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姓的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1收藏

要姓的历史名人,第1张

要兢,汉朝人。

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绣,明朝人;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要毅,明朝人,知县。

要离,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跑出国境。他到卫国之后,又假意向庆忌说了些如何攻灭吴国的办法,为的是能得到庆忌信任。后来他果然骗取了信任。在一次与庆忌同舟渡江时,刺杀了庆忌,他也自刎而死。要离家族的人就以“要”作为姓氏。

汉有河南令要兢唐建中年间有朔方大将军要珍

以吴国人物命名为氏,有下列:寿氏、要氏、庆忌氏、强梁氏等9氏。 要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山西中部、河北中北部、北京\甘肃河西走廊各市等地。河北南部也有部分存在,但据当地记载,明燕王扫北之时,从山西洪桐县迁至河北。 详细见下文:

北京通州区御香苑度假要村

山西太原清徐县集义乡小王村

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王要村

山西太谷里美庄

山西太谷王诲庄

山西太谷胡村庄

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南要村。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陈侃乡北要村

山西晋中榆次区东阳镇德音村

山西晋中开发区社管处西荣村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南要村

山西寿阳县温家庄乡山底村、盘湾底村

山西省寿阳县尹灵芝镇

山西汾西县要家岭乡

大同市南郊北村联校要庄

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要庄村

内蒙古商都县小海子镇八十五号村要家村(要家村是八十五号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河北武安市上团城乡大南庄村

河北保定市满城县要庄

河北邢台市南和县三思村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和阳镇巩庄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柴堡镇要庄

河北邯郸市鸡泽县小寨镇要庄

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石岭要村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

河北张家口市阳原县要家庄乡

河北衡水市故城县要庄

天津市宁河县廉庄子乡西要庄

天津武清县大王古庄乡前侯尚村

浙江省建德市要家镇

重庆江津市石门镇要家村

重庆市小苑要村

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大桥乡要庄村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门楼任乡要家村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四新乡要家村

河南洛阳市新安县南要村乡

河南林州市要庄

河南禹洲新要村

甘肃天水市甘谷县要庄

甘肃酒泉市金塔县城

山东菏泽市郓城县郭屯镇大屯村

山东聊城市冠县清水要庄

山东烟台市牟平区院格庄镇要家村

姓原的有啥名人了 原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绩。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原姓的历史名人 原黯(?-前651年)姬姓,名黯,字息,本为原氏,称原氏黯、荀叔,翼城县息城人,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晋武公灭翼国後,任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 (今山西襄汾县荀董村)後,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为邑,原氏从此以荀氏,史称荀黯、荀息,晋国荀氏始祖。晋武公逝世后,其子诡诸继位,即为晋献公。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荀息当即献计,请晋献公可用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璧,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晋献公从策划出兵,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前后用了约5年时间。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为晋献公所重用。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献公于病榻前拜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晋献公病逝,荀息立年奚齐为国君。里克借举行献公治丧仪式之机,刺杀奚齐。荀息遂立奚齐之异母弟卓子(骊姬之妹少姬所生)为国君,但卓子和骊姬也被杀死,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遂自杀。荀息受晋献公重托,忠于职守,最终不惜以死殉之,表现了绝大多数晋国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所以曾有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来称赞他。虽然荀息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为后世所赞扬。后晋文公继位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为大夫。为抵御山戎,作上中下三行,令荀息的长孙荀林父任为中行将,荀林父之后皆称中行氏,别出荀氏。荀林父为官正直而有才干,后官至晋国执政大夫。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骓封邑于程,官至新下军将,后别为程氏;三弟荀首也随之升迁至中军佐,封邑于智,其后称智氏。春秋后期,中行氏与智氏一同成为了权分国家的晋国六卿之二,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 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历史上姓钱的名人有哪些 钱让(89-151):即钱逊,字德高,即下邳钱林七世孙,是为江东钱氏第一代祖。博学豪迈,豁达善谋,忠诚亮直,封富春侯,食邑五千户。

