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是姓何的?写事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历史上谁是姓何的?写事迹,第1张

何桢:肇迹庐江,望族之首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有文学才干,作过幽州刺史,弘农太守,最后位至光禄大夫。何桢之子名何龛,魏国后将军;长孙何勖,车骑将军;少孙何恽,豫州刺史。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於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准东晋庐江人曾任散骑侍郎。何澄和何法倪的父亲

何澄东晋庐江人,

澄字季玄,充弟准之第三子。孝武时为秘书郎,转丞,迁秘书监太常中护军,出为冠军将军、吴国内史,徵拜尚书。安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元兴末,卒。义熙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何法倪(女)东晋人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皇后,庐(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生于338年,其父为心地高洁的何准。

何尚之(382~460)字彦德。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婧英(女)南朝南齐人,南齐前废帝萧昭业皇后是庐江郡潜水县人,抚军将军何戢的女儿,母亲是山阴公主。

493年为南齐皇后,死于494年被萧鸾所杀

〖何佟之〗(449-502年)字士威,南朝庐江(今安徽六安东北)人。祖父何劭之,仕宋为员外散骑常侍。父何歆,在齐为奉朝请。佟之自幼好学《三礼》、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钻研经籍,手不释卷,所读《礼》论三百篇,都能大致背出。深受长于校勘古籍的尚书令王俭所推重,起为扬州从事,升为尚书祠部郎。齐明帝建武中,“为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子讲,领丹阳邑中正”。此时步兵校尉刘□、征士吴苞已死,京都大儒,只有佟之而已。南朝重视吉凶礼仪的规定,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都要由他依《礼》裁定,故名重于世。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年间,大杀宗室诸王,臣属人人自危,引起内乱。在此情况下,佟之常常召集儒生讲经论道,全力培养儒士。此时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一带)的雍州刺史萧衍带兵攻入建康,灭齐建梁,进为梁武帝。为巩固其统治。便大兴儒学,以佟之为尚书左丞。由于梁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便今佟之依据《礼》的规定,制定各种有关礼仪的制度,第二年死于位上,时年五十五岁。其所著文章及《礼义》百余篇。在其《戎服会哀议》中,主张穿戎服不能临丧,他举例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百官入临吊唁,都在宫门外脱去戎服,吊唁出外之后,才可穿戎服。在《丧未终不乐议》中,主张丧制不终,不能作乐。指出晋怀帝永嘉元年时,晋惠帝死后,何充对此已早有定议。虽然时代不同,依《礼》也都应如此。齐明帝建武二年,在其《泄哀议》中,提出在致哀时,天子应穿吊服升殿,群臣也同致哀感。哭吊之后,百官到宣德宫拜丧,还要到陵园哭吊,以表达追远敬慕之情。梁武帝天监年间,在其《祭服除绛□仪》中提出,自汉明帝永平二年,下令公卿的祭服要穿绛(大红色)□袜,以绛色为中衣的领和袖上镶边,以此表示赤心奉神的心情。他主张不必再穿绛裤,况且又不是先圣的成法,所以请求朝廷废除。这个建议,便被梁武帝采纳。关于在郊外祭祀所用器席等问题,主张用旧之后方可埋入地下。他在《郊坛器席议》中指出,根据《礼》法,所有祭器用旧则埋,现在用一次便埋入地下,这样不仅浪费,而且也于《礼》不合。其他如《社稷位向议》、《南北郊牲色议》、《景懿迁登新庙车服议》等,他都按《礼》提出自己的主张。其所著《礼义》,有的可在《南齐书·礼志》上、下或在《通典·礼典》中见到。清人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有辑佚。

何昌宇,字俨望,庐江灊人也。父何佟之,太常。 昌宇少而淹厚,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

