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臣李秉图片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授延平推官。沙县豪诬良民为盗而*其室,秉捕治豪。豪诬秉,坐下狱。副使侯軏直之,论豪如法,由是知名。徵入都察院理刑,将授御史,都御史王文荐为本院经历,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边人赖之。两淮盐课弊觉,逮数百人。秉往核,搜得伪印,逮者以白。
景帝立,进郎中。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徵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时宣府亿万库颇充裕,秉益召商中盐纳粮,料饬戎装,市耕牛给军,军愈感悦。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都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纵,罪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请徵还。又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瘗土木、鹞儿岭暴骸,乞推行诸塞。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谍报寇牧近边,廷议遣杨俊会宣府兵出剿。秉曰:“塞外原诸部牧地,非犯边也。掩杀幸功,非臣所敢闻。”乃止。诸部质所掠男妇求易米,朝议成丁者予一石,幼者半之。诸部概乞一石,镇将不可。秉曰:“是轻人重粟也。”如其言予之。自请专擅罪,帝以为识体。
天顺初,罢巡抚官,改督江南粮储。初,江南苏、松赋额不均。陈泰为巡抚,令民田五升者倍征,官田重者无增耗,赋均而额不亏。秉至,一守其法。寻坐举知府违例被逮,帝以秉过微,宥之。复任,请浒墅关税悉征米备荒。又发内官金保监淮安仓科索罪。
御史李周等左迁,秉疏救。帝怒,将罪之。会廷议复设巡抚,大臣荐秉才,遂命巡抚大同。都指挥孙英先以罪贬职还卫,总兵李文妄引诏书,令复职。秉至,即斥之。裨将徐旺领骑卒操练,秉以旺不胜任,解其官。未几,天城守备中官陈例久病,秉请易以罗付。帝责秉专擅,徵下诏狱。指挥门达并以前举知府、救御史及斥孙英等为秉罪。法司希旨,斥为民。居三年,用阁臣荐,起故官,莅南京都察院。宪宗立,进右副都御史,复抚宣府。数月,召拜左都御史。
成化改元,掌大计,黜罢贪残,倍于其旧。明年秋,命整饬辽东抵大同边备。至即劾镇守中官李良、总兵武安侯郑宏失律罪,出都指挥裴显于狱,举指挥崔胜、傅海等,击敌凤皇山。捷闻,玺书嘉劳。秉乃往巡视宣府、大同,更将帅,申军令而还。未几,命为总督,与武清伯赵辅分五道出塞,大捷。帝劳以羊酒,赐麒麟服,加太子少保。
隋朝
文帝朝
虞庆则;韦世康;苏威;卢恺;韦世康;牛弘
炀帝朝
牛弘
唐朝
高祖朝
李纲;封德彝;杨恭仁
太宗朝
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
高宗朝
(662年—670年称之为司列太常伯)
高季辅;褚遂良;柳奭;来济;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李敬玄
则天朝
(称之为天官尚书)
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
中宗朝
张柬之;韦安石;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瑰;张嘉福
睿宗朝
宋璟;刘幽求;郭元振;毕构;萧至忠
玄宗朝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萧嵩;李皓;李林甫;杨国忠
肃宗朝
房琯;韦陟;李岘
代宗朝
刘晏;李岘;崔寓;裴遵庆;刘晏;颜真卿
德宗朝
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
顺宗朝
贾耽;郑珣瑜
宪宗朝
郑珣瑜;高郢;李巽;郑余庆;崔邠;韩皋;赵宗儒;张弘靖
穆宗朝
韩皋;赵宗儒;萧俛;李绛;郑絪;赵宗儒
敬宗朝
赵宗儒;郑絪
文宗朝
郑絪;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
武宗朝
杨嗣复;李德裕;李回;高元裕;孙简
宣宗朝
孙简;卢钧;王起;高元裕;李珏;崔龟从;高元裕;崔瓘;裴谂;李景让;魏谟;苏涤
懿宗朝
李景让;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仿;徐商;王铎;萧邺
僖宗朝
刘邺;李霨;归仁晦;郑从谠;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聚;王徽;孔纬
昭宗朝
王徽;张濬;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孔纬;刘崇望;王抟;崔胤;崔远;裴枢
哀帝朝
陆扆;薛贻矩
明朝
序号
姓名
籍贯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1
偰斯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洪武十三年庚申二月
(1380年)
改任礼部尚书
2
洪彝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寻免
3
刘嵩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
(今江西泰和)
洪武十三年庚申四月
(1380年)
洪武十三年庚申五月
(1380年)
致仕
4
阮畯
洪武十三年庚申六月
(1380年)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致仕
5
李信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卒
6
陈敬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洪武十六年癸亥十二月
(1383年)
致仕
7
余熂
洪武十七年甲子正月
(1384年)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因胡惟庸案罪诛
8
赵瑁
洪武十八年乙丑三月
(1385年)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因胡惟庸案罪诛
9
詹徽
江浙行省徽州路婺源州
(今江西婺源县)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六月
(1390年)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因蓝玉案罪诛
10
梁焕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罢免
11
翟善
扬州府泰兴县
(今江苏省泰兴县)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闰九月
(1395年)
降南宁府宣化县知县
12
杜泽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正月
(1396年)
洪武三十年丁丑十月
(1397年)
罢免
13
茹鹚
湖广行省潭州府衡山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九月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改任河南布政使
14
张紞
陕西行省奉平路富平县
(今陕西省富平县)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建文四年壬午秋七月
(1402年)
靖难之役后自经
15
蹇义
四川行省重庆路巴县
(今重庆市)
建文四年壬午九月
(1402年)
宣德三年戊申十月
(1429年)
卒
16
郭琎
京师保定府新安县(今河北省安新县)
宣德四年己酉四月
(1430年)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致仕
17
王直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致仕
18
何文渊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下狱旋释,致仕
19
王翱
京师河间府盐山县(今河北省盐山县)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成化三年丁亥七月
(1467年)
病免
20
李秉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曹县(今山东省曹县)
成化三年丁亥十一月
(1467年)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免
21
崔恭
北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今河北省广宗县)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丁忧
22
姚夔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桐庐县)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成化九年癸巳二月
(1473年)
卒
23
尹旻
成化九年癸巳三月
