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家族族谱(上到祖父,下到子孙)
李鸿章祖父:祖父不详,因为李氏一族是从李鸿章父亲中进士才兴起,才有史料记载;李鸿章父亲:李文安;
李鸿章同辈:李瀚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李鸿章子辈: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李经义、李经馥、李国芝、李经翊、李经方、李经榘、李经叙;
李鸿章孙辈:李国杰、李国洵、李国源。
扩展资料
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大万世居是曾姓客人的祖先曾端义(宝安古代客家先贤,诰授儒林郎,正六品官)于清代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创建的,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1763年,当传公(端义公的后代)决定在此立祠和建筑世居时,便请来风水先生对这片地方作风水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理由是:东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有青龙白虎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土地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于是,传公同意了!那时,风水先生向站在旁边的光斗(传公的儿子)问:“光斗,你看世居的名称怎样?”光斗马上回答:“大万世居!”传公说:“好,一言为定!”同时,在世居庭院进大门的右侧挖了一口井,取名龙井。两百多年来,龙井从不枯竭,见证着大万世居的沧桑。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 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 汀州 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 潮州 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
坪山曾氏简辉公于公元1703年从今五华县水寨镇迁徙到坪山龙背村开基立业,已有305年的历史,至今已繁衍后裔十四、五代。简辉公后裔现有人口约数千人,过半散居在坪山八个村庄,在国内各地工作和生活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余下近百分之二十在海外谋生,分别散居在马来西亚、大溪地、美国、英国等地。
近二十年来,在海外谋生的简辉公后裔纷纷回坪山寻根问祖,在国内生活的子孙编修族谱蔚然成风。上世纪八十年代,坪山石灰陂曾马权先生即开始整理、编写简辉公之前先祖的人脉世系。九十年代中期,大万村以曾铜先生为主笔的二十来个长者和村干部,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编写了《大万曾氏续修族谱》。虽此谱未尽人意,但开创了编写简辉公分支房系(传字辈以来)族谱之先河。长辈们的孝心和美德,激发了后辈们产生完成“接力棒”的冲动。2008年开年之初,大万村首先迈出了重修族谱的第一步。龙背村、三洋湖村、石灰陂上、下屋继而积极行动。元月十五日,各房系长老、宗亲代表齐集“东纵纪念馆”二楼会议室,共商修谱事宜。会议达成两点意向:第一,各支房系都要象大万村一样进行修谱,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力争编修出“简辉公房系总谱”;第二,必须借此次修谱机会,解决简辉公房系长期存在“悬而未决”的两个史实问题。会议结束后,修谱、寻根等活动迅速展开。
何为“悬而未决”的两个史实问题呢?第一是简辉公前56派先祖究竟是谁?第二是简辉公从今五华县水寨镇哪一个村庄迁出?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族很可能从未有总谱(无人见过和传说过)。因此,我族的人脉世系和简辉公从五华何村迁来坪山,全靠从遗存至今的十本简辉公分房系中的支房系族谱(下称家谱)查找。而这十本家谱对第一个问题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人脉世系的记载。第一种人脉世系(简称文政公人脉世系)的记载是:良甫公(55派)——文政公(56派、字子章)——圣宝公(57派)——成允公(58派)——善澄公(59派)。这种记载与我族已遵循200多年的“代”、“派”、“辈分”相符。第二种人脉世系(简称文聪公人脉世系)是:56派先祖不是文政公,而是文聪公(字子章),其余的记载与第一种完全相同。这种记载仅涉及到我族56派祖的不同,而未改变我族现遵循的“代”、“派”、“辈分”的改变。第三种人脉世系(简称文德公人脉世系)是:56派先祖是文德公,且前二种记载中的“子章”不是文德公的字名,而是他的儿子。这种记载,非但涉及到我族56派祖的不同,而且从良甫公到善澄公中间多了“子章公”这一代先祖。那么从圣宝公开始,其及后裔的“代”、“派”数都要退一位数,同时从我族宗儒公开始,其及所有后裔的“辈分”都要降一辈。对于第二个问题,各谱记载也有不同,多数谱记载简辉公由今五华县水寨镇员瑾管理区迁出(未具体到哪个村庄),但有的谱则记载较具体,有的说“竹园背村”,有的说“曾坑塘村”。正因为遗存至今的这十本家谱记载的史料有差异,从而产生了这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于这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相信我族先祖曾经查证过,只不过毫无结果罢了。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五华县编修《曾氏广新公系史谱》(下简称“五华谱”),却在我坪山简辉公房系的子孙中掀起了一场风波。1993年,我族曾马权、曾子由两位宗亲,获悉五华县曾氏编修“五华谱”后,为让我坪山简辉公房系的人脉世系能编入此本“大谱”,他们分别向“五华谱”编辑部提供“文政公人脉世系”和“文聪公人脉世系”两个版本(因当时还未查证清楚,实出无奈而已)。“五华谱”主编接此两版本后即回复曾子由先生,很善意地指出:你提供的版本错了。简辉公是文德公的后裔,且你提供的人脉世系错把文德公的儿子(子章)当成是他的字名。因此,你族的“代”、“派”数应退一位数,辈分要降一辈。回复中还说及,他们是有《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又称“龙印谱”)为证。曾子由先生接此回信后认为:“龙印谱”是100多年前曾国藩宗亲创修、经曾氏“东宗”、“南宗”几十年努力才修成的族谱,又是当今中国研究曾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史资料。因此,它的记载应是史实,我族从良甫公到简辉公人脉世系应按“龙印谱”的记载表述。由此,我坪山简辉公及其后裔的“代”、“派”、“辈分”也应随之更改。曾子由先生非但这样认为,而且带头改变了自己的“辈分”。此事发生后,在我坪山简辉公后裔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表示抵制更改我大万一世祖以来的辈分。但史实应该是怎样?从此更是困扰着我族子孙。面对坪山曾氏简辉公房系存在“悬而未决”的这两个问题,近二十年来,我族不少宗亲都在苦苦查证。尤其是“1993年风波”之后,有更多宗亲参于这一工作。2007年5月,石灰陂曾马权先生组织了十多人(龙背村曾世杰、三洋湖村曾伟强、大万村曾子由等)首次远赴五华县进行走访。但此次寻根非但未得出正确结论,而且曾子由先生因寻获《五华水寨镇员瑾竹园背族谱》(下称“竹园背谱”)写有“简辉公夫妇”的名字而更认定“良甫——文德——子章——圣宝——善澄”为我族前数代人脉世系。但是,曾马权等宗亲却仍存质疑,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查实。
李鸿章的家族族谱(上到祖父,下到子孙)
本文2023-11-25 05:29: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