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氏的来源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关于洪氏的来源介绍,第1张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有源于共工后代、共国之后、避讳而改、他姓改性等说法。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洪氏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洪氏源出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 天下 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 传说 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

6出自他族改姓。

 洪氏分布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El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氏姓氏 文化

郡望

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请时期称巨鹿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因此称平山郡,为中山国所占,又称中山郡。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中山国为赵国所灭,平山郡归属赵国。秦始皇灭赵国后,平山郡被并归于巨鹿郡。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 历史 上的特殊地位。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号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炖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宋政和年间进士。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崇星堂:台湾省彰化县芬园乡洪氏自立堂号。

醉经堂: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

 洪氏家族名人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__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觉范: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南宋丹阳人。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亮吉: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

洪熙官:清朝著名 武术 家,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传说,洪熙官活到九十三岁,在毫无防备之下,给一名少女以凤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脚外,复擅少林棍法。

洪学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上衔。

洪金宝(1952年1月7日—):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及武术指导。

洪氏的来源介绍相关文章:

1 “中兴名臣”胡林翼的简介

2 棒打鸳鸯成语接龙

3 李氏朝鲜历代国王皇帝年表及简介

4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的趣闻

5 有关沧桑的抒情散文欣赏

洪氏出源有七:

(一)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代。

远古时期,有个共工,史书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据《元和姓纂》及《尚书》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逐出中原。共工的子孙一是为了避仇,二是让后代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水神的后裔,因此在“共”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改姓洪。

(二)洪氏为共国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载,西周时有个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子孙以共为氏,后加水成洪。

(三)洪氏为帝鸿(即轩辕氏)之后。

据《路史》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的。

(四)洪氏为扬侯之后。

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侨于此,为杨侯。扬侯国,建都洪洞(今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五)宏(弘)氏为避讳而改姓洪。

1.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2. 据《百家姓考略》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李弘的名讳而改洪姓。

3.据《姓源韵谱》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的名讳而改洪。

(六)其他出自他族改姓。

清代时,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

(七)少数民族中有洪姓。

我国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洪姓。

(八)他姓改姓: 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孙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来源。翁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后改姓 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

大多汉族洪氏都认为自己是源出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裔。传说,虞舜时,共工被流放到幽州(今辽东半岛的辽阳市一带)以外。商周时,共工后裔已逐渐进入中原地区。西周时,洪姓两个封地(即共伯的共国和扬侯的洪洞国)分在今河南的辉县和山西的洪洞。可见,这一时萁期,洪姓活跃于辽宁、河南、山西等地。至汉代,洪姓已扩衍至河北、河南、安徽一带。东汉灵帝时(168~189年),共普为长乐从史官。那时,宦官曹节专权,杀害忠良。共普怕党锢事件受到牵连,祸及生命,因此弃官避仇归隐,改姓溢水为洪,迁居敦煌。洪普在敦煌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以“敦煌”为郡望地,尊洪普为其开基始祖。三国时,洪炬为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炬是宣城(今安徽省定城)人。《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可见,三国时,安徽的定城已是洪姓人的一个重要聚居地。所以,宣城成了洪氏另一个重要郡望地。

隋唐时,大批中原洪氏族人南下,进入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时,有洪有道等河南固始洪姓将士随陈政入闽,后落籍福建漳泉一带。这是洪姓最早入闽者。

唐玄宗时(712~756年),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洪氏考略》载:“豫章(江西南昌)宏氏,避唐明皇改为洪。”豫章宏氏加入洪姓中,使洪姓形成了敦煌、宣城、豫章三大世系。约在唐德宗时(780~805年),江苏常州的弘察为“避孝敬讳改姓洪氏”。

据《姓纂》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唐末,又有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黄荆墩的宏氏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江西饶州)之东,改姓洪姓。这一支洪氏也成为了豫章洪氏的一支。

贞元七年(791年),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 涵头村(在今天涵江区)洪禹的第五世孙洪圭(字大丁)贬任潮州刺史,后落籍潮阳龟山,后迁居嘉定歧北,成为洪氏入潮的开基始祖。据潮州《洪氏族谱》载,洪圭的后裔分衍于潮汕(含海陆丰)的12个县、市,170多个乡村,总人口达20多万人。

乾宁年间(897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时,又有许多河南固始的洪姓将士随军入闽。据晋江英林《洪氏族谱》载,其先祖洪古淡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经三迁后而肇居于晋邑南关外十四都英林村。据江西婺源黄荆墩《洪氏族族谱》载:唐古淡是洪汉宗的第三子,辈行排列十四,即十四郎,中和二年(882年)为王绪的参议,中和五年偕二子随部南下;光启二年(886年)为王潮驻武荣泉山,景福二年(893年)助威王审知攻克福州;后三迁而肇居晋江英林。其后裔主要聚居在晋江英林及英林周围的几十个村庄,扩衍至泉州地区的鲤城、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和厦门的同安,广东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

