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身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刘邦的身世,第1张

一、刘邦是有“名”与“字”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都听信了一种说法:刘邦当皇帝前没有“名”,“季”是他的排行,是“老四”、“最小”的意思。因此有教授蔑称为“刘小”。

那么“老三”呢?好象 两千多年来都说不清楚。

因此有教授作结论:“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刘仲,没所说刘邦有三哥,书上没有,没发现有叫刘叔的。”

其实太史公是早讲清楚了的。根据《史记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载:“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早)卒。”

因此,刘邦有兄弟四人:

长兄是刘伯,伯早逝。

老二是刘喜,字仲。

老三是刘邦,字季。

老四是刘交,字游。

刘邦是“老几”?究竟有没有“名”?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小学生都能解决的“识字”问题。

这是中国那学界的悲哀!而按“伯、仲、叔、季”之排行,将刘邦排为“老四”,这是臆说。

二、臆说的原因

古人从没说过刘季没有“名”,为什么当代的教授、专家、学者们众口一辞都说汉高祖微时无名呢?因为太史公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既然太史公都没说他有名。当然也就是“无名之辈”了。

但是,太史公在介绍“大人”时,一律如此。如“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这些入了“本纪”的汉家帝王都没写“名”,难道他们都无“名”?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有“讳名制”,此制肇创于太史公。“讳名”只避讳“大人”之名,不讳姓和字的。

例如,秦楚之际的大说士姓蒯名“彻”,由于汉武帝名“彻”,为了“讳名”,太史公只好将蒯彻改为“蒯通”;司马迁的父亲为司马“谈”,汉文帝的宠臣姓赵名“谈”,因此赵谈也就改为“赵同”了。

项羽与太史公的“当今”无关,不属他的“大人”范畴,因此他就可直书:“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讳名”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国人至今也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两千二百多年了,我们应该为刘邦“正名”。

三、关于“刘大叔”与“刘大妈”的名字

有教授说:“史书上怎么介绍刘邦的父母呢?是‘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是什么意思?大叔。媪是什么意思?大妈。就是说刘邦父亲的称谓叫刘大叔,刘邦母亲的称谓叫刘大妈。可见这两位都是无名之辈。”

国有史,家有谱。中国的家谱(或族谱)为世界之最,早逾四万部。家谱的重点是记录人名和传承关系,在这一点上,它毫无所讳,也不需作假,比“史”可靠。

据“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恒心老先生著《刘氏大成谱》载:

刘邦曾祖父:名清,字恩盛,号成公。

刘邦祖父:名荣,字仁浩,号丰公。

刘邦之父:名昂,字煓,号太公。其母王含始,于秦始皇31年—即-216年5月逝,葬于沛丰。那年刘邦40岁,7年后举兵。

刘氏帝王,直至400多年后的刘备,都是单名,唯汉孝武帝之子、汉昭帝“刘弗陵”为复名。

《刘氏大成谱》不仅明载了刘邦父母的名字,而且告诉了他的家世,并透露了他的身世!

四、曾祖父刘清原是魏国大夫

按《刘氏大成谱》载,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战国末年仕魂,原是魏国大夫。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前,悉家由魏都大梁(开封)迁至沛县之丰邑。为避秦祸,取“卯、金、刀”之主字,改姓为金,后复姓刘。故今之丰县赵镇“金刘寨”依在。刘清病逝于此,葬于斯,至今坟墓依存。

(图1:右为守陵负责人刘恒诺,左为本文作者。碑上书有“派沿唐尧卯金氏”。三点水+公=沿,是“沿”的异体字。)

所葬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称为“汉皇祖陵”。当地简称为“汉皇陵”。该陵原规模很大,现拟扩建。

五、刘邦的身世

刘邦生于-256年,秦-225年灭魏时他己31岁。根据多方资料分析,他是31岁之前随曾祖父刘清由大梁迁于丰邑的。因此他的出生地应在大梁而不是丰邑中阳里。

据族谱载,刘邦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家财富有。 “公(指刘邦祖父)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

这百万资财并非虚言,是有来历的!为何散财?下文探究。

家财散尽以后,刘邦的祖父刘荣游历去江西,逝于江西,葬于斯。

刘邦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卒。由于无资无地,刘昂带着三个大儿子,从金刘寨搬到丰邑城内,在中阳里开了个小店铺,以“酤酒卖饼”为生。

刘昂“爱朋好友,乐于助人,深得里人敬重,遂尊为太公。”

太史公称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性情开朗)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能得人,据郦食基(谋士)和王陵(萧、曹之后的丞相)总结,与他不吝赏赐有关。

“喜施”,是一种慷概,是一种豪爽之情。是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养成了刘邦所特有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社会意识呢?

在明白刘邦的身世后,过去许多惑而不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沛县父老为何共举刘邦为沛公?

