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太极拳是咋样的?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武术流派体系。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 …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陈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只是当时并无“小架”之说,一直是按“小圈”架型进行的系统训练,最终达到无圈无极的境界。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护镖在外,并无时间教导他练拳,耕耘遂求教于族叔陈有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拳的架型给予放大,有本亲自辅导,耕耘苦练,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新的架型,陈耕耘苦练一年有余,终其所成,形成了一种走大圈的新的太极拳之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以及传统小圈的练法打法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圈架、大圈架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发科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了加以区别,将以此走大圈的练法打法之架型叫“大架”,将走小圈的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伯先、陈立宪、陈立清等。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很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太极拳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而在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法打法,是太极拳的精华拳架。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其传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分别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而小架由于陈家家族将之视为绝秘的“看家拳”,视为珍宝,不愿示人,一直仅仅秘密在自己家族内部传授,“传内不传外”,且师承严格。因小架拳术是其前辈数代几百年心血甚至付出生命得来的,不舍得向外界传授,不愿将太极拳的精华拳架公布于世,以致至今鲜为人知。
随着时代的变迁,陈氏家族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开放,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很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以致绝大多数人只知陈氏太极拳、甚至将陈氏太极拳等同于陈氏大架拳,而不知陈氏小架拳。
如今,陈氏太极拳小架的传人,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陈氏家族的精华拳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他们的后代及学生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进而让天下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学到陈氏太极拳真正的功夫拳架。
附:陈氏太极拳小架传承谱系: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节――陈公兆――陈有本――陈仲甡――陈鑫――陈克忠――陈伯祥――陈春生等。
第一页
陈开 陈豫 陈平 陈东 陈立 陈汤 陈安 陈寿
陈抟 陈沆 陈诚 陈建 陈胜 陈亮 陈铎 陈余
陈陶 陈第 陈鸿 陈淳 陈琳 陈确 陈湜
第二页
陈寔 陈登 陈稜 陈潢 陈蕃 陈遵 陈澧 陈人杰
陈与义 陈与郊 陈子龙 陈子昂 陈友谅 陈化成 陈介祺 陈文述
陈玉成 陈玄礼 陈永华 陈邦瞻 陈贞慧 陈师道 陈竹坪 陈吊眼
第三页
陈乔枞 陈自明 陈叔宝 陈名夏 陈庆之 陈寿祺 陈连升 陈伯之
陈宏谋 陈启沅 陈霸先 陈坤书 陈祎 陈明遇 陈宝箴 陈宜中
陈实功 陈居中 陈修园 陈洪绶 陈恭尹 陈振孙 陈圆圆 陈继儒
陈硕真
第四页
陈得才 陈鸿寿 陈维崧 陈彭年 陈傅良 陈道复 陈献章 陈碧娘
陈端生 陈木金 陈奂 陈子敬 陈常 陈芝伯 陈其渊 陈秉钧
陈煦元 陈义华 陈方瀛 陈炳文 陈垣弼 陈福勋 陈长孺 陈文田
陈书
第五页
陈世庆 陈式金 陈庆镛 陈寿祺 陈寿熊 陈森 陈克家 陈起书
陈卿云 陈偕灿 陈烺 陈蔚昌 陈豪 陈璞 陈学震 陈维英
陈肇兴 陈栋 陈玑 陈芝 陈协 陈垠 陈珪 陈寓
第六页
陈鼎 陈荚 陈焘 陈洙 陈式 陈果 陈佑 陈颢
陈敏 陈诗 陈崧 陈恺 陈檄 陈凯 陈济 陈悫
陈鈵 陈熷 陈曦 陈禧 陈巽 陈商 陈谘 陈赏
陈纳
第七页
陈全 陈寿 陈拟 陈福 陈敦 陈奎 陈祚 陈襄
陈堂 陈忱 陈敷 陈补 陈斋 陈声凯 陈仲仁 陈元功
陈光赞 陈尧德 陈元骥 陈于京 陈凤起 陈鉴 陈士奎 陈公昌
陈瓛
第八页
陈光銮 陈克建 陈之壮 陈大定 陈安邦 陈凤鸣 陈子銮 陈天栋
陈于上 陈瓘 陈大纪 陈万全 陈元昭 陈元魁 陈元颖 陈曰登
陈可畏 陈邦纪 陈邦钥 陈光前 陈光鉴 陈同文 陈克绳 陈与义
陈声远
第九页
陈煦元 陈麻婆 陈光颍 陈子骏 陈洪义 陈汝渊 陈于朝 陈邦衡
陈思齐 陈其荣 陈德教 陈鹤鸣 陈宝珊 陈嘉绩 陈宝霖 陈济霖
陈其源 陈若兰 陈彦生 陈嘉谟 陈鸣凤 陈祥曦 陈梦莲 陈掌鼎
陈善学
第十页
陈维峻 陈经言 陈贵谊 陈俊民 陈永贵 陈伯达 陈彦才 陈魁祥
陈嘉会 陈嘉猷 陈毓书 陈作肃 陈性学 陈思德 陈翰英 陈鸾封
陈烈新 陈浩然 陈显祥 陈虚中 陈治策 陈鹏年 陈龟年 陈昌世
陈君宾
第十一页
陈慧纪 陈叔达 陈玉澍 陈毅 陈庚 陈云 陈纪 陈谌
陈群 陈泰 陈凖 陈逵 陈其美 陈心宽 陈直 陈独秀
英魂永驻 浩气长存
1840年以来,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陈氏英雄们永垂不朽!