(1473年)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五月
(1486年)
劾免
24
耿裕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卢氏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八月
(1486年)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改南京吏部尚书
25
李裕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丰城市)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致仕
26
王恕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弘治六年癸丑闰五月
(1493年)
致仕
27
耿裕
弘治六年癸丑六月
(1493年)
弘治九年丙辰正月
(1496年)
卒
28
屠滽
弘治九年丙辰二月
(1496年)
弘治十三年庚申五月
(1500年)
致仕
29
倪岳
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弘治十三年庚申六月
(1500年)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卒
30
马文升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致仕
31
焦芳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进入内阁
32
许进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县)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致仕
33
刘宇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进入内阁
34
张彩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安定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下狱死
35
刘机
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城区)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正德五年庚午十二月
(1510年)
致仕
36
杨一清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云南府安宁州(今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
正德六年辛未正月
(1511年)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进入内阁
37
陆完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下狱,充军
38
王琼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正德十六年辛巳四月
(1521年)
下狱,谪戍
39
石珤
京师真定府藁城县(今河北省藳城市)
正德十六年辛巳五月
(1521年)
正德十六年辛巳七月
(1521年)
改东阁诰敕
40
乔宇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乐平县(今山西省昔阳县)
正德十六年辛巳八月
(1521年)
嘉靖三年甲申七月
(1524年)
致仕
41
杨旦
福建省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未任免
42
廖纪
京师河间府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
嘉靖三年甲申十月
(1524年)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致仕
43
罗钦顺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辞不赴
44
李承勋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嘉鱼县(今湖北省嘉鱼县)
嘉靖六年丁亥八月
(1527年)
嘉靖六年丁亥十月
(1527年)
改刑部尚书
45
桂萼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余江县)
嘉靖六年丁亥十一月
(1527年)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进入内阁,武英殿大学士
46
方献夫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嘉靖十年辛卯七月
(1531年)
召,未赴
47
王琼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嘉靖十年辛卯十二月
(1531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卒
48
方献夫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不再兼任
49
汪鋐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嘉靖十四年乙未九月
(1535年)
罢免
50
许赞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县)
嘉靖十五年丙申闰十二月
(1536年)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进入内阁
51
熊浃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一月
(1545年)
削为民
52
唐龙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二月
(1545年)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罢免
53
周用
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卒
54
闻渊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致仕
55
夏邦谟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嘉靖三十年辛亥二月
(1551年)
致仕
56
李默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嘉靖三十年辛亥三月
(1551年)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削为民
57
万镗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削为民
58
李默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二月
(1556年)
下狱死
59
吴鹏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三月
(1556年)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致仕
60
欧阳必进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致仕
61
郭朴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二月
(1563年)
丁忧
62
严讷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市)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三月
(1563年)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进入内阁
63
郭朴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进入内阁
64
胡松
南直隶滁州直隶州(今安徽省滁县)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卒
65
杨博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致仕
66
高拱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新郑县(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罢
67
杨博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致仕
68
张瀚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罢免
69
方逢时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不再兼署
70
王国光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罢免
