嚣嚣。”释文:“忧世之貌。”资:利,时,引申为机会。嚣嚣:潭本作“嗷嗷”。26劳民:疲劳痛苦之民。为政:施行仁政。政:诸本皆作“仁”,今据《意林》改。27向使:那时假使。庸主:平庸的君主。建本作“康主”,误。28缟(gao槁)素:白色的织物。古代丧服尚白,故以缟素为丧服的代称。这句大意是说,就在丧期中,下令改正他父亲的过错。29建国立君:是指给被灭亡的国家以少量土地,并树立他们的“国君”的一种怀柔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减少六国之后的反抗情绪。以礼天下,待亡国之民以礼。30囹(ling铃)圄(yu雨):牢狱。收孥:指收捕犯人的家属,即株连之意。秦法有“一人有罪,并坐其家室”的规定。污秽:污浊,引申为乱七八糟。31振:拯救。士:这里指读书人。32佐:帮助。急:困苦。33约法:简化法令。省刑:减轻刑罚。持:执,执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推行上列一些措施之后,再用简轻省刑的办法坚定地执行下去。34更:改变。节:立身的准则。循行:遵循正确的作人之道。35塞:满足。《荀子·富国》:“五味芬芳以塞其口。” 36与:对待。此句中,天下息矣,建本无“天下”二字。盛德,《史记》作“威德”。息,《史记》作“集”。37即:与“则”字用法相同。欢然:快乐的样子。惟恐有变:只恐怕发生变乱。38狡害:潭本作“狡猾”,《史记》同。39不轨:不遵守法度。饰:巧,卖弄。40弭(mi米):息,停止。41重以无道:愈发无道。重:增益。42坏宗庙与民:毁灭了宗庙和百姓。更始:工作停顿了些时间之后,又开始接着干。按,阿房宫是在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的,未建成而始皇死。到了二世元年四月,下令“复作阿房宫”(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清俞樾《诸子平议》说:“与民更始”四字当在“不行此术”句下。可参证。43刻深:刻薄严酷。吏治刻深:指二世“遵用赵高,申法令”,用法益深刻,诛杀大臣及诸公子。“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等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44纪:治理。《诗经·棫朴》: “纲纪四方。”《笺》:“以网罟喻为政。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45收:养。《淮南子·原道》:“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恤,救济。46奸伪:奸诈和欺骗。47相遁:互相隐瞒,以逃避责任。48相望于道:形容受刑戮的人接连不断。49群卿:《史记》作“君卿”。潭本同。50易动:容易发生变乱。51奋臂:挥动臂膀。在这里指号召。诸本皆作“奋”,今据《史记》补。大泽:陈胜起义的大泽乡(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52终始之变: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此句中。《史记》无“者”字。终始,潭本作“始终”。53牧:统治。之,代词。在这里指百姓。牧之以道,《史记》作“牧民之道”。潭本同。54矣:《史记》作“天”,属下句。潭本同。55这里引用的是古书中的话,出处不详。56正之非也: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正:动词,匡正。之:代当时的形势。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史记》作“身不免于戮者,正倾非也”。潭本同。
今译 秦始皇统一天下,兼并诸侯,临朝称帝,享有四海,天下的人自然地闻风向往。像这样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命令不能在天下通行。因此用武力征伐,强国侵略弱国,大国损害小国,战争不休,军民疲敝。今秦王正式称帝统一天下,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那些可怜的百姓,都希望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亡的关键,就在此时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相信功臣,不亲近士民,废弃仁政的王道,而树立个人权威,禁毁诗书古籍,执行残酷的刑罚,把诡诈权力放在前头,把仁义道德抛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权力:安定国家要实行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不能采用相同的方法。秦朝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方针没有改变,他的政策也没有改变,这是他夺天下与守天下的方法没有不同啊!孤立无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治国政事,沿着商周的路来制定自已的政策,后代即使出现了骄奢*逸的君王,政权也不会有倾覆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建立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如今二世继位,天下的人没有不伸长了脖子盼望着而观察他的政策的。挨冻的人穿上粗布小袄便感到满足,饥饿的人吃上糟糠就感到香甜。天下嗷嗷待哺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机会。这就是说对劳苦的百姓,实行点仁政便见效果。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平庸君主的德行并且能任用忠贤的臣子,臣主一心共同承担天下的忧患,在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始皇的过失,割地分民赏赐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以礼节对待天下的贤才,空出牢狱,免除刑杀,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罪犯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困难;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坚定地执行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更新操守,检点言行,各自谨慎修身,满足广大人民的愿望,以威信德政对待天下的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到处都欢欢喜喜地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阻止了。秦二世不实行此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残酷,官吏办事更加苛刻狠毒;赏罚不当,赋税更加没有限度。天下多事,官吏们无法管理。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收容救济。于是奸伪欺诈的事都发生了,上下相互隐瞒,遭受罪罚的人很多,受刑被杀的人在大路上到处可以看到,天下的百姓都以此为苦。从群卿以下一直到百姓,人人都怀着自危的心理,亲身处于穷苦的境地,都不能安于其位,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的贤能,不借公侯的高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原因,在于人民处在危难的境地。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懂得存在与灭亡的关系。