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黎姓的人有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2022年黎姓的人有多少?,第1张

黎城,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它有着深厚发展史,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隋碑记载,黎城为"炎帝获嘉禾之地",春秋战国时的黎侯国国都名"耒邑",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冯媛当熊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北齐摩崖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天齐庙、城隍庙、许由洗耳河、塔坡西周古墓、冯奉世墓、明长城遗址等文化古迹遍布黎城大地,黎城更是黎姓的发源地,我们自谦是会说自己是黎民百姓,黎城就是黎城百姓的来源之地。

一、黎国发展与演变

古黎国为黎氏始祖高阳氏颛顼玄孙黎阳所建,根据古代惯例,其子孙后代遂以黎为姓。

夏朝时,古黎国首都原在黎阳(以开国国君之名为地名,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古黎阳镇)。商灭夏时,黎侯参与夏商"鸣条之战",协助成汤打败夏桀有功,故被商朝成汤改封于潞州上党郡一带(其主要统治地区大致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颛顼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黎国又被称作"耆国",其原因为黎国初封地为蚩尤"九黎国"故地,黎阳之"黎"因其祖先曾参与华夏族与九黎族的战争,并在攻灭九黎族时立下了功劳,为纪念其功劳故赐姓为"黎"。但古人认为亡国之名不可作为新国之名,故采取"黎"的通假字"耆",称为"耆国",即使由河南迁往山西后,仍未改名。但由于"耆"字书写不便,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使用"耆国"的本国名"黎国"。

后古黎国于商朝末年时曾遭遇尚为诸侯的西周部落的两次进攻,在遭受两次打击之后,由黎阳所建的古黎国彻底从历史上消失,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西伯戡黎"事件。"西伯戡黎"在历史上共有两次,第一次为文王时期,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脱羑里,明年,灭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但是,此次打击只是使得古黎国元气大伤,但仍有一定的实力,尚未沦落到灭亡的地步,其原因在于此次"西伯戡黎"是在商王朝的命令之下进行的。因此,此次出兵的目的在于使已经蠢蠢欲动的古黎国再次服从商王的统治,而不是为了灭国。二次"西伯戡黎"发生于武王时期,此时西周已拥有与商朝相抗衡的实力,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商朝。这时,服从商王朝统治且处于西周灭商行军路线必经之地的古黎国便成为了周武王的首要打击目标。至此,存世千余年,传世数十代的古黎国在西周的打击下,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古黎国人为了缅怀昔日的荣光,遂以国号为姓,改为黎姓。

蚩尤

西周灭商后,为了巩固统治,大肆分封功臣与同姓子弟。其中,西周黎国始封国君为攻伐古黎国的主将毕公高之子。据《尚书·康王之诰》记载:"太保(召公)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尚书·顾命》书序记载:"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可见毕公高的地位在西周类似于周公旦,故毕公高之子受封于黎国之事颇类似于伯禽代周公受封于鲁国。西周黎国在受封之初,曾有效的震慑殷朝遗族并且有力的抵御了北方戎狄的入侵。但受到西周后期军事实力逐渐衰落的影响,黎国的实力也在不断下降。之后随着西周亡于犬戎的进攻,整个西周王畿一带及位于附近拱卫西周王朝的都陷入战火之中,并且戎狄的打击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其中,黎国便在春秋初年亡于赤狄之手,其国君被迫寄居于卫国,直到百年后黎国国君才在晋国的帮助下重新复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故黎国改国为县。旋即秦朝灭亡,汉朝建立,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文帝于公元前170年封齐王国相召平子儿子召奴为黎侯,置黎侯国,传三世而国除。从此,历史上再无黎国的身影。

在汉朝文帝之后以及三国两晋时代,黎国为潞县。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废潞县,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唐代之后,黎城县归属不一,宋初黎城县名彻底确定。新中国成立之后,黎城县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于1985年4月30日划归长治市管辖,至今不变。

二、黎姓的繁衍生息

随着黎国的灭亡,黎氏族人也开始走出黎国原来的统治地区,开始了自己的迁徙繁衍之旅,其足迹遍布整个祖国大地,甚至延伸到了东南亚地区。同时,在黎氏家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逐渐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其中最著名的分支当属京兆黎氏与九真黎氏。