71
梁梦龙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罢免
72
严清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病免
73
杨巍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万历十八年庚寅二月
(1590年)
致仕
74
宋𫄸
万历十八年庚寅三月
(1590年)
万历十九年辛卯五月
(1591年)
卒
75
陆光祖
万历十九年辛卯四月
(1591年)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致仕
76
孙鑨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七月
(1593年)
致仕
77
陈有年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八月
(1593年)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七月
(1594年)
致仕
78
孙丕扬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八月
(1594年)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
(1596年)
病免
79
蔡国珍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五月
(1597年)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四月
(1598年)
病免
80
李戴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六月
(1598年)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致仕
81
赵世卿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辞
82
杨时乔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二月
(1609年)
卒
83
孙丕扬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四月
(1609年)
万历四十年壬子二月
(1612年)
致仕
84
赵焕
万历四十年壬子八月
(1612年)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九月
(1613年)
致仕
85
王象干
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十月
(1613年)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不再兼署
86
郑继之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
(1618年)
致仕
87
李汝华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闰四月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不再兼署
88
赵焕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卒
89
李汝华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不再兼署
90
周嘉谟
湖广汉川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致仕
90
张问达
泾阳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天启三年癸亥九月
(1623年)
致仕
91
赵南星
北直隶高邑(今河北高邑县)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
(1623年)
天启四年甲子十月
(1624年)
致仕
92
崔景荣
天启四年甲子十一月
(1624年)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罢免
93
李宗延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罢免
94
王绍徽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咸宁(今陕西西安)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天启六年丙寅闰六月
(1626年)
闲住
95
周应秋
天启六年丙寅七月
(1626年)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罢免
96
房壮丽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崇祯元年戊辰四月
(1628年)
致仕
97
王永光
崇祯元年戊辰五月
(1628年)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罢免
98
闵洪学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崇祯五年壬申八月
(1632年)
罢免
99
李长庚
崇祯五年壬申十二月
(1632年)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削职
100
谢升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崇祯十年丁丑二月
(1637年)
罢免
101
田维嘉
崇祯十年丁丑三月
(1637年)
崇祯十一年戊寅四月
(1638年)
罢免
102
商周祚
崇祯十一年戊寅五月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638年)
削职
103
庄钦邻
崇祯十二年己卯正月
(1639年)
崇祯十二年己卯七月
(1639年)
未至罢免
104
谢升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崇祯十二年己卯八月
(1639年)
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
(1640年)
进入内阁
105
傅永淳
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
(1640年)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罢免
106
李日宣
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水县)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崇祯十五年壬午六月
(1642年)
下狱充军
107
郑三俊
南直隶池州府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
崇祯十五年壬午八月
(1642年)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罢免
108
李遇知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
(1644年)
病去 (明亡)
序号
姓名
籍贯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清朝
顺治朝
满:巩阿岱;谭拜;郎球;谭泰;卓罗;韩岱;陈泰;朱玛喇;科尔昆;伊图;车克
汉:陈名夏;高尔俨;成克巩;金之俊;刘正宗;王永吉;卫周祚;孙廷铨
康熙朝
满:阿思哈;明安达礼;马希纳;对喀纳;明珠;吴达礼;介山;伊桑阿;达哈他;科尔坤;廖旦;阿兰泰;鄂尔多;苏赫;库勒纳;席尔达;敦拜;温达;马尔汉;富宁安;隆科多
汉:孙廷铨;魏裔介;杜立德;黄机;郝维讷;宋德宜;李之芳;陈廷敬;张士甄;李天馥;熊赐履;李光地;宋荦;徐潮;萧永藻;吴一蜚;张鹏翮;逊柱
雍正朝
满:隆科多;查弼纳;福敏;查郎阿;傅尔丹;杭奕禄;性桂
汉:田从典;朱轼;蔡珽;杨名时;宜兆熊;嵇曾筠;张廷玉;刘于义
乾隆朝
满:性桂;讷亲;高斌;来保;德沛;达尔党阿;傅森;讬恩多;永贵;讬庸;官保;阿桂;绰克托;伍弥泰;和珅;福康安;金简;保宁
汉:刘于义;郝玉麟;杨超曾;史贻直;陈大受;梁诗正;孙嘉淦;黄廷桂;王安国;汪由敦;刘统勋;陈宏谋;刘纶;程景伊;嵇璜;蔡新;刘墉;彭元瑞;孙士毅
嘉庆朝
满:保宁;书麟;魁伦;琳宁;德瑛;瑚图礼;秀林;松筠;铁保;英和;那彦成
汉:刘墉;沈初;朱圭;刘权之;费淳;邹炳泰;曹振镛;章煦;戴均元;吴璥;刘镮之
道光朝
满:那彦成;松筠;文孚;穆彰阿;耆英;奕经;恩桂;文庆;柏葰
汉:刘镮之;卢荫溥;汤金钊;潘世恩;朱士彦;卓秉恬;陈官俊;贾桢
咸丰朝
满:柏葰;花沙纳;全庆
汉:贾桢;翁心存;周祖培;许乃普;陈孚恩;朱凤标
同治朝
满:瑞常;文祥;宝鋆;英桂
汉:朱凤标;单懋谦;毛昶熙
光绪朝/宣统朝
满:英桂;载龄;灵桂;广寿;恩承;崇绮;锡珍;麟书;熙敬;刚毅;敬信;世续;奎俊
汉:毛昶熙;万青藜;李鸿藻;徐桐;孙家鼐;徐郙;张百熙;鹿传霖;陆润庠;李殿林
哈哈!咱是一家人那!咱的宗谱是:“师保本正大,文光树先荣,凤鸣祥继德~~~~”我们是李秉的后人!一世祖“杰”祖籍古营集大黄李庄,先人李秉有七个儿子,之后分为七门,;兄弟!呵呵,我是四门之后人!