何敬容(~549) 字国礼。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何尚之,南朝宋庐江�(今庐江西南)人。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丹阳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学,聚生徒,全国名流学者慕名来游,称为南学。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刘�,南朝齐教育家,沛国相(今濉溪西北)人。齐高宗时曾拟任为国子博士,兼总明观祭酒,不就。博通五经,早年聚徒教授,常数十人,以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弟于中有不少名流学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神灭论》的著者范缜曾在其门下多年。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

何尚之父何叔度,义熙中为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入宋为吴郡太守,恭谨谦洁,元嘉八年卒。

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充美容英姿,善能文章。东晋成帝时官任宰相;穆帝二岁即位,因年龄尚小,又与大臣庾冰共辅幼主。充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杜稷为己任。凡所选用提拔,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见《晋书何充传》)

身居高位的何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晋书》「本传」说他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靡费巨亿而不吝惜,而亲友至於贫乏,则无所施遗,因此屡遭获讥於世。这与他的临朝有正,不以私恩为先是一致的。时人阮裕(阮籍族弟)同他开玩笑说:「卿志大宇宙,勇迈千古」。何充不明其意,问其缘故。阮裕解释说:「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同上)意指何充偏心沙门,忽视百姓。然而何充不以为然,一如既往,「持八关斋(注1),结会诵经,终生不倦。」(《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何充」条)

何充於佛教事业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以当权者的身分力主沙门不应向王者敬拜,维护了佛教的独立精神。成帝咸康六年(三四二年),中书监庾冰从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出发,上书提出沙门应当像普遍臣民一样向王者致敬。当时身为尚书令(即宰相)的何充与庾冰辩难,主张沙门不须向王者屈膝跪拜。对此何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反对理由。第一,应当遵从先皇帝的旧制、故事,志当尊重佛教自身的律仪。他说,先祖武帝、明帝以「盛明革命」、「聪圣玄览」而称名,他们并没有要求沙门行屈膝礼,他们尊重沙门的善法,所以我们也不应当强迫沙门改变律仪,破坏佛法。第二,佛教和封建政治并不矛盾,佛教有利於王化,有利於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说:..寻其(佛教)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还说沙门「烧香咒愿,必先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国家隆盛,没有半点虚情或违背,於「王化」只能有利而无害。(以上见《弘明集》卷第十二「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由於何充等人的极力辩护,「沙门向王者致敬」一事终於没有得到实行。

何充的弟弟何准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高尚寡欢,不愿致仕为官。在为兄的影响下,一生「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见《晋书.何准传》)时人谢万把他们兄弟俩与当时同在朝廷的郗愔、郗昙兄弟相比并讥之曰:「二郗谄於道,二何佞於佛」(《晋书何充传》)话虽不扬,却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注释

1.八关斋:「关」是禁戒的意思。「八关斋」也称「八斋戒」,是八种戒行与一种斋法的合称。「八戒」包括不杀、不盗、不*、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不卧高广之床,「一斋」是不过中食。「八关斋」为出家和在家学佛弟子所共同遵守的戒律。(史向前 编著)

何偃

〔公元四一三年至四五八年〕字仲弘,庐江潜人,何尚之中子。生于晋安帝义熙九年,卒于宋武帝大明二年,年四十六岁。州辟仪曹从事。举秀才。元嘉中,位太子中庶子,历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机要,甚得时誉。孝武帝时,迁吏部尚书。与颜竣有隙,心不自安,遂得悸疾。孝武帝遇之厚,倍加治疗,始得瘥。时帝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及卒,帝为之哭伤不已,谥曰靖。偃好谈玄,曾注庄子逍遥篇,与文集十九卷,(《隋志注》作八卷,《两唐书志》作十六卷。此从《隋书志》)并行于世。