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今梅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州市梅县区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同时,福建还有一支特殊的洪氏崛起,被称为“六桂联芳”。这一支洪氏是由翁姓改姓的。建成隆元年(960年),在南唐任闽国补阙郎中的翁乾度(898-951年)携6个儿子改名换姓,分别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逃亡避难。后来6个儿子分别在北宋初的三次科举中都中进士,即有“三科六进士”的佳话。长子翁处厚,字伯起,堂号为敦煌,改姓洪,为建隆元年(960年)进士,授承议郎,兼殿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其后裔以洪为姓。所以,洪氏中有以“六桂”为堂号的。对翁乾度是否有六子改姓一事,诸说纷云,分歧较大,不仅翁姓中有人置疑,洪姓中也有人置疑,认为“六桂堂”只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

乾兴元年(1022年),世居苏州吴县的洪仁出任福建漳州府长泰知县,携家眷迁居长泰。据《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载:洪仁为西域敦煌洪氏,洪普的后裔。洪普远徙西域敦煌之后,迨宋朝时,后裔洪士会复还中原,辗转徙居苏州吴县。洪仁遂为长泰知县入闽后,其后裔洪原璋移居漳浦,为车田下营始祖。龙海市的九湖镇林下村,芗城区芝山镇的林内路口社等地都有他的后裔。洪仁一支洪氏的苗裔分播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山和广东以及海外各地。

北宋末至南宋初,洪普的第四十世孙洪皓、洪皎昆仲的后裔由江西乐平入闽而后分居于厦门、同安、晋江等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洪皎出任福州府丞,奉谏议大夫。绍兴十年(1140年),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战乱于隐居同安小嶝后头堡社;其后裔分衍俗称下洪三洪的窗东、蔡浦、莲湖及金门等。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浩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江西乐平金山乡洪源人(有资料表明实际上洪皓已迁居杭州余杭的五常,杭州市余杭区还专门成立一个五常村洪氏文化研究办公室),洪普的第四十世孙,北宋政和年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洪浩在金15年,威武不屈,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归来,被人称之为“宋之苏武”。洪浩有3个儿子:长子洪适曾任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次子洪遵、第三子洪迈均登显爵,时称“三洪”、“三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为接伴使。于是洪迈以翰林学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的特使,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礼(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和其父洪浩一样为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所以,洪氏后裔以“双忠”为堂号,纪念先祖。隆兴元年(1163年),洪遵之子洪模随叔父洪近及诸兄弟到福建的泉州。洪模率其子洪价、洪信卜居晋江屿头村;有一子迁居南安石鼓山下(今石井镇古山村)。乾道二年(1166年),洪迈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后又改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不久又徙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同年,洪迈的次子植卜居同安翔凤里十三都柏埔庄(即现今新店镇洪厝村)。景炎二年(1277年),洪适的长子洪权的儿子洪清溪出任知府,由江西乐平舍山乡迁徙至福建的同安;其后裔分衍市头、西亭、下坂、罐口等地。洪适的次子洪楷分衍石狮龙窟等村。可以说,江西乐平洪氏的以其家族的显赫的声望和地位,大举入闽,为福建洪氏的发展奠基了很好的基础。其后裔遍及八闽各地。

南宋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的后裔陈顺斋,携子陈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陈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陈温斋妻子洪氏系洪权的孙子洪天锡的后裔。洪天锡之子洪俊卿,因避难携一独生女儿,埋名隐姓号九使从武荣石竹迁居英山。陈温斋入赘洪家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据明弘治元年(1488年)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载:“我族一世始祖顺斋公系为陈氏,因避难迁居来英山,二世祖温斋公入赘于洪门,三世祖良斋公因从母姓改为洪氏,此后子孙蕃衍,瓜瓞绵延。先世鉴于易姓之故,既不取‘颖川’堂号,也不取‘敦煌’堂号,而是以地取名,南安曾置武荣州,自立‘武荣翁山’堂号。”洪良斋的后裔人布于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

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同时,福建闽南一带洪姓族人也纷纷向省内各地以及省外迁徙。华美洪氏的洪日放迁居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分徙福建的仙游黄沙、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部分后裔迁居浙的江平阳塘坡、福清江口;丰州洪厝的洪氏后裔迁居福清龙田等。

清代始,福建、广东沿海洪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 湾。据有关资料载,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漳洲府漳浦县板龙保车田下营和苍派下的洪昭元率族人拓垦于台 湾乌溪支流猫罗溪与八卦台地间县庄一带。乾隆初年,又有来自同板龙保车田下营的洪二沚、洪清坛、洪宽厚、洪宗光等兄弟,渡猫罗溪东进入垦于台湾北投社猎场,集居于下茄老、石头埔仔两村落。此后,至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都有漳浦的洪姓族人相继入台。洪姓在台湾草屯形成首屈一指的大族,清道光四年(1824年)始在草屯修建闽南传统式四合院的宗祠伦堂,现存祠堂有建于道光26年的炖煌堂和洪氏祠堂、炖伦堂﹑炖成堂。同期,也有晋江三村的洪氏族人移居台湾彰化的二林、芳苑等地。后来,这些入台的洪姓族人也逐步移居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加拿大、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郡望地有:敦煌、豫章、宣城、武荣翁山等;主要堂号有:双忠、义居、招隐、平山、敦煌、积德、六桂等。以江苏、浙江两省洪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26%。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7位,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16%。

关于洪氏的来源介绍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有源于共工后代、共国之后、避讳而改、他姓改性等说法。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洪氏的来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