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有什么特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4收藏

山东青州有什么特产,第1张

有青州柿干、青州蜜桃、青州银瓜、青州山楂、青州敞口山楂、青州柿果、青州辣椒、青州仙客来、云门陈酿酒、青州大椒干、青州柿饼、隆盛糕点、高柳茄子、夹河驴肉等。

青州风景名胜:

1、云门山。如图:

2、驼山。如图:

3、玲珑山。如图:

4、蓝溪谷。如图:

5、黄花溪。如图:

6、范公亭。如图:

7、青州市博物馆。如图:

冯姓由来 出现年代: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畅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O,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O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O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氏家谱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

姓冯的来源。 冯姓发源地--河南荥阳冯城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即西伯侯 姬昌)之后,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冯氏系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西),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世代相传至今,为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简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今河南荥阳冯城)封简子,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简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河南荥阳)。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简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简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简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据2007年5月在广东省潮安县归湖客安[曲湾]村冯卫中家发现的[冯氏族谱]明确记载简子是毕公高之第十四世孙,系如吾之子我认为这一记载十分确切地解决了冯简子的身份来源问题还有一些家谱也记载始平堂世系为毕公高之后。称始平堂世系者为冯简子支脉 冯简子和魏长鲫均应是毕公高之后,也是冯氏正宗

三、为司马迁的后代改姓冯

为西汉司马迁之后司马迁因受奸人所害,为逃避追杀,司马迁长子司马临将司字加一竖改姓同司马迁次子司马观将马字加两点水改姓冯这在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有不少传说,,陕西省韩城芝川镇徐村有司马迁之墓和司马祠,徐村原住居民是冯同二姓,两姓有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习俗,二千多年来,冯同二姓均认同祭拜司马迁为共同先祖的事实,加之以家谱为佐证,司马迁后代有冯姓,是完全能够认定的这是冯氏源流上又添了新支脉

少数民族姓。湘南瑶族有冯姓。

四、源于其他冯氏,出处待考。

1 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

出于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据安徽歙县鸿飞冯氏族谱记载,冯异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第十九世孙,歙县冯氏始祖 冯 繁:由青州迁往歙州任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2 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2 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3 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

4 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

5 出弘农(河南省)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

6 出河间(河北省)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冯”姓的起源及“冯”姓祖宗是谁? 冯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27位大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冯姓有两个来源,均出自河南。一支是冯简子的后代――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叫冯简子,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就是冯氏。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里城,即这支冯氏的祖根地。冯氏的另一支为毕公高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名高,被周文王姬发封于毕,以封国名为姓氏,即毕氏,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因功被封于魏,其子孙有被封为华侯者,华侯之孙名长卿,食采邑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市西)其后人也已封邑为姓氏,称冯氏。位于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的荥阳故城,即这支冯氏的祖根地。荥阳故城史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城垣为不规则形,周长75公里,以发现有两个南门、一个北门和一个西门,出土有铁器、陶器、货币等。

冯氏早期主要是在我国北方繁衍发展,后移居丹国各地,并由一些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冯氏支脉繁多,唐代的《元和姓纂》一书列冯氏郡望有颖川、上当、长乐、京兆、弘农、河间等。这说明冯氏曾这些郡都形成望族,人丁兴旺。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

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家乘谱牒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O,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O>>

冯性的来历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阀城,其

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冯字的来历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姓冯的有哪些辈分 冯姓起名 冯姓女孩名字大全 牛年冯姓女宝宝起名

大家看到许许多多起名网站上, 这些“冯姓起名大全, 冯姓名字大全”之类的姓名, 有什么感想: 冯宇航 冯一曲 冯艺曲 冯景亿 冯启群 冯启众 冯国泽 冯子涵 冯蕲惠 冯玉萍 冯国光 冯洁萍冯语伦 冯奎霖 冯晓萌 冯洁萍 冯杰平 冯东利 冯歆悦 冯杰萍……

这些到处复制的取名大全, 不知被多少人用过, 重名率太高!