李氏源出嬴姓,据传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山东李氏家谱记载着关于山东李氏家谱的世系表、及其家训、字辈、宗谱图像等。山东李氏家谱字辈有诸如:“秉、玉、上、德、体、宪、传、家、敬、慎、林、茂、旺、玉、满、照、庭、阳”等。
从山东地区来分李氏家谱字辈有(参考):
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山东滕阳李氏:时尚嵩志云,文瑞(芳)奇兴玉,孝友传家永,诗书继世长,修善荣启晋,道德国运昌。
山东临沂李氏:长、遵、先、发、崇。
山东泰安李氏: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山东郓城李氏:忠承心乃玉,瑞绪振峰昌;常兴宏延志,全体乐文康;维正伯贤哲,建树耀华光;祥云兆锦秀,明月庆国良。
山东汶上苑庄李氏:元五中华麟,章绪继世长,鸿开连云志,秀象震东方。
山东定陶:昌、守、文、学、广、玉。
淄博李氏:大开吉恒,永德秉善;良传家广,福受康宁;京荣兆华,玉秀庆香;延云兹盛,万春茂方;兴旺长生,本源增祥。
济南济阳:德广兴殿才能,冠乐天寿世长。
山东微山:德光方子正,本立继世常;培化开宏运,广成庆福祥。
山东李氏: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
山东莱芜:德、仲、金、福、玉、方、云。
山东汶上:登、传、纪(继)、清、文。
济南李氏:福寿因德善,同心可光格;宗华自永恒,温公允名升。
山东郯城:福、荫、慎、永、长。
山东曹县:功德光荣久,乾坤健顺精;忠信传世永,方正延庆长;弘扬冉国志,镕龙官民安。
威海李氏:国宝维贤延世庆,家懋乃德培中昌;仁广永义树先训,文昭积善秉天光。
山东滕州:国恩绵代利,忠德纪诗书。
山东泰安:国际元廷乐,秉恒昌平安;吉祥衍树炤,坊镕克绍先,传瑞庆忠贞。
山东莱芜:海光秋乃(耐)盛(圣),万国重宗嗣。
山东郓城:伯、请、孝、思。
遇家村李:恒树同宗本,遵先副俊名;登魁洪启运,殿甲广闻声。(烟台龙口)
山东青州:百、玉、西、吉、庆、明。
沂南县李:本、长、建、道、尊。
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山东微山:秉玉上德,体宪传家。
山东沾化:秉正在胜,克一怀会(盛),光清树文。
山东青岛:才、良、任、朝、光。
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 大唐遗迹圭峰碑,柳公权篆额,依稀可见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代表作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金刚经碑)》、《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2 元朝吏部尚书是何人元朝没有吏部尚书。
隋朝 文帝朝 虞庆则;韦世康;苏威;卢恺;韦世康;牛弘 炀帝朝 牛弘 唐朝 高祖朝 李纲;封德彝;杨恭仁 太宗朝 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 高宗朝 (662年—670年称之为司列太常伯) 高季辅;褚遂良;柳奭;来济;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李敬玄 则天朝 (称之为天官尚书) 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 中宗朝 张柬之;韦安石;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瑰;张嘉福 睿宗朝 宋璟;刘幽求;郭元振;毕构;萧至忠 玄宗朝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萧嵩;李皓;李林甫;杨国忠 肃宗朝 房琯;韦陟;李岘 代宗朝 刘晏;李岘;崔寓;裴遵庆;刘晏;颜真卿 德宗朝 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 顺宗朝 贾耽;郑珣瑜 宪宗朝 郑珣瑜;高郢;李巽;郑余庆;崔邠;韩皋;赵宗儒;张弘靖 穆宗朝 韩皋;赵宗儒;萧俛;李绛;郑絪;赵宗儒 敬宗朝 赵宗儒;郑絪 文宗朝 郑絪;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 武宗朝 杨嗣复;李德裕;李回;高元裕;孙简 宣宗朝 孙简;卢钧;王起;高元裕;李珏;崔龟从;高元裕;崔瓘;裴谂;李景让;魏谟;苏涤 懿宗朝 李景让;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仿;徐商;王铎;萧邺 僖宗朝 刘邺;李霨;归仁晦;郑从谠;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聚;王徽;孔纬 昭宗朝 王徽;张濬;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孔纬;刘崇望;王抟;崔胤;崔远;裴枢 哀帝朝 陆扆;薛贻矩 明朝 洪武帝:偰斯;洪彝;刘嵩;阮畯;李信;陈敬;余熂;赵瑁;詹徽;梁焕;翟善;杜泽;茹鹚;张紞 建文帝:蹇义 明朝其他:郭琎;王直;何文渊;王翱;李秉;崔恭;姚夔;尹旻;耿裕;李裕;王恕;耿裕;屠滽;倪岳;马文升;焦芳;许进;刘宇;张彩;刘机;杨一清;陆完;王琼;石珤;乔宇;杨旦;廖纪;罗钦顺;李承勋;桂萼;方献夫;王琼;方献夫;汪鋐;许赞;熊浃;唐龙;周用;闻渊;夏邦谟;李默;万镗;李默;吴鹏;欧阳必进;郭朴;严讷;郭朴;胡松;杨博;高拱;杨博;张瀚;方逢时;王国光;梁梦龙;严清;杨巍;陆光祖;孙鑨;陈有年;孙丕扬;蔡国珍;李戴;赵世卿;杨时乔;孙丕扬;赵焕;王象干;郑继之;李汝华;赵焕;李汝华;周嘉谟;张问达;赵南星;崔景荣;李宗延;王绍徽;周应秋;房壮丽;王永光;闵洪学;李长庚;谢升;田维嘉;商周祚;庄钦邻;谢升;傅永淳;李日宣;郑三俊;李遇知 清朝 顺治朝 满:巩阿岱;谭拜;郎球;谭泰;卓罗;韩岱;陈泰;朱玛喇;科尔昆;伊图;车克 汉:陈名夏;高尔俨;成克巩;金之俊;刘正宗;王永吉;卫周祚;孙廷铨 康熙朝 满:阿思哈;明安达礼;马希纳;对喀纳;明珠;吴达礼;介山;伊桑阿;达哈他;科尔坤;廖旦;阿兰泰;鄂尔多;苏赫;库勒纳;席尔达;敦拜;温达;马尔汉;富宁安;隆科多 汉:孙廷铨;魏裔介;杜立德;黄机;郝维讷;宋德宜;李之芳;陈廷敬;张士甄;李天馥;熊赐履;李光地;宋荦;徐潮;萧永藻;吴一蜚;张鹏翮;逊柱 雍正朝 满:隆科多;查弼纳;福敏;查郎阿;傅尔丹;杭奕禄;性桂 汉:田从典;朱轼;蔡珽;杨名时;宜兆熊;嵇曾筠;张廷玉;刘于义 乾隆朝 满:性桂;讷亲;高斌;来保;德沛;达尔党阿;傅森;讬恩多;永贵;讬庸;官保;阿桂;绰克托;伍弥泰;和珅;福康安;金简;保宁 汉:刘于义;郝玉麟;杨超曾;史贻直;陈大受;梁诗正;孙嘉淦;黄廷桂;王安国;汪由敦;刘统勋;陈宏谋;刘纶;程景伊;嵇璜;蔡新;刘墉;彭元瑞;孙士毅 嘉庆朝 满:保宁;书麟;魁伦;琳宁;德瑛;瑚图礼;秀林;松筠;铁保;英和;那彦成 汉:刘墉;沈初;朱圭;刘权之;费淳;邹炳泰;曹振镛;章煦;戴均元;吴璥;刘镮之 道光朝 满:那彦成;松筠;文孚;穆彰阿;耆英;奕经;恩桂;文庆;柏葰 汉:刘镮之;卢荫溥;汤金钊;潘世恩;朱士彦;卓秉恬;陈官俊;贾桢 咸丰朝 满:柏葰;花沙纳;全庆 汉:贾桢;翁心存;周祖培;许乃普;陈孚恩;朱凤标 同治朝 满:瑞常;文祥;宝鋆;英桂 汉:朱凤标;单懋谦;毛昶熙 光绪朝/宣统朝 满:英桂;载龄;灵桂;广寿;恩承;崇绮;锡珍;麟书;熙敬;刚毅;敬信;世续;奎俊 汉:毛昶熙;万青藜;李鸿藻;徐桐;孙家鼐;徐郙;张百熙;鹿传霖;陆润庠;李殿林。