史有明载,刘邦当沛公,不是自告奋勇,更不是“运气好”,而是在他推让之后、在沛县父老们的坚持下才推举出来的。古人讲门第,沛公之所以被共举,固与他平时的行事为人有关,也与他出自名门、祖上有恩于乡梓、素孚人望有涉。

七、刘邦为何要给魏公子信陵君安排守陵人?

汉高祖十二年,即-196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禧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始皇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信陵君逝于-243年。

六国将相多矣,为何刘邦独独想起要给己逝47年的无忌派五户守陵人?

过去一直不解,以为是张耳之故,现在明白了。一查年代,原来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曾与无忌同列为朝,共事于魏安禧王!

太史公说:“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这是说,刘邦当皇帝后,不仅每过大梁都要祭祠魏公子,还令民众奉祠不绝。这是他对魏公子素来崇敬的必然表现,也是他将怀祖敬祖之情报之于魏公子也!

以上数事,足见刘邦对魏国的眷顾之情,处处优渥,原来事出有因!

八、丰邑深藏的故事

-209年9月沛县父老共推刘邦为沛公后,他将丰邑交县豪雍齿留守,10月即率沛中子弟二、三千人北上击秦。

早在9月,陈王率兵去攻咸阳时,曾命部将、魏人周市(fu)将魏王室后裔魏咎扶为魏王,苦无地盘。11月周市派使者到丰邑,找到留守的雍齿,使者的第一句话是:“丰,故梁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丰邑,乃以前大梁徙都之地。”

使者接着说:“现在魏地己收复的有数十城,(实际上一城未有)你如果降魏,则封你为侯守丰邑。如果不降,我们就要屠丰邑。”

这里透露的信息是:魏咎、周市(相国)欲复国时,第一眼看中的是“丰邑”!他们深知丰邑的底细,必对这个小地方有深刻的了解!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改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

长期以来,我们对“丰,故梁徙也。”这句话不解,因为《魏世家》及《魏公子列传》都未记载迁都之事,现综合数处记载,丰邑应发生过以下故事:

1、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闻公子死……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魏公子死后18年)而虏魏王,屠大梁。”

又据太史公实地考察,“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这是说,秦灭魏时,引水灌大梁三月,城破之后,全城杀尽。

2、丰邑当时只是沛县的一个村寨,雍齿叛变后,刘邦先后以三千人、九千人、一万四千人三次攻打。最后一次也不是强攻而下的,而是靠一个叫彭祖的士卒私开城门才得以进城。此公后来先后专为太公及吕后驾车,封为敬侯2000户。

一个小小的村寨,哪来这么城坚池深的城池?

3、《汉书高帝纪》注载有:刘清“曾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刘)清徙居沛之丰。”

刘邦的曾祖父、魏大夫刘清是何时由大梁迁丰邑的?

是大梁城破之后吗?大梁四野泥泞,况遭屠城,这时己不可能举家南迁了,因此,刘清是在城破之前就出走了。

大敌当前,刘清大夫敢临阵逃跑吗?不敢!唯一的解释是:在秦灭魏之前,刘清奉魏王魏假之命,携王室巨资南下至丰邑建都!

中国的第一位目录学家刘向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建都于丰邑)”刘向是刘邦四弟刘交的玄孙,对自己家史的来龙去脉是清楚的。

刘清是哪一年迁丰的?应当是在秦灭魏之前一、两年!怀着这样的揣测,一查《刘氏大成谱》,果然!那上面记有是在-227年!

-227年魏安禧王崩,魏假继位,赢政并吞天下之心昭然若揭,刚即位的魏王假惶恐,于是派八十多岁的老臣向东撤四百余里,到丰邑建“陪都”。

丰邑是古代宋国的都城,从大梁向东一条直线即丰邑。这时刘邦应为29岁。

4、“丰都”城高池深,异常坚固。建成之后两年,即-225年魏王假被杀,魏灭。但巨资仍未用完,刘清祖孙不敢据为己有。刘清抑郁病死之后,于是刘清之子刘荣—刘邦的祖父,“公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这百万巨资的来历和去处都清楚了。

刘邦是在31岁时,家道开始中衰的。

5、不吞公款,散尽资财,这是一个清白之家!时年三十一岁的刘邦,应当随祖父及太公一起参与了散财工作,从而养成了“仁而爱人,喜施”之风,蓄就了豪爽之情。

不爱财、不贪财,这是他日后事业的精神财富!

范增说刘邦“贪于财货”,诬也!

6、太公宁愿一贫如洗地去“酤酒卖饼”,而不背着祖父私下窖藏巨资,这是刘邦对太公由敬而孝的真正原因,也是刘邦“以孝治国”、五日一拜太公、全国官员也五日一休假孝敬父母(休沐日)、从此奠定汉族两千多年不衰、构成东方文化主脉、至今犹存“孝道”的深刻原因!