钱乐之:中国古代律历学家。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

钱道戢(508~570):字子韬,吴兴长城人,南朝陈朝时大将;以孝行著闻,以功拜直阁将军等职。

钱九陇(573-645):晋陵(今浙江长兴)人。大唐开国功臣,善骑射。后官累至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巢国公。谥曰勇,陪葬献陵。

钱起:字仲文,唐代大诗人,浙江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

钱H(Liú):五代十国政治家,吴越国的创建者,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吴越地区的经济发展。

钱惟演:北宋人,累官至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辞藻清丽。所著今存《西昆酬唱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选(1239~1299年):浙江省吴兴人,南宋景定三年乡贡进士,入元不仕。他是著名画家,擅长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

钱泮(1493-1555):明代抗倭英雄,常熟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钱泮乡试中举,后又登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中等职,秉公断案,执法严明。后钱泮回乡组织族人自发抗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来犯,钱泮壮烈牺牲;文徵明为钱泮做墓志铭。

钱龙锡(1579年~1645年):字稚文,松江华亭(今上海)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明末大臣,次辅。审理魏忠贤逆案多半由他主持,一代忠臣,极力举荐袁崇焕为东北关宁(今山海关,宁远)军统帅,巩固边防。

钱谦益(1582年~1664年):江苏常熟人,明万历进士,在明清均任高职,博学工词章,主东南文坛数十年,主张诗要有本,反对严羽妙语说。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钱世桢(约1561~1641年):他是明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不但文思敏捷,诗文操笔立就,而且精于骑射,尤善用刀,骁勇绝伦。万历十年(1582)中举人,十七年成进士。次年,授苏州卫前所镇抚,擢浙江运粮把总。万历二十年,以游击将军赴朝鲜抗倭。回朝后,曾任江西总兵。

钱肃乐(1606-1648):浙江鄞县人,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正亭;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进士,为官清正,执法严正,不畏权贵,爱民如子,使地方恶势力不敢胡作非为,南明大臣;曾率义军坚持抗清至病逝。

钱ぃ1734~1799年):字湘z,号振威,清代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钱ぷ杂妆ザ潦书,勤学不辍,以才华过人远近闻名。他是中国科举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

钱沣(fēng)(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是清代官吏、书画家,官至御史。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敢于谏议弹劾贪官污吏,扳倒和|的真正功臣,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钱学森(1911-2009年):中国导弹之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历史上姓百的名人有哪些 百政,西汉农民起义首领。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

武帝末年,战争频繁,赋役繁重,人民穷困,被迫纷起反抗,他与梅免在南阳各地领导农民起义,攻城邑,杀长吏,互相呼应,官府不能制。数岁后,武帝命绣衣御史以虎符发兵进击,起义终被镇压,但起义军散卒仍多继续坚持斗争。

百家奴(-1311),元将领。蒙古人。

父唆都任郢、复(今湖北钟祥、沔阳)二州招讨使;他承袭父职。至元五年(1268),从大军围攻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多立功,1271年,宋将范文虎输粮于襄阳,他在鹿门山给予袭击,后驻军该地,断绝宋军粮道。1274年从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大军骤至,他深入宋阵,身负数伤,犹力战。后从元军大战鄂、汉,宋将夏贵率水师拒战,他突入宋阵,击败宋军,追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转战百里,深夜始还。又攻破金牛坝要寨,立有战功。

百龄(-1815),清臣。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授编修。历奉天(辽宁)顺天府丞。嘉庆五年(1800)授湖南、浙江按察使。历贵州、云南布政使。八年,擢广西巡抚,平冤案,上嘉之,特加少保。寻擢湖广总督。后被劾,夺职。赴福建治粮饷。历山东按察使、巡抚。十四年,复擢两广总督。筹饷练水师,惩贪去懦,降服巨寇张保,粤洋肃清。授两江总督。时河决王家营,其亲勘下游,疏请修浚正河,诏如仪。十八年,命协办大学士,总督如故。后因案受牵,严诏责捕。二十年,封三等男,兼署安徽巡抚。是年病卒于江宁(南京)。谥文敏。所著有《除邪纪略》、《守意龛集》。