何戢(445-482)何偃的儿子,南朝南 齐人,抚军将军,驸马都尉。刘宋山阴公主的丈夫。南齐前废帝萧昭业皇后何婧英 的父亲。

何宪庐江人,南朝南齐时人。字子思,学识渊博,贯古通今,无论是皇家书库的藏书,还是民间散佚的书籍,凡见必读,决不遗漏。

何求,何胤 和何点 是三兄弟,何尚之 的孙子,合成何氏三高

何胤(公元446年—531年),字子季,南朝梁庐江潜(今安徽霍山)人,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何胤好学,从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起家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撰新礼。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和曾任永安太守的其兄何求、曾为太子浩洗马的其弟何点,有感当时南朝政治黑暗,先后辞官归隐,漠视功名富贵,称为“何氏三高”,至今全国何氏宗族许多家庭大门仍贴“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春联。

何胤注百法论一卷,十二门论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诗隐义十卷,毛诗总集六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行于世。

何之元(?一593),字世伯,庐江(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南朝梁代史学家,曾任刺史与太守。著有《梁典》、《陈书》、《文苑英华》等。据江苏武进地方志记载,何之元世居庐江,其父(何)逊定居晋陵德胜门,遂为武进人。何之元好学有才思,受梁司空袁昂器重,历任五官椽、信义令、湘州刺史、中卫府参军等官职,晚年隐居晋陵(今武进何留墅)。当地人很推重这位风雅之士,便将他所住里巷(村落)称为“何墅”,又因位于古代留城附近,遂称何留墅。

何子平

何子平,庐江灊人也。曾祖楷,晋侍中。祖友,会稽王道子骠骑谘议参军。父子先,建安太守。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致其家,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元嘉三十年,元凶弑逆,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子平以凶逆灭理,普天同奋,故废己受职,事宁,自解。又除奉朝请,不就。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值大明末,东士饥荒,继以师旋,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避清凉,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雨日,兄子伯兴采伐茅竹,欲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旌赏。泰始六年,为营冢椁。子平居丧毁甚,困瘠逾久,及至免丧,支体殆不相属。幼持操检,敦厉名行,虽处暗室,如接大宾。学义坚明,处之以默,安贫守善,不求荣进,好退之士,弥以贵之。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

史臣曰: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

何子平居住在会稽,从小就有志向品行,受到乡里人的称赞。扬州征召他任从事史,每月的俸禄是白米,他总是卖掉白米买小米和麦子。有人问他:“这样做得利并不多,何必要这么麻烦呢?”何子平说:“父母在家,不能经常吃到米,我怎忍心独自享用白米。”每当有人送点新鲜的菜肴,如果不能寄到家中,他就不肯接受。母亲本来是偏房,户口注册有违真实,年龄还没到奉养期限,可户口册上的年龄已满八十,何子平只好解职回家奉养。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任州上纲,对他说:“令堂年龄实际上没有八十,关系密切的人和故交都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公家只相信户口册,户籍上的年龄到了,就应当在家奉养父母,怎会允许因为实际年龄未满,随意冒领俸禄。况且回家奉养的要求又切合我个人的心愿。”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向县里求得俸禄,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器重他。回家之后,全身心劳作,来使奉养充足。后来被任命为吴郡海虞县令,所得俸禄只用来奉养母亲一人,妻子儿女不占一丝一毫。有人对他过于节俭表示怀疑,子平说:“俸禄本来就应用在奉养亲人上,而不应用在自己身上。”问的人惭愧地离开了。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去了官职,哀伤过度超过了礼数,每当跺脚痛哭,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何伦字宗道,号东山,明江山(今属浙江省)人,事亲至孝。相传一天晚上有小偷到他家偷东西,他发觉之后也没有声张,在小偷要把他家做饭用的锅偷走时,他这才说:“请你把锅留下,以便我明天早晨能做饭给母亲吃。”小偷很惭愧,就把所偷的东西都还给了他。又有记载说他居丧哀毁逾礼,忌日涕泣如初丧。可以称得上是旧时孝子的典型。此篇凡分孝亲敬长之规、隆师亲友之规、待人接物之规、鞠育教养之规、读书写字之规、出处进退之规、节义勤俭之规、饮食服御之规、量度权衡之规、撑持门户之规、保守身家之规十一类,其下或又分为数条,包括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