显然, 这些起名网知道这些名字不能用, 仍然复制, 还冠名“免费起名大全, 冯姓宝宝取名大全”等题目, 如果不对读者声明是什么类型的名字, 就太对不起读者了!

宝宝取名网,提醒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

冯姓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历史悠久, 冯姓女孩起名, 冯姓男孩取名, 建议请专业老师来设计宝宝的名字,高质量的名字,才能给宝宝带来好运气!

冯姓由来

姓氏: 冯 祖籍: 河南

祖宗: 毕公高 郡望: 始平郡

分类: 以邑为氏

冯姓起源

冯氏一说来自于姬姓之后,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邑为冯城(今河南荥阳县西),因而得姓。另一说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颖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冯氏。则是汉代左将军,被封为关内侯的冯奉世的后代。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弘农(今可南省)的冯姓,是西魏宁州剌后冯宁的后代;河南(河北)的冯氏,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冯姓繁衍的过程很快,大约到了汉唐时期,其族人就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分布到了现今的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

冯姓名人

历史名人

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冯姓名人是<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田文门下的一名食客,恃才放旷、特立独行的冯欢。还有春秋时郑国的太夫冯简子博学多才,能断大事。战国末期的韩国大将冯亭“不忍卖主之地而食之”,而后来官至秦国丞相的冯去疾,据说就是冯亭的后代。西汉有关内侯冯奉世,东汉有尚书冯豹,辞赋家冯衍。十六国时期有北燕国君冯跋。五代时期的冯道,曾任唐、晋、汉、周诸朝宰相,可算得上显赫异常。明代有“三言二拍”作者冯梦龙,教育家冯惟敏等。清朝末年有著名爱国将领云贵提督冯子材,太平天国领袖南王冯云山。民国有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

冯姓字辈 辈分

广东紫金冯氏辈份 荣(8)华(9)福(10)贵(11)家(12)声(13)振(14)

河南安阳世系字辈 天,上,国,玉,昌,三,大,日,文,明,际,田,元,林,景,成,华,绪,宪,治,振,作,兴,生

江西都昌冯氏 都昌冯氏光绪九年统二十字派(字辈)(八十一世至一百世)

上绍唐都尉 灵芝秀复钟 水流桥建石 山立桂名峰

都昌冯氏再统二十字派(2008年)(一百零一世至一百二十世)

美望越凡境 恒心定浩功 品齐椿冠发 宇健久英聪

派行诗(五律)(81世----120世)

上绍唐都尉 灵芝秀复钟 水流桥建石 山立桂名峰 美望越凡境 恒心定浩功 品齐椿冠发 宇健久英聪

重庆奉节冯姓字辈 赐尔景福,学其茂修,自知佳兆,调济稀求

浙江慈城冯氏字辈 助、庆、千、载、元、亨、利、永、贞、在、中、至、道、舆、世、昌、宁、绍、茂、新、福、应、寿、臻、乾、坤、德、厚、华、岳、昆、仑、广、惠、宏、勋、崇、爱、尚、勤、忠、孝、恭、肃、完、保、性、真>>

谁知道《冯》姓的来历?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编辑本段]冯姓渊源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冯姓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时的冯O,为齐国孟尝君薛文门下食客,曾替薛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薛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 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Z)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

王姓由来和起源如下: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3、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

4、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油坊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05公里处,农历一、六日为集市。有352户,1434人;耕地1329亩。个体商业有烟酒、食品加工。明朝时,北王庄王充德在此开设油坊打油为生,后来,李氏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

柳庄 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13公里处镇政府所在地。有270户,1280人;耕地1176亩,均为水浇地。个体商业有烟酒、食品加工。据传,明朝时因此村多柳树,故村名为柳庄。