因此,管理人民的办法,最重要的是使他们安定而已。只要人民安定,尽管天下有叛逆的臣子出现,也必然没有人响应。所谓“安定的人民可以一道做好事,危难的人民就容易一道干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高贵到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其自身不免于被杀的原因,就是由于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这就是二世的过错。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贾谊,汉族,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司马迁对贾谊的坎坷人生和不幸遭遇,也表示了和对屈原一样的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1 贾生的阅读题答案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宠幸 B悉更秦之旧法 悉:全部 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 国:国都 D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 卒:最终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3分)①(贾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⑤文帝思谊,征之 ⑥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A 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 ④⑤⑥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2)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答案:(二)(15分)2C 国:封地(3分)3A( 4贾谊因为遭遇与屈原相近而感伤5文帝思念贾谊,又让贾谊到身边6介绍贾谊的后人)(3分)4A (贾谊应该改为“吴公”)(3分)5(1)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3分)(主要赋分点:“上”“故”“傅”)(2)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3分)(主要赋分点:“使”“见”“为……所”)参考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刘向说:贾谊对三代和秦朝之所以太平和暴乱的原因相关论述,十分的得体,切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可能比他高明多少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
2 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每题2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小题1:A小题1:C小题1:B 小题1:A、B两项均读“zhǔ”,A项意为“连缀”,与例句同,B项意为“嘱咐”。
C、D两项均读“shǔ”,C项意为“归属”,D项意为“属类”小题1:可通过语法分析得知。小题1:理解“秀才”的古今异义。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3 有没有李商隐的《贾生》的诗歌鉴赏及答案啊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 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 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小题1:B小题2:C小题3:(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自己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境困窘啊。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小题4: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之情。
答出三种情感中任一点得2分,共4分。只有表情感基调的词没有具体内容,则该点只得1分。
小题1:。
贾谊的文集如下:
《新书》、《贾长沙集》、《贾谊集》,其中以《贾谊集》最为有名,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贾谊的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人物评价: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贾谊,洛阳人,自周朝东移以来,洛阳一直是东周的都城。有一句话:“几年来历尽艰辛。兄弟姐妹妻妾们都笑着说:周的民风,治国,争功,争事,做事,做事第二。现在,他们戴上这个,但是他们说话和睡觉。据说这里的人都做生意。失败不是迟早的事,因为你不务正业。这是因为贾谊的出生地洛阳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古人认可“士、农、商”来确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后来贾谊被旧臣排挤,被文帝贬为“市井人”。中国存在地域歧视并不奇怪。
贾谊很聪明。18岁就能背《史记苏秦第六十九传》,还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在贾谊的家乡武功做官。他觉得贾谊很聪明,就把贾谊叫到自己门下,有点像战国时期招徕食客的四子。后来吴公立下大功,被文帝召入中央,成为廷尉,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最高法院院长。武公升官也不忘贾谊,于是向文帝和文帝推荐贾谊。此时的贾谊只有20岁,但贾谊年轻,知识渊博。每当皇帝发布诏令,一些老人都不理解这种神圣的意志。贾谊一开口,就有很多人向他求助,有的人做得比自己好。真的比人强。邓文迪很高兴知道这些事情。他一年内被提升了四次,他被提升为医生。贾谊这时得意忘形,犯了几个忌讳:
第一个禁忌:改革。贾谊对书信的改革包括正理、易色、法制、指名道姓、崇尚礼乐。文帝只是采用了法制,其他的改革,他都没有,因为他自己的德行不够,但是他还是很高兴。他要提拔贾谊做官,这是一个导火索。一大批老臣起来,联名弹劾贾谊。屈原《诗经》里提到了几个领袖人物,把他们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很可怕的。还有绛侯和关英。关英就是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文帝无奈,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不姓刘,在诸侯国中地位最低。贾谊真的被中央开除了。
没有皇帝的坚定坚持,任何进行改革的人基本都不会成功。尚军的改革是成功的。秦孝公死后,尚军四分五裂。吴起的改革成功了一半。楚悼王义之死,吴起败于既得利益者。王安石变法失败。最后国家灭亡于北宋。王安石的事业就这样结束了。几乎没有一个改革家能够完成这一切。贾谊,他还是神仙,嘴里没毛,还不知道水有多深,所以要做这件大事。首先,领导不支持,文帝也不可能像秦孝公支持尚军那样支持,不可行;其次,你改的东西都是儒家的,大而无用,而汉朝此时是以道家治国,所以只采取了与道家不冲突的法律制度,这是不可行的;第三,这些朝廷旧臣,都是和刘邦一起从死里打出来的。如果他们被印出来,他们必须被提升到公职人员的位置。你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这个过程只用一张嘴一年就能完成。虽然现在温蒂不支持他改革,但是一旦贾谊上台,按照贾谊的升迁速度,温蒂迟早会被贾谊说服改革,于是老臣子们联合起来反对他,老臣子们,