何进 - 简明历史传记

何进字遂高,异母女选入宫廷,有宠于灵帝,进受职郎中。继而升虎贲中郎将。光

和年间,何贵人被封为皇后,何进升任侍中,为河南尹。后黄巾起义,何进为大将

军,总镇京师,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革命活动,被封为慎侯。

为张大威望,何进请灵帝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禁军校尉。灵帝驾崩后,蹇硕谋

诛进而立皇子刘协,未果,反被进诛。何进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为己所用。

自此独揽大权。然而何进不纳陈琳之谏,多结外镇军阀,翘首京师,谋诛宦竖。终

于事泄,被张让等先下手为强,遭杀身之祸。

何晏(约193~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纳晏母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姿仪而绝白”,喜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娶魏金乡公主。为人好色,服饰拟於太子,被魏文帝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於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傅嘏说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其主要著作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现在较完整存在的只有《论语集解》。

3162全国何氏统宗谱□□卷

   清康熙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

3163全国庐江何氏家乘不分卷

   (清)何彤翰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庐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3164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易学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3165全国庐江郦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

   民国十年(1921)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

   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

   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3166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

   (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167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3168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3169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

   (清)王芑孙辑

   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3170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3i71江苏宿迁何氏族谱□□卷

   民国十六年(1927)手写本

   江苏宿迁县图

3172江西靖江黄桥迁靖何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姚龙光撰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靖江县影剧公司

   注:谱首修於明初。

3173江苏江都何氏族谱四卷

   (民国)张旭东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4)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郭村镇东进村五一队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间何南溪。

3174江苏秦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何檀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3175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二卷

   (清)何佳琛 何佳琪等纂辑

   清道光十六年(1836)无远堂刊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京江何氏支谱》。

3176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志庆等纂

   清光绪十三年(1887)无达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何森始修於明万历五年。

3177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何恩浩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无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江苏镇江市图(存十三

   卷) 美国

3178江苏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清)何宝箴编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十二册

   上图

3179江苏常州晋陵何氏家乘八卷

   (清)何晋升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尚仪堂钞本 六册

   吉林大学

3180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二卷

   (清)何雍若 何寿安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三高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3181江苏常州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何善培修

   清光绪三年(1877)永富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河北大学

3182江苏常州何氏家乘十三卷

   (清)何国璋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思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吉林大学

3183江西常州晋陵何墅何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何廷望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三十二册

   河北大学

3184江苏常州毘陵何氏家乘八卷

   (民国)何殿瑾 何留成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8)

3185江苏无锡何氏家乘四卷

   (清)何保初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四册

   日本

3186浙江杭州灵山河氏九修族谱一卷

   (清)刘育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木刻本

   江西档

3187浙江杭州巴山何氏十一修族谱一卷

   (清)李其光等撰

   清光绪末年木活宇本 一册

   江西档

   注:记事至光绪二十三年。

3188浙江富阳富春横槎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兆履修 何上宪 何兰台纂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一一7)

3189浙江富阳宁善何氏宗谱二卷

   (清)应步云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庆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3190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何源重修

   清乾隆十六年(1749)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3191浙江萧山河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永介等增修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世恩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3192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何鲲 何培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世恩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3193浙江萧山芹沂何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世恩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3194浙江桐庐桐江高畈义门何氏宗谱六卷

   (民国)何万钟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何德正、何德明首修於明万历二十三年。此

   谱为十七修。

3195浙江馀姚姚江何氏草宗谱不分卷

   手写本 一册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3196浙江鄞县何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3197浙江奉化泉溪何氏宗谱六卷

   民国十四年(1925)手写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198浙江嘉兴何氏支谱不分卷

   (清)何廷模等辑

   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又名《何氏宗谱》。

3199浙江嘉兴何氏家谱不分卷

   (清)何曾禧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3200浙江安吉何氏宗谱五卷

   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县文管

3201浙江绍兴续修家山何氏车门里宗谱一卷

   (清)方以浩纂辑

   清雍正八年(1730)福庐堂木活字本 一册

   历史所

3202浙江绍兴山阴峡山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卷附世系略一卷

   (清)何经文重修 何煟补

   清乾隆十五年(1750)序刊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3203浙江绍兴崃山何氏三修续谱四卷首二卷

