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孙子汶的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凉山彝族孙子汶的后代,第1张

1在解放前水田族是不承认自己是彝族的,1952年民族识别时水田族希望被单独列为一个民族,未能如愿,后被划入了彝族里。

2水田族的族源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族混血而成,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古代来自云南的白蛮,也就是白族先民,后来又混入了摆夷(傣族)、猓猓(彝族)和汉族的血统,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兼具白、傣、彝、汉等四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3民国时期凉山著名的地方领袖人物邓秀廷(彝名木呷克底)、孙子汶(彝名斯兹补各)就是水田族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有时候自称汉族,有时候也自称彝族,但当地汉族民间都称他们为水田族。又说水田族是“蛮娘汉老子”,即汉彝通婚的后代,这是凉山土著汉族世代留传的说法。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迷,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彝族少女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 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山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见。其中,历史渊源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至于贵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样且带有地域特色,民间常按大、小的分类观念划分为山上唱的和家里唱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歌会、歌节上按一定程式对唱或独唱的“曲谷”和用汉语唱彝歌的“霎叉”,后者包括婚礼各环节伴娘考问接亲人的“骂挪”、“搓果朴”、“鲁果朴”,宾主互祝的“鲁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礼歌,以及统称“褃合”的丧事歌、叙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走谷”等等。 彝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有载歌载舞的歌舞和以乐器伴奏的乐舞两类。前者最著名的如“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快;后者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的有“跳乐”、“烟盒舞”等。1950年代以来,彝族地区又出现由叙事歌发展而来的说唱“甲苏”和“四弦弹唱”,以及音乐源于民歌、歌舞曲和器乐曲的彝剧。这些新的艺术样式大大丰富了彝族人们的音乐生活,并使彝族的传统音乐焕发新的光彩。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族源于羌?

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民族,它的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西藏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他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李绍明等许多学者也均认同这种观点。但随着当今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从此“夷”改为“彝”。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古音读‘聂’。”这与今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嵵戎。羌无弋爰剑之孙卬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夡,兵临渭首,灭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觽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觽狄,筑长城以界之,觽羌不复南度。”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觽羌不复南度。”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次日交战,羌人大胜。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为彝之祖。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被发为俗。”;“不立群臣,无相长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魋(椎)结,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里呢?著名学者张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中认为:“今天的彝族的族属源流非常复杂,彝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共同体,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横断山区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亚迁徙而来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蒙默则认为:“彝族是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旄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以‘濮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昆明”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民国《贵州通志》引《兴义志》曰:“初,秦时有孟(传说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汉初,其种类繁盛,由泸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为所有,是为昆明夷,《史记》所云‘巂’、‘昆明’也。”这段地方志显然系出于当地彝族的传说,说明在彝族自身传说中同样是将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认为我们彝族是一个以“巂”、“昆明”、“ 什数”、“夜郎”、“靡莫”等众多古代“夷”系统部落为了主干,在不同时期逐步融合了其他迁徙而来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渐形成的一个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1去大凉山彝族旅游攻略

泸沽湖盐源县,距西昌约270公里。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公里(其中四川境内湖泊面积约34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3米,透明度11米。摩梭人生活在这里。

琼——西昌市距市区约5公里,与庐山风景区山水相连,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邛海湖面积31平方公里,海拔约1500米。这个湖的平均深度是14米,最深处是34米。现在已经建立并保护了六个湿地公园。

马湖位于距西昌约290公里的雷波县。马湖面积75平方公里,海拔1113米,平均水深70多米,最深处180米。

螺髻山风景区位于普格县,距西昌约57公里。螺髻山有72座山峰,36个天池,18个景点,25个平地,12个佛洞,共108个景点。2004年,螺髻山被选为中国避暑山庄名单。

2去大凉山彝族旅游攻略视频

彝族头巾的样式和佩戴方法因地而异,具体如下

凉山彝族妇女,大小凉山,喜欢穿长方形的类似瓦盖的绣花包头。包头的前端像帽檐一样盖住额头。未婚的成年女孩梳一个辫子,把它放在瓷砖封面;成年女性扎两条辫子,交叉在脑后,向前顶在头顶。在一些地方,年轻女性会穿上一件盖花由红色和绿色的丝绸制成。如果三朵盛开的花插在盖花,是结婚的标志。在一些地方,黑布被用来制作梯形帽。罗高帽是生完孩子后穿的。