3 历史上有哪些吏部尚书﹖隋朝文帝朝虞庆则;韦世康;苏威;卢恺;韦世康;牛弘炀帝朝牛弘唐朝高祖朝李纲;封德彝;杨恭仁太宗朝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高宗朝(662年—670年称之为司列太常伯)高季辅;褚遂良;柳奭;来济;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李敬玄则天朝(称之为天官尚书)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中宗朝张柬之;韦安石;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瑰;张嘉福睿宗朝宋璟;刘幽求;郭元振;毕构;萧至忠玄宗朝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萧嵩;李皓;李林甫;杨国忠肃宗朝房琯;韦陟;李岘代宗朝刘晏;李岘;崔寓;裴遵庆;刘晏;颜真卿德宗朝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顺宗朝贾耽;郑珣瑜宪宗朝郑珣瑜;高郢;李巽;郑余庆;崔邠;韩皋;赵宗儒;张弘靖穆宗朝韩皋;赵宗儒;萧俛;李绛;郑絪;赵宗儒敬宗朝赵宗儒;郑絪文宗朝郑絪;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武宗朝杨嗣复;李德裕;李回;高元裕;孙简宣宗朝孙简;卢钧;王起;高元裕;李珏;崔龟从;高元裕;崔瓘;裴谂;李景让;魏谟;苏涤懿宗朝李景让;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仿;徐商;王铎;萧邺僖宗朝刘邺;李霨;归仁晦;郑从谠;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聚;王徽;孔纬昭宗朝王徽;张濬;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孔纬;刘崇望;王抟;崔胤;崔远;裴枢哀帝朝陆扆;薛贻矩明朝序号姓名籍贯上任时间卸任时间卸任原因1偰斯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1380年)洪武十三年庚申二月(1380年)改任礼部尚书2洪彝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1380年)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1380年)寻免3刘嵩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泰和)洪武十三年庚申四月(1380年)洪武十三年庚申五月(1380年)致仕4阮畯洪武十三年庚申六月(1380年)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1382年)致仕5李信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1382年)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1383年)卒6陈敬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1383年)洪武十六年癸亥十二月(1383年)致仕7余熂洪武十七年甲子正月(1384年)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1385年)因胡惟庸案罪诛8赵瑁洪武十八年乙丑三月(1385年)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1385年)因胡惟庸案罪诛9詹徽江浙行省徽州路婺源州(今江西婺源县)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六月(1390年)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1393年)因蓝玉案罪诛10梁焕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1393年)罢免11翟善扬州府泰兴县(今江苏省泰兴县)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1393年)洪武二十八年乙亥闰九月(1395年)降南宁府宣化县知县12杜泽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正月(1396年)洪武三十年丁丑十月(1397年)罢免13茹鹚湖广行省潭州府衡山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九月(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1398年)改任河南布政使14张紞陕西行省奉平路富平县(今陕西省富平县)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1398年)建文四年壬午秋七月(1402年)靖难之役后自经15蹇义四川行省重庆路巴县(今重庆市)建文四年壬午九月(1402年)宣德三年戊申十月(1429年)卒16郭琎京师保定府新安县(今河北省安新县)宣德四年己酉四月(1430年)正统八年癸亥正月(1443年)致仕17王直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正统八年癸亥正月(1443年)景泰二年辛未七月(1451年)致仕18何文渊景泰二年辛未七月(1451年)景泰四年癸酉六月(1453年)下狱旋释,致仕19王翱京师河间府盐山县(今河北省盐山县)景泰四年癸酉六月(1453年)成化三年丁亥七月(1467年)病免20李秉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曹县(今山东省曹县)成化三年丁亥十一月(1467年)成化五年己丑正月(1469年)免21崔恭北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今河北省广宗县)成化五年己丑正月(1469年)成化五年己丑五月(1469年)丁忧22姚夔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桐庐县)成化五年己丑五月(1469年)成化九年癸巳二月(1473年)卒23尹旻成化九年癸巳三月(1473年)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五月(1486年)劾免24耿裕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卢氏