其他百姓名人有战国列子弟子百丰;明将领百恭、百通;清将领百祥等。

姓成的名人有哪些 ● 成公: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订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 成遵:字谊叔,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 成无己:中国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 成连:春秋时代著名琴师,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们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随成连学琴3年而成为天下妙手。

● 成得臣最负盛名。成得臣字子玉,他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名将,官拜令尹(相当于宰相),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闻其名而下令军队“退避三舍”。可惜他后来因战败而拔佩剑自刎。成氏族人的另一名武将是成丹,他是汉朝的著名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受封为襄邑王。

● 成公绥,他是西晋的文学家,好音律,擅辞赋,著有《成子安集》。唐代的成玄英是著名的道教学者,号“西华法师”,曾注《庄子》一书(即《南华真经注疏》),另著有《道德经义疏》。宋代著名医学家成无己,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研究精深,著有《注解伤寒论》、《明理论》等。

● 成兆才(1874-1929):评剧鼻祖。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河北省滦南县人。他在华北冀东地区提倡评剧、河北梆子戏、京剧等。他对评剧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创作改编评剧脚本百余种,人们在他的家乡为他塑像,并建立成兆才纪念馆。

● 成舍我:曾任上海《大公报》编辑,主办过《 》,后在台北创立世界新闻专门学校,自任校长。成仿吾则是 著名的理论家,早期创造社的主将,与当时的郭沫若齐名

都姓的都姓名人 都姓出了许多学业有成的文士和忠心耿耿的良臣。如汉有临淄侯都稽、名人都蔚朝,北魏有古都军都贵。尤其宋、明之际都姓人物更是表现突出,从江苏丹阳的都服、司农都光远、少卿都洁就足以证明;明代的都胜、都穆、都任等。近代杭州都锦生更是尤异。汉代都尉朝:著名东汉学者。从孔安国学受古文《尚书》,后转授于庸潭。宋代都随:著名宋朝大臣。曾出使辽国,辽国朝廷要他为大辽服务,他忠贞爱国,严词拒绝。辽国人都叹服其节操。既归宋朝后,辽国每次派遣使臣入宋,必问其起居、健康情况。都贶:北宋臣。字君锡,陵川(今属山西)人。博览经籍,长于史学,以明经得中进士。哲宗时官朝请大夫、鸿胪少卿,出为梓州转运使。徽宗崇宁三年(1104),坐议弃湟州,降授承议郎,权发遣坊州,再贬监抚州酒税,入党籍。后五年复朝散郎。佞佛,为圆通F禅师法嗣。后因不愿做官,隐居义门村锦屏山中,结芍药会。当时文人谷汉臣、高子美等经常往来山中,流连山水,诗酒度日。县令吕由庚曾再三举荐他出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都洁:宋臣、学者。字圣与,江苏丹阳人,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间以左朝请郎知德庆府,历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总领。洁父都郁,字子文,尝为惠州教官,平生留意于《易》学。洁承家学,与其父处多有所得,自认土封辞义,先儒已多有详论,故撰《易变体义》十二卷,专就《易》的变体用法进行探讨。都颉:宋臣。字光远,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司农少卿。初家贫而笃于学,后闲居而作《七谈》,以述鄱阳人物山川之胜,辞艳而意远。都光远:著名宋朝大司农。明代都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因居官廉明洁静,所以屡有任职使命。历官五十七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得人们的敬爱。都穆:(1459-1525),明朝人,学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玄敬。弘治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博学清简,勤于治史。有《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系正德七年(1512)任礼部郎中时,披阅旧牍,得朱棣即位,初封赏功臣簿籍,因稍加修整而成,共三十三人。后二月复得指挥以下功赏簿籍,又编别录一卷,以补前录之缺。又有《使西日记》一卷,系正德八年奉使册封庆藩寿阳王妃,自京师至宁夏而作,记沿途灵胜形势、故宫遗壤、碑碣古迹颇详,但多据见闻,鲜为考证。另有《史外类抄》、《金薤琳琅》、《吴下冢墓遗文》、《周易考异》等。都杰:明臣。蔚州(今山西蔚县)人,字彦辅。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言恭同撰《日本考》五卷。李言恭督京营戎政时,其任右都御史。会倭寇侵患方剧,乃录其所闻成书。都任:明臣。字弘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四川右参政。天启中,为陕西左布政使。崇祯中,以山西右布政使兼副使。饬榆林兵备。李自成部将李过陷城,巷战,被俘,不屈死。近现代都锦生,号鲁滨,浙江杭州人。民国八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任乙种工业教习。并亲手纺织出第一幅丝织风景画。民国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开工制造,到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拥有手拉机渐百台,轧花机五台,工匠八人,职工130至140人。他们的产品曾经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馆金质奖章。民国17至18年,东渡日本考察。民国26年8月将一部分机器迁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同年12月>>