陈奕兰 陈希轩 陈更新 陈可钧 陈与燊 陈文褒 陈棠 陈连升
陈阶平
第十二页
陈化成 陈天华 陈柱天 陈元龙 陈延年 陈荣久 陈铁军 陈群
陈琴 陈翰章 陈发鸿
陈亮 陈政 陈果夫 陈立夫 陈赓
抗击非典英模
陈惠 陈冠良 陈兆贵 陈洪光 陈静秋
陈翰笙 陈垣 陈筠泉 陈吉元 陈嘉庚
第十三页
陈师道 陈陶 陈鸿 陈陶 陈省身 陈琳 陈允平 陈亮
陈师道 陈与义 陈克 陈子龙 陈维崧 陈恭尹 陈贞慧 陈沆
陈衍 陈伯吹 陈白尘 陈寅恪 陈忠实 陈逸飞 陈垣 陈栩
陈宜中
如果你在海淀南边可以到玉渊潭公园,李德印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就在那里教学!
以下的你也可参考
崔仲三老师亲授传统杨氏太极拳56式学习班近日在中山公园开始授课,欢迎广大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
时间:每周六上午 7:30
地点:中山公园西南角,兰亭八柱
电话:64913992
田秋茂在淘然亭公园教拳:
每天都在淘然亭公园教拳。是教陈式太极。具体地方:进东门,从公园管理处往北找。时间:一般都在早7:30-9:00
授拳信息:全国有效
北京张维忠现年54岁,习拳30多年,对形意、太极、八卦掌颇有造诣。尤其在推手上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北京乃至全国各种比赛中多次取得冠军,其中包括两次全国推手比赛冠军。张老师教拳一丝不苟,推手试范无不亲体躬行,多年以来,桃李已经远播海内外,对于广大想要在养生和功夫上窥得入门良径的朋友来说,张老师不愧为良师益友。现到张教师处学习可以解决食宿,想要学习的朋友可以跟张老师联系具体的事宜。张老师的电话:010-86419009。此信息长期有效。
20050306
论程氏家谱
湖南省华容县程氏(义门堂)字辈 本家十四世以前没分派名。约于康熙五年前,由十四世本,十一世大宗等先辈组织族人商议,确定用: 国(15世)运(16世)庆(17世)其(18世)远(19世),
学(20世)正(21世)斯(22世)可(23世)传(24世)。
启(26世)家(26世)惟(27世)忠(28世)孝(29世),
祥(30世)发(31世)在(32世)咸(33世)贤(34世)。
以上是二十字为派名,周而复始。到了1993年程氏族谱第八次续修时,商议确定新增派名为:
盛(35世)世(36世)民(37世)康(38世)乐(39世),
清(40世)平(41世)祖(42世)德(43世)延(44世)。
育(45世)新(46世)重(47世)培(48世)本(49世),
腾(50世)达(51世)永(52世)向(53世)前(54世)。
从此,我程氏带循轮派,以郭一之宜,则蔗乎“义门”两字可永垂於世。
试述先祖陈克让改姓程氏之谜
陈程氏禹支二十一代孙正北
元朝末年,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战争和军阀混战,战争频繁的中原地区、湖广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大量的田地荒芜。在湖南、受兵灾最深的地方,如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至明初时,一片废墟,几无人烟。
明王朝建立后,恢复生产,巩固政权是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采纳大臣苏琦、刘九泉、宋纳的建议,推行“移民屯田”,将“窄乡人口,迁往宽乡”。
朱元璋于洪武年初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等地,亦即“江西填湖广。”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迁令初颁,民怨即沸。”尽管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如发移民路费,由官府提供牛具、种子,垦荒归己,三年免征等。人们还是不愿背井离乡,朝廷只好出动大批兵勇,强行搬迁。“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一时间,长江上西行的船只,陆路上拖家带口的移民络绎不绝。但无论是船上的还是陆上的都被反捆着双手,由官兵押送。途中内急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一直袭用至今。