1京兆黎氏

京兆郡,为西汉东汉两汉京兆尹辖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合称"关中三辅"或者"关中三秦"。三国初,改置京兆郡,之后沿用到唐玄宗时期,管辖长安地区,治所在今西安市区。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将雍州升为京兆府,京兆郡从此被京兆府取代。

京兆

京兆黎氏的始祖为黎干。黎干为祁姓黎国(即古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的后裔,主要活跃于唐朝肃宗、代宗与德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黎干起初因擅长星纬数术而被入朝,担任待诏翰林一职。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被擢升为谏议大夫,随后即被任命为京兆尹,史称"以严肃为理,人颇便之",深得百姓信赖拥护。代宗大历二年(767),由京兆尹改为刑部侍郎。但之后由于受到鱼朝恩案件的牵连,被贬为桂州刺史、本管观察使,到达江陵时,因母亲去世,返乡丁母忧。

之后,由于京兆尹无合适人选担任,再加上京兆百姓多思念黎干。朝廷遂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再次拜任黎干为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777年)黎干晋升兵部侍郎,但随后被诬陷交通宦官,曾试图动摇东宫,被赐死于蓝田驿,含冤而死。直到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780年),黎干才获得朝廷的平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由于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朝廷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

自黎干以后,定居于京兆的黎氏族人凭借黎干身前的地位和死后获得的声誉,开始名列于京兆名门望族行列之中。据《百家姓·郡望注释》记载,京兆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家,其排名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于、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至此,京兆黎氏成为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2九真黎氏

九真郡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治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余里),下辖七县。新朝时九真郡改称之为九真亭,东汉时复名九真郡。东吴时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九真郡由下辖七县变为下辖六县。南朝宋、齐时,九真郡治移风县,辖十二县。南朝梁时,九真郡治设于爱州。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后唐长兴二年,交趾土将杨廷艺起兵驱逐南汉在交州的势力,九真尽为其土,中国史书方无复载之。

以上便是九真郡简要的发展历程,而黎氏则在很早便已迁居到九真郡,并且在九真逐渐成为望族。现今,越南黎姓为越南全国第二大姓,并且在历史上曾先后建立前黎朝和后黎朝两个国家。越南前黎朝的开国君主为黎桓,据后人考证,黎桓应为京兆黎氏始祖黎干第二子黎庆的后代。故从这个角度来讲,九真黎氏为京兆黎氏的分支。

明朝交趾

交趾土将杨廷艺起兵驱逐南汉在交州的势力后于越南地区建立了吴朝,但吴朝政局不稳,出现了"十二使君之乱"的局面。其中,十二使君中的丁部领(一说名为丁桓)率军作战平定了其他十一位使君,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丁朝。而黎桓便是其手下的一员大将,并在丁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故在丁朝建立后,黎桓被任命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十道将军殿前都指挥使。丁朝后期国家发生内乱,黎桓趁机总揽一切大权,并于980年受朝臣和军队拥护,篡位建立前黎朝。黎桓建立前黎朝后,在国内制定法律,整顿内政,并率军亲征平定内乱。1005年,黎桓逝世,诸子争立,黎中宗得位后不久被黎龙铤所杀。黎龙铤自立,性好杀戮,1009年去世后,儿子尚幼,大将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亡。

后黎朝由黎桓后裔黎利于1428年(中国明宣宗宣德三年)创立。在后黎朝之前,越南曾有过一胡朝。但胡朝于1407年被中国明朝所灭,越南地区也被纳入到明朝的统治之下。但因明朝统治不当,导致越南地区人民的反抗,其中黎利于1418年发动蓝山起义,自称平定王,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最终明朝被迫放弃越南,越南重获独立。随后,黎利立国称帝,建立了后黎朝。其在位期间致力重建国家架构,设科举选士为官,延请教师推动儒学,参照唐代刑律制订法律,划分全国为五道以作管治,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给土地,减少东都(即河内)守军数目,遣返务农。但其性格多疑,也像朱元璋一样杀戮功臣。后黎朝于于1789年灭亡,共存世三百六十多年。