历史上的文姓名人 历史名人 文丑,东汉末年河北名将。曾与赵云大战不分胜负,二十合败徐晃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准备攻延津。五年,袁绍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与刘备挑战,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文丑兵乱,遂 击破而死。 文祥:清代洋务派首领之一,盛京(近辽宁沈阳市)正红旗人。他曾历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祺祥政变”。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张,竭力推行洋务“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赞成光绪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视,被参革职。戊戌变法发生后,东渡日本。他能诗词,也有慨叹时事之作,著有《云起轩诗抄》、《闻尘偶记》等。 文康: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中。晚年作有《儿女英雄传》。 文徵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文徵明:明代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诗文书画皆工,由精于画。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 文彭:篆刻家、书画家,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嘉:画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书,善画山水,笔墨秀润,兼能花卉。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祥,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录》可谓为诗史,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颂。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v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v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满了正气,不贪图高官厚禄,一生抗敌,这是他爱国热情的最本质表现。在封建社会中,一个知识分子如此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文天祥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如《指南录》可谓为诗史;更有脍炙人口的《正气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照人的诗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至今读来仍凛凛有生气。 文种:春>>

古代姓史的名人有谁 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据传籀文(即大篆)为其所创,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墨:春秋时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史晨: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此碑所书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

史鱼酋:又名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一贯正直,临终时还不忘劝卫灵公进贤去佞,时谓“尸谏”。其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丹:鲁人,汉代都尉侍中,时元帝想废立太子,丹竭力劝谏,后太子即位,封关内侯。

史万岁: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代名将。勇武有谋,善骑射,屡立战功,敌闻名而丧胆。

史大柰:唐代楼烦(今属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李渊起兵时,率众归从,战功赫赫,贞观初,迁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将。初随安禄山叛乱,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其子史朝义于公元七六一年杀父夺位,后兵败自缢。

史弘肇:河南郑州人,五代后周名将,以武功显名。

史弥远:明州鄞(今浙江鄞县)人,南宋历任太师、右丞相,位重权极。其侄史嵩之继右丞相一职,亦专断朝政。

史达祖: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词人,其词以咏物见长,今存其作《梅溪词》。

史天泽:永清(今属河北)人,元代名将。官任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可与郭子仪、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苏宜兴人,明朝理学家。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授学于东林书院,名望极高。

史际:江苏溧阳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春坊,后弃官回乡,置义庄义塾,修明伦堂,招募勇士,抗击倭寇,乡人多敬重。

史可法: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末抗清义士。清军南下,其坚守扬州,被清军俘获,英勇就义。有《史忠正公集》遗世。

