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演员林小丹简历
林小丹是广东潮剧院一团青年演员。林小丹,原籍潮阳市,1978年考入汕头戏曲学校,习小生兼武生,在翁銮金、曾义潘等教师培养下,打下扎实基本功。1982年毕业分配到广东潮剧院一团。
林小丹的妻子张怡凰1971年生于南澳县后宅镇台属教师之家,14岁考入汕头戏曲学校习闺门旦行当,1989年毕业分配在广东潮剧院一团。两人在同一剧团排练、演出,日久生情,相互爱慕。1993年底,终结连理。
扩展资料:
吴楚珊,广东潮剧院一团优秀旦角演员,潮剧五朵金花之一。1979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进入一团当演员,主演过《王熙凤》的平儿、《孟姜女过关》的孟姜女、《柴房会》的莫二娘、《闹钗》的胡妹等。
其唱功柔婉、圆澜、清晰,做功细腻传神,很富意境感,多次出访新加坡、香港、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观众喜爱。 她的表演,无不表现出她掌握了戏曲的基本功夫。她在不违背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位新的人物造型。
其特点是唱声清晰嘹亮,精于控制戏曲语言技巧,使到诉冤那段曲辞,变成满怀激情和铿锵有力的唱腔。同时她熟练地运用了水袖的美妙变化,加强了动作的节奏感,美化了身段动作。还借助水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海南岛、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因活动中心在潮州并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剧又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年称泉潮雅调。
历史沿革
潮剧历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戏的遗音。潮剧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剧目、唱腔和完整的戏剧演出形式,当时也叫“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出现戏曲,史称南戏。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流播各地。南戏最迟到明初已传入潮州。(1547年)《潮州府志》记载正德年间“潮阳俗尚戏剧”,可见明代戏剧活动,已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关系,是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明、清两代弋阳腔 、 昆山腔 、 西秦戏 、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兼收弋、昆、梆、簧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丰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得名;潮州戏则是从地域而得称。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广东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1566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镜记》,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泉潮雅调”。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阳、昆山等声腔影响。泉潮雅调是曲牌联缀体,以“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为特征。南北曲是潮州戏的源来,发展中又有地方的特点,被形容为“南音土风”。据康雍、乾隆年间文献记载,当时潮州戏已有管弦乐器和锣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戏的演出活动频繁,戏棚、神庙戏台、庭园戏台都有演出。莲阳还建有戏馆,其中戏厅、观戏台、戏班人员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叶,全国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以板式变化为主体的戏曲逐渐取代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戏曲,成为主流。广州外省戏班云集,潮州虽偏处一隅,也受乱弹诸腔影响,乾嘉、道光年间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并逐渐扎根。潮州戏在曲牌联缀的唱腔基础上也开始汲取板式变化灵活的唱腔。
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和政治风云的变幻对潮州戏都有影响;各艺术品种相互汲取,潮剧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诸戏曲艺术,从民间音乐、大锣鼓中汲取滋养,在戏曲内容和音乐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称谓有潮音戏、白字戏、本地班等,潮剧一词也开始使用。潮剧用土语土调,妇孺易晓,因而日趋繁荣,戏班数量大增。新编剧目增多,内容扩展,改编的传统戏有《张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会兄》等,新编的时事戏和时装戏有《林则徐》、《滴水记》和《女英雄记》(《印度寻亲记》)。新编剧目促进了表演的丰富,丑、生、旦诸行当都有所创新。音乐唱腔变化更为明显,在曲牌的基础上融汇板式,与诸戏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为特征,少有激越的音调。舞台美术方面用刺绣幕布帘代替竹帘;服饰穿戴上开始采用潮绣,在戏曲舞台上成为时尚。清末,许多潮剧班社还到暹罗等东南亚地区华侨聚居处演出。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十多年间,潮剧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为首的潮剧中心,从曼谷到暹罗、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纵横交错,30年代形成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音乐唱腔形成曲牌联缀与板式变化的综合体制,演出场所由神庙戏台进入戏院。
建国后潮剧进入改革的新时期。1950年成立潮剧改进会,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潮剧改革工作。戏班主动停演庸俗、低级的旧剧目,创作和编演的新戏有《长城白骨》、《韦昌辉》、《闯王进京》、《生死恨》等,还相继移植改编《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等。1951年废除童伶制,烧掉卖身契,并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养青年演员,一批新演员先后崭露头角。
1956年广东潮剧团成立,同年举办潮剧演员训练班,这是潮剧发展的标志。1955至1957年间各县相继建立专业潮剧团。