从刘氏悠久的家世来看,太公不是一个无知无识的老叟,自幼好“斗鸡蹴鞠”,是一位颇有竟争意识的人。

从刘邦对大嫂“不象个长者”的话来看,刘邦是一个有道德标准、有是非标准的人。他还不是愚忠愚孝,太公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刘邦对太公尽“孝”的程度,难以想象!太公当了太上皇后,想乡邻,常“凄怆不乐”。于是刘邦命匠人吴宽按照丰邑的街道、房舍,在今临潼县重建“新丰宫”,令丰邑父老搬来陪太公。当时连鸡犬鹅羊一并迁入,以致“鸡犬认户,人识其家”。

根据《三国演义》里的族谱,从刘邦到刘备传了20代,不过我认为这是罗贯中捏造杜撰之言,不足以为信。

明确记载了刘备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即刘邦后裔这一说法的是明朝的《三国演义》,此为小说并非正史,若是真的,此等大事,《三国志》等距离刘备年代最近的正史资料为何没有任何提及?因此我认为,刘备乃汉朝宗室的说法不太能站得住脚,多为捏造。

一、罗贯中所写的刘氏族谱存在漏洞

在小说中,刘备被称为“刘皇叔”,谁的皇叔呢?东汉末帝汉献帝。根据《后汉书》记载,献帝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8世孙,而刘秀又是景帝的7世孙,算下来,

献帝应为景帝第15世孙,但在《三国演义》的族谱里,刘备排下来是景帝的第19世孙,整整高了献帝4个代!

如此算来,哪里还是什么刘皇叔,应该叫刘皇曾祖父!《后汉书》和罗贯中,必有一个错了,谁造假或者错的可能性更高呢?答案很明显。

二、《三国志》中关于刘备身世的记录

《三国志》里刘备只提过自己父亲和祖父的名字,但再往上追溯却没有了。试问,即使传到刘备这一代他家已经落败得和普通平民没有任何区别了,但是对于族谱宗族如此重要的东西(而且还是皇室族谱),刘家怎么可能没有,既然有,为何只字未提,史料中也找不到记载?

就算因为战乱遗失了部分,但仅凭父辈的记忆再往上追溯几代肯定是没问题的,为何刘备只肯说到祖父就打住了?对祖父之前的先祖总是含糊其辞,可见他这个宗室身份是经不起推敲的,往上再细查,就会查出问题来。

三、诸葛亮等人的造势

《三国志·蜀·先主传》里关于刘备的家世只有开头一段: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其余还有提到他的家世的就只有《诸葛亮传》里的两处:

“……将军即帝世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若渴。”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皆是从诸葛亮嘴里讲出来的,而且都是在夸刘备的语句中出现。

在结识诸葛亮之前,没有任何人提过刘备有着皇亲贵胄这一身份。为何刘备早期没有,诸葛亮等人陆续投靠他后却出现了这种说法呢?很明显,这是刘备集团为了招揽人才,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故意为之,好借汉室之名,争夺天下。

总结:刘备所谓汉朝宗室的身份,正史里总是含糊其辞,野史小说讲得很细,却漏洞百出,由此可知,刘备的皇叔身份真实性很低,极有可能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了争夺天下,而捏造的身份罢了。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

  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

  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编辑本段]当今刘姓概况  时代在不停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

  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经过先辈们数千年的经营、创造、弘扬,到21世纪初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代表辉煌的东方文明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主要成员之一的刘姓,他当前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他的最新面貌又是怎么样的?这大概也是每一个刘姓成员都想了解的问题。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 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在中国民间,很早以来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另外历史上也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刘姓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早已在为中国人的共识。

  据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所作的综合分析,刘姓为全国10大姓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排在第4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据此推算,到公元21世纪初的今天,刘姓在中国地区的人口总数,约有6500万。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实际总数(有估计为15亿),再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和已完全本地化的刘氏后裔,则世界刘氏人口总数应该在8千万以上。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在中国本土,据不完全的统计,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李、王、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而在中国东南,刘姓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在于在北方与中南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内。

  有统计表明,刘姓人口在中国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辽宁、陕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华东的上海则排在第12位,在广东省排在19位,在福建省排在第12位,在台湾省排在第9位或8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

  如果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刘姓胜过北方刘姓。(补数据)而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家族、刘淇家族。

  刘姓成员以汉族为主,但也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土家族等20多个民族之中,此外还分布于高丽民族、日本民族、越南民族等多个外国民族之中。,

  从宗族支派上看,当代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刘邦及其兄弟的后裔。在民间,甚至出现了"汉后无二刘"的说法,意思即天下刘姓都是汉朝皇族后裔。(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乎不准确。)

  虽然现代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又分为几大宗派,而且各个宗支所占比例也不一样。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现代刘姓主要有以下几个较大的支系: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较多。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四派为梁王刘武后裔刘氏,这一支刘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山东、江苏一带,人数较少,如今刘邦故乡汉里堂刘氏就是梁王后裔。五为代王刘参后裔刘氏,该支刘氏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江苏、山东一带,人数较少。六是淮南王刘安后裔刘氏,这支刘氏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再辐射到邻近省区,人数也较少。此外,还有属于荆王刘贾后裔和代王刘仲后裔等派的刘姓。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