3大凉山彝族怎么去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的高原和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关于彝族的起源,有北方说、南方说、东方说、云南土著说等多种说法。学界一致认为北说是最普遍的观点。根据汉彝两种语言的历史资料,彝族的祖先与分布在西部的古羌人关系密切,彝族主要来源于古羌人。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初,彝族先民的活动集中在滇池和杜琼(今四川西昌东南)一带。这些地区居住着农业或游牧部落,如杜琼,昆明,老金,Mimo和滇。根据彝族人的历史传说,他们的祖先在古代居住在琼芝路,然后向南到伊诺和曲艺两岸。

4四川凉山彝族怎么去

彝族,彝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们善于歌舞,团结进取,热情好客。

5凉山彝族自治州攻略

没有策略。开车到昭觉县,然后坐小乡村出租车,你我会去的。因为网上传言太多,说6亿的人很多。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有。

6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攻略

行车路线:全程约4657公里。

起点:西昌市

1凉山彝族自治州驾驶方案

1)从起点往正南,沿着大水井古建筑群行驶220米,左转进入颜佳巷。

2)沿颜佳巷行驶100米,右转进入下顺城街。

3)沿下顺城街行驶70米,直行进入下西街。

4)沿下西街行驶40米,直行进入马水河街。

5)沿马水河街行驶390米,左转进入胜利路。

6)沿胜利路行驶540米,右转进入昌中间道路。

7)沿着昌中间道路22公里,直行进入昌一条路。

8)沿昌行驶140米,在第三个出口处,朝航天大道行驶,然后左转进入昌一条南路。

9)沿着昌安南路320米,右转往长裕路方向,进入航天大道一段辅路。

10)沿航天大道的一段辅路行驶290米,然后左转进入一段

6沿李攀高速公路行驶610公里,在华坪/榕江出口处右转,走匝道。

7沿着坡道行驶850米,直行。

8行驶450米,前方左转。

9行驶720米,在第二个出口处右转,进入S308

10沿着S308行驶866公里,然后右转进入S220。

11沿着S220行驶160公里,直行进入冯明路。

12沿着冯明路行驶350米,直行进入冯明路。

13沿着冯明路行驶340米,在第三个出口左转进入南星路。

14沿南星路行驶610米,前方右转,进入沧阳路。

15沿仓阳路行驶30公里,左转。

16行驶410米,在第一个出口处,向前右转,进入S308。

17沿着S308行驶912公里,左转进入S308。

18沿S308行驶25公里,右转进入祥和路。

19丽江市驾驶方案

1)沿香河路行驶34公里,直行进入香河路。

2)沿祥和路行驶190米,在第二个出口,直行进入祥和路/长水路/丽江古城南门。

3)沿祥和路行驶770米,进入祥和路。

4)沿香河路行驶90米,在第二个出口左转进入香河路。

5)沿祥和路行驶20公里,左转进入于雪大道/玉龙县/机场/大理。

6)沿着于雪大道行驶640米,然后右转。

7)行驶190米到达终点。

终点:丽江市

7大凉山彝族旅游景点

阿图尔尔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它位于大凉山南段狮子山下的美姑河大峡谷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枝尔莫乡以北。这是名副其实的悬崖村。

村里著名的景点是美姑河大峡谷,有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

8去大凉山彝族旅游攻略路线

目前协会还没有制定孔明村的旅游指南。

会理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总面积4527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4万。2011年11月,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2月1日,官网,四川省政府宣布撤销会理县,设立会理市。

会理城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1992年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会理城有四大名胜:东岩瀑布、西岩滴水、南岩闪耀、北岩滴水饭。