史震林:江苏金坛人,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官淮安教谕。著《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史翁:清代诗画家。时称其诗、书、画为“三绝”,同时,善左笔书。

史荣椿:北京人,清朝将领。

1南社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1)由材料“明清以来有十余人中进士、举人,三十多名秀才南社村谢姓兴旺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视察后,曾称其为“古代进士村””可知南社村的谢氏族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勤奋好学,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曾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因此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2)本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教育与地方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只要论文格式正确,符合题意,观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南社村的谢氏族人,勤奋好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我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并作了题词(2)标题自拟,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2盂县的历史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

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

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

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

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建议元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 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 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 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8镇6乡。

3盂县的历史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

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

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

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路家村镇 10962、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肖家汇乡 6286、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

4盂县藏山由来

其实讲得是一个忠义的故事。

盂县南社村“小藏山”、王村沟北“荒安岭”、藏山口西“宝剑沟”,是程婴携带孤儿逃难,一天三遇险的地方。

话说程婴假冒草泽医生,半夜用药篓将孤儿赵武从宫中悄悄偷出后,跑回家中,急忙拉马备鞍,连夜离开国都绛城,马不停蹄向北逃奔。

程婴担心屠岸贾醒悟追寻,便决定向北而行。因为往南地势逐渐平坦开阔,又有滚滚黄河阻隔;而向北方向却山高沟深,且北方民风淳厚,多有慷慨悲壮之士。此番思虑之下,他避开大道,沿藏山着荒僻小路,不知走了多少白天黑夜,来到晋国东北边陲古仇犹地面,躲藏在南社村南一座小山的山洞中。

当地老百姓知道屠岸贾奸佞当权,赵氏一门忠而受冤,无不义愤填膺,愿为保孤出力。东家送衣被,西家赠米面,几位大娘大嫂见孤儿面黄肌瘦,每天轮流给孤儿喂奶。程婴十分感激,称谢不迭,打算就此住下抚养孤儿成长。

才躲了十多天,一天,一个农夫慌慌张张跑到山里道:“程大夫,不好了!屠岸贾那贼发觉你带孤儿逃跑,亲自带领一队亲兵追来,已到西烟村了,快快跑吧!如果出事,我们怎对得起赵氏满门忠烈呢?”

程婴所居之地离西烟村不过十来里路,他不敢怠慢,跪下向北磕了一头,感谢南社百姓救孤恩德,抱起孤儿上马向东又逃。

翻过大梁山,踅进王村沟,走出沟底刚爬上一座山岭,只听后面人喊马嘶,程婴扭头一看,沟内烟尘滚滚,屠岸贾带亲兵尾随追来。程婴心里一慌,稍不留神,同怀抱的孤儿一齐从马鞍摔下来,身不由己向山沟滚去。这无异于拿肉往虎口里送,亏得几枝老荆条挡住身体,两人未跌进沟底。程婴顾不得谢荆条救命之恩,好不容易站起来,又抱孤儿爬上马背,往东向龙华河方向逃去。

当时,龙华河水急浪高,程婴来到岸边,想强渡过去。俗话说:“人忙出错,马慌失蹄。”偏偏马蹄陷进河滩里,程婴和孤儿又从马背上摔下来,程婴左拉右拖,总算把马牵出沙坑。待两人重又上马,见追兵已经藏山赶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程婴暗暗叫苦,忽然坐骑一声长鸣,四蹄腾空而起,掠过龙华河水面,到达对岸。等马蹄站稳,程婴回头看对面,见方才陷马的沙坑边留着一支宝剑,随身一摸,才明白自己刚才只顾拉马,把宝剑掉在那里。屠岸贾带亲兵追到岸边,河水阻隔,难以通过,只得拾起宝剑,望着远去的程婴和孤儿,徒唤无奈。

后来,人们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岁岁祭祀;把程婴、孤儿落马的地方叫“慌鞍岭”,意思是“慌张落鞍”的地方。今所称“荒安岭”,实是“慌鞍”的谐音;把程婴失落宝剑的地方,叫“宝剑沟”。