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八月(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1486年)改南京吏部尚书25李裕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丰城市)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1486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1487年)致仕26王恕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1487年)弘治六年癸丑闰五月(1493年)致仕27耿裕弘治六年癸丑六月(1493年)弘治九年丙辰正月(1496年)卒28屠滽弘治九年丙辰二月(1496年)弘治十三年庚申五月(1500年)致仕29倪岳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弘治十三年庚申六月(1500年)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1501年)卒30马文升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1501年)正德。
4 柳公权书法的特点
柳公权书法的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
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一)从锺书、王书中化出。
柳公权学锤繇书,《金刚经》中可见一斑,柳玭早已有所指。唐人多学“二王”书,但柳公权学王书能取其神而离其形。
王世贞曾云:柳公权“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书林藻鉴》)而董其昌最为知音,他从柳公权学王书中看到其形与王离,神与王合,悟用笔之古淡,由柳法而趋右军(《书林藻鉴》)。
其实从柳公权的行草书札中,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不仅得王的血脉、风神、韵趣,且字形结体也类王书面目。从王书中汲取书学营养,是柳书生命源泉之一。
(二)从欧、褚中化出。柳书从欧阳询、褚遂良书中化出,论者颇多。
米芾认为,柳师欧。康有为说:“诚悬则欧之变格者。”
康有为还认为,崔浩是瘦硬派,其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均属此派(《广艺舟双揖》)。刘熙载认为柳与欧、褚密切,即如《沂州普照寺碑》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艺概》)。
欧书的筋骨显露,结体谨严,褚书用笔的蹲锋纤劲、流利秀美,给了柳公权有益的启示。 (三)从颜书中化出。
柳书从颜真卿书中所得最多。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东坡题跋》)朱长文云:柳书,“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续书断》)从具体书作而言,有的说“《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刘熙载《艺概》);有的说鲁公《臧怀恪碑》“最为开张”,“柳谏议学颜即是由此入手”(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有的说颜的《李元靖碑》“结体与《家庙》同,道劲郁勃,故是诚悬鼻祖”(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如此等等。
柳学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颜之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在此基础上损益,使之更加完备。
二是学其雄媚之书风,变其雄中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三是学其人格与书品的结合。
颜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柳公权亦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四是学颜之变法精神。
颜在王书的樊篱之外,另拓一恢宏境界,不仅比肩王羲之,而且为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之音。柳则又变之,创元和以后的新书体,丰富了大唐之音。
当然柳公权所学极广,他不仅向其他书家学习,也向民间书艺(例如北碑)汲取养料,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特别要指出的是柳公权的成功还在于拥有一个群体,互相切磋砥砺,取长补短。
如长于柳公权十岁的沈传师,以及小于公权十三岁的裴休,都被视为与柳公权同一类型的书家:尚“清劲”、“命新体”。柳公权的名碑《玄秘塔》即是裴休撰文,裴休的名碑《圭峰定慧禅师碑》即由柳公权篆额。
而裴氏此碑,可见柳书的影响,“细参之,其运笔之操纵,结体之疏密,与诚悬昕合无间”(《语石》)。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也精书法,相互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为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 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
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
“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
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
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
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九岁)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
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
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
