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麦加天房里的悬石真的是悬空的吗,那里可以找到资料或图片证明?
麦加天房里的不是悬石,是玄石,玄就是黑, 那是一块黑色的陨石,镶嵌在天房墙壁上。
耶路撒冷有块悬石,相传是穆罕默德登宵时踩过的,这块石头很大,仅仅是名叫“悬石”而已,并不是在空中悬着,这块石头就在圣石清真寺(也叫金顶清真寺),每年有不计其数的信徒和游客去参观,国内有个叫马勇的伊玛目还写了游记,里面说得清清楚楚悬石是在地上的并没有悬在半空。
扩展资料:
黑石
黑石,为克尔白东南角墙上镶嵌的一块微红泛褐色的陨石,是麦加禁寺内的圣迹之一。
中文又译为玄石,“玄”就是黑色的意思。但这种较文言的翻译容易让人误解,认为玄石就是“玄妙的石头”,因此“黑石”是更明确的翻译。
黑石直径约30厘米,呈光滑不规则的椭圆形,上面有一些红色斑点和**波纹,并有一道因被击打而形成的接缝裂痕,用一道宽0.1米的银箍箍着。
21世纪的黑石并不是完整的一块石头,黑石在中世纪的时候遭到损毁而碎裂成好几块,黑石碎块由银框固定住,而银框由银制钉子加以钉牢。
有些较虔诚的穆斯林主张为了保护黑石,黑石应该尽量避免让群众接触到。
参考资料:
随着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名宇航员也在四月中旬安全返回地球。当他们被工作人员抬出返回舱时,所有人都对三位航天英雄抱有最诚挚的敬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两次上天的 太空“老将”翟志刚 。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
按照正常飞行员的职业寿命,已经56岁的翟志刚应该早就退休了,为何还会工作在一线呢?
作为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总指令长,需要带领两位宇航员在为期180天的太空旅行中完成三次出舱任务。而如果说起中国出舱任务经验足够丰富的宇航员,那就非翟志刚莫属了,因此,翟志刚是不二之选。
而早在2008年,翟志刚搭乘神舟七号飞上太空时,他就已经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身体素质、过硬的抗压能力、以及丰富的航天经验,并成为“ 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
之后他在接受总台采访,谈及“太空漫步”时,还风趣幽默地说:“ 好像有人在我屁股上踢了一脚,人悬起来了。地球也在空中悬着,真怕它飘跑了 ”
那么,在宇宙中遨游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翟志刚第一次进入宇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选他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伴随着指挥中心的倒计时,神舟七号载人火箭成功冲入云霄,奔赴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星辰宇宙。
这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与之前杨利伟的任务不同,这三位宇航员中,翟志刚和刘伯明要完成 在宇宙中出舱、实现“太空漫步” 的任务。
如果此次任务完成了,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实现宇航员出舱作业的国家。
本次出舱任务是现场直播的,世界各国都在见证这一 历史 性的时刻。 身为这次直播的“主角”,翟志刚的压力自然是有的,不过经过长年的训练,翟志刚的心理素质早已经如磐石一样坚硬,他与刘伯明心中只有完成任务这一个目标。
根据翟志刚后来在采访中所描述的, “太空漫步”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 。在舱门打开走进宇宙的一瞬间,翟志刚感觉身后有人狠狠地踹了他一脚,随后整个人就飘浮在宇宙中,感觉自己与世间的一切都隔离了,没有任何束缚。
那一瞬间,他感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出舱以后,翟志刚仰头望去,只见蓝色的“天空”伴随着变幻莫测的云朵,这让他感觉自己仿佛还在地球上。
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头顶的蔚蓝并不是天空,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一片厚重而又美丽的蓝色,其实是海洋。
翟志刚和刘伯明第一次以这样的视角俯瞰整个地球,心中的滋味自然不可描述。那种浩瀚的美丽,可不是用一般的词语可以形容的,即使是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也无法记录肉眼所看见的美丽。
兴奋、紧张、使命感,这些情绪在一瞬间涌上翟志刚的心头。