   (清)何士祁 何十基纂修 何凤仪抄录

   清光绪九年(1883)手写本 四册

   历史所

3204浙江绍兴峡山何氏六房谱十四卷

   (清)何士基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205浙江绍兴会稽何家 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宽纂辑

   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四年,此为据乾隆续修

   本所抄。仅有世系。

3206浙江绍兴山阴何氏私乘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07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旺等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福庆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雍正八年,此为三修。

3208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胜茂等重编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三册

   四川图

3209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荣烈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1907)缵绪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210浙江诸暨暨阳家山何氏宗谱四卷

   (民国)何顺富修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3211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均等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仁义堂活字本

   北图 吉林大学

32l2浙江诸暨暨阳西何何氏宗谱十八卷

   (清)何学安 何学均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3213浙江诸暨暨阳金岭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鹤皋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清源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214浙江诸暨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成定修

   清宣统三年(1911)清源堂刊本 八册

   科图

3215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真海 何祯贤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麟趾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雍正九年。

3216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八卷

   (民国)何长定 何章照等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麟趾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雍正九年。

3217浙江诸暨暨阳佳山何氏宗谱十卷

   (民国)何锡龄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缵绪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3218浙江诸暨暨阳和 何氏宗谱□□卷

   (民国)何志翰修 何梦蛟纂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2)

3219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八卷

   (清)何洵 何简等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1754)钞本 三册

   浙江图

3220浙江上虞崧里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何溪纂修 何允升主修

   清道光三年(1823)庆远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3221浙江上虞崧镇何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何立道 何其良修

   民国十年(1921)庐远堂木刻本 十二册

   北图(二部)历史所 北京大学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

3222浙江新昌何氏宗谱十卷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4一7、9、10)

3223浙江兰溪莲湖何氏宗谱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厚仁乡(共四部,一部完整、三部残)

3224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七卷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清圹

3225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十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

3226浙江兰溪何氏宗谱六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材乡(缺卷5、6)

3227浙江兰溪芦江何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官圹乡(缺三册)

3228浙江兰溪何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福良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范宅

3229浙江永康双泉何氏特祠宗谱□□卷

   (民国)吴从周写本曲 陈松龈校正

   民国十一年(1922)永邑徐正心堂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2、5)

3230浙江东阳庐江郡何氏桓松宗谱八卷

   民国十五年村(1926)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古光乡(存卷1、8)

   注:始修於清康熙十一年。

3231浙江东阳何氏第三十三次修谱纪念刊不分

   卷

   (民国)何绍韩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影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232浙江义乌西金何氏宗谱二卷

   (民国)何道潮总理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何永照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六年。

3233浙江常山縤溪何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何士鼎 何士谦等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何家村

   注:何宋文、何宋秀首修於宋德佑二年。

3234浙江临海何氏宗谱一卷

   (清)何其绕修 郭性 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修 道光十七年(1837)

   续修 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问有何氏後人墨字添注後生人物,纪年至清

   光绪二十年。

3235浙江临海台洲栅浦郡城何氏宗谱□□卷

   (清)何奏箎纂

   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

   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及艺文等四册)

   注:何宽创修於明万历间。

3236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

   (清)何维楷 何维栋纂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3237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注:散居凤阳、定远、怀远等地。

3238安徽无为何氏宗谱四卷

   (清)何 编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四册

   安徽博

3239安徽庐江何氏宗谱□□卷

   (清)何秀倬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钞本 四册

   科图

一世祖:允公,字子信。系韩国王室贵族,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安王被俘。允公携妻儿逃跑至安徽省庐江县。摆渡时,遇秦吏诘问姓氏,指河为姓,幸免于难。为何姓始祖。生二子:长子隆、次子冉。