1958年12月成立广东潮剧院,下分五个演出团。1957年至1959年两次进京演出并在沪、杭公演,与各戏曲剧团接触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艺术。1960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剧在海外扩大了影响。1963年到1965年,潮剧出现了上演现代戏的热潮,剧目有《焦裕禄》、《滨海风潮》、《江姐》等。“文革 ”结束后,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新创作了《彭湃》、《七日红》等现代戏,优秀传统剧目恢复上演。
90年代以来,潮汕三市职业剧团的数量空前增加。还出现一批民办剧团活跃于城乡农村。 这些剧团创作、整理了一批优秀的古今剧目。1979年以来,每年都有一至两个潮剧团到泰国、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潮剧院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属剧团,共21个剧团,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强了海内外潮剧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
艺术特点
潮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音乐和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而融为一体,程式严而不僵。潮剧唱腔轻婉低回,抒情优美;语言注重本土特色,善于运用方言、俚语,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生、旦表演轻歌曼舞,柔美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机巧灵活,形体动作遵循蹲、缩、小的原则;舞台美术使用潮绣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特点。
潮剧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的综合体制,并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帮声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曲调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小调融和而成。潮州方言语音具有八个声调,演唱出字行腔讲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剧唱腔的地方风格。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词语生动,采用地方舞蹈,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行当流派
潮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风流潇洒的青年男子,穿项衫,重唱工,表演庄重文雅,多为正面人物,如《荔镜记》的陈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挂髯口,唱做并重,注重髯口、水袖的运用,如《闹开封》的王佐。
花生: 也称丑生,多扮演行为不端或举止轻浮的人物,属小生行当,如《三笑姻缘》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术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发挥运用,如《杀嫂》中的武松。
旦行
乌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妇女,多属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重唱工,多为悲剧人物,如《井边会》的李三娘。
蓝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或富家的闺秀,表演唱做并重,如《荔镜记》的黄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或风骚**,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戏珊瑚》的吕珊瑚,反面人物如《戏叔》的潘金莲。
花旦:扮演村姑或婶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带,多属天真乖巧、聪明伶俐的喜剧人物,如《苏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迈的老妇,重唱工,如《杨令婆辩本》的杨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侠女或巾帼英雄,多为机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枪拳棍见长。如《武松打店》的孙二娘。
净行
按表演风格,分为文乌面和武乌面。
文乌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乌面:也称草鞋乌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张飞、鲁智深等。
丑行
官袍丑: 扮演官场人物,穿官袍,多为府县官爷或下属门官驿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带,重须眉眼脸,重靴帽等做工。
项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张三》中的张三。表演注重技法的发挥,如水袖、折扇等,其模仿皮影动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艺人等走江湖或市井码头的低层人物,多为有正义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会》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带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艺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时迁,。表演多属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这两类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风趣的底层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势利的媒婆、鸨婆、店婆或善良风趣的乳娘、农妇等中老年妇女。化妆造型表演均有特色,头饰为梳大板拖鬃,足穿翘头红鞋,身穿大边镶的衣裤,手执大葵扇,多为男角扮演,动作夸张,粗中透娇,滑稽可笑,如《骑驴探亲》的农村亲姆,《换偶记》的张幼花等。
潮剧李小珍出生于印尼,现在在新加坡发展。
潮剧李小珍师从吴茂铨,其唱的歌应是吴茂铨改编与创作,或者也有翻唱别人作品。她唱了10几年的潮语现代歌曲与改编潮剧,为潮州人所熟知。
《爱你心不变》《安仁不塞》《春江圆月》《六个怪梦》《十八姑娘》《一片痴情是苦恋》等是其作品。