16时44分,翟志刚抓住舱外的扶手,右手挥舞着中国国旗,沉着地说出了足以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上的八个字: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此时,在地球上,亿万人看到了翟志刚在太空中挥舞着五星红旗的画面 。伴随地球指挥部的掌声,翟志刚与刘伯明顺利完成了19分钟的出舱飞行任务。在这19分钟内,翟志刚行走了9125公里,相当于半个地球的路程,成为了中国 历史 上“行走速度最快”的人。
随后翟志刚又说,出舱的训练早在地球演练过无数次,各种风险与紧急情况都已经经历过了,所以即使这次真的在太空中飘游,身体上感觉也没有和日常训练中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就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演练罢了。
在我们大众视角,翟志刚的出舱太空旅行是无比顺利的,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然而在神舟七号返回后,根据翟志刚与刘伯明的描述,大家才知道第一次出舱任务是如此惊险,而当时的翟志刚与刘伯明,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那么,“太空漫步”成功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9月27日下午,翟志刚开始执行出舱任务。
虽然在正式航天飞行前,翟志刚与刘伯明已经提前做过无数次演练,神舟七号的建造任务也已经十分精密,但在真正出舱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13:33分,翟志刚与刘伯明穿好“飞天”宇航服,走出日常生活的轨道舱,来到离外部最近的气闸舱。在出舱执行任务之前,他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舱门泄压。
由于人类生活在大气压下,面对几乎没有气压的宇宙,两个环境的转变需要经历一次过度。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舱内与外界联通,从而变成恒定的气压。
但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在当时却让两位宇航员犯了难。
神舟七号的舱门采用的是内拉式结构,宇航员需要向后拉才能将舱门打开。由于舱内外有明显的压强差,舱内气体牢牢顶住了舱门,哪怕翟志刚用浑身的力气将舱门向后拉,舱门也依旧纹丝不动。
此时总部给二人两个选择:
一是想办法打开舱门,但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
二是放弃出舱任务,当然这也意味着神舟七号的太空任务彻底失败。
此时的翟志刚五味杂陈,在他心里,他不希望此次任务还没有开始就宣告失败。他的不甘心与身为指令长的责任感,让他毅然决然作出第一个选择。
于是翟志刚告诉刘伯明,把撬棍拿来,他打算用自己的力量硬生生把舱门撬开。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因为一旦撬开的裂缝给舱门带来不可逆的变形,那么飞船舱内的气密性就会彻底消失,这会给神舟七号接下来的飞行带来更多未知的灾难。但刘伯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听从了翟志刚的指示,从身后的工具箱内拿出了撬棍,递给了翟志刚。
之后,翟志刚经过几次努力,终于将舱门撬出了一丝丝小缝。舱内的空气鱼贯而出,很快,舱内舱外的气压也趋近于平衡,舱门也就可以顺利打开了。
幸运的是,撬棍并没有对舱门造成任何损害,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继续完成任务了。
就在翟志刚和刘伯明刚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舱内警报再一次响起。
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是世界航天 历史 上第一次出现的问题——火灾。
由于翟志刚与刘伯明已经准备出舱,也不知道火灾的根源究竟是哪里。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了火灾的发源地在哪里,凭三名宇航员的微薄之力,也不可能及时把火扑灭。因此,在这个时候出现火灾警告,就如同给三位宇航员判了死刑。
此时的翟志刚大脑一片空白,即使在地球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但当牺牲就在他的眼前时,也是会有些许的紧张与惶恐的。
但是翟志刚毕竟是中国最优秀的航天飞行员,他的心理素质非常硬,在短时间内,他冷静地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他请求指挥部直播继续,出舱任务正常进行 。
接着,翟志刚不假思索地迈出了出舱的第一步,尽可能用全身心体验在太空遨游的美妙感受,至少这样不会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与此同时,在翟志刚出舱后,第一时间拿起了五星红旗。