  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

  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

  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刘胜。

  6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

  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

  长沙定王刘发。

  9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

  ,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

  所开基

  11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

  12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

  氏。

  13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

  苍之后。

  15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

  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

  定王刘发。

  18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

  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

  郡望堂号的正宗。

  2 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 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

  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

  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

  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姓启刘国;望出彭城。 [编辑本段]大陆各地刘姓分支介绍  北方刘姓

  21 北京刘姓

  据北京市1978年人口调查资料统计,北京市共有2225个姓氏,刘姓为全市10大姓之一,人口总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7%,排在第4位。依此推算,则今天北京市刘姓人总数约有95万人(全市1989年总人口1240万)。

  22 河北、天津刘姓

  河北是刘姓的重要发源地。当年尧帝之子受封于刘,肇基刘姓,这个刘地邑,就在今河北唐县。作为今天世界刘姓中的主体宗派--中山刘氏和客家刘氏,也是发源于河北的刘姓中山国。

  天津市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在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人口总数仅次于上海、北京、重庆。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26万人,其中市中心地区3693万人,辖13个区、5个县。

  刘姓也是天津的大姓。早在近代,天津刘氏就有一支家族以工商业起家,成为天津工商八大家之一。

  河北黄骅滕庄刘氏:

  形成于明代,来自山东,以刘五老为入冀开基始祖和族谱第一世祖,以刘五老之孙刘泽为本支始祖。

  据刘常山、刘恩道先生提供、清雍正二十一年刘照邻主修的河北省黄骅市《刘氏族谱》记载,黄骅滕庄刘氏开基始祖刘五老,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金钯齿刘庄人氏。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靖难之后,刘五老奉诏率领家人子弟北迁,从山东即墨迁到河北省,落籍于河北省沧州府城东60余华里的沧县将相乡(今河北省黄骅市毕孟村)。刘老五的后裔后来世代居住在河北,散处于河北沧县、青县、保定、通州、宝坻、天津以及外省的哈尔滨、山海关、盐山、包头等地。至今,这支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五老的第24代,人口已达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地区。刘氏族人从事农、工、商者都有,其中明朝时有刘子延,字体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任慈溪知县、工部主事、承德郎。

  这支刘氏家族在清雍正二十一年首修族谱时,制订了一个16个字的四言派语:"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刘老五的孙子刘泽,又从黄骅市毕孟村迁到黄骅市滕庄乡李官庄村。现将李官庄村刘氏两位资料提供者的祖先递世系抄录如下:

  1刘五老→2刘真行→3刘泽→4刘祈→5刘思睦→6刘永良→7刘观→8刘九河→9刘国发→10刘世美→11刘瑶→12刘文旺→13刘清→14刘玉麟→15刘凤亭→16刘常山

  1刘五老→2刘真行→3刘泽→4刘祈→5刘思睦→6刘南刚→7刘邦宠→8刘允康→9刘养儒→10刘凤翔→11刘福恩→12刘子榛→13刘全立→14刘义→15刘长安→16刘其廉→17刘朝宗→18刘恩道。

  天津大港刘氏: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

  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津敦睦堂《聚馆刘氏家谱》记载,聚馆刘氏来自山东即墨,该族因有"二十世源分即墨,五百年派沿沧江"的宗联。聚馆刘氏形成明代,以刘洪为该族开基始祖。谱载该支刘氏是唐代著名将领刘巨容的后裔。刘巨容生2子:刘德、刘量。刘量立军功,任临河尉,生3子:刘汾、刘回、刘迪。刘迪因功封麻城国公,因此迁居麻城。刘迪娶绕州牧代叔伦之女为妻,生3子:刘亦、变、刘信。刘信生14子,其中第九子刘荣胜官任州牧,又生5子:刘义逵、刘义传、刘义宗、刘义江、刘义荣。刘义荣生子刘仁彻,刘仁彻中进士,官任大理评事,生子刘大显。刘大显,字文丕,赠通议大夫,夫人许氏,生3子:刘省一、刘省二、刘省三。刘省二,又名刘定,宋中宗皇祐年间高中状元,官任吏部尚书、朝议大夫,至夫人黄氏,生3子:刘一三、刘一二、刘一六。刘一六公迁山西晋城,官任直秘阁、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生5子:刘五一、刘五二、刘五六、刘五十一、刘五十二。其中,刘五六公又名刘高,字念伦,官任河南中宪大夫,生3子:刘七三、刘七四、刘七八。刘七三官任资政大夫,生3子:刘丁二、刘小三、刘小六。其中,刘小六,又名刘落,夫人汪氏,生2子:刘伯一、刘伯三。刘伯三,字渊曜,生子刘三一。刘三一生子刘千四。刘千四在山东莒州做官,后因官留信山东莒州,生子刘万三。刘万三,又名刘仕进,字连三,号儒贤,又迁于山东即墨,为即墨刘氏开基始祖。刘万三生3子:刘洪、刘汉、刘清。其中,刘汉一支留居即墨;刘清后裔居军粮城。大老刘洪,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23 山西刘姓