二世祖:隆公,字子孟。秦灭韩后随允公外逃。

三世祖:骘公,字雍佰 生子:信。

四世祖:信公,字亚仲。汉惠帝四年庚戌岁(公元前191年)举孝廉。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因参与诛吕有功封县尹。汗文帝时封车骑都尉,后升为河江太守。妣王氏封都夫人。生二子:长王咸,次庶。

五世祖:庶公,字自修。生于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妣王氏,继妣赵氏,生五子:赞、成、大、业、是。兄弟五人均为郡吏。

六世祖:成公,字佰爰。生于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汉文帝丙子岁(公元前165年),十七岁举贤良,擢升博士员。汉景帝丁亥岁(公元前154年)拜江都王相。汉武帝建元四年甲辰岁(公元前137年)拜治粟都尉。死后赠安都侯。妣左氏,继妣张氏,生一子:果。

七世祖:果公,字长盂。汉武帝元光丁未岁(公元前134年)策授博士。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车骑将军。汉昭帝四年(公元前83年)拜太中大夫,封平阳侯。妣肖氏,继妣张氏,生三子:金干、承干、比干。

八世祖:比干公,字少卿。汉武帝时任廷尉,办案公道,济活者数以千计,狱无冤囚,深受群众拥护,后迁丹阳都尉。妣张氏,继妣黄氏,共生十子:玉、金、欣、寿、逸、尚、元、诏、统、武。

九世祖:寿公,比干公第四子。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前49年间)任大司农,蜀都太守。生子:武、显、竞、戬。

十世祖:显公,寿公次子。任京辅都尉,居蜀郡郫县。生子:鄢。

十一世:鄢公。汉光禄大夫。居陕西平阳。生子:宠。

十二世:宠公。济南都尉,汉光武帝建成十三年(公元37年)进爵平始侯。生子:敞。

十三世:敞公,字文高。曾任侍御史,汉章帝时为汝南太守、尚书,汉和帝时为御史大夫,五官中郎将。敞公为官清廉,不畏横势,敢谏争。东汉和帝时(公元89年)幼主临朝,敞公敢于匡正纲纪,京师称其正。生子:豹。

十四世:豹公。东汉时任少府,迁任城之樊邑(今山东省济守县内)生一子:休。

十五世:休公,字邵公。生于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灵帝时为谏议大夫。精研《六经》、作《春秋解诂》、注《孝经》、《论语》、又以《春秋》校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又与其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世称《公羊》为《何氏学》。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逝世,终年五十四岁。生二子:晏、昌。

十六世:昌公(三国时人,事迹不详)生子:桢。

十七世:桢公,字元千。魏明帝太和(公元227年-232年)初征授尚书,入晋为光禄大夫,幽州刺史,由任城迁居潜山(今安徽省潜山县)生三子:恽、勖、龛。

十八世:恽公。晋武帝时(公元265-290年),官至豫州刺史丞相,生二子:睿、曾。

十九世:睿公。晋朝时安丰太守,生子:充、准。充为骠骑将军,累迁尚书令,辅幼王正色,谥文穆。

二十世:准公,字幼道。妣吴氏,其女为东晋穆帝(公元345-361年)皇后。准公不应仕,唯修佛塔,诵经念佛。追赠光禄大夫,封晋兴侯。生三子:淡,放,澄。

二十一世:琰 公,妣黄氏。曾任南康太守。生二子:元度、叔度。

二十二世:叔度公:妣袁氏。曾任大常卿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生子:佟之

二十三世:佟之公;妣郭氏。官任骠骑司马迁兵部尚书左丞。生子三:昌寓、朝隐、朝晦。

二十四世:昌寓公。官任吏部尚书,生子:敬蓉。

二十五世壕慈毓e钍稀9偃卫舨可惺椋樱褐SPAN lang=EN-US>

二十六世:之元公。南北朝时,历事南朝的“梁”,“陈”二朝,幼好学,有才思,梁武帝肖衍曾予召见,后任杨州议从事史,转主簿,信义令,安西刑狱参军,景候乱时,任南梁州刺吏,北巴西太守。梁敬帝册为司空府咨议参军,领记室,后为中书侍朗,陈朝宣帝大建八年(公元576年)为陈中府功曹参军。后迁咨议参军。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军攻陷京城建康,之元公乃移居常州之晋陵县(今江苏省武进县)居住。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家中逝世。生子:伯典。