按照正常的流程,五星红旗是要在宇航员返舱之前拿出来的。可是翟志刚打算先拿出五星红旗,让世界都看到中国的航天成就。 他希望让世人看到,中国的航天梦,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即使他们牺牲了,也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的骄傲 。
出舱任务顺利地进行着,伴随着火警的持续警报声。
然而未知的灾难一直没有到来,飞船也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的状况,直到翟志刚与刘伯明顺利返回舱内,也始终没有搞明白究竟是哪里着火了。
在神舟七号返航后的数据调查中,才公开了火警警报的答案。原来神舟七号没有发生任何火灾,只是翟志刚在撬舱门的时候,火警出现了误报。负责舱内调度的景海鹏也没有发现神舟七号的异常,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面对世界 历史 上仅此一例的突发事件,翟志刚的冷静与沉稳也是世界宇航员的楷模。而他果断勇敢的一系列决定,不仅让三名宇航员功成名就,而且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积攒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后来,中国航天工作也因为神舟七号的突发情况作出了诸多改进。
首先是飞船构造,在宇宙中打开舱门非常复杂困难,单靠宇航员的臂力很难打开舱门,于是中国航天研究员对下一代飞行器的舱门作出了诸多优化,之后的宇航员做出舱任务时,再也不会因为打不开舱门而犯愁了。
其次,翟志刚的个人表现也让国家对宇航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点说,这次翟志刚可以撬开舱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翟志刚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惊人的臂力让舱门成功被撬开。
于是,中国航天员训练在此之后改变了训练标准,要求宇航员的上肢力量必须达到运动员的水准,而且是划艇、拳击这样对上肢力量要求特别高的运动员。
最后,作为一名指挥员,翟志刚是非常合格的,他给祖国交出了超于满分的答卷,这也对中国之后的宇航员心理素质训练提供了蓝本。 在未来的宇航员训练中,心理素质成为了航天员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指标。
而强大的身体素质、沉稳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航天经验,这三个优势让翟志刚很快获得第二次任务,那就是 在2021年伴随神舟十三号再次出征宇宙,并担任指令长。
指令长拥有如此强大的综合素质,这也给神舟十三号的另外两名航天员——王亚平和叶光富一颗定心丸,能够保证顺利完成任务。
所以,即使翟志刚今年已经56岁,但他仍然奋斗在一线,他的能力是实至名归的,也是两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最称职的指令长。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国家要训练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宇航员也要进行无比严苛的训练,这种训练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
除了正常的体能训练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水下失重训练与离心旋转训练。
在中国航天院的离心机中,有一个红色按钮,这是当训练人员感到身体不适时,可以临时停止装置运作的按钮。根据王亚平的描述,从中国航天工程发展以来,中国航天员没有一个人主动按下这个红色按钮。
此外,训练还有很多,诸如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进行的野外生存训练、以及各种心理素质的考验,让中国航天员的训练更加艰巨与“硬核”。
有人说,在太空中漫步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体验,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种奇妙的体验背后是无数的心酸与汗水。
最后,对所有航天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因为有他们在,中国才可以将星辰大海从梦中拉入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他们在,人类对太空的 探索 才会永远没有边际、永远没有尽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悬”“玄”的悬空寺
又到晋北,再到山西省涞源县北岳恒山金龙峡谷中的悬空寺,欣赏先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感受醉心的艺术美感。
