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725有谁知道戚姓的发源地与历史?8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1041725有谁知道戚姓的发源地与历史?8,第1张

戚(Qì)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

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 ,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 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现在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戚勰

  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

戚衮

  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戚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戚衮时骋义,摛与往复,衮精彩自若,对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敬帝承制,出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逼戚衮俱行,后自邺下遁还。又随程文季北伐,吕梁军败,戚衮没于周,久之得归。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仲

  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

  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

  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

  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当时,邑人杨恶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羡慕,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

  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省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延龄

  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蓟州,命令戚延龄查清案情。戚延龄知案情重大,若不设法排解,势必兴起大逮捕,不仅张差有灭族之祸,还要株连很多无辜的百姓。于是,他便奏报张差得“疯癫”前后的经过情况。朝廷根据他的奏报结案,只判处张差一人死刑。戚延龄因此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戚叔含

  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庆隆

  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

戚先初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77团营特派员、团政治处保卫股长。1940年任18集团军巡视团团员。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5年任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所部改编为冀鲁豫野战军1纵1旅1团,任团政治委员。1946年参加张家口战斗后,改属晋冀鲁豫军区,南下濮阳阻击国民党新5军,1947年参加豫北战役和运城、六营集、羊山战斗。挺进大别山后,在桐柏山与敌周旋。1948年参加郑州、开封、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16军48师副政治委员、军随营学校副政治委员,参加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干部部部长,第186师政治委员,高炮10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101师政治委员,1959年后任空2军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政治委员。1966年任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修建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戚姓家谱文献

  江苏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戚稳寿编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维高主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茂灿、戚茂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东阳戚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怀鲁乡八字墙村。

  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明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间有石印本页,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山东黄县戚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戚才等四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虞东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孔怀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县包山戚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坚索山房铅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戚启道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戚茂梁纂,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城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等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昌烈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暨阳东海戚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戚显甫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今仅存第二~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暨阳东海戚氏宗谱,(清)戚丙炎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1]

戚姓字辈排行

  江苏沭阳戚氏字辈:“世文永东钟佩隆常宏业延启继绪恒昌”。

  江苏宿迁戚氏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

  江苏沭阳青伊湖戚氏字辈:“汝开甫春凤玉耀振士长”。

  江苏沛县戚氏字辈:“文熙尚良起开孝俊自全凤天延世长大道文明兴尊圣敬孟曾守德庆平青”。

  江苏盱眙、泗洪戚氏字辈:“芸应源(卿)彦(士)继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宝(茂)德”。

  江苏盐都戚氏字辈:“恒清太思龙举”。

  江苏淮安戚氏字辈:“同加善宝德”。

  江苏苏州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山东郯城戚氏字辈:“家传思源圣锦永彦允庆士守庭焕光忠恒久远大振兴昌鸿念先勤祖开祥瑞文敏诚维孝礼敬善荣”。

  山东沂水、费县、莒县戚氏字辈:“兴家立业德厚泽长恭宽信敏俭让温良文理密察中正齐庄承先启后福禄祯祥”。

  山东龙口、黄县戚氏字辈:“仁景相世良延兆祖举中元德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基广厚诚乃用章家承洪绪天锡安详同思贻宪绍裕传芳”。

  山东威海戚氏字辈:“志道务其本居由习正传敬身斯可贵立德方为贤”。

  山东梁山戚氏字辈:“广井佃成万甫一元”。

  山东阳信戚氏字辈:“芳金殿德元秀洪仙天”。

  山东胶州戚氏字辈:“恕先宝永昌振德秀”。

  浙江萧山戚氏字辈:“宽信敏惠镐清纯世裕昌广恩继仁德寰和华盛煌”。

  浙江浦江云溪戚氏字辈:“枸晋豫悦和志明华伯慎敬德清澄酬侃尙知贤义忠信廉勤礼广盈余福缘善庆鉴桂泮炜垣钰林润耀坊”。

  浙江浦江浦阳戚氏字辈:“尔正家维德兴隆永可期学成名望重朝宁奉为仪”。

  浙江鄞东梅江戚氏字辈:“钦守圣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显和康敬念尔祖谟训丕彰贤俊继美以观国光”。

  浙江苍南戚氏字辈:“华士世忠承登可焕德观孔孟兴必从风”。

  浙江海宁戚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注:民族英雄戚继光为该支“继”字辈。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咱耀星益景德昭

  安徽砀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辈:“忠孝立国本仁爱树继昌先贤明训久承守务永长”。

  安徽戚楼戚氏字辈:“文泰安邦圣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恒凤永学开良庆德玉纯英”。

  安徽霍山戚氏字辈:“永大功如敬学”。

  安徽戚氏一支字辈:“开万永天兴玉长”。

  河南新乡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河南巩义戚氏字辈:“广国隆吉玉进有宗君福廷明兴宏德建作应多笃”。

  河南驻马店戚氏字辈:“玉荣明新政中华大国成人闲开世续□□□明清”。

  辽宁瓦房店戚氏字辈:“丕基维瑞盛世允芳宗德广厚家庆乃昌”。

  辽宁大连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湖南华容戚氏字辈:“文运肇世思文应承国选永庆明良继宗登朝佐圣修德贻贤家声远振祖泽长绵”。

  湖北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裴朝三学大来殿九绍世德常发祥”。

  黑龙江宝清戚氏字辈:“明翠金继兴轩”。

  福建戚氏一支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

  云南文山戚氏字辈:“阑元登向万国清正家兴顺朝方应海兆进”。

  资料有待补充。[2]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戚继光幼年时十分好动。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明朝一代名将,官至蓟州总兵,创造了鸳鸯阵法,使长短兵器配合作战,用火器、弓箭掩护,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其所组成的“戚家军”,精锐、骁勇无比,其在世时边疆跶虏不敢进犯。戚继光能官至总兵,全赖巡抚谭纶和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的慧眼赏识和提拔,张居正死后,受到抄查,凡张居正所提拔出来的同党均受到排挤和打压,戚继光就被撤职。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祥——戚斌——戚珪——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祥”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祥“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祥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

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

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聚集地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历史名人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

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

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

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

·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虽然目前戚姓人数不是很多,但分布很广,支系繁多。

你要根据自家这一脉的祖籍地,找到本家家谱和字辈。

并没有全国通用的戚姓总谱字辈。

不是,戚继光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1041725有谁知道戚姓的发源地与历史?8

戚(Qì)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