5南社古民居怎么样

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村古建筑群是东莞保存得最好的明清古建筑[南社古民居]南社古民居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南社村面积69平方公里,下辖东坊、南坊、西坊北一、北二、上巷、上边等七个村小组,现有常住户口人数3201人。

南社村庄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为茶山一大村庄,很多专家称赞:南社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古村落,村内尚保留宗祠、家庙25家、古民居120多间。编辑本段历史南社村古民居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众多人士前来视察参观、探古,成为东莞市东部一大旅游热点。

在此之前,南社一直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免费开放。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

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

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

6南社的历史影响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最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纤之父”高锟就是南社后裔。

从南社的酝酿、发展、 ,直至余绪,都有吴江人参与。南社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高天梅三人,吴江人占了二席。陈去病是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柳亚子是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当时吴江县的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也居第一,达一百三十九人。

2009年,在“百年南社”文化节期间,吴江举办了由南社百年历史回顾、南社社员书画作品和“南社故里、吴江新韵”三部分组成的两岸三地展览,该展览在香港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柳亚子》在香港凤凰卫视播出也得到了各方好评。另外《南社百杰》、《不可磨灭的记忆——百年南社·后裔寻访》等纪念书刊和纪念邮册也陆续发行。

谢尚之

谢尚(308年-356年),字仁祖。东晋人,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宦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曾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又于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

生平

永嘉元年(308年)出生, 娶袁耽妹女正,年幼丧父,袭父爵咸亭侯。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后又加都督豫州扬州之五郡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

家族

属陈郡谢氏一族。为谢氏成为江左高门大族取得方镇实力。谢氏与琅琊王氏不同,不是曹魏旧臣望族,而是经谢鲲、谢尚、谢安、谢玄几代经营而成为大姓,自东晋至南朝二百余年都甚有影响,与琅琊王氏并列为南朝的最高门户。因不愿与侯景联姻而与琅琊王氏一起被侯景灭族。 南梁时,王琮尚始兴王的女儿繁昌县主,后始兴王要求其与县主离婚。其父王峻向始兴王求缓颊,始兴王推脱道:“此自上意,仆极不愿如此。”王峻说:“臣太祖是谢仁祖(谢尚字)外孙,亦不借殿下姻媾为门户。” 态度可谓强硬,王、谢在南朝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成就

据《晋书》记载谢尚“善音乐,博综众艺”,在很多领域均有造诣及建树。

军事

北伐中使部将于冉智处夺得玉玺,使东晋朝廷免于“白板天子”之讥。并败北将杨干,回朝后加封给事中。

都督西部诸州军事,为陈郡谢氏一族首次取得方镇屏藩实力,淝水之战中谢玄部将刘牢之父刘建即为继谢尚职的从弟谢万旧将。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后成为牵制桓温最重要的力量,曾拒桓温请督司州军事不就。被桓温赞为“入赞百揆,出蕃方司”。

花开见佛留心印;

米酋传衣续祖灯。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位于大同西郊,大雄宝殿为金天眷三年建

人世大难开口笑;

肚皮终不合时宜。

陈宝琛题大同观音阁

翠竹黄苑圆色相;

清江皓月净禅心。

大同地藏阁

佛法无边,普遍十方,非色非相,真如玄妙境;

慈悲广大,化道三千,无我无人,清净证虚空。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位于城南,建于唐开元间,又称开元寺,官吏多在此学习礼仪

顶天立地奇男子;

炤古腾今大圣人。

大同云岗石窟

大哉为君,举禹稷卨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时亮天功,功归元首;

粤若稽古,历虞夏商周秦,而西汉、东汉、南汉、北汉、蜀汉,皆承帝祚,祚锡万年。

临汾尧庙,位于城南,相传陶尧曾建都平阳,后人建祠以志,尧庙始建于晋代,历代都进行整修,现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等建筑