郑舜英 潮州市湘桥区人。潮州市潮剧团青衣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潮剧学员培训班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潮州市青联委员。少年酷爱潮剧,16岁时考入潮安文艺培训班,学青衣兼刀马旦,得俞世明老师悉心指导,打下扎实基础。在学期间,曾主演古装剧目《放裴》、《杨八姐闯幽州》,两剧均被录制为录像带。1981年分配到潮州市潮剧团,迄今由她担纲主演的古装戏、现代戏逾40台,在潮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各具光采的艺术形象。郑舜英扮相俊美,声情并茂,文武兼备,唱腔真切动人。在《莫愁女》、《乾坤宝镜》、《再世皇后》、《宝莲灯》等剧目中的出色表演,得到行家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多次赴汕头、广州参加戏曲调演获表演奖,曾随团赴东南亚等地演出。由于在《莫愁女》中成功饰演主角而在海内外获“莫愁妹”雅号。1990年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久闻“潮州自古出美人”,初见郑舜英,顿觉名不虚传。用“天生丽质”来形容郑舜英一点也不过分。我固执地认为,这跟哺育她的韩山,生于斯、长于斯,自幼受到历史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她的美厚积而薄发,并非惊艳,也毫不张扬,而是如陈年佳酿般缓缓挥发。不过,只有站在舞台上,把美融注到一个个的艺术角色中,这种美才获得了最灵妙的生命。莫愁女、江姐、李慧娘、三圣母……从郑舜英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潮剧艺术形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美。 说起郑舜英的从艺生涯,还有一段趣闻呢。自小性格腼腆、内向的郑舜英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演员。1978年,当时的潮安县文化局主办第二期文艺培训班,公开招收学员,16岁的郑舜英陪两个同学前往应考,监考老师看到怯生生站在一旁观看的她形象不错,就说了句:“小姑娘,你也来试试吧。”郑舜英怯怯地上场了,老师要她来一段潮剧唱段,由于害羞,她一句也唱不出来,但独具慧眼的监考老师却从她的举手投足发现了艺术的“端倪”,于是让她回去练习几天后再来考。回家苦练几天,一个星期后重考场,郑舜英与前几天判若两人,一曲《陈三五娘》唱段她唱得声情并茂,监考老师当场拍板,把她招为培训班学员。从此,她与潮剧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培训班之后,郑舜英的艺术天赋很快显露出来,4个月后,她即被定为尖子进行重点培养。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劫后余生,潮剧园地更是百废待兴。培训班的学员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郑舜英更是如此。每天早上4点钟,同学们还在酣睡之中,她就偷偷地起床到练功房练功,出色的天赋加上刻苦的努力,郑舜英长进很快。她主攻青衣,却精通闺门旦、刀马旦、小生等行当,每次考试,她都拿第一名,毕业演出时,她更是以一出折子戏《李慧娘救裴生》而赢得行家的赞赏。在该戏中,郑舜英饰演李慧娘一角,其中有大段唱、做及武功,难度很大,这对演员来说是一次比较全面的检验,郑舜英唱、做、念、打样样出色。她因“李慧娘”一角而崭露头角。 熟悉郑舜英的观众都习惯称她为“莫愁妹”,这是因为她在潮剧《莫愁女》中饰演“莫愁”一角而来。1981年,郑舜英从艺术培训班毕业,被分配到潮安潮剧团(今潮州市潮剧团),她排演的第一出戏就是《莫愁女》。剧中,郑舜英运用传统戏曲特有的表演手法,展示莫愁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塑造一个多愁善感、美丽善良、以死抗争的艺术形象。在该剧的《投湖》一折中,她采用舞蹈化的表演技艺,同时运用多种步法配以身段舞蹈,并用委婉凄楚的腔调,把莫愁反抗不平世道的悲忿以有以心爱之人亦思亦怨的复杂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莫愁妹”一角一炮打响,郑舜英因此得名“莫愁妹”,《莫愁女》一剧也因此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而长演不衰。 在新加坡的潮剧迷中,郑舜英又有另一个雅号叫“江姐”。1997年,郑舜英随团赴新加坡演出,她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江姐”一我倾倒了万千狮城戏迷,演出结束后,她受到戏迷的热情“包围”,戏迷们狂热地高喊“江姐”,争着与她拍照,并要出高价购买她的戏服,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说:“从莫愁到江姐,可以看出郑舜英表演艺术上的成熟。” 郑舜英的成功,源于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拼搏。 1999年4月,郑舜英赴中央电视台参加“‘99地方戏名人名段演唱会”,扮演《背妹上京》片段,5分钟的演出结束后,鸦雀无声的演播厅爆发出一阵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当同行们纷纷向她祝贺演出成功时,出人意料的是,她却向导演提出第二天重拍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原来,演播厅的舞台是玻璃台面,又滑又硬,很不适合《背妹上京》的表演,尤其是跪滑步,膝盖受玻璃板接合部的魔鬼,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影响了动作的到位,因此,她要求重拍。导演许玉琢被郑舜英这种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破例同意重拍……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懈努力,终使郑舜英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艺20年来,郑舜英在潮剧舞台上扮演了各种行当的主要角色,如《五女拜寿》中贤慧善良的杨三春;《凤冠梦》中蛮横刁泼、爱慕虚荣的千金**李月娥;《再世王后》中雍容华贵的温妮王后;《乾坤宝镜》中被迫成疯的疯妇;《程咬金招亲》中生性刚烈、深明大义又不乏柔情的裴翠云等等,这些形象性格迥异,生动鲜活,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也因此而赢得“旦后”、“潮剧第一旦”等美誉。1990年,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郑舜英“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1994年,她被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5年被推选为广东青年联合会会员;1997年被吸收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1998年,她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以《背妹上京》一折中人偶一体的出色表演荣获金奖第一名;今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梨园群英》专题节目部拍摄的《潮剧名旦郑舜英》专辑在中央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今年4月,她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以《背妹上京》参加中国‘99地方戏名家名段演唱会,受到许多艺术行家的肯定和好评;今年7月份,她被潮州市潮剧团评为“德艺双馨”潮剧工作者……然而,郑舜英并不满足,她说得好,:“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仍将不懈努力……” 好果把潮剧艺术比喻为一块肥沃的土壤,郑舜英无疑是这块土壤哺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她的美与艺术同在,演了一个个丰满的角色,她的美鲜活而恒久…… 代表剧目《背妹上京》、《三风求凰》、《送君上征程》、《江姐》等。
潮剧演员林小丹简历
本文2023-11-25 01:57: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