刘唐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北东3公里处。有457户,1918人;耕地3700亩,其中水浇地3615亩。有300余人从事建筑业。明朝永乐年间,移民刘迁举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邻近唐家口,故取名刘唐口(唐口含义待考)。

王唐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有204户,942人;耕地1742亩,其中水浇地1680亩。明朝末年,王氏祖先王顺一家由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大王庄迁此定居,因邻近朱唐口,遂取名王唐口。

唐唐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有102户,399人;耕地812亩,均为水浇地。村名沿革见“朱唐口”。

朱唐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有240户,1070人;耕地866亩,其中水浇地766亩。据当地九神庙(今湮灭)记载,此地元4末明初称黄家口。“靖难之役”后,唐氏先祖从江西吉安府龙泉县梅陵十二都迁此,改村名为唐家口,后又有朱氏迁入,村名演变为朱唐家口,后简化为朱唐口。朱唐口唐氏家庭一支向村西移居,另建新村取名小庄里,1949年改称唐唐口。

鲁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东2公里处。有89,391人;有砖厂1座。耕地835亩,其中水浇地753亩。据传,明代以前,村名杨家庙,因祖居杨氏而得名。明“靖难之役”后,杨氏绝;移民鲁宝信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为鲁庄。

柳林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北2公里得。有152户,629人;耕地1227亩,均为水浇地。以农为主,有果园1处,主要。据传柳林建村于明代以前,因村北有一片柳树林而得名。祖居杨氏,始祖杨春,明初,王李氏由山西洪洞到迁此定居,没用旧名至今。

北王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东1公里处。有175户,728人;耕地1186亩,均为水浇地。据传村庄建于明朝以前,世居许、郭、吴三姓,燕王扫北后,三姓绝,王充德、王明德兄弟二人从山东寿光县大王庄迁此定居,定名王家庄,至明中期,因村南边又建一村也名王家庄,遂改名北王庄。

劝礼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有302户,1384人;耕地1509亩,其中水浇地1400亩,盛产蔬菜。明初村东南有一座和尚庙,名草寺。明朝,移民王友中由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坷垃村迁此,依庙取名草庙,后因村临河,屡遭兵患,又北移05公里,取村名中心屯,中心也就是圈子里的意思。据此,民国时改称圈里村,后觉此名欠雅,便谐其音,改为劝礼。

新街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07公里处。有388户,1580人;耕地1543亩,均为水浇地。新街原为油坊村的一部分,俗称南街口。个体商业有烟酒、日杂、饭店、食品加工等。1961年划出油坊村南部分另立一村,取名新街。

马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6公里处。有290户,1229人;耕地1976亩,均为水浇地。故村庄建于明朝以前,土民冯姓,故村名冯家庄。明洪武二十五年马德美一家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迁入,后冯氏举家迁走,马氏便将村名改成马庄。

南王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3公里处,有174户,736人;耕地785亩,均为水浇地。有村办砖厂1座。明初此村名冯家庄。因杨居冯氏而得名。明朝中期,王普忠一家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王迁此定居,后因冯氏绝,王氏遂改村名为王家庄,为区别北边另一王家庄,冠以方位改为南王庄。

后魏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8公里处。有174户,780人;耕地1094亩,其中水浇地。952亩。明代有土民直、崔工居住(村名不详),明永乐初,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魏、张氏,居住点分别称刘头、魏头、张头、总称申合庄,后来魏氏人多,简称后魏。

前魏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8公里处。有227户,1034人;耕地1278亩,均为水浇地,明朝以前,冯氏就在此居住,村名冯家庄。明中期魏,此村合改称前魏。

南李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西25公里处。有181户,789人;耕地954亩,其中水浇地地900亩。据碑文记载,该村原名李家口。200年前李福元从山东胶东半岛迁居劝礼村,到第八世李天生迁居此地,因村临运河,李家便设一渡口,故取名李家口。后人户增多,又以油坊村为标志,改名南李庄。

