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趣的一些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3收藏

宋朝有趣的一些事,第1张

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历史 点滴采撷一二,供您在醉馀饱卧之时一观。

1,香料生意最赚钱。中国自古就有使用香料的习惯,有的入药,有的可以做调料,如大料、花椒、桂皮、胡椒、陈皮、木香、茴香、甘草等等,非常多,多数的调料也是药材,但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宋朝一样,对香(味)料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宋朝,香料除了入药当调料,使用最多的是熏香,几乎全部的人都喜欢用熏香,几乎家家都有香炉,不但衣服要熏,连用品也要熏,平时熏,敬神也熏,拜师熏,会客也熏,可以说无处不熏香,香料用量非常大。汉唐之前都是本土香料,汉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外来香料开始进入中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看一组数据:熙宁年间1公斤乳香的价格在300贯以上,可以换到每 25吨白米;龙涎香更离谱,2钱30万贯还不卖;一两“白笃耨”的售价也有20万钱。再看看交易情况。熙宁五年进贡的乳香官方收购价大约1000文一斤,到绍兴五年户部卖出价13115文一斤,售价是进价的13倍!宋朝每年交易的香料价值可以达到数百万贯到千万贯之间。有学者估算,宋朝从香料中的得益占其财政年收入的比例,北宋初年大约3以上%,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达到13%,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仅乳香一项就达到了24%,几乎占到全国岁入的四分之一,这还没算其它的香料,称呼宋代“为香痴迷”果然是实至名归。

2,做生意最方便的朝代。宋王朝是 历史 上唯一的一个鼓励经商的封建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鼓励臣民“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估计这也是“杯酒释兵权”的连带反应吧。宋代对于经商,不似唐代规定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开限制营业时间,而是只要纳税,任何地区、时间均可开店,并且没有营业时间限制,所以宋朝前后都有宵禁,但是宋代没有。宋代还允许从事工商业的人作官,“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厖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因此宋朝的商人地位是比较高的。宋代还有保护商业的法令:“(官吏)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还有诸如盐法,酒法,茶法等专卖法。这些政策导向使商贸高速发展,创造了许多商业奇迹:人类 历史 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出现了世界 历史 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厂,以及最高的商业税收比例。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00余万贯(关于财政收入,统计的口径很多,往往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这里取中间数,下同),其中农业税2200余万贯,占30%,工商税4900多万贯占70%,完全可以想象,如果宋朝继续存在下去,一定会像现在一样取消农业税的。

3,最复杂的官职体系。宋朝的官职名称复杂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没有之一。大家先看看耳熟能详的包拯包大人: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看清朝没有?包大人到底是什么官?反正我最初看到时已经晕了好几次。

《文献通考·职官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官以寓禄秩、叙位着,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大意就是说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岗位)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长长一串。

“官”,就是品级、级别,代表是什么待遇领多少工资,所以也叫寄禄官;“职”就是职名、贴职,属于文臣特有,用来增加资历和俸禄,比如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三馆秘阁官等;“差遣”就是职务、职事官,是真正的职权所在,名称带有“判”、“知”、“勾当”等词,差遣本身无品级,需要前两项定尊卑,所以各州县一把手,要在前面加“知”字,如果是代理的或者寄禄官等次较低,却要干高等次的职事官,要在前面加“权、守、试”等字,比如“知开封府”就会改成“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开封府尹。

除此之外,宋朝官员还会有祠禄官、勋官、检校官、爵、食邑、食实封、赐等名头,一时实在说不清楚。最后我们看看大名鼎鼎的司马光是什么官吧,那可比包大人威武多了:端明殿学士(贴职)、兼翰林侍读学士(经筵官,也是贴职)、朝散大夫(文散官,无职事)、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充集贤殿修撰(实际差遣)、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祠禄官,领干薪的)、上柱国(勋官,荣誉称号)、河内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说白了当时的司马光就是顶着一大堆头衔和荣誉称号在西京(今洛阳)编撰 历史 书的国史馆馆长兼总编。