3其他黎氏

除京兆黎氏、九真黎氏外,全国各地还有其他黎氏分支,其中有京兆黎氏氏族黎干的长子黎度所传的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除此之外还有清江版城黎氏、江苏句客黎氏、江苏江都黎氏、浙江兰溪黎氏、湖南宁乡鱼潭黎氏、湖南湘潭黎氏、湖南汉寿龙阳黎氏、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广东南海黎氏、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安徽石埭黎氏、江苏江都黎氏、陕西广阳黎氏、湖南长沙黎氏、广东顺德大罗黎氏、湖南湘阴黎氏、湖南宁乡宁大田坊黎氏、湖南沅江黎氏、江西上犹石溪黎氏、湖南长沙托溪黎氏、湖南浏阳壕上黎氏等众多黎氏家族。并且,大多是黎氏家族都有族谱传承,可详细了解各个黎氏家族的整体发展脉络。

三、黎姓寻根问祖

黎城作为全球黎氏的发源地,几乎每一年来自全球各地黎氏族人都会齐聚黎城,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以近几年为例,2016年7月10日,来自全国13省市的360位黎氏后裔齐聚黎城县西周古墓遗址举行祭祖仪式,并为黎氏宗祠奠基。在活动中,三百多名黎氏后人在原广州市市长、黎氏宗亲会会长黎子流的带领下依次向先祖进香,敬献花篮。同年10月16日,来自全球各地的黎氏后人再次汇聚黎城县举办丙申年全球黎氏黎侯王陵祭祖典礼。2018年10月27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400余名黎氏后裔齐聚黎侯王陵,举办戊戌年黎侯王陵祭拜大典。在活动结束后,来自海内外的黎氏后人还参加了世界黎氏文化研讨大黎氏后裔和"寻根故土促发展"黎城县招商引资推介会,为黎城文化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除了大型的祭祖活动外,全球各地的黎氏后人也会选择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带领家人来至黎城,进行单独的祭祖活动。事实上,黎氏后人的这种祭祖活动正是中国传统"寻根文化"的一种表现。

黎城

"寻根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情节。自古以来中国人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国人对人文始祖如炎黄二帝、历代名圣如孔子、以及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正是在不断的寻根问祖中,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增进了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四、千里寻根共谋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祭祖活动在全国各地兴起。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如公祭炎帝黄帝的典礼,突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的理念,已成为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感召力的文化盛典。在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文化和旅游日益融合的今天,"寻根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更多地以文化节事活动为载体,与文化旅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内涵也从祭祀、追念和颂扬,延伸到人们对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与消费,在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发挥着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

黎城黄崖洞景区

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寻根的本质是寻梦、寻文化。

民族是家族的集合,家族是民族的镜子。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人丁兴旺、门第光耀。个人与家庭、家族与民族是联系在一起的。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黎城作为"黎姓"的发源地,正是海内外广大黎姓游子追本溯源,逐梦的地方。

广西区:贺州黎氏族谱一卷、梧州黎氏族谱一卷。

  江苏省: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省: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省: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省: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省: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不同的地区和氏族所采用的辈分排名是不一样的。

四川仁寿黎氏字辈:“万千天仁义礼智信文才必仲朝廷良承世徳云礽继馨香鸿儒豋甲第经术与年芳耕读传家宝伦常启后生诒谋昭远泽琣养萃群英”。

四川忠县黎氏字辈:“洪文世忠大道永克万帮维正长发其祥”。

四川蓬安黎氏字辈:“国天元明清安长治德春”。

四川遂宁黎氏字辈:“天庭彦相孝暮再发星文茂仁国正永世应成继馨香容源陆秩长鸿儒登甲第经术与年芳”。

广东东莞黎氏字辈:“世笃忠贞声和韵远家传孝友泽浚源长”。

广东阳春黎氏字辈:“达是兴新运清扬佩胜经”。

广东高州黎氏字辈:“启汝伯福载”。

广东信宜黎氏字辈:“国日富贵……”

湖南宝庆黎氏字辈:

六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志朝兴正民大佐锡有光荣华迪吉昌”;

八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丹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

九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心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

十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正资秀胜显宗绍继有光荣华迪吉昌”;

益阳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孟廷正楚尚国泰民安乐绪云仍久长”;