二十七世:伯典公。居晋陵;(今江苏武进县板乡何墅村),生子:焕、炯。

二十八世:焕公。以母疾疾弃官。时值隋末乱世,客居阆川(今四川)唐时由国子起家,官至刺吏。生子:原粹。

二十九世:原粹公。客阆川;从虞世南学成而归,值母丧结庐守墓,极尽人之孝。人称“何氏世孝”。生子:昌期、昌运、昌浩。

三十世:昌期公。寄籍山阳。 唐玄宗时以武功拜千牛卫将军,与杜甫交善,有《游将军山林》之作。生子:邕、凯。

三十一世:邕公。以母赐第居长安,应诏入大学。唐肃宗时任少府与杜甫友善。种桤树数百株于和川官邸,不二、三年成林,时值岁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而邕独无虞,生子:蕃。

三十二世:蕃公。和川人,尊母至孝,每岁一归省亲,不许间二。朝居大学士,生子:坚。

三十三世:坚公。与韩愈友善。生子:弘恭、弘俊、弘伦。

三十四世:弘伦公。生子:继源。

三十五世:继源公。字清煌。妣黄氏。生于唐宪宗天佑丁亥年(公元807年)殁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年(844)生子:坚文。

三十六世:坚文公,即千十郎。妣朱氏,生四子: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

三十七世:坚文之子大郎。讳禀。字伯一郎。科名一郎。赐进士文林郎。任神福建宁化县尹。原籍江南庐州府庐江县。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壬子岁三月十九日。殁于宋太宗淳化三年辰岁(公元992年)享寿一百零一岁。原葬岩前,后葬冷洋。

妣颜氏,生于唐昭宗在顺辛亥年(公元891)四月初八,殁于北宋太宗大平三年戊寅岁(公元928年)十月十三日。同夫葬。生子二,福郎、二郎。

继黄氏。称大娘,诰封宜人。生于乾宁元年(公元894)十月初九。殁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十二月十八日,享寿一百零二岁。葬岩朝湖塘。迁葬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罗裙铺地形。生子五:三郎、四郎、五郎、六郎、八郎。(注:福建武平县象洞何氏族谱(九六年版)载:黄氏祖妣卒于宋太宗大平兴国四年,享寿86年。葬在武平岩前磊埔乡,回龙岸艮山兼丑。原墓碑:庐江何氏墓。明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重修,墓碑是:庐江何母黄氏墓。清康熙壬子岁冬月再修。当地人的孝证应更可信。因此以下黄母所生子女均采信该谱所载内容,与我们的老谱有所出入)。

继邓氏,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岁(公元895)八月十八日,殁于后周太祖显德甲寅年(公元954年)六十三,与夫同葬。生子三:长七郎、次九郎、三十郎。

最早的何姓家乘谱牒,就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 3卷本的《何氏家传》。其次还有原本2卷,唐代时仅存l卷的《庐江七贤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2卷本的《何妥家传》。但这些家谱族牒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何姓家谱,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国内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 何姓迁徙分布 何姓迁徙史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何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姓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 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第三,外迁245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157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109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89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86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80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60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41支次。 在何姓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台的111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两省共133支次。 何姓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宁、吉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入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严日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清代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万群,到处络不绝。”。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姓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姓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参考: http://www3liancom/zl/114/09/0901/286810208html

历史上谁是姓何的?写事迹

何桢:肇迹庐江,望族之首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有文学才干,作过幽州刺史,弘农太守,最后位至光禄大夫。何桢之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