宋元丰改制后,原寄禄官中朝廷各机构正官按照官称主管本部门事物,官称与职务重合,成为职事官。

4,真怕老婆的沈括。说到宋朝,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两个人,一是岳飞,二是沈括,今天单说这沈老先生。沈括(公元1031 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人。他是北宋响当当一个人物,嘉祐八年(1063年)的全国科举状元、大科学家、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的作者。《梦溪笔谈》被后人认为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将1963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你或许不曾想过,这个想象中的男神居然怕老婆,而且是怕到了骨子里那种。沈括是个官二代,23岁出仕,历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翰林学士、延州知州等职。在30多岁的时候丧偶,然后二婚又娶了一个张姓女子,也是个官宦人家。这张女子性格强悍,作风泼辣,经常打骂沈括,有一次张氏发脾气,将沈括的胡须连皮带肉的都扯了下来。这之后,沈括怕张氏怕到了骨子里,每次听到张氏的声音,忍不住浑身战栗。沈括到镇江8年后张氏去世,沈括哭得一塌糊涂,万分悲伤。不知什么缘故,自张氏死后,沈老先生终日神情恍惚,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一次在江边和好友说起了张氏,沈括抬脚就要跳江,幸好被朋友拉住了。镇江梦溪园8年时光,就在这样的高压氛围中,沈括不但完成了《梦溪笔谈》,而且妙笔生花、妙趣横生,果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真实写照。不过沈括高则高亦,人品官品似乎不太好,政治上反复无常,经常干些出卖朋友和领导的事,最后被人落井下石,贬到宣州,且被宋哲宗贴上了“谁人都可赦,唯独沈括不可赦”的标签。

5,最善于劝学的皇帝。自打上学起就听过一首诗(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把读书的好处写得入木三分,非常接地气,乃是最好励志诗。那知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许多朋友估计没想到,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当了皇帝之后,励精图治勤于任事,体恤民力,国内政治清明, 社会 比较稳定。特别澶渊之战后,宋朝争取了11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开创了宋朝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至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宋朝财政收入已达7000万贯以上(关于财政收入,统计的口径很多,往往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这里取中间数,同上),是唐朝的7倍;即便是灾年,岁入也是大唐的3倍左右。人口从公元996年的451万户,至公元1021年的900万户,按每户5人计算,整个国家人口达到了4500万。这种情况下,朝廷就十分注重对民众的教化,积极鼓励人们读书,学习的氛围也日渐浓厚,特别是皇帝都亲自上阵劝学了,又画了这么大这么好的饼,谁还不好好读书学习啊?皇帝都说了,只要是把书读好了,那就有吃有喝有房住,有车有马有媳妇,这成了那个年代人们读书的绝对动力,也为此后的仁宗朝文化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或许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已经把读书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了,从而形成了中国文人官本位的思想。得焉失焉?委实不能一言以蔽之。

6,能长胡子的太监。我过去一直认为太监是不能长胡子的,直到看到了童贯的材料。童贯(1054年-1126年)是宋徽宗时期皇宫里的太监。据《宋史》记载:“颐下生须十数”、“状魁梧,伟观视”、“皮骨劲如铁”。哦哦,太监居然能长胡子,这就很令人惊叹了,至于原因,史料也未作说明,估计修史的也一头雾水。除了长了漂亮的胡子,童贯身上还有几个神奇的记录:中国 历史 上统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 历史 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 历史 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这太监当的果然惊天地泣鬼神。

童贯净身入宫时,便拜在同乡、前辈李宪门下。这位李宪是神宗朝的大太监,也是著名人物,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立过不少战功。童贯小时候是读过4年私塾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属于文化人,又跟随李宪学了不少带兵打仗的本事,很有点能文能武的味道,又熟悉地理,这使他在宦官里不同凡响,鹤立鸡群。徽宗时童贯当了内廷供奉官,在杭州为皇帝收罗古玩字画。内廷供奉官负责皇宫采购事宜,做的又是暴利且不透明的古玩行当,职位不高油水很大,很是攒了些钱,便攀上了当时的权相蔡京,得到蔡京的推荐,遂被宋徽宗重用。公元1111年,也就是政和元年童贯晋升太尉,领枢密院,位列三公。那时宋朝和北边的邻居关系不太好,经常打仗,童贯便带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任劳任怨,为皇帝分忧。童贯之所以能带兵,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军事才能,而是得益于宋代太监监军制度。宋代重文抑武,武将不被信任,不得单独领兵出外,凡出征必须有太监作监军,久而久之,童贯就成了统兵大将。宣和二年,童贯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因收复幽、燕,封广阳郡王,至此,童贯到达了仕途的巅峰。不过童贯最后没有得善终,被钦宗贬杀。纵观童贯的一生,端的是高潮迭起、逶迤曲折,十分传神传奇,说是空前绝后一点也不为过。