  山西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因为当年尧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许多刘氏族谱认为,山西洪洞是刘氏的最早发源,并说当年刘姓的得姓大始祖、尧帝的儿子源明的封地--刘,就在洪洞。笔者虽然不敢赞同这一说法,但却相信山西确是先秦时期也即刘姓滥觞时期刘姓远古祖先们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山西洪洞刘氏:

  此洪洞刘氏是山西地区比较古老的刘姓宗族之一。但据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现在的"洪洞刘氏之先为汉诸王孙,其世次不详矣",因此,该族以明朝人刘祥为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间修谱时已传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传到二十四、五代。

  洪洞苏堡刘氏:

  此支与上一支同姓不同支。据民国二十一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这支洪洞刘氏宗族形成于明朝初年,来源于汝南。明朝初年,刘氏"有老翁同汝南携三子入滋",其中长子刘道韵、二子刘怀翁。此后5个半世纪以来,洪洞苏堡刘氏族大丁繁,枝繁叶茂,而且"自金吾公以诗书科第显,后先辉映,衣冠蝉联甲天下",蔚然而为山西刘氏望族。该族自乾隆时始创修宗谱,此后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均有续修。

  山西太原刘氏: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时人。

  山西芮城刘氏: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山西岳阳(今古县)刘氏: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山西徐沟太常村刘氏: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山西交城刘氏: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徙居山东省济南桓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24 辽宁刘氏

  辽宁刘氏有汉族、满族、朝鲜族等族。

  据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辽宁刘姓是全省10大姓氏之一,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9%,排在第4位。据此比例推算,现全辽宁全省人口万,其中刘姓若有万。

  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因"山东诸邦烽烟相望,吾一世祖忠公,携家避乱,乘筏匿岛。居无几,遂飘泊乎洪涛巨浪中,经旬日而入于辽东,至盖川西十里海山寨居焉。"后遂加入满族,属汉军正黄旗人。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

  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并订立了一个16字的字辈: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

  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到今天,该族已传到了"文"字辈、"登"字辈。

  江苏刘氏

  江苏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中华刘姓的摇篮。当年的汉朝皇族,就是从江苏丰沛地区崛起于世的。后来,江苏的彭城--今徐州市,更成为天下刘姓公认的郡望。历史上,江苏地区刘姓也是名人辈出,族姓盛兴。一直到现代,江苏刘姓在整个刘氏族姓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此处特将江苏刘氏从华东地区刘姓中单独抽出作为一节向读者介绍。

  丰县刘氏

  汉皇故里刘氏

  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就是当年的刘邦出生的丰邑中阳里,当地人又称之为汉皇故里。这里有一支刘氏家族,世代守护着汉家祖先的陵墓,他们自称为汉皇故里刘氏。

  据(丰县)中华刘氏宗亲会会长刘恒心行生提供的《古丰刘氏族谱》和《汉祖流史》记载,汉皇故里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出自汉文帝第二子、汉景帝之兄梁孝王刘武。本族以刘邦为一世始祖,以梁王刘武为分派祖,以刘武的第6代孙灵乡侯刘欣为回归丰县汉皇故里开基始祖。

  正史记载载,公元前168年,刘武由淮阳王改封为梁王。当时仍留住长安,直到公元前161年才正式就国来到河南,肇基刘氏梁藩王族。刘武所建的汉代梁王国建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统辖从河南开封到山东泰安一带的40多坐城市。梁国疆域辽阔,土地肥沃,是西汉中期势力最大的几个藩国之一。

  梁孝王刘武生梁共王刘买,刘买生梁平王刘襄,刘襄生梁贞王刘毋伤,刘毋伤生梁敬王刘定国,刘定国生14个儿子。

  第五代梁王刘定国的第十个儿子刘欣(族谱误作"刘欣")封陵乡侯(族谱误作"灵乡侯"),从睢阳移居沛郡丰县金刘砦汉皇故里,世守汉朝皇帝祖陵墓地,后裔遂繁衍成今日汉家刘氏的正宗之一--江苏丰县金刘砦汉里堂刘氏,又称古丰刘氏或丰沛刘氏。

  陵乡侯刘欣在汉成帝建始二年被削爵免为庶民,从此留在汉皇故里祭扫祖墓,专尽孝道。他的后裔到宋代有第45代孙刘运太,开始纂修汉皇故里刘氏的第一修族谱。后来,因金兵和蒙古相继入侵中原,古丰地区也战果纷飞,刘氏族人为避战乱,一度失散避乱南迁。后来战乱平息,一部分刘氏族人又重返故里,继续承担起守陵扫墓的责任。