5 唐朝中晚期藩镇节度使一览唐代藩镇节度使明细静海军(767-938)张伯仪 10 丁未 767 乌崇福 11 丁巳 777 张庭 1 戊辰 788 庞复 1 己巳 789 高正平 1 庚午 790 裴泰 11 辛未 791 赵昌 2 壬午 802 张舟 4 丙戌 806 马总 3 庚寅 810 张勔 1 癸巳 813 裴行立 5 癸巳 813李象古 1 戊戌 818桂仲武 1 己亥 819裴行立 2 庚子 820王承牟 1 壬寅 822李元喜 5 壬寅 822韩约 4 丁未 827郑绰 2 辛亥 831刘旻 1 癸丑 833韩威 1 甲寅 834田早 1 乙卯 835马植 7 丙辰 836武浑 3 癸亥 843裴元裕 3 丙寅 846田在宥 2 己巳 849崔耿 2 辛未 851李涿 3 癸酉 853李弘甫 1 丙子 856宋涯 1 丁丑 857王式 1 戊寅 858李鄠 2 己卯 859王宽 1 辛巳 861蔡袭 1 壬午 862宋戎 1 癸未 863高骈 4 甲申 864宋浔 10 戊子 868曹衮 4 戊戌 878高茂卿 2 壬寅 882谢肇 13 甲辰 884安友权 7 丁巳 897曲承欲 3 甲子 904曲承颢 4 丁卯 907曲承美 20 辛未 911杨延艺 5 辛卯 931矫公羡 2 丙申 936横海节度使(784--908)程日华 5 甲子 784程怀直 6 己巳 789程怀信 10 乙亥 795程执恭 13 乙酉 805程权 1 戊戌 818郑权 1 戊戌 818乌重胤 3 戊戌 818杜叔良 1 辛丑 821王日简 1 壬寅 822李光颜 1 壬寅 822李全略 5 壬寅 822李同捷 1 丁未 827乌重胤 1 丁未 827李寰 1 丁未 827傅良弼 1 戊申 828李佑 1 戊申 828李岵 1 己酉 829傅毅 1 己酉 829殷侑 3 己酉 829李彦佐 6 壬子 832刘约 11 戊午 838李琢 5 己巳 849杜中立 7 甲戌 854浑品 3 辛巳 861卢简方 8 甲申 864郑汉卿 8 壬辰 872杨全玫 4 庚子 880王铎 1 甲辰 884杨全玫 1 乙巳 885卢彦威 13 丙午 886刘守文 9 己未 899刘延祚 1 戊辰 908宣歙节度使(758--913)郑炅之 8 戊戌 758陈少游 4 丙午 766崔昭 6 庚戌 770薛邕 11 丙辰 776刘赞 9 丁卯 787崔衍 9 丙子 796路赞 1 乙酉 805路应 5 乙酉 805卢坦 1 庚寅 810房式 2 庚寅 810范传正 4 壬辰 812王遂 2 丙申 816窦易直 1 戊戌 818元锡 4 己亥 819崔群 4 癸卯 823于敖 3 丁未 827沈传师 3 庚戌 830裴谊 1 癸丑 833陆亘 1 癸丑 833王质 2 甲寅 834崔郸 2 丙辰 836崔龟从 5 戊午 838韦温 2 癸亥 843高元裕 2 乙丑 845裴休 2 丁卯 847裴念 2 己巳 849孔温业 3 辛未 851崔玙 2 甲戌 854郑薰 2 丙子 856崔铉 1 戊寅 858温璋 3 戊寅 858崔准 2 辛巳 861崔瑄 2 癸未 863杜宣猷 1 乙酉 865杨收 1 丙戌 866李当 1 丁亥 867裴璩 2 戊子 868赵骘 1 庚寅 870独孤霖 1 辛卯 871李璋 1 壬辰 872崔寓 4 癸巳 873王凝 1 丁酉 877崔玹 2 戊戌 878裴虔余 2 庚子 880窦潏 1 壬寅 882秦彦 5 壬寅 882赵鍠 2 丁未 887杨行密 4 己酉 889田鹄 11 壬子 892台濛 1 癸亥 903杨渥 1 甲子 904王茂章 2 乙丑 905容管节度使(765--907)耿慎惑 3 乙巳 765元结 1 戊申 768长孙全绪 1 己酉 769王翃 9 庚戌 770杜佑 1 己未 779卢岳 1 庚申 780元琇 1 辛酉 781张献恭 3 壬戌 782李复 2 乙丑 785李罕 1 丁卯 787戴叔伦 1 戊辰 788王锷 5 己巳 789房孺复 3 甲戌 794房济 4 丁丑 797韦丹 4 辛巳 801房启 8 乙酉 805窦群 1 癸巳 813徐? 1 甲午 814阳旻 6 乙未 815严公素 1 辛丑 821桂仲武 3 壬寅 822严公素 3 乙巳 825王茂元 7 戊申 828胡沐 7 乙卯 835李景仁 4 壬戌 842韦廑 3 丙寅 846唐持 7 己巳 849王球 1 丙子 856宋涯 5 丁丑 857张茵 2 壬午 862严公素 10 甲申 864高秦 3 甲午 874张同 2 丁酉 877谢肇 1 己亥 879崔焯 3 庚子 880何鼎 13 癸卯 883胡真 5 丙辰 896李彦弼 2 辛酉 901朱友伦 2 癸亥 903庞巨昭 1 乙丑 905姚彦章 1 丙寅 906大同节度使(878--891)李国昌 2 戊戌 878李琢 1 庚子 880赫连铎 10 辛丑 881代北节度使(882--887)李克用 1 壬寅 882李国昌 4 癸卯 883奉天节度使(881--884)齐克俭 3 辛丑 881保义军(806--807)刘澭 1 丙戌 806更多在参考资料里。
6 柳公权是哪朝人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作品特色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著名作品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 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
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
“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锺(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
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
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
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九岁)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
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
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4《冯宿碑》(837年,六十岁)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
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
《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石墨镌华》云:“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
杨用修云亚于《庙堂碑》,过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岁) 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
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
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