蔡王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有101户,470人;耕地912亩,其中水浇地849亩。据《五氏族谱》载:明朝中期王彪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定名王庄,当时王氏经常跑临清做生意和临清蔡家胡同蔡尚明为友,后蔡尚明迁来落户,遂改村名蔡王庄。

曲方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有170人,749人;耕地1551亩,其中水浇地1430亩,明朝中期,曲自中、方建礼两家由山西洪洞县一同迁此落户,相邻而居、各自建村,取村名曲家那,方家那。1945年合为一村,名曲方村。

姬姓国  姬姓是黄帝部落的后代。周天子是姓便是姬。《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吴国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鲁国

  鲁国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

邢国

  邢国是周公第四子姬苴的封国,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周成王所封,姬姓,侯爵。《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卫,并与北方燕国遥向呼应。 邢国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国都邢台。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的地域,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管国

  管国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旦摄政后,管叔鲜因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

蔡国

  蔡国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武王死后,周公帅军平叛,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儿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蔡仲。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于吴国边境重地州来(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经五世,于前447年为楚国所灭。蔡国自蔡叔度就国到蔡侯齐被楚国灭,共历25代君主,立国600余年。

曹国

  曹国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国。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由于曹国弱小,后世记载的曹国事迹不多。西周时代,曹国唯一记入史记的大事是前826年曹幽伯被弟弟曹戴伯所杀的事件。进入东周后,曹国再发生内乱。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郕国

  郕国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国。郕,史书又作成、盛,互通。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位置在今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鲁庄公8年(公元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霍国

  霍国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的封国。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帅军平叛,霍叔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前661年被晋国所灭。

卫国

  卫国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国。康叔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卫君角三十三年(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卫立国八百余年,传44君。

沈国

  沈国系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封国。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公元前506年,沈国为蔡国所灭。

毛国

  毛国系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郑的封国。毛国封地在今陕西省岐县、扶风一带。

郜国

  郜国系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国。郜国封地在今山东成武县境内。春秋时,郜国被宋国所灭。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雍国

  雍国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国。雍国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滕国

  滕国系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国。滕国封地在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毕国

  毕国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封国。毕国封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赐,子孙散居各地。

原国

  原国系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国。原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动投降。原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县)。

酆国

  酆国系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国。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封其弟为酆侯。依据《路史·国名纪己》中的解释,以楚国之丰邑,即《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为是,在今陕西山阳县。今本《竹书纪年》记: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绝封。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乱迷逸,被成王废黜绝国的。

郇国

  郇国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诗·曹风下泉》:“郇伯劳之。”《竹书纪年》曰:“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晋国军队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监于郇。”可见,至迟春秋早、中期郇国已被晋所灭。郇地盛产食盐,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召国

  召国系召公amp;#93;在王畿内的封国。召公amp;#93;为周室三公之一。周武王时,召公amp;#93;受封于燕地,但他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则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与周公旦、毕公高一起辅佐天子。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北燕国

  北燕国系召公amp;#93;的封国,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区一带。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燕国在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古魏国

  古魏国系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封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

古韩国

  古韩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河津东北。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邘国

  邘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现为西万镇邘邰村。

晋国

  晋国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制霸中原。

  晋平公时期,形成晋国六卿。昭公之后,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烈公十九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灭亡。

应国

  应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滍阳镇。应国城址在1964年已没入白龟山水库西北隅。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

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杨国

  杨国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郑国

  郑国系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别名奠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魏国

  魏国祖先毕万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晋献公灭古魏国,把它封给毕万,立魏氏。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韩国

  韩国的先人为晋国公族。晋武公把韩原封给曲沃桓叔庶子万,立韩氏。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山东青州有什么特产

有青州柿干、青州蜜桃、青州银瓜、青州山楂、青州敞口山楂、青州柿果、青州辣椒、青州仙客来、云门陈酿酒、青州大椒干、青州柿饼、隆盛糕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