悬空寺,顾名思义悬在空中。山寺悬挂在峡谷西峰翠屏山岩壁间,由南、北楼及长桥构成。其中,最初北楼殿阁底部,距离下方河谷约90米,相当于30层楼高,如今虽然淤积,也有58米。南、北楼殿底高差近6米,最初北楼殿阁底部居下方河谷也有80余米。与常见道场佛地“依山傍水、居峰独尊”的惯例不同。
可是,当身处金龙峡谷之中,特别是朝阳斜照山寺时,环视周遭,不禁由衷赞叹先人选址的巧妙。金龙峡,恒山西南大峡谷,蜿蜒弯曲,时宽时窄。山寺所在之处,西峰翠屏山、东峰天峰岭,相互拱手,后退几步,山谷变宽而成葫芦状,减缓了峡谷水流的速度,降低水位,减少山洪的侵袭。而峡谷间的桑干河二级支流“唐峪河”,常年流水,为干旱的峡谷带来甘露,河道旁、峭壁间,茂盛生长的绿植,固结了摇摇欲坠的风化岩块。而流水带来的水汽,氤氲山寺的木质材料,材料保持一定湿度而不枯裂失能。更绝妙的是,山寺并不是建在山麓,而是悬挂于西峰悬崖石窟中。在此,西峰翠屏山向东探身成鹰嘴状,构成巨大的自然石窟。突出的岩石如伞,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风雨,雨水顺着凸出岩石,滴到峰麓,保护山寺不被流水侵蚀。然而,山寺足够高,东来的朝阳,每天可停留石窟3个小时,虽然短暂,但作用巨大,既调节石窟的温度、湿度,又未造成日光侵蚀,延缓风化,让山寺完好保留到今天。
站在浮桥边,眺望悬空寺,由衷敬佩先人工匠精神,脑海里不断回放先人建筑山寺的场景。翠屏峰半山腰处,并非直上直下,而是天然的凹进岩窟,放在如今,也是建筑禁地。然而,智慧先人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建成山寺,堪称奇迹。首先,工匠们从西峰高处悬索而下,利用工具扩大凹槽,凿出施工平台,再在平台壁上凿出石孔,石孔内大外小,深达数米。然后,选用经桐油长时间浸泡的铁杉木作为木梁,可防腐防潮,且坚硬无比。在木梁入硐的一头,预先打上楔子,木材插入石孔,楔子将木梁撑开,恰好卡在内大外小的石孔内,等同于现代的“膨胀螺丝”。木梁长度三分之二深入山体,每根可以承受数吨重量,27根木梁与岩石嵌为一体,形成27组“着力点”,也就是今天科学术语“悬(臂)梁”。
有了着力点,工匠开始造“乾坤”。悬梁之下,配以30根梁下立木,抵挡偶然小荷载,形成科学称之的“超静定结构”。悬梁之上,架设卷扬设备,吊运河谷山麓的建筑材料。架设横梁或立柱,再搭次级梁、枋,利用榫卯梁架组合,搭积木似地层层垛堞而成框架。顺着框架,盖屋顶,安门窗,连栏杆,建成层层殿阁。在殿阁内部,工匠们向山体一侧继续挖掘出石窟,窟连殿,殿连窟,木结构的高空摩崖建筑就建成了。殿阁之间,用栈道连接,后世加建为上下两层栈道,形成一个闭环。行走其上,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有如攀登天梯。无论殿阁内部连结,还是殿阁间联系,无一颗钉子,无一根绳子,完全靠榫卯连结。山寺足够的结构强度与合理的构件间位移,消减无数来历不明的破坏力,挺过了一次次灾害。1695年,山西临汾发生8级地震,相距不远、全木质结构、看似飘摇的悬空寺,竟安然无恙、毫发未损!
拾级而上,穿行悬空寺,由衷佩服先人精妙的技法。悬空寺建筑面积仅仅1525平方米,可有大小房屋40间。南楼位置最低,地处进寺山门附近,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纯阳宫(吕祖庙),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官殿是悬空寺内面积最大的殿,现供于殿内的塑像为明代泥塑,泥塑最高约2米,为寺内最大塑像,左右为侍女和老少臣子以及天蓬元帅、龟蛇二将。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及为民解厄的水官。雷音殿,位于南楼最高处,取“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声音如雷鸣般响亮”之意。
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长线桥将庙宇、楼阁等景观连在一起,奇幻、奇险、奇巧!
北楼位置最高,三层,长约7米,宽约4米。五佛殿位于最低层,因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在最上层,也是悬空寺最高处。三座塑像一字排开,居中为释迦牟尼,左边孔子,右边老子。三位始祖共聚一堂,极为罕见,显示了人们“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美好愿望。
