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的家谱文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易姓的家谱文献,第1张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谱,(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鹤山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楼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姓 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

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

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扩展资料

易氏名人

1、易建联:易建联,1987年10月27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鹤山市,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大前锋/中锋,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效力于CBA广东东莞银行队。

2、易烊千玺:易烊千玺,2000年11月28日生于湖南怀化,中国内地男歌手、舞者、演员,TFBOYS成员,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首登电视荧屏,开始参演各类综艺节目。2009年,加入“飞炫少年”组合,两年后退出。

2013年6月,获邀加入TF家族;8月,以TFBOYS形式出道。

3、易中天: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易

  易氏(始祖)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从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

 易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狄,皆出于黄帝,故本为“姬”姓,中山国王也是此姓。

得姓始祖  中山王尚公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上易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易姓全国排名92,人口228万,占总人口019%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易县 隋开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内易水得名,十六年设易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设五迥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涞水县并入。辽复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兴县 。元初省县入州,至元三年(1266)复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1913年2月易州降为易县。1940年7月析置龙华县。1942年2月与定兴、涞水组成定易涞联合县。1946年4月12日恢复原建制龙华,定易涞县撤销。1958年10月兴县和涞水县镇场、白涧、大河南三镇并入 。1961年5月恢复定兴县。1962年1月恢复涞水县。 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 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易县辖8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以及1个城区管理处: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村乡、高陌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易姓的家谱文献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