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第1张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姓—字辈排行

福建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福建泉州安溪新康里郑氏字辈:

名派:“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派:“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福建周宁浦源郑氏字辈:“礼孝传家道存忠振国维”。

福建漳州郑氏字辈:“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

福建永春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广东惠州葵坑郑氏字辈:

开基派:“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支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支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海澄支派:“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永春桃源渡台支派:“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广东潮汕郑氏字辈:“朝锡熙良际会永康”。

广东平湖郑氏字辈:“立巳君可彦叔秉崇承饮国尔宗毓世光硕琼晋启元候有邦伯仲淑继功德肖美”。

广东汕尾郑氏字辈:“碧中雍和敦礼义”。

广东丰顺郑氏字辈:“君象日中天留芳燕万春元良新势耀”。

湖北通山郑氏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湖北黄陂郑氏字辈:“建树成先绪谋义佑其昌”。

湖北十堰郑氏字辈:“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湖北广水郑氏字辈:“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湖北保康郑氏字辈:“永远世泽长”。

河北邢台郑氏字辈:“振江红永”。

河北衡水郑氏字辈:“连玉延有志”。

河北沧州郑氏字辈:“震金文玉智”。

河北唐山郑氏字辈:“文中荫继瑞山有兰玉广”。

河北枣强郑氏字辈:“凤庆书振洪”。

河北东光郑氏字辈:“荣连凤志”。

浙江浦江郑氏字辈:“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

浙江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浙江武荣郑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湖南资阳郑氏字辈:“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湖南祁阳郑氏字辈:“国昌朝纯孝培基久诗书继祚长鸿功遵社会训后德迪前光”。

湖南龙山郑氏字辈:“大德天禄必长年福寿丁”。

安徽宿县郑氏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安徽霍丘郑氏字辈:“文红士贤家”。

安徽当涂郑氏字辈:“继述祖志立德建明”。

四川南充郑氏字辈:“克居清祥佑启德光天方显齐祖大再必文圣才良安邦定国万世吉昌仁孝永远敬宗则长”。

四川宜宾郑氏字辈:“可明尚维玉文世天大仕国朝学少启……”

四川大足郑氏字辈:“兴文茂之国荣昌大元朝廷辉光宗前世代后裔传福禄永真祥富贵必双全”。

山东齐河郑氏字辈:“起嘉和永谦遵之绪广浩(好)德(来)熙(锡)成康”。

山东日照郑氏字辈:“作叔全培世成加笃守仁”。

山东诸城郑氏字辈:“明召德泽允启基范善可钦修燕传永远”。

山东五莲郑氏字辈:“礼守光世学熹昭继强”。

江苏赣榆郑氏字辈:“洪习礼智典玉殿传经(金)纶(伦)荥丹蒲歙宿学熙晟月箴文武助国盛阳明吉祥春”。

台湾省郑氏字辈:“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浙江象山郑氏字辈:“景丛德士贤”。

江西郑氏一支字辈:“德泽光天汉常行忠孝道荣华宝贵昌永远福禄祥”。

重庆郑氏一支字辈:“心文章光祖德仁义绍家”。

陕西汉中郑氏字辈:“字帮伯永泰”。

贵州湄潭郑氏字辈:“大世开方永元洪祥国之乾坤天星顺富贵福寿全”。

河南鄢陵郑氏字辈:“善士永崇德宝华瑞丰书明道广新发敬允启景福”。

顺堂郑氏字辈:“宪少爱卿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启永和声”。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郑氏一支字辈:“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祖武积厚有余庆金玉乐”。

郑氏一支字辈:“永远昌达富寿康泰纯笃忠真孝慈莲嚷笔家传诚实德”。

郑氏一支字辈:“兴国永俊本传吉修凤连安”。

郑氏一支字辈:“运太英贤广□□□□□得远世泽长”。

郑氏一支字辈:“文显庭德誉保全富万金”。

郑氏一支字辈:“广兴云玉连金满喜万田”。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客家黄氏(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冈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民国)郑兰芳等纂修,民国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郑幼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国家谱网站。

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达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民国)邓长锦、陈占荣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手写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清)郑凤超编辑,南明隆武年间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不详,(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明)郑芝龙修,明崇祯皇帝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1961年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郑鹏程手抄本翻印油。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民国)郑士华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郑铭孙校正,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缺第七~十卷)。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两卷,世谱一卷,贞饰录一卷,(清)郑匡矩纂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续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木。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树森重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5年)锡类堂刻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家标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姚江郑氏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宗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民国)郑宝瑞、郑最慎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一卷,(民国)张家腰、杨声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湖州双林义门郑氏家乘不分卷,(清)郑训慈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纂民国时期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双林郑氏支乘不分卷,(民国)郑坤扬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孔安堂祠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雷峰郑氏宗谱四卷,(清)郑瀚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绍兴郑氏重修宗谱三卷,(清)郑本俊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绍兴郑氏宗谱三卷,(清)郑玉炎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书带草韦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稽剡郑氏总五房宗谱六卷,(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贻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清)郑春茂主修,郑恒生、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仅存一卷)。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区杨塘乡。 浙江兰溪后郑荣阳郑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浦江浦阳郑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浙江溪溪县白沙乡陶宅(有九部)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清)郑咎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四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三川乡东横村。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六卷。现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云和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能不分卷,(明)郑民瞻编,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手写本两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清)郑文然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不详,(清)郑维隆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两卷,(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手抄本三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详,(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手抄本四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民国)郑伯俊、郑泽源等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玉麟等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民国)郑重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民国)郑植昌修,郑裕孚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郑由三、郑南山续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郑德耆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仅存三册)。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郑家清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翼经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一卷,(民国)郑万瞻、郑昌思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秣归县龙口区图书馆。 广东程乡郑氏历代族谱不详,(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著者待考,(民国)郑光中、郑恺瑞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泸县石印本两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两卷,(民国)郑中武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本。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不详,(民国)李士厚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现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明)郑荣敬、郑存经纂修,明朝时期手抄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荣阳郑氏统宗谱不分卷,(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清)郑溱梁等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谱牒九卷,(清)郑家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收藏在美国(缺第七卷)。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郑氏传家簿,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郑氏宗谱六卷,(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郑氏族谱一卷,郑午楼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东省潮阳县博物馆。 安徽屯溪郑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郑模金等修,民国二十年霞峰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屯溪桐西郑氏宗谱,(民国)郑定宗等修,民国二年松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缙云五云郑氏今人总集,(现代)郑宝贵等修,1995年修胶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万载谷源郑氏支谱,(清)郑成兴等修,清咸丰十年荥阳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通谱郑氏人物志,(现代)王汝亮、郑维国撰修,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密郑氏族谱,(民国)郑逢年等修,民国六年带草堂写本复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纂修,康熙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清)郑若兰纂修,同治十一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清)郑课、郑彝生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宗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缺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溧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清)郑生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纂修,民国四年活字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谁知道姓郑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