因此,悬空寺不是最早名称“玄空阁”道家表意,也不是现名“悬空寺”暗指的佛家寺院,而是儒释道皆尊的“三教寺”,是当时民族交融、思想碰撞的结晶。悬空寺建于1500余年前的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间,正值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氏自草原南下,在北方建立北魏王朝,疆域直抵黄河以南。初,建都四面山地环绕、峰岭交错的山西大同盆地北部城市平城(大同),以两条交通要道控制中原。其一纵贯山西,南抵并州(太原),其二凿穿南部恒山,连接华北平原。至今,悬空寺附近山崖上,还留有北魏栈道遗迹(崖洞)。物资、人员、宗教汇聚平城,各种思潮、各路人马难免交流碰撞、交融,甚至排斥、贬损。也许是难以选择,皇帝与贵族的信仰,左右摇摆。在道教影响下,修建大量道教庙宇,在国都修建五层高的天师道场,由国家祭祀的岳庙,矗立于恒山主峰(恒山北岳寝宫)。在佛教影响下,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在敦煌扩建莫高窟,且南下中原时,还把开凿石窟风潮带到了洛阳,形成龙门石窟,中国的三大石窟都与北魏密切相关。佛、道二教,争夺信众,皇帝贵族左右为难。于是,修建满足各方寺庙,成为当时的一种思潮,人们期待新的寺庙有特别之处、特别的效果,引得人们特别地崇敬。
南北朝新天师道(北天师道)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国师”寇谦之(公元365-448),虽为道家之人,也有此意。公元398年,其仙逝前留下遗训:建一座空中寺院,“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人们登寺,可忘却人世间烦恼,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自此后的四十三年间,其弟子多方筹资筹物、精心选址设计,将陶宏景(公元456-540年)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玄空阁”中,构思超出常人智慧。后人为示庄重,改名悬空寺。
三教殿,建在寺院最高处,既是期盼,也是理想。佛祖释迦牟尼居中,慈和安详。儒家始祖孔子居左,微笑谦恭。道教鼻祖老子居右,清高豁达。释道儒,同殿说法,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道家“无量度人”的思维,以及佛教“普渡众生”的愿望,为化解世间纷扰矛盾指点迷津,绘就人间和天上“大同”的画面,契合了各阶级、阶层憧憬,因而为后世人尊崇。因此,山寺虽处兵家必争之地,经过数次“灭佛抑道”,不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心声。
也许就是这种建寺的初心和愿望,化身成悬空寺独特的建筑、艺术美。
悬空寺的美,和谐、自然,是天工之作。悬空寺建筑群和岩石融为一体,仿佛都是从绝壁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赭红色的山寺如一幅棱角分明的浮雕,镶嵌离地数十米的石崖间,与向南倾伏的岩石纹理层面基本一致。数亿年的岩石增加了山寺的厚重,精巧的山寺给冰冷的岩石赋予生命。山寺因岩石而有了坚韧,岩石因山寺有了精神。于是,恒山的峭壁上就有一幅水墨丹青:灰黄崖面为背景,寺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绿植点缀,妙意无穷。而微微北翘的山寺,与向北扬起的岩层、向北攀爬的绿色植物条带,像一只凌空欲飞的大雁,直插云天。因此,徐霞客赞称:“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在人们心目中,就有“公输天巧”“绝壁层楼”“空中色相”之说。
悬空寺的美,悬念、精彩,是科学力作。27根直径50公分左右的横梁。横梁下面竖着30根碗口粗的立木,长度不一,最长的约十几米,分成三组,支撑着两个楼阁和栈道。远远望去,立木如细细的马尾,于是就有俗语“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27根细长的悬梁藏身于殿底,若隐若现,瞭望者少不了寻找,以宽即将登临山寺的心。30根细长的原木立于寺侧,摇摇晃晃,登临者轻推原木,原木竟然能够移动!看似受力、且寄予厚望的立木,仅仅是补充,而非承重必须,原本平静的心情,瞬间崩溃,顿感自己处在即将下坠的半空中!寺上方,高耸入云的危崖,棱角分明的褐**岩壁,一点点向空中延伸探头,横生出数分壮美。寺下方,惊险深隧的深谷,岩壁间的缕缕绿植,一点点向山脚蔓延,平添了几分静美。难怪李白到此题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并乘着酒兴,在“壮观”题字之“壮”字多写一点!
悬空寺的美,奇特、玄妙,是梦幻之作。赭红色的楼宇殿阁,藏身于岩缝中,定睛看是楼,恍眼看似是岩洞中镌刻的岁月印痕。灰黑的栈道与岩石纹理一致,望远镜中拉近看石木可分,裸眼远望融为一体,分不清是栈道还是岩面。生长于岩缝中的绿植,或宽成带,或窄成线,或稀疏兀立,或密密成林,但无一例外地沿着岩石伸展方向看齐。而灰**的灰岩岩壁,也不单调,或层厚过殿高,或层薄如书页,层层叠叠,如一本似开未开的线装书,而悬空寺则是其展露的一副插图。穿过山峰投射到岩壁的阳光,有如聚光灯带,清晰照亮一条从人间到天空的秘道:潺潺的流水河流,生机勃勃的山麓,逐渐攀升的石阶,玲珑剔透的楼阁,险峻陡峭的栈道,耸立岩间的殿宇,高悬天空的崖顶,宽约指缝的蓝天,缓缓飞过的白云。正如明朝董学所言:“一宿悬空寺,浑忘万事切。塌高人影绝,山静水声号。明灯心觉悟,清磐逐尘浇。”恍如“云边觉岸”“腾云皈梦”,恰如寇谦之先生遗言所愿。
是的,一个心愿,建成一座山寺,寄托无数人的祈盼。一批工匠,琢磨一件瑰宝,引来无数人的膜拜。悬空寺不但给人科学启示和艺术享受,还将人带入梦幻的异境!