第二忌:拿自己和屈原比。贾谊被贬长沙,长沙在楚。屈原是楚国人。贾谊过湘江的时候,觉得自己多像屈原。他深受感动,充满诗意。他为《史记》写了一首诗。写完了,他就写了。贾谊是谁?我很聪明。偏偏贾谊的赋被视为不满皇帝。屈原是谁?秦国想让楚国跟他交换土地,宁死不屈,但是秦国不肯放手。最终死在秦国。屈原跳江前留下一句话:天下浑,唯有我,众人皆醉,唯有我。贾谊把自己和《贾生列传》年的屈原相提并论,觉得他们都被昏庸的领袖所抛弃,身边都是一群不知情的小人。文帝虽然是明君和任君的后代,但是贾谊真的不知道如何避免。他把邓文迪比作楚怀王,把老部长比作楚怀王周围的恶棍。最后,贾谊在长沙只能做他的屈原。
第三忌:争夺皇位。在长沙被冷落了几年后,文帝因为贾谊不知道一些鬼神的事,把他从长沙叫了回来。没想到贾谊知识渊博,连鬼神都懂。文帝一高兴,就安排贾谊做他最宠爱的小儿子梁的老师。当时窦太后的长子刘是太子,后来被立为皇帝。他的次子刘武只被分配到北方寒冷的地方做代王,一直被匈奴骚扰。窦太后每天都在恐惧中度过。这个波束被分配到最佳位置。梁是文帝的小儿子,父母很喜欢小儿子。窦太后急了。窦太后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好女人。第十九章,《吊屈》,有一句话:“有一代君王,有一代君王,第一代君王没进皇帝,皇后死了,但出生的四个人中,皇后死的更多。”文帝登基的时候,有一个大厅,里面有四个儿子。窦太后吕后把它送给了国王的宫女,但是窦太后成功地表演了一个宫廷戏法,杀死了窦太后。怎么死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皇后死后,她的四个儿子都生病了,于是她生下了皇后。后来窦太后不仅老了,还瞎了。温迪播种的成功率一直很高。她喜欢许多女人。他们都没有生下半个女人的儿子。梁可能是漏网之鱼,现在威胁到儿子的继承权。现在我也把我最看重的贾谊当成了梁老师。刘邦一生的蹉跎,历历在目。吕后帮助稳定了太子的地位,但窦太后却没有。
第四忌:疏远皇帝的骨肉。景帝,晁错伐省,致七国之敌,被腰斩于城东。直到汉武帝时,朱才终于解决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但贾谊首先提出要削弱诸侯。贾谊生错了朝代。如果贾谊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他忠于国家,说话坦白,但不知道文帝的人品。邓文迪只想安全无风无浪。对了,做个神仙会更好。看看他对你的爱,还有对弟弟王淮南的爱。文帝不如汉武帝大,贾谊却要削省。在文帝看来,不仅是风光光,诸侯都姓王,简直是骨肉疏远。文帝重用贾谊能稳定诸侯吗?答案是否定的,王侯们能接受贾谊担任公职吗?答案是否定的,佳怡。有一天,王子们总是感到不安。对了,帮助汉武帝颁布升官令的朱,被赵王弹劾灭了。
第五忌:介入儒道之争。据说贾谊18岁就能背《吊屈原赋》,《史记》是儒家经典。从贾谊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贾谊是一个儒家人物。他改革的内容只是法律制度,不涉及任何一方的利益。当时的汉朝是无为而治,以民为本。这是占主导地位的道教。就连文帝和窦太后都是这个理论的忠实支持者。邓文迪不得不说不会领养。窦太后心里种了一根刺,文帝受不了枕边风。再加上大臣们的弹劾,贾谊被逐出中央,贬为长沙王的老师。如果贾谊看到梁武帝躲在赵纨和王的下场,应该是高兴的。当时汉武帝一上台,野心勃勃,想干大事。他采纳了儒家赵纨和王臧的建议,进行改革,建立了一个大厅。最后,赵婉和张旺在窦太后在位时被投入监狱,最后死在狱中。但武帝被窦太后没收,改信道教。武帝几乎废了,直到窦太后六年前去世。汉武帝上台后,推行“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汉武帝也看到了后权对皇权的威胁。
第六忌:贾谊的性格。可能不算禁忌,但我认为是贾谊死亡的主要原因。贾谊被贬到长沙当老师。一天,一只名叫“福”的鸟飞到了贾谊的家。楚人把这种鸟叫做“福”。后来别人证实是猫头鹰,来了就能飞。它抓了一个游戏,被赶走就放了。它可以天天做好事,偏偏这只鸟拥有它。贾谊,北方人,南方生活不好。因为南方多雨,贾谊看了鸟,想了想他的环境,想了想他的前途,又写了一篇赋。前一个死的很惨,但记忆不长。这一个叫傅。贾谊用这篇文章来体味自己的人生经历,给自己增添了悲伤,也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如果文帝看到了,你怎么被重用?贾谊被贬。我觉得文帝是想把脾气缓和一下,留给下一任皇帝。从老师后来回忆自己是他最喜欢的小儿子可以看出,没想到贾谊的磨炼起到了反作用。后来,梁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因为没有尽到主人的责任,绝食五天而死。前一句哭了好几年,哪怕是铁打的。贾谊死于自责,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梁,而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害死了他。贾谊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对仕途的政治敏感度几乎为零。汉朝最杰出的人才才33岁,可悲!
1 《“贾谊,洛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於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翻译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2 麻烦翻译一下李贽的《贾谊》中的一段文言文班固知道些什么,只是知道以前的传闻罢了,而想要用这些来贬低贾谊,那不是很可笑吗?董仲舒只是寻章摘句的老儒,他的迂腐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董仲舒只是迂腐而已,并不是奸诈。时至今天,有些人可谓像是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的只敢钻洞和爬墙的盗贼了。他们没有得到富贵的时候,则养护自己的名声以此来谋取朝廷的富贵,凡是可以欺骗世人、窃取名誉的手段,都用尽为止。当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的富贵来养护自己的名声,只要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手段,都做绝为止。难道这些不是真正的钻洞和爬墙的盗贼吗?他们也是董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却也敢随声附和二人来议论贾谊。
文中的“穿窬之盗”应该是指晚明的道学家而不是董仲舒。
3 《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贾谊论》 〔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行:实施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去:到……去C。 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得:投合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以不用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B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D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贾谊论中,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