合族新续派:“忠孝传家宝崇先裕后良鸿儒登甲第经术世流芳”。

湖南沅江黎氏字辈:“添闻土源德肯梦道发抚行傅泰岳国文进仕生遇昌明世经纶治泽洪振家承祖绪上达步青中东汉贻谋永南湘枝叶荣箕裘宏祖业耕读振家声”。

湖南湘潭黎氏字辈:“良希祚大光培锦泽模烈均鉴湘东烻基锡永懋灿”。

广西桂平黎氏字辈:“道升昌和发士允先聚怀文辉彩仲应远定才阳兆全孔德昌兴泽进荣华区朝延”。

广西天等黎氏字辈:“太仕文成明光德大发展”。

广西贺州黎氏字辈:“三达庆益永远”。

江西崇义黎氏字辈:“土士高正兴陈明祖宗日纯良道学人家福字长发达千秋招贤德仁华富贵永四方”。

河南内乡黎氏字辈:“宗天德国兆尚世开今朝”。

贵州遵义黎氏字辈:“朝怀民焻忠如正天心应官清明治安”。

湖北武汉黎氏字辈:“家齐世祖泽成”。

重庆黎氏一支字辈:“关清明志安守成思俊德”。

黎氏一支字辈:“仁义礼信文才必仲朝廷永承世智德应作绍隆昌国泰天时顺家和地利兴宗源培正达祖本积光明”。

黎氏一支字辈:“声名传万世德业范源新”。

黎氏一支字辈:“光培锦泽穆列均干”。

黎氏一支字辈:“时忠朝应元正文明兴龙世太富贵远昌”。

黎氏一支字辈:“明元同生化大道贵怡忠”。

想了解更多或者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到华夏谱志联盟:http://wwwhxpzlmcn

家谱文献

江西省:清江(现为樟树市义成镇黎圩村委)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目前全村4000多人姓黎,可以说是黎氏比较大的一个村庄。

江苏句客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注:首修於宋乾道年间。

湖南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民,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字辈排行

湖南浏阳壕上黎氏:该族先世原籍四川锦竹县,尊圭公为迁浏一世祖,圭公字介之,号瑞斋,元至正丁亥科举人,戊子科进士,初授武冈州录事,历官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于浏邑李家巷口。四世衍为朝祖、朝宗、朝富、朝用、朝宪、朝仪、朝礼七房。

明成化15年(1479)建宗祠于浏阳西城下壕并始纂族谱,清同治11年(1872)七修,光绪29年(1903)八修时因争族产,四、五房不与。

长沙托溪黎氏:始祖圭公,字介之,号瑞斋,原籍四川,元进士,任武冈州录事,后升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于浏阳李家巷口,为迁浏始祖。

四世朝礼公,明洪武间由浏阳迁长沙榔梨市,五世文广公,又迁长沙托溪,八世达庵公,生六子,衍为六房。1917年三修族谱。行派:(自十八世始)志定承先尚,书升懋秀良,人之敦一本,英毓如春芳。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黎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西,这三省黎姓占黎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

明朝时期,黎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闯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间,黎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黎姓人口的42%。

当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

-黎姓

黎庶昌的文章多经世之言,其出使外国纪游之作,尤寄深意。黎庶昌使日期间,曾搜罗典籍,刻《古逸丛书》26种共200卷;为家乡购南藏本佛经全帙6771卷;又与日本友人以诗文唱和,刻《日东文讌集》3编,于保存典籍和中日文化交流颇有贡献。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一生著述达20多种。已刊行者有《拙尊园丛稿》(6卷)、《西洋杂志》(8卷)、《丁亥入都纪程》(2卷)、《海行录》(1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1卷)、《黎氏家集》(40卷)、《黎星使宴集合编》(6册)、《曾文正公年谱》(12卷)、《全黔国故颂》 (24卷)、《续古文辞类篡》(28卷)、《古逸丛书》(200卷)、《古逸丛书叙目》(1卷)、《宋本〈广韵〉校札》、《春秋左传杜注校刊记》(1卷)、《青浦县志》(33卷)(此志由青浦人熊其英编纂,而创议修志并筹集经费者是黎庶昌)。另有未刊书稿多种,多已散佚。

2022年黎姓的人有多少?

黎城,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它有着深厚发展史,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隋碑记载,黎城为"炎帝获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