二〇二〇年十月
余秋雨 雪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山居笔记> 酣睡在寒风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记忆里晃动。
那时学校由造反派执掌,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体师生必须出操。其实当时学校早已停课,出完操后什么事也没有了,大家都作鸟兽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体验掌权威仪的唯一机会。
老师们都是惊弓之鸟,不能不去;像我们这批曾经对抗过造反派、现在已成瓮中鳖而家里又有很多麻烦事的学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几个自称“逍遥派”的同学坚持不出操,任凭高间喇叭千呼万唤依然蒙头睡觉。这很损造反派的脸面,于是在一次会上决定,明天早晨,把这几个人连床抬到操场上示众。
第二天果然照此办理,严冬清晨的操场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着几张耸着被窝的床出来了。造反派们一阵喧笑,出操的师生们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难道强迫这些“逍遥派”当众钻出被窝穿衣起床?如果这样做他们也太排场了,简直就像老爷一样。于是造反派头头下令,“就让他们这样躺着示众!”但蒙头大睡算什么示众呢?我们边上操边看着这些床,这边是凛冽的寒风,那边是温暖的被窝,真是让人羡慕死了。造反派头头似乎也觉得情景不对,只得再下一个命令:“示众结束,抬回去!”那些温暖的被窝又乐颠颠地被抬回去了。后来据抬的同学抱怨,这些被抬进抬出的人中,至少有两个从头至尾没有醒过。
由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众,只是发难者单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众者没有这种感觉,那很可能是一个享受。世间的惩罚可分直接伤害和名誉羞辱两种,对前者无可奈何,而对后者,地实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个人要实现对另一个人的名誉羞辱,需要依赖许多复杂条件,当这些条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难真正达到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常受围攻的人名誉未倒,而那些批判专家劳苦半辈子都未能为自己争来任何好名誉的原因了。
让他们站在寒风中慷慨激昂吧,我们自有温暖的被窝,乐得酣睡。抬来抬去,抬进抬出,辛苦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
余秋雨经典散文:道士塔、阳关雪、信客、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三峡、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天涯故事、乡关何处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被大家熟知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了,我们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文景观感到惊叹。尤其是那些有着异域风情的文化,真的让人感觉非常的震撼。大家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呢?
我要给大家说到这个地方,是位于斯里兰卡的一座神秘古城,它的名字叫锡吉里耶。这里的壁画可以说非常有名,也是斯里兰卡历史上唯一流传下来的非宗教题材壁画,甚至与柬埔寨的吴哥窟齐名。这座古城的位置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将近沉睡了千年之后,才在19世纪被一个英国探险家发现。
这个国家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并且还盛产宝石,一直被称为“世界上第五大宝石出口国”。不过更吸引游客的是,这个岛上的自然风光十分的迷人,经常被当作**取景地。
而这个古城更是斯里兰卡最耀眼的一笔,整个古城都托付在一个巨石上面,并且距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远处看来这一个古城就像漂浮在空中一样,十分的惹人瞩目。要知道在世界上险峻的石头并不罕见,但是如此罕见的古城,恐怕也是世间少有吧。
这一座古城还被称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当你走进看的时候,整座石山就像一个狮子头一样,让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如果想凭科学技术来制造这样的岛屿,恐怕也是难上加难,所以游客们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到了,纷纷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那么就有很多的游客比较纳闷了,既然这一个古城悬浮在空中,那么他们是怎么用水的呢?原来在这个山上有一个蓄水池,可以满足整个古城人一年的用水量,这一点做得真的是十分完美。每次当早上日出的时候,狮子岩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一切美得就像一幅画。
其实在我的眼中,大自然的魅力真的是无穷无尽,只有你走过的地方越多,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会越深。
丝瓜主蔓近地下方长出长长的根须悬挂在空中,如果够长的话,能到达地面,就能吸取养份、水份。
丝瓜,是葫芦科丝瓜属植物。