7,名目繁多的节假日。宋代公务员的假期之长,在历朝历代是出了名的。宋代的假期主要有三类:一是旬假,也就是每旬(10天)休息1天,也我们现在按周计算不同,是按旬来计算的,所以也称为“旬假”。为了便于管理,休息日定在每旬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初十,二十,二十九或者三十这3天,所以公务员每年有旬假36天。二是节假。宋代有3个大节,分别是岁节(春节)、冬至、寒食,这几个节日假都是7天,这是宋朝时候的长假。另外还有5个中节,分别是圣节(皇上过生日)、上元节(元宵)、中元节、夏至、腊日,这几个节日是各放3天。除此之外,还有18个小节,分别是春社、秋社、端午、重阳、立春、春分、立夏、七夕、秋分、立冬,等等,各放1天假。这几个大节中节小节加起来全年共有54天假。三是特殊假。宋代规定结婚给假9天,如果不是本人亲自结婚,近亲结婚也有1到5天的假期,这就相当有人情咮儿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吃个喜酒。先别得意,最大只的假来了----丧假。宋代公务员的丁忧丧俗同其他朝代一样,文官可以放3年假!皇帝够大方吧!不要觉得惊讶,要知道古代非常重视孝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去世,不管你是多大的官,你一定要守丧3年。不过宋朝武将就惨了点,丧假只有100天,或许是歧视武将,也可能是怕武将请假时间长了没人带兵会天下大乱吧。最后,也不知是该恭喜还是该诅咒,抑或是该求保佑,宋代的公务员得了重病还有100天假期。这样算下来,宋代公务员每年可以有95-195天假(不想上班可以请100天病假),够爽!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晋太康年间(280-289)信徒们已经发现本岛(时称梅岑山)自然环境与佛教诸经所载观音胜地相似,时常有人登山求访大士踪迹。据“旧志”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一个西域僧)来潮音洞钱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予七色宝石,灵感始起。

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诣五台山敬礼,至中台精舍,睹观音乡容貌端雅,恳求请归其国,众从之,锷即肩负至明州开元寺,觅得张友信(一说张支信)便船,将登舟,像重不可举,率偕行,贾客竭力负之,乃克胜。及过梅岑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锷泣以梦告众,咸惊异,乃置像于洞侧,祈祷而去。山上居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不肯去观音”是为普陀山供奉观音之始。历代山志误载为后梁贞明二年(916),系将请像与建院二事合而为一。其实,慧锷系唐代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师高足,兹录其三次入唐情况如下:

慧锷三次入唐情况  第一次来回  楚州艄公(失名)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日本仁明朝承和八年。楚州此船原为送回仁明朝遣唐使到日本,楚州艄公水手等即搭原船回唐,学问僧园载的弟子仁济、顺昌亦乘此船入唐。慧锷入唐是为了朝拜五台山。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日本仁明朝承和九年,李邻德明州(今宁波)慧锷为向本国请求恶徒爱山供养费,乘此舟回国。  第二次来回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日本仁明朝承和十一年,慧锷携带日本过桔皇后亲手绣制绣文袈裟、宝幡及供养费等施给五台山。又到杭州灵池寺谒见齐安国师,迎接他的弟子义空去日本开创禅宗。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六月二十二日,日本仁明朝承和十四年。张友信、元净等二十二人。明州望海镇(今宁波市镇海区)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日本肥前国值嘉岛留那浦3搭乘者:慧锷、仁好、惠运。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随日本高僧圆仁的弟子性海入唐的日本人春太郎、神一郎同乘此船回国。  第三次来回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九月三日,日本清和贞观四年。张友信、全文习、任仲元等日本肥前国值嘉岛同年九月七日明州石丹岙4搭乘者:慧锷、真如法亲王入唐求法,在日本肥前国松浦郡柏岛新造。  张友信明州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四月,日本清和朝贞观五年搭乘者:慧锷、贤真、忠全等。此船系上年送真如法亲王入唐返航。  此次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一尊,带回本国,舟至普陀山潮音洞,遇风涛,遂置像于洞侧,史称“不肯去观音”。  至后梁贞明二年,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乃普陀山最早寺院。 宋朝廷保护佛教,度僧散牒,设僧录司统领天下寺院,但禁止僧人私度。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命内侍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神宗元丰三年(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 出使三韩(朝鲜、韩国),遇风涛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不肯去观音院”,赐额“宝陀 观 音寺”,许每岁度僧1人,置田积粮,安众修静。北宋、南宋间(1126年前后),普陀 “山下居民百许家,以渔盐为业,亦有耕稼。有一寺,僧五六十人……海舶至此,必有所祷,寺有钟磬铜物,皆鸡林(朝鲜)商贾所施,多刻彼国年号;亦有外国人留题,颇有文彩”(宋张邦基《墨庄漫录》)。绍兴元年(1131),蜀僧真歇自长庐来山,经郡府请示朝 廷,易律为禅,山上居民闻教音,皆离去,普陀始为佛国净土。此间,潮音洞等处常有大士 灵现传闻。飞锡来山者,皆禅林俊秀。绍兴十八年(1148),史浩等游普陀,在潮音洞 目睹大士灵现,撰《题留宝陀寺碑碣》(文存)。宁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风,圆 通殿被摧,当朝赐钱万缗重建,七年,殿成,御书“圆通宝殿”额,建龙章阁藏之。丞相史 弥 远捐资庄严殿宇及廊庑,备香灯供养,宁宗闻之,再赐金竧衣、银钵、玛瑙珠、松鹿锦幡等 供殿,置常住田567亩,山1607亩,普陀香火日盛。理宗宝庆年间(1225—12 27)诏宝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表示如下: 淳祐八年(1248),制师颜颐仲祷雨有感,施钱2万,米50石,置长生库,建接待庄,招待来往使臣,奉诏免山僧赋役。宋代普陀山佛教以禅宗为主,发展较迅速。曹洞宗法裔真歇著《华严无尽灯记》;大川普济 著《五灯会元》。咸淳年间(1265—1274),普陀山僧一山一宁等奉诏删修《百丈清规》,建立起一代典章——《咸淳清规》。

元朝廷笃信佛教,凡帝王登位,必先受戒,中央设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各路设行宣政院统领教务,给喇嘛和僧侣以优厚待遇。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诏普陀山长老如智同王积翁两次出使日本,皆因中途有阻而返。大德二年(1298),命内侍李英降香,修饰佛像。三年,敕封江南释教总统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为 “妙慈弘济大师”,持诏通好日本,命宫廷宿卫孛罗等赍金百两祝香;敕江、浙省臣协同整修宝陀寺殿宇佛像。四年春,命魏也先、太出降香斋僧。住持如智献玉琢观音。五年春,复命太出、李铁木儿不花、魏也 先持五彩幡旌庄严法筵,赐钱3千缗修饰殿宇,新建演法堂;饬浙江省割官田20顷,规定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由廷臣降香,讽诵祈祷,由直贤学士赵孟竨书写刻碑。皇庆二年(1 313),皇太后遣法华奴为使,莅山设斋,赐主僧袈裟,敕省赐钞668锭,购置长明佛灯田3顷。延六年(1319),仁宗命忠宣王(名璋)至江南降御香,璋等兼程朝拜普陀山,归撰《行录》1卷。泰定四年(1327),中宫派中政同知帖闾赍金币,赐斋僧钞千 锭、僧衣108件,供圣黄金织文幡、金彩绮帛等,给田2顷26亩。致和元年(1328 ),遣御史曹立赍钞百锭上山降香。至顺二年(1331),江西陈觉和等募铸大士铜像1尊,铜佛千尊及钟磬等法器供阁。元统二年(1334),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僧 孚中建多宝塔。至正年间,香火更盛,臣民等渡海不绝。当时记载:“自昔游者,至今为盛 ,若西域名师,王公贵人,各极精诚。”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补陀洛迦山传》四品三章,为“山志”编纂之滥觞。 元末,普陀山寺院、亭桥楼阁、佛塔等设施 已具相当规模。山僧东川永与元初临济宗巨匠元叟行端等齐名,一山、孚中等均系临济宗扬岐派法裔,一山出使日本后,在日本创立“二十四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宗学说”,其门下辑有《一山国师语录》、《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行记》等刊行于日本;孚中有《五会语录》等著述,古鼎著有《四会语录》,大千等普陀山僧均有语录行世,对当时江南禅宗的流传影响颇大。