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4 《退让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退让 贾谊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曰:“恶③!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
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④,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
”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释 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③恶(wū):叹词,表示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说:同“悦”,高兴。 ⑥窭(jù):贫而简陋。
⑦翦:同“剪”,修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B楚边亭旦而行瓜 行: 巡察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丑:以为羞耻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飨:宴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怒其亭瓜之恶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 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B。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C。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4。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
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来源:学。
科。网]⑵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⑶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答案:1。
解析选A(莫,通“暮”,夜晚。)2。
解析选D(A。其,均为代词①代梁国边亭;②指自己 B。
因,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特指通过某种人物关系 C。 若,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你 D。
均为加强判断语气)3。 解析选B(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4。 解析选C( “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
)5。 答案⑴译文: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边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
(恶,怨恨;贤,胜过;因,“于是”、“趁着”皆给分;窃,偷偷地;搔,抓扰)⑵译文:便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谢,道歉;状语后置句式;交,交往)⑶译文: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以,认为;大苦,太劳苦;大佚,太安乐)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
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
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 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
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边。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C “制度”为名词,作“疏阔”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D;“地”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2)B 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3)A 句子理解错误选项对应的原文为“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意思是“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4)①同邑:同乡;焉:兼词“于之”;征:征召句子翻译为: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被:遭受;亡:通“无”,没有;莫我知也:宾语前置句句子翻译为: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答案:(1)C(2)B(3)A(4)①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
6 103求文言文翻译句子103 A 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贾谊《过秦论》) 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B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乐羊子妻》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学到小的一点却丢失了大学识,我没有看到其中的明智D处若忘,行若遗。
( 韩愈《答李翊书》) 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E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贾谊《过秦论》) F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诸葛亮《出师表》) 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建议,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够发扬光大,G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深深追随先帝的遗诏H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这是先帝(刘备)选拔来留给陛下的I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派人修书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
J 先一书遗操,诈云欲降。(司马光《赤壁之战》) K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之战》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
《汉魏六朝散文·贾谊·过秦论中》原文鉴赏
本文2023-11-25 05:5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