:9四川大凉山旅游攻略

1火把节必须参加大型舞蹈。2吃一顿彝餐,点特色香肠、肉、阉鸡。

3晚上烧烤时你必须打卡。

 彝族最基础文化源自百濮,百濮其实就是西逃四川的帝舜和大禹体系,这个体系由R1b日耳曼基因、O1九黎百越基因作为核心,然后混过血的C系、D系矮黑作为跟随民族,其中还有部分K新几内亚基因。目前凉山彝族的F系斯里兰卡基因在不在其列还不能判断。后来大禹帝舜经过汉中、甘肃、陕北入中原,也就是大禹出自西羌的说法,四川作为根据地还有留守群体,他们就是百濮。百濮有个典型特点就是要剃秃顶,前额头上部留一发髻或者套一个带有凸起圆箍,象征 。与犹太装束一致。然而目前看,无论哈尼族,还是彝族这一特点都难觅踪迹了。唯一保留的是部分还在剃头,彝族包头会留一个独角。哈尼族地区遗址里存在那个造型,拉祜族能够发现小帽。藏区珞巴族存在完整装束。贵州部分苗族支系芭沙人还有遗留。贵州芭沙人甚至都姓衮,很明显就是祭奠大鲧。他们与苗族混居,但并不是苗族。就是说,百濮其实更多已经分散到各族里了,混合得已经失去了本来面目。只不过彝族、哈尼族里仍然存在它的文化遗留。所以看起来,似乎能发现类似日耳曼以及犹太和百越的文化。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少量的O1和C存在。至于日耳曼基因,可能云南哈尼族等民族的个别支系里以及贵州部分民族里或许有少量存在。

 犹太

 百濮至少遭遇四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源自周灭商后楚国境内的O2a和白种R1a南逃。O2a就是傣族基因,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近20%的O2a,攀枝花还有傣族存在。所以可以确定他们经过了四川。目前R1a存在于泰族里,柬埔寨则高比例,缅甸也应该有。R1a这个基因与印度白种为一个体系,所以我们发现与白彝族有关白族的大理与印度新德里是一个词。印度新德里叫牛大理。就是说白彝里可能会有这个基因,黑彝里却没有。据说白彝是被黑彝赶下山的。然而考证古史古文化发现,一直认六祖的是R1a这个基因,黄种老三苗蛮体系和老大极北基因体系与他们是联盟。所以有了三一如六的说法,本来六读陆,但因为与黄种一道笃信牛图腾,所以六也就有了牛音。汉族笃信玉璧女性生殖器崇拜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四川有了白帝城,峨眉山也成了骑六牙白象的普贤道场。

 羌族

 黒彝族其实羌人冲击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北三苗羌人,还不是大禹那一支羌人,基因为O3。所以很戏剧地出现了,彝族、哈尼族各种文化都有。凉山彝族很容易就能发现羌人的装束、建筑,云南靠北或者靠西的彝族更明显。地名沙龙、沙朗、米甸都与之有关,有的地方甚至还叫羌夷,这部分女性头戴公鸡帽。哈尼族、云南彝族里都有大量。后期的则是顶着一个多层布瓦装束。然而在凉山彝族里这部分并不占最多。最多的还是F斯里兰卡基因和O2a泰族基因。云南则反之。

 花腰彝族

 云南彝族里还有一个比例比较大的基因,就是黄种老大支系极北基因N系,花腰彝族就是,据说这个基因占整个彝族的30%左右。然而目前我也判断不了他们是单独冲击的彝族,还是随某个体系进入。

 帝舜大禹体系里的日耳曼群体应该是入中原后被夏启逐出的有扈氏。他们后来又与夏人一道建立了大夏阿富汗,也就是最早的波斯。所以彝族、哈尼族里都没有大量存在。百濮里的C主要就是孟加拉人和印度的C,D系主要在 以及佤族。白族也是多源流,本身是白彝,融合了汉族,羌人,包括后来的鲜卑其实也是北三苗羌人。所以白族更多还是羌系。

 彝族里存在的犹太文化挺多的,目前有些可以确认是本土的,有些则可能是羌人带来的。比如 节应该是本土的,在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也就是鬼节这一天。而犹太文化里第七月就是触摸的月份,很显然是源自中国古文化,彝族意外保留了。摸你黑也是,北方锡伯族也保留着,其实就是德国慕尼黑这个词,很明显属于百濮文化,也就是古东夷文化。因为这个文化里存在着黑人。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的远祖“笃慕”(约为战国初期人),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彝族的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成为彝族尊称“的六祖”,由此奠定了彝族的分布格局。