明代帝皇崇佛,但由于海寇骚扰,使普陀山佛教经历几次较大兴衰。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天界寺设善世院,统领全国佛教。三年,高僧行丕由五台山佛陇寺驻锡普陀弘扬禅宗,在宝陀寺南岭建清净境亭,翰林学士宋濂为撰《清净境亭铭》。十五年,京都设僧录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规定3年一次考试僧侣,合格者免费发给度牒,时普陀山有殿宇300余间,度僧传戒,佛事不衰。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以普陀“穷洋多险,易为贼巢。”徒僧毁寺,迁观音像至宁波栖心寺(今七塔寺)重建殿宇,以“补陀”名之。山上仅留铁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之。是为普陀山佛教第一次衰微。

到山,“拿首僧如德”,将山上木材砖瓦尽数检搜。二十九年,住持真宰进京请求复建, 病殁于京。三十年四月,派御用太监张随、内官太监王臣赍帑金千两,斋僧银1800两, 诵礼《观音经》银3百两、《观音经》1幢到山,督造藏经殿,勘地庀材,筹划建复普陀主 刹。十一月,浙江督抚刘氏上《倭情叵测,海衅难开》奏折:“恳乞圣明,停止海外山寺之 建,以杜祸萌,以安地方。”被神宗“留中”。翌年五月,饬督抚浙江都御史尹应元率总戎 李承勋、海道副使 王道显、参将袁世忠、宁波知府邹希贤等官员并健卒数千巡察普陀山,撰立“渡海纪事碑” ,文云:“……普陀名号最著,因灵修复,殊非非常之原,一旦重以天子之命,势必竦动远 近,鲸波叵测,侦备宜严。乃嘱参镇各官,整旅饬防,闻警即援,永期宁谧,分猷共念。” 从此,不提禁建之事。

三十三年,神宗奉皇太后命,遣张随同御马太监党礼、张然赍帑金2 000两,皇太后、嫔妃等均施银两到山督造普陀禅寺;并送斋僧银300两,织竖幡幢、金花 丹 药等及《金刚般若经》1部、《观音普门品经》1藏供寺。张随以宝陀寺旧基形局浅漏,辟 迁麓下,重新兴造。翌年竣工,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此间,后山僧如寿、如光对海 潮寺进行大规模扩建,三十四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三十五年,遣党礼赍金千两建两 寺御碑亭,祝福斋僧。住持寂庵进京谢恩,上命披紫,授以僧录司右善世职。翌年,宁绍参 将刘炳文捐资建杨枝庵,重刻“杨枝观音碑”。〖JP1〗三十七年,再遣张随赐金千两到 山斋僧。命 僧众检阅藏经3年,以五彩织金龙缎40尺及长幡、经袱、桌衣等供寺。三十九年,派张随 赍金千两祝禧斋僧,派党礼等赐镇海禅寺大藏经。四十年,遣使赐普陀寺玉带镇山门,释海 观撰《玉带记》。天启七年(1627)崇王由竫捐资重建药师殿。崇祯十四年(1641 ),诏国戚田弘遇捧御香到普陀祈祷。明一代,尤其万历后期,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山上有寺庵200多处。江浙两省、福建等沿海信徒纷纷朝山做佛事,莲花洋上“贡艘浮云 ”,短姑道头“香船蔽日”,佛事十分兴旺。

附录:

明万历二年《普陀禁约》原考(万历三十年范涞编) : 照得普陀一山,远距定海四百余里,独峙海中,山多岩窟,田皆沃壤 。洪武初年,信国公经略沿海,见得本山穷洋多险,易为贼巢,遂行起遣。天顺年间,始有 缁流私创寺宇,四方流聚渐多,接济交通,勾引响导。嘉靖三十二年间,倭奴屯据本寺,遂 调发官兵刘恩至等剿灭之。随奉钦差督抚军门王〓钧牌:仰道即行把总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 ,带领兵船前去普陀山,将寺宇尽行拆毁,佛像木植器物等件运移定海招宝山寺收用。其原 山僧人,俱各逃散舟山。查有度牒者,分发各寺;无度牒者,还俗当差。插牌本山,并告示 沿 海一带军民、僧道人等,不许一船一人登山樵采及倡为耕种,复生事端。如违,本犯照例充 军。仍禁本境势豪之家,不许营谋佃管,若掌印官轻徇人情,故纵犯禁,坐赃问革等因。备 行把总黎秀等及行宁波府并定海县遵照。 普济寺