  汉皇故里刘氏堂号为"汉里堂"。历史上,汉皇故里刘氏曾5次撰修族谱:宋代第54代刘运太首修,明代第51代祖刘廷立二修,民国二十三年刘作检三修,1962年刘万邦四修,1995年刘恒心五修。

  宋代刘运太创修族谱时,订立了24字的汉皇故里刘氏四言派诗:

  "运继昌期,家修廷献。安兴基业,尊崇西汉。宗德万怀,应水泗玉。"

  其中,"运"字派是刘邦的第45世。民国二十三年刘作相三修族谱时,又续订了如下16字的字派:

  "本敬作法,恒念相承,远绍明训,恪守仪型。"

  此字派与首次所颁字派相接,"本"字派为刘邦第69代。1962年刘万邦再续订如下16字字派:

  "忠厚显著,永庆升平。唯善吉祥,世续繁荣。"

  汉皇故里刘氏到今天已传到刘邦的第77,全族人口约有6万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

  汉皇故里刘氏自汉高祖刘邦至中华刘氏宗亲会会长、汉皇祖陵管里处主任刘恒心会传递世系如下:

  1刘邦→2刘恒→3刘武→4刘买→5刘襄→6刘毋伤→7刘定国→8刘欣→9刘孝→10刘贡→11刘晨→12刘炜→13刘然→14刘熙→15刘陵→16刘隆→17刘泰→18刘光→19刘崇→20刘乾→21刘符→22刘元康→23刘弘圣→24刘淳→25刘裕→26刘祥→27刘邕→28刘权→29刘祖哲→30刘立显→31刘洪昭→32刘群范→33刘敦诚→34刘谕铭→35刘后起→36刘贤明→37刘孝慈→38刘义礼→39刘谨遵→40刘记敬→41刘福海→42刘泽纪→43刘延庆→44刘传仁→45刘运太→46刘继荣→47刘昌意→48刘期明→49刘家龙→50刘修磊→51刘廷立→52刘献麟→53刘安康→54刘兴成→55刘基建→56刘业立→57刘遵德→58刘崇文→59刘西安→60刘汉川→61刘宗尧→62刘德远→63刘万成→64刘怀桢→65刘应祥→66刘汕配→67刘士禄→68刘官配→69刘本键→70刘敬思→71刘作检→72刘法崇→73刘恒心→74刘伟。

  江苏沛县刘氏

  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

  据世界刘氏宗亲总会秘书长兼(沛县)中华刘氏宗亲总会会长刘忠新先生提供的资料,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属于西汉皇族,出自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城阳景王刘章一支。这支刘氏家族以"藜照堂"为堂号,以刘邦为族谱第一世始祖。

  刘园刘氏传递世系如下:

  1刘邦(汉高祖)→2刘肥(齐王)→3刘章(城阳景王)→4刘喜(城阳共王)→5刘延(城阳顷王)→6刘义(城阳敬王)→7刘武(城阳慧王)→8刘顺(城阳荒王)→9刘勋(高广节侯)→10刘贺(高广哀侯)→11刘福(高广质侯)→12刘吴(高广侯)→13刘畋→14刘般→15刘瑾→16刘沇→17刘耿→18刘憍→19刘(亢+鸟)→20刘詻→21刘距→22刘富→23刘凗→24刘模→25刘耀→26刘珩→27刘钺→28刘澧→29刘椿→30刘光→31刘基→32刘镇→33刘渭→34刘轲→35刘炎→36刘坤→37刘锺→38刘广业→39刘锜→40刘法→41刘树→42刘煇→43刘垣→44刘录→45刘琥→46刘焕→47刘信→48刘定家→49刘盛→50刘慈→51刘满→52刘和亭→53刘杰→54刘茂→55刘禄→56刘致→57刘朴→58刘锏→59刘岭→60刘子龙→61刘恕太→62刘爵一→63刘礼→64刘学道→65刘士棠→66刘玉璋→67刘效春→68刘彦德→69刘敬汉→70刘凤奎→71刘忠新、刘忠保、刘忠国、刘忠家、刘忠智、刘忠杰。

  沛县朱王庄藜照堂刘氏:

  沛县朱王庄刘氏是沛县有名的望族大姓,相传属于中山靖王刘姓大宗,出自三国蜀帝刘备次子刘永。但刘氏明确可知的始祖,则是明朝初年的刘元、刘真、刘冠、刘启4兄弟。

  据1998年刘鸿爱主编的(沛县藜照堂五修)《刘氏族谱》记载,最早迁回刘邦当年发迹起家的根据地沛县开基始祖,是刘备的曾孙、刘永的孙子刘乾玄。

  当年刘备的次子刘永受封为为思王,后改封为甘陵王。蜀汉亡国后,刘永随后主降魏,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刘永生子名叫刘晨,刘晨,字耀辉,娶妻张氏,生3子:刘乾玄、刘乾镇、刘乾清。