明朝移民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得迁居一地。因“条款具备,律森严”,同宗同姓的兄弟,为了能在一地,不得不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如当时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义门陈鼎、陈鼐二兄弟,于洪武二年迁居河南唐河县,其弟便改郭姓,繁衍后代,建郭庄。后寻根问祖,称之为郭陈氏。还有很多家族分成多个姓氏的。如一些地区,魏姓改马姓、改刘姓的,陈姓改邵姓的,周姓改单姓的,金姓改余姓的……。都有史料记载。
据《陈程氏家谱》记载:我祖克让公于洪武年初携弟友谦、友信(友谦、友信估计当时未成年)迁居华容,“逐波为渔,芟苇而稼”。这很符合明初“移民屯田”的史实。是否还有其他族兄同路迁来,家谱上未明。但同时期迁来华容的有义门陈姓宗亲,却是不争的事实。克让公是否因此而改姓?不言而喻。
民国时期,华容城南还保存有陈、程两族祠堂(现华容人武部址),两祠门对门,均称义门。曾有合族合祠一说,不知因何故未成。我先祖克让公与义门“抱耳陈”先祖是何宗亲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是中国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明初时“移民屯田”,是在朝廷的强权高压下执行的。长达五十余年的移民政策,给众多的移民心灵上造成深深的伤害。他们往往把这一政策,归咎于政治原因,从而和陈友谅扯到一起。如传朱元璋“议诛陈姓九族”,对陈友谅及其旧部的后人,一律贬为“疍民”、“贱民”加以迫害。“九渔户”的故事更是传得家喻户晓,有声有色。他们以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恨。
其实,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人是优待的。对陈友谅的儿子、父亲、兄长,均有公、侯封号。虽是些虚职,还是保全了他们的名位。对陈友谅旧部,也是怀柔政策,正史上从未有过加害之说。
还有编歌谣骂朱元璋的。被强迁于安徽凤阳的商人,就编有“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此贬低朱元璋。不过其曲子流传下来,成了有名的凤阳花鼓调。(见吴晗·朱元璋传)。
这里还提及一下陈友谅。现经本人反复考证:汉帝陈友谅系南北朝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唐朝节度使陈伯万十九世孙。汉帝陈友谅不属义门派,世居祖地湖北沔阳,与江西祖籍无关。
据明代的《华容县志》记载:我二世祖陈安泰,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元朝时任荆州路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今湖北江陵)。三世祖克让,于明洪武年初,从荆州迁居华容。
综上所述,我祖克让公改姓程氏,不存在“政治避难”的因素。极可能是明初的“移民屯田”政策造成的结果。先人们为了同宗同姓的兄弟居于一地,以改姓的方式,对抗朝廷移民政策的高压,是一种无奈的抗争。
是不是这个呀 ?
紫竹院东门进去过了桥的竹苑餐厅前每天上午都有。至于价格你自己看,学完了你就知道为什么是那个价格了。如果只是锻炼身体你的选择很多,不一定是小架,小架里边东西很多,所以老师不可能按体操给你教,学小架你自己和老师都要投入精力学和教的,精力投入在那儿摆着,而且正宗的小架非常少,你多去各个公园看看拳就了解了,什么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我建议你多去四处看看,你不一定要选择小架。
正宗的太极拳是咋样的?
本文2023-11-25 01:43: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