一年生攀援藤本;茎、枝粗糙,有棱沟,被微柔毛。卷须稍粗壮,被短柔毛,通常2至4歧。叶柄粗糙,长10至12厘米,具不明显的沟,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约10至20厘米,通常掌状5至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的较长,长8至12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弯缺深2至3厘米,宽2至25厘米,上面深绿色,粗糙,有疣点,下面浅绿色,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的短柔毛。
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5至20朵花,生于总状花序上部,花序梗稍粗壮,长12至14厘米,被柔毛;花梗长1至2厘米,花萼筒宽钟形,径05至09厘米,被短柔毛,裂片卵状披针形或近三角形,上端向外反折,长约08至13厘米,宽04至07厘米,里面密被短柔毛,边缘尤为明显,外面毛被较少,先端渐尖,具3脉;花冠**,辐状,开展时直径5至9厘米,裂片长圆形,长2至4厘米,宽2至28厘米,里面基部密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至5条凸起的脉,脉上密被短柔毛,顶端钝圆,基部狭窄;雄蕊通常5,稀3,花丝长6至8毫米,基部有白色短柔毛,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药室多回折曲。雌花:单生,花梗长2至10厘米;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
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至30厘米,直径5至8厘米,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呈网状纤维,由顶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缘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生长环境
光照:丝瓜为短日照作物,喜较强阳光,而且较耐弱光。在幼苗期,以短日照大温差处理之,利于雌花芽分化,可提早结果和丰产。整个生育期当中较短的日照、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发育,能维持营养生长健壮,有利于开花座果、幼瓜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温度:丝瓜属喜温、耐热性作物,丝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至30℃,丝瓜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8至30℃,30至35℃时发芽迅速。
水分:丝瓜喜湿、怕干旱,土壤湿度较高、含水量在70%以上时生长良好,低于50%时生长缓慢,空气湿度不宜小于60%。75%至85%时,生长速度快、结瓜多,短时间内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仍可正常地生长发育。
土壤:丝瓜是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的蔬菜作物,在各类土壤中,都能栽培。但是为获取高额产量,应选择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透气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砂壤土为好。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来源:百度经验等)
70年前,鸟类学家在野外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大量蜂鸟飞行的影片,再用正常速度放映,蜂鸟的飞行动作便被放慢。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飞行时,蜂鸟的翅膀在身体两侧垂直上下飞速扇动;悬停在空中时,蜂鸟的翅膀每秒扇动54次;在垂直上升、下降或前进时,每秒扇动75次。蜂鸟就是靠翅膀快速扇动飞行和悬停的。根据这些影片,人们一直认为,蜂鸟在盘旋飞翔时,采用的是昆虫的飞行方式。
然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蜂鸟的飞行方式兼具昆虫和普通鸟类的特点,这一飞行方式被人类误解了近70年。蜂鸟飞行方式介于昆虫和普通鸟类之间。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通过观察蜂鸟飞行时周围气流漩涡变化研究其飞行方式。科学家首先训练蜂鸟在一个固定位置盘旋,同时从装有糖液的注射器中取食,然后在蜂鸟飞行的空间加入由微小橄榄油粒形成的“薄雾”,并用激光射线从各个角度照射蜂鸟周围,每隔1/4秒拍摄两张照片,捕捉油粒的分布形态。从油粒的分布看,蜂鸟在上下拍动翅膀的同时会将身体上抬,翅膀向两边展开。科学家发现,为了获得升力,蜂鸟每次扇动翅膀时都将翅膀部分折叠,使之指向正确的方向,它飞行时翅膀的姿势其实与游泳者踩水时手臂的动作类似,只是频率要快得多。
科学家指出,其他鸟类飞翔时所需的升力全部来自翅膀下扇;昆虫飞翔的升力有一半来自翅膀下扇,另一半则来自翅膀上扇;而蜂鸟飞翔的升力有75%来自翅膀下扇,25%来自翅膀上扇。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判断,蜂鸟的飞行方式介于昆虫和普通鸟类之间。
科学家说,这一发现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鸟类空中盘旋技术进化的理解。蜂鸟虽与昆虫不同宗,但似乎学会使用鸟类的翅膀做出昆虫飞行的动作。鸟翅能伸缩、弯曲和拱起,这是僵硬的昆虫翅膀做不到的。
【伊斯兰教】在麦加天房里的悬石真的是悬空的吗,那里可以找到资料或图片证明?
本文2023-11-25 04:20: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