  魏晋之际,洛阳一带战火频繁。后来又发生"八王之乱",洛阳再度成为兵荒马乱之乱。迁居于此的蜀汉刘氏皇族,为了避难,又开始向四处迁散。刘晨的次子刘乾镇和三子刘乾清均南迁江浙和福建,而长子刘乾玄则迁回沛县故里,落籍沛县西北老刘庄。从此,这支刘氏皇族就以庶民的身份在沛县世代居住下来,形成沛县的刘氏望族。他们以刘邦为本族始祖,以刘乾玄为回归沛县开基祖。

刘邦也不例外。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昔日的刘邦变得嫉妒多疑,甚至不再信任并肩作战的英雄将领,尤其是不同姓氏的诸侯,于是很多功臣被刘邦杀死。

刘邦上位后,就开始杀向他投降的项羽旧部士兵。臧茶慌了,造反了,成为第一个牺牲的英雄。

第二年,韩信被一个小人以谋反的罪名贬入大牢。五年后皇后还不是很害怕,就把他骗到长乐宫杀了,被株连谋杀。

此后,刘邦不断地消灭有功的军官和将领,怕部下造反,使朝中人心惶惶。当年为建国而战的将士寻找出路,而韩王信怕自己丢了性命,干脆投降匈奴以求出路,最终却生不如死。

汉高祖的老乡卢绾也因为害怕而倒向匈奴。他们同甘共苦,一直陪伴着刘邦,直到他逃亡时称帝。被立为燕王后,恐惧压倒一切,被迫无所作为,最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被杀。

最令人心寒的是彭越。当造反时,他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一起造反,而是继续忠于刘。刘邦听了,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剁成肉酱分发给大臣们,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出现这种情况,英布知道自己也不能幸免,于是起身反抗。结果刘邦就用亲征把它平定了。

于是,汉朝建立后,短短几年间,跟随刘邦身边征战的英雄都死在了他的手里。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弱小的刘邦?

一个出身名门,力量巨大,勇猛善战,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狡诈无情。结果两个人争夺同一个座位,前者输了,后者赢了。这个结果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但这确实是项羽和刘邦的现实主义。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性格,后世无数人提出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的问题。

论身份,项羽是楚国一个贵族将领的后代,而刘邦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论权力,项羽造反的时候,身后跟着一大批谋士、将军,而刘邦造反的时候,身边都是潜逃的劳役者和无助的百姓。由上可知,当项羽要与刘邦抗衡时,刘邦必输无疑。那么项羽为什么最后会输给刘邦呢?

其实刘邦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也有很多优点。他懂得扬长避短,而项羽恰恰相反。刘邦率先攻汉中时,能够约束自己的士兵制定三条规则。但是项羽没有。项羽每次攻城,代价都是屠城。所以在当时的人眼里,项羽是个狠毒的人。

况且刘邦面对挫折也是能傻笑的。当项羽要杀刘邦的父亲时,刘邦说他们结拜了,杀了他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亲生父亲。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抓住了项羽重视面子的弱点,轻松化解了他受威胁的局面。

从用人方面来说,刘邦是任人唯贤的,愿意重用贤士。但项羽刚愎自用,用亲戚而不用贤臣。但这创造了很多项羽失去的机会。别的不说,就这一次鸿门宴来说,如果项不听项伯的话而相信范增,那么会怎么做呢?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项羽外部条件好,但是他自身条件跟不上,而刘邦正好和他相反,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

汉朝皇帝刘邦的后代是谁?

刘邦,楚汉之战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汉帝国的根基,就是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它在中国屹立了400多年。刘氏家族在这样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帝国中茁壮成长,从而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刘氏子孙。刘邦的家谱还存在吗?带着这个问题

刘邦的家谱早已在战火纷飞中遗失,我们只能在刘的家谱中寻找线索。研究刘氏族谱要从刘姓起源说起。追根溯源,刘邦家族是商朝唐国、西周杜国、东周晋国范的后裔。晋国经历了六次清国战争,范逃到了秦国。晋国分裂后,范迁居魏国,做了一名平民,改姓刘。后来秦伐魏后,刘邦的祖上迁到了沛丰。

汉朝时,刘邦的后代从沛丰迁徙到长安和洛阳。然后蔓延到全国各地。这是因为西汉时期实行分封制,给贵族封地,发往全国,形成了全国都姓刘。汉代以后,历史上刘后裔由北向南迁徙。于是有专家推测,大概是因为魏晋战乱,唐朝安史之乱,南宋靖康之乱,才不得不南逃。