 多数人认为,彝族是以西北南下的古羌人部落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西南土著部落而形成的。

 古羌人原在西北河湟地区以畜牧业为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向西北开拓,有个叫“昂”的,为躲避秦军,率领部落向西南迁徙,后来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劳浸”、“靡莫”等部族。

 这些都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古代彝族经历了很长时间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

 一些传说和古彝文的记录显示,彝族在古代经历过母系氏族时代。《西南彝族志》记载,在古代,彝族"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妇女连续统治了六代"。

 父权制应运而生,至少要到2000年前。

 在汉代,彝族先民建立过“滇国”,后来降汉,汉武帝赐予滇王印。

 隋唐时期,彝族先民分化为乌蛮和白蛮,以乌蛮为主建立南诏国,称雄西南300余年。

 唐宋时期,彝族先民还建立了一些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地方政权,其首领称为“鬼主”。

 元代开始,在彝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末清初推行改土归流,即将土司改为流官统治。

 明、清两代,在四川凉山彝族等民族地区实行一种惨无人道的统治制度:人质制度。

 为防止和震慑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明、清统治者规定彝族各家支头人每年必须送自己的亲属若干人到县城坐监,作为人质,定期轮换。

 如爆发反抗斗争,或出现重大的“违法”行为,即将人质处死,企图以此消弭少数民族人群的反抗。

  统治时期仍沿用这种制度。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四川冕宁、越西等县城,打开监狱,释放彝族人质数百名。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制度被废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川、滇毗邻的大小凉山,还保持着奴隶制度。社会成员大体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其中前两个属于奴隶主,后两个属于奴隶,中间的“曲诺”是自食其力的百姓。

 过去盛行诺合家支制度。每个家支都有共同的祖先,有较稳定的领地。姓名是姓父子连名制,即子名连在父名之后,能流利背诵家谱的男子受到尊敬。过去家支林立,冤家械斗频繁。

 1949年以后,国家在彝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现在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等3个彝族自治州,另外还有18个彝族自治县或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县。经济、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

 这种文字有悠久的历史,汉文史籍称为“爨文”或“韪书”。

 有的专家认为彝文是象形文字类型,更多的专家则认为是音节文字类型。彝文最少的一笔,多的有十几笔,包括昭觉见县在内的大凉山地区的彝文行款从右向左横书。历史上用彝文记载的文献很多。

 (武自立、陈英:《彝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950年, 主席在接见凉山彝族头人时,建议将“夷”改为“彝”字,取其“鼎彝”(祭祀和有吃有穿)的含义。

 彝族是解放后的命名,此前长期称为倮倮,特指定居于凉山地区的族群。这个族群据一些研究分分子人类学的人士说,属于F系,源于南亚次大陆。文献上则有一些记载,该族群是在唐中期被南诏蒙氏从云南中部山区迁移到凉山的,目的是戍边,因该族群颇为勇武善战。

 族源上,凉山彝族自称哀牢九夷之一。真实的哀牢山位于云南西部,今保山地区。但实际上,该族群应是一个较为孤立的族群,从南亚迁徙而来,与各族交往似乎不多。

 云南的广泛存在的「彝族」,与凉山彝族并无关系,这些云贵族群在古代长期被称为「百濮」,后来又称为白蛮、乌蛮。他们实际上是同源的,历史上长期交往交流。与凉山彝族相去甚远。

 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各种祖先、分支,相当多只是凉山彝族先民的邻居、姻亲,并不可靠。因为百濮、哀牢夷都有自己的谱系和神话,其中「触木感孕」是主要的母题之一。他们中的另一部分,可能是中原斗争的失败者,分不同批次来到云贵川西南,带来了关于中原历史的各种讯息。

 西南土著族群来源非常复杂,有南亚起源的,有甘青南下的,有溯江而来的,基因和种系非常丰富。原则上不能以「彝族」笼统概括之。

凉山彝族孙子汶的后代

1在解放前水田族是不承认自己是彝族的,1952年民族识别时水田族希望被单独列为一个民族,未能如愿,后被划入了彝族里。 2水田族的族源较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