由短姑道码头登岸,北行不远就是普济寺。普济寺又称前寺,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始建于北宋。普济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殿宇九座,其中大圆通殿是寺之正殿,殿正中塑观音像,高约九米,两旁塑观音32应身像,展现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各种形象。莲花池东面的多宝塔是普陀山现有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代元统年间)。多宝塔与“普陀鹅耳枥”号“杨枝观音碑”合称普陀三宝。

法雨寺

又称后寺,在岛的中部,建于明万历年间。寺东有天灯台,为普陀最高处,登塔以望,海天茫茫,极目千里。寺内建筑倚山就势而建,共有六重殿堂,其中大圆通殿(又名九龙殿)系从南京明故宫拆下来,金碧辉煌,为建筑艺术之佳品。店内正中供有毗卢观音像,像后供千手观音,系永香樟木雕刻成。

慧济寺

又名佛顶山寺,位于佛顶山上,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建筑倚山市而建,颇具江南园林特色。正殿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这是普陀山寺庙中主殿不供奉观音而供奉佛祖唯一的一座寺庙。在岛上最高处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对佛祖的崇敬。

慈云庵

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改建。歇足此庵,可建莲花洋,庵旁有一泉,名涤心泉,频临海滩却泉水清甜,人皆称奇。

白华庵

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年间屡次扩建。庵中大悲阁,原为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名人学士常往观赏。1960年后作民居,现尚未修复。庵中有“真歇泉”古迹,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现泉废,碑尚存居民处,为普陀山现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华庵右侧妙庄严路旁发现明万历年间修筑海塘碑刻。

隐秀庵

客运码头旁雨华峰岙口(省工人休养院旁),有石阶通道直达隐秀庵。明万历年间建,清同治年间重修。林石幽秀,梵宇精美,当年与白华、海岸、净土、磐陀、梅福并称前山“六大房”。1977年重建。

福泉庵

清康熙年间西域僧人大慧创建。1985年,新加坡印实大师捐资18万元大修。庵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悲阁等各具一方,内设图书馆,藏书万册。殿堂厢房围成天井,形成四合院古建筑,除主供佛像外,又塑天妃娘娘圣像,在普陀山众多寺院中自成格局。

半山庵

创建明万历年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庵居深山之中,四周花木馥郁。门前故障蔽日,庵分前后两重,主殿圆通殿主供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普陀山佛学院女众班在此办学。

大乘庵

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侨胞捐款修建。院内主要有圆通宝殿、卧佛殿及千佛楼等。圆通宝殿中供奉风兜观音像。卧佛殿正中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是1981年仿缅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侧平卧,长76米,为全山第二尊大佛像。千手楼现供奉的佛像,用香樟木、黄桐雕成。此庵规模不大但在佛教影响不小,尤以东南亚为甚。

杨枝庵

庵内正大殿供有杨枝观音碑,是普陀山上的三宝之一。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邵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此碑得以幸存。此碑高234米,宽133米,中间刻观音大士立像,珠冠锦袍,缨络飘披,面部丰满,脸似冠玉,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端详庄严。此画像线条流畅,造型壮丽,刻划细腻,刚柔相间,造诣深湛,系艺术珍品。

现杨枝庵内设有普陀山佛协颐养堂。

西方庵

明初创建,1990年重建,此庵主殿堂前庭院构筑玲珑,中嵌玉石莲池,上跨白玉方桥,庭右为梅雨石壁雕回廊,勤“祖师训海出家三十要则”、“莲池海会图”等。西厢楼上设“慧锷大师纪念堂”,内塑慧锷大师像,左右悬挂真歇禅师画像和梅福隐士画像,四周安放日本大西寺、木古寺等37所观音灵场会赠送的37尊铜质观音像,37袋各寺院的乡土,还有日本名人书画等。

紫竹林庵

旧称“听潮庵”,创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二年(1822)改今名。民国八年(1919)康有为题“紫竹林禅院”额,1989年重建。庵前为型青石浮雕紫竹壁,清雕100多株紫竹。庵中圆通宝殿供奉高2米重1吨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像,殿外台基雕刻精妙;大悲楼楼下供奉重45吨的汉白玉卧佛像,佛像后置一大型紫竹壁画。主殿后为药师殿和三圣殿。后院种植着3000株紫竹。