刘邦家谱的后代应该是刘邦的直系子孙。所以要排除、娄敬,以及五胡十六国皇室给的刘,也就是假刘。说是刘邦的后人迁徙到了日本,以为是一个叫高桥通泰的日本人经过了仔细的研究,翻遍了日本古籍,找到了刘邦直系后人移居日本的证据。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必须去日本研究刘邦后代的家谱。

汉武帝刘邦的诗歌水平

作为一代君主,刘邦的诗《大风歌》,作为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心情、骄傲和焦虑。

这首诗是一首难得的三句诗。是刘邦称帝平息英布叛乱后,返回沛县途中所写。故地重游,表现出汉高祖完全不同的心境。

诗中三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高度凝练,表达了各自不同时期的处境和心态。第一句没有直接写战场上杀敌的壮阔,而是描写狂风卷云来暗示战斗的震撼和激烈。

第二句,刘邦用了一个有力的词,来表现他称霸天下,俯首称臣的威严和崇高精神。也表现了高祖回乡的义与荣。两句话合在一起,也说明刘邦认为他今天能衣冠楚楚地回到故里,是因为他在竞争的形势下一举夺得了皇帝的称号,说明他是得天独厚的机缘,也从侧面说明他做皇帝,一统天下,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但第三句是刘邦直接表达的意思,可见他对好臣的渴望。他认为作为天子,必须要有勇士来保护自己的国家,他很担心自己能否得到这么好的大臣。这句话说明他并没有深深沉浸在自己成功的喜悦中,而是描述了获胜后内心的另一种担心和担忧。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高祖的居安思危。为了不让自己和战士们拼死拼活的山河有一天流到别人手里,他更发愁去哪里找保卫山河的勇士。

全诗既表达了一个人对江山的野心,也表达了一个人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这是胜利者发出的悲伤的声音,他随着舞蹈歌唱,慷慨地哭泣。

著名的历史人物刘邦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刘邦,生于秦朝,参加反秦起义,攻占关中,秦亡后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最终称霸天下。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一生经历秦汉。

刘邦早年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后来成为沛县泗水公,恰逢武广起义,陈胜。刘邦在去俘虏的路上就放人了,于是干脆带着几个跟着他的人开始逃亡。

后来刘邦拿下沛县,再攻取附近的丰县。他有前科

项羽虽然强大勇猛,但刘邦在群臣良将的帮助下,更早进入关中,取得了秦王的投降。但因为他此时的实力无法与项羽抗衡,所以双手奉上咸阳。在随后的楚汉之战中,刘邦抓住了机会,利用项羽技能不足的优势平定齐国,一举拿下关中。幸运的是,他手下有很多聪明人。在双方战争的过程中,弱敌强,逐渐转败为胜,最终打败项羽称霸天下。

然后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也就是历史上的西汉,和后来刘秀建立的东汉一起称为汉朝。

刘邦上台后,主张在政治制度上采取放宽措施休养生息来治理天下,使战争时期的士兵全部回家休息,他们的徭役负担被取消。经济上,刘邦发展农业,修复社会经济,巩固专制统治,稳定民心。他也奠定了汉代宽容的思想基础,是汉和中华文明的开创者。

项羽和高祖刘邦谁是英雄?

项羽的英雄是谁?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大的争议之一。很多人喜欢项羽的忠义,反感刘邦这个小人。但很多人认为刘邦忍辱负重,项羽刚愎自用。这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直是历史上的主要论点。

西楚霸王项羽,一生骁勇善战。他最大的失败就是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最后被刘邦逼得自杀。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他出身市井,地位卑微,但足智多谋,最终成为起义军的最大赢家,建立了汉朝。那么谁是刘翔宇爆炸的英雄呢?

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喜欢他的正直。最著名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的“夏日绝句”被很多支持项羽的人引用。项羽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英雄气概,还在于他与于吉的故事,这吸引了许多女性支持者。

支持刘邦的人喜欢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忍辱负重。多少人被他的勇气所感染,在仅有的几个人的保护下,去了项羽的住处,去了鸿门宴。他从一个小市民到汉高祖的历程,吸引了很多和他一样有着出人头地梦想的年轻人。

谁是项羽的英雄这个话题在中国历史上被许多人争论过。虽然历史的功过将会被时间所证明,但是对于他们千百年来的性格,仍然没有定论。因为两派意见完全相反,无法调和。而且两派都有很多人支持,不存在哪一方赢,哪一方输的可能。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汉族,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家庭状况

  陈皇后(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后被废黜。

  卫皇后(卫子夫),后亦被废黜。生刘据(戾太子)、卫长公主(当利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

 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

 李姬,生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刘旦(燕刺王)、刘胥(广陵厉王)。

 李夫人, 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 生刘髆(昌邑哀王)。

 尹夫人(尹婕妤)

 邢夫人(邢娙娥)

 赵婕妤(勾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

 某氏,生夷安公主。

刘邦的身世

一、刘邦是有“名”与“字”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都听信了一种说法:刘邦当皇帝前没有“名”,“季”是他的排行,是“老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