稷母元妃生周绝奇,卨母次妃生商又绝奇。伊一家难兄难弟,齐著神灵,还不如母德光天,十四月胚胎造化;

女皇贵后子朱不肖,英皇并次子均亦不肖,历两朝此舅此甥,终惭圣善,须记取皇陵片土,亿万年俎豆馨香。

吴小岩题临汾尧母庙,位于城南

履武生圣神,吞卵亦生圣神,须知大圣大神,亦帝母仪垂万古;

子妇为皇后,女孙并为皇后,终让太皇太后,丹陵慈荫被中天。

吴小岩题临汾尧母庙

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

乘风步月,万家灯火接云霄。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俯临桑乾,滚滚浪涛云似带;

遥瞻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

应县木塔

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应县净土寺,位于城东北隅,俗称北寺,建于金天会二年,有大雄宝段、天宫楼阁等建筑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诸侯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王执中题介休介子推庙,在城南绵山。相传春秋时,介子推挟晋国公子重耳亡命国外,后晋文公回国,赏赐流亡从属,他没有得到提名,就和其母隐居绵山。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不愿受封,不出而焚死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

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杨昕胪题介休韩信庙

楼傍三秦,看岳色苍苍,久矣扩开限界;

地邻九曲,听河声浩浩,诚哉荡涤胸襟。

芮城永乐镇门楼。永乐镇为永乐宫旧址,亦为吕洞宾出生地

化日同游,永乐还徵普天乐;

桃花满径,玉溪疑是武陵溪。

芮城峨眉攒秀

禹门三激浪;

平地一声雷。

河津禹门口,位于城西北黄河峡谷中,禹门原名龙门,因怀念大禹治水功绩,改称。黄河经山崖峡谷冲出龙门,气势澎湃,声震山野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不应愧河津。

河津薛瑄祠。薛瑄,河津人,明永乐进土,崇向朱熹,曾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祠建于清代。 胡叔心:胡居仁,字叔心,明余干人,为学主诚敬力行,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甚众,后主讲白鹿书院,布衣终身。 陈公甫:陈献章,字公甫,明新会人。 王阳明:即王守仁,明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代县雁门关,位于城西北雁门山腰,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三关要冲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代县雁门关

莫愁前途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代县杨忠武祠,位于鹿蹄涧村,祀杨业。杨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俗称杨令公,杨世家为麟州地方势力首领,后为北汉将领,归宋后,率部大举北伐,被俘绝食而亡

三晋良将;

一堂忠义。

代县杨忠武祠

峭石千重立;

藤萝百道开。

五台望海峰,位于五台东北部五台山,望海峰即东台

试问本来无一物;

更从何处悟三生。

五台望海峰。更多五台山对联见名山·五台山

三教尽皈依,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秦涧泉题解县关帝庙,位于城西关,关羽原籍解县东南常平村,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

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翁广居题解县春秋楼,关帝庙后院中心建筑物,现存为清同治九年重建,楼分上下两层

北斗在当头,帘箔卷起应挂斗;

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解县春秋楼

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解县春秋楼

飞阁流丹临极地;

层峦耸翠出重霄。

潞城原起寺,位于城东北凤凰山巅,建于唐天宝六年

雾迷塔影烟迷寺;

暮听钟声夜听潮。

潞城原起寺

粒我烝民,使有菽粟如水火;

播时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

长子神农庙,位于百谷山,传说神农曾在此尝百草,教农耕

道与天地参,功满天地,名满天地;

书留春秋在,知我春秋,罪我春秋。

平遥文庙,位于云路街北

即色即空,观慈悲相,吾无隐尔;

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辨之。

平遥慈相寺,原名圣俱寺,宋庆历年间为藏无名祖师骨灰,在城东北三十里冀郭村建麓台宝塔一座,皇祐三年改今名

楼中几阅古今秋,想当年丹翼飞来,放眼都成仙世界;