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7《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 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
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
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
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8《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 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
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
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
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9《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 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
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
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
全文译文这里空间不够,给你贴到文库里了。
http://wenkubaiducom/view/e86acb4769eae009581bec62html
李秉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小时候成为孤儿,努力学习,考中止统元年进士,授予延平推宫。沙县的豪强诬陷良民是盗贼而奸*他的妻子,李秉逮捕惩处了豪强。豪强诬告李秉,李秉被定罪投入监狱。副使侯軏为他伸冤,按法律论处豪强,李秉由此而扬名。召入都察院掌理刑法,将要授予御史,都御史王文推荐他任本院经历,不久,改任户部主事。宣府的屯田被豪强侵占,李秉前去视察,将田归还给老百姓,而请求取消官吏的非法勒索,边塞的人都依靠他。两淮盐税作弊被发觉,逮捕数百人。李秉前往核实,搜到伪造的印章,被逮捕的人得以清白。
景帝即位,李秉进升为郎中。景泰二年命令他协助侍郎刘琏到宣府管理军饷,揭发了刘琏侵占勒索的罪状。于是提拔李秉为右愈都御史代替刘琏,兼参预协助军务。宣府军民多次遭寇贼侵犯,耕牛农具全被抢走。朝廷派官员买一万五千头牛送给屯卒,每人给钱购买谷种。刘琏全部给予京军中出守的人,一点也不给屯卒,另外还停发他们的月饷,而征收屯粮十分急迫。李秉全部推翻室鲢的政策,宽厚地体恤屯卒。军中士卒除守城外,全部得以屯田耕作。凡是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需要供给摊派的,都上奏取消,用官府的钱来支付这些费用。不久,上奏边疆防备的六件事,说:“军中将有妻子的人算作有家,月饷一石,没有家的减少四成。即使有父母兄弟而没有妻子的人,一概以没有家看待,不合道理。应当全部增加供给。”皇帝听从厂他的建议。当时宣府很多仓库库存很充裕,李秉又招徕商人交粮换盐,添制军装,买耕牛送给军士,军士更加感激喜悦。
三年冬,命李秉兼管巡抚事务。不久,又命令李秉统管军务。李秉为边疆的谋略尽心尽力,不顾仇怨。弹劾都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婪放纵,定了他们的罪。弹劾镇守独石的宦官弓胜田猎时骚扰百姓,请求召回。又弹劾总兵官纪广等的罪行,纪广毁谤李秉来解脱自己。皇帝要将李秉召回,因为言官交相请求,于是命令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前去调查,最终留下李秉。当时边民多流离迁移,李秉广泛招徕,恢复生产的人奏请每月给予粮食。掩埋土木堡、鸥儿岭暴露的尸骸,请求在各个边塞推行。军人家属因被寇贼残杀掠夺没有依靠的人,官府将他们赡养,或者出资遣返他们还乡。清理各种政事的弊端,分条陈述的奏章有百十份,大多被允许执行。侦探报告寇贼放牧逼近边境,朝廷商议派遣杨俊会同宣府的军队出塞清剿。李秉说:“塞外本来是各部落的牧场,不是侵犯边境。乘其不备冲杀而侥幸成功,不是臣想听到的。”于是中止了此事。各部落以所抢夺的男女为人质要求换米,朝廷商议成年人给一石,年幼的减半。各部落一概要求一石,镇守的将军不答应。李秉说:“这是轻视人而重视粟米。”按他们的要求给了。李秉自己请求承担擅自行事的罪过,而皇帝认为他识大体。
天顺初年,撤销他的巡抚官职,改为管理江南的粮食储备。当初,江南苏州、松州赋税定额不均匀。陈泰任巡抚,命令老百姓的田地交五升的加倍征收,官府的田赋税重的不增加附加税,赋税均匀而总额不少。李秉到后,仍遵守他的办法。不久,因举荐知府违反条例而定罪被逮捕,皇帝以李秉过错轻微而宽恕了他。复任后,请求浒墅关的赋税全部征收米以备荒。又揭发宦官金保监管淮安仓库勒索的罪行。
御史李周等人被降职,李秉上奏援救。皇帝发怒,将治他的罪。碰巧朝廷商议恢复设置巡抚,大臣以李秉有才干而推荐他,于是命令他到大同任巡抚。都指挥孙英先前因罪被贬职回到卫所,总兵李文胡乱引用诏书,令他恢复职务。李秉到后,立即贬斥他。副将徐旺率领骑兵操练,李秉以徐旺不胜任,解除他的官职。不久,天城守备中官陈例长期生病,李秉请求以罗付代替他。皇帝斥责李秉擅自行事,将他召回投入钦犯监狱。指挥门达一并以从前举荐知府、援救御史以及贬斥孙英等事为李秉的罪行。法司迎合皇帝的意图,将李秉贬为平民。过了三年,因内阁大臣的推荐,起用任原职,到南京都察院。宪宗即位后,进升为右副都御史,又到宣府任巡抚。几个月后,召回拜为左都御史。
成化元年,掌管大计,罢黜贪婪残暴的官吏,比原来加倍。第二年秋天,受命整顿治理辽东到大同的边防。到后就弹劾镇守中官李良、总兵武安侯郑宏违法的罪行,将都指挥裴显从狱中放出,推荐指挥崔胜、傅海等人,在凤皇山打击敌人。皇帝听到捷报,用玺书嘉奖慰劳。李秉于是前往巡察宣府、大同,更换将帅,申明军令后返回。不久,任命为总督,与武清伯赵辅分五路出塞,大捷。皇帝以羊和酒犒劳他们,赐予麒麟服,加封太子少保。
三年冬天,吏部尚书王翱辞职,朝廷推选代替的人,皇帝特地提拔李秉担任。李秉坚决地澄清进入官场的道路.监生需要依次任职的有八千多人,奎重请求分别考核,罢黜平庸低劣的几百人,于是怨恨诽谤声四起。左侍郎崔恭以为排位已久应当得到尚书职位,而被李秉得到,心里很不平。右侍郎尹曼曾跟从李秉学习,李秉开始采用他的建议,不久就疏远了他。侍读彭华依附权贵,多次为私事求李秉,李秉不听。大家都怨恨李秉。御史戴用请求北京和南京官署的长官和各方面的辅佐官,应按正统年间的先例,集合朝廷大臣保举;又吏部司属与各部均进行升调,不能长久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且迅速高升。言语冒犯了吏部,吏部与他对立。皇帝命令北京南京四品以上的官吏,吏部开列缺额,由皇帝裁决。而御史刘璧、吴远、冯徽力争请求仍归吏部选举。皇
明代大臣李秉图片
本文2023-11-25 04:02: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