桥上许多名利客,到此地绿荫深处,回头即是小蓬瀛。

刘竹笑题闻喜红鹤楼,因晋代诗人郭璞得道传说而建

竞开宇宙争端,薇蕨馨香,愧对墨态义士;

阅尽沧桑变局,河山带砺,难比雷首佳城。

永济伯夷叔齐二仙庙,位于城南首阳山,相传伯夷、叔齐曾在首阳山采薇隐居,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

两个饿肚腹,包罗古今。

永济伯夷叔齐二仙庙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集句题永济武则天庙,位于城北十里处徐村,始建于唐

鹦鹉能回千载梦;

麒麟空卧万年秋。

永济武则天庙

一德暨阿衡,声灵赫赫;

九围膺帝命,昭假迟迟。

沁水汤王庙,又称大庙,祀商国君商汤,位于端民村东

运会启征诛,肇兴革命;

声灵瞻赫濯,昭格来馨。

沁水汤王庙

青山笑我头已白;

泉水照人心自清。

孙稼生题寿阳珍珠泉,又名咄泉,位于邓林山

仙源何处觅,自西汉而还,谁更入山问道;

清泉知我渴,倘东坡到此,也应扫石题诗。

黄宗则题寿阳珍珠泉

桂树丛生,好向山河招隐士;

旋源园折,愿为霖林到人间。

景其俊题寿阳珍珠泉

山吞残日暮;

水挟断云流。

吉县壶口河津亭,位于黄河中,此地两岸夹山,黄河奔流至此,倒悬倾注,形如巨壶沸腾

秋风卷起千层浪;

晓日迎来万丈红。

陈维藩题吉县壶口河津亭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平定娘子关,位于城东北,原名苇泽关,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之咽喉。相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统领娘子军驻此设防,故名

楼头古戍楼边寨;

城外青山城下河。

平定娘子关

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汾阳杏花村,位于城北,有古井一口,井水甘冽,用此水酿酒,芳香馥郁。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所产汾酒和竹叶青酒早巳名闻中外

生前封大汉侯王,不顾胯辱头冤,允生斯人真国士;

死后占名上邱壑,任是龙争虎斗,公然此岭属淮阴。

霍县淮阴侯墓

一门全大节;

百战守孤城。

宁武周遇吉祠

藤杖一条,提得起才放得下;

禅关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

宁武报恩寺

峰影不随流水去;

鹤声犹带夕阳飞。

沁源圣寿寺,位于城西灵空山峪,又名灵空寺,建于唐景福二年。相传为唐懿宗四子李侃因避黄巢起义,到此出家

侯不得友,王不获臣,自是神仙人物;

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合称有道先生。

傅山题沁源郭泰祠

粹德辉煌流涑水;

清忠发越秀峨眉。

夏县司马光墓,位于城北小晁村,靠近涑水。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添加涑水乡人,宝元元年进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卒谥文正

千寻嵋岭横天亘;

一曲黄河卷地来。

万荣秋风楼,位于城西古后土祠东,原为秋风亭,建于明。据传西汉时武帝巡此祭后土,于舟中作《秋风辞》,楼上有石刻

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

引薰风入座,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

新绛居园池洄涟轩

快从曲径穿来,一带雨添杨柳色;

好把疏帘卷起,半池风送藕花香。

新绛居园池洄涟轩

圣乃武成名,刚毅近仁,于清任时和中更增一席;

学于古有获,春秋卒业,在诗书易礼外别有专经。

新绛关帝庙

王业不偏安,拒曹和权,诸葛犹非知己;

春秋大一统,寇魏帝蜀,紫阳乃许同心。

新绛关帝庙

恕同文武;

志在春秋。

宋权题新绛关帝庙

薰弦一曲留天地;

山色中条阅古今。

新绛衙署

要姓的历史名人

要兢,汉朝人。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绣,明朝人;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要毅,明朝人,知县。要离,春秋末年,吴国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