梅福庵  传闻西汉梅福曾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大雄宝殿左后侧有炼丹洞,又名灵佑洞,传说是当年梅福炼丹的地方。洞内供奉梅广真塑像,有一泉水常年滴流不歇,清冽甘甜,含有多种矿物质。洞前有梅福井。

灵石庵  因磐陀石而得名,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庵内专建舍利殿,内供奉从锡兰请得的佛舍利三颗及一尊玉佛、一部贝叫经,是为该庵特色。1990年重建殿堂39间,大殿供奉杨枝观音像。

观音洞庵  由二龟听法石东侧石级而下约百米处,为观音洞庵。庵倚天然洞穴观音洞而建,分上中下三个台基,有殿宇73间。观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乳倒悬柱地,四周壁上和石柱上均镌有观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当推此洞,洞顶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鹦哥,色白、细颈、短身,形神俱肖。人站在庵院中向上了望,可见两巨石相叠,一颗大樟树长在两巨石的夹缝处,石上有“大士重现”等题刻。 纪念品

普陀山旅游纪念品分两大类:一是富有宗教色彩的工艺品,一是具有海岛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在香华街(横、直街)、法雨寺、慧济寺、大乘庵、紫竹林、入三摩地等商业区和风景点周围商店、商亭鳞次栉比,各类工艺、纪念品琳琅满目。这些工艺纪念品,有的从外地进货,有的系当地生产。普陀山镇政府和合兴村均办有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生产加工厂,并开设门市部,各大寺院设有法物流通处。  旅游工艺纪念品主要有:佛珠、木鱼、元宝、香炉、烛台、檀香木雕、黄杨木雕、陶瓷、石刻、镀金观音佛像、弥勒佛像、财神菩萨、如来佛像、金银箔、进香袋、杨枝观音像拓片、汉白玉观音、玻璃钢观音、彩印小佛像、缅甸翡翠玉观音、激光观音、夜光观音、菩萨护身佛、水晶佛字、佛像纪念章(泰国)、各色普陀山风景纪念章、水晶生肖章、木珠佛篮、铜铸佛像、檀香 风景扇、风景手帕、木雕观音台屏、海螺号、大海螺、用海螺贝壳制作的假山、盆景、塔亭 和动物、贝雕、贝壳、乌石子、金属玩件串缀的各种项链、手链、玛瑙、翡翠戒指、各种玉器 、玉镯、鸡心、珍珠项链、挂件、耳环、泥塑、竹编、生肖竹筷、龙凤筷、牛角号、绒布动物;艺术书签、导游读物、佛经磁带、梵音磁带、各类经书、画页等多达300余种。土特产有各种干海产品和催生子、九死还魂草等。游客可在各风景点商场随处购买。

香华街 于清康熙年间,清末形成商业区。原称横直街,普济寺 东面一段称直街,文昌阁至洪筏禅院一段称横街,全长300余米,沿街商店鳞次栉比。1979年改革开放后,为全山商业、饮食业中心区。1995年,将饮食业迁移至司基湾海鲜园,年底,将靠南整排木结构楼房拆造为砖木结构。成为主营旅游纪念品和特色海产干品的街道,并改今名。

土特产

普陀佛茶 又称云雾佛茶。五代时,山僧开始植茶,至宋称盛。原为野生茶树,生长在海拔2882米高的佛顶山上。长年受雨露、云雾、朝霞沐浴滋润,叶厚芽嫩,辅以精心炒制,加泉水冲泡,浓郁香醇,以其独特风味享有盛名,清代列为贡品。在清明前后2-3天开始采摘,鲜叶要求嫩、纯。由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组成,芽长25—32厘米。手工炒制成似珠非珠,似螺非螺蝌蚪状。每500克干茶一般由6万个左右嫩芽组成。外形仿江苏“碧螺春”茶,条索卷曲、紧结,白毫显露,形似螺旋状,汤色嫩绿明亮,清香醇和,滋味隽永,鲜爽生津,有一定的药疗效果,史称:“夙凰茶”。极品贮于银盒,八贡朝廷。中品以小盒精装售给香客,下品留给僧尼自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1979年,评为浙江省名茶之一。1984年在浙江省淳安召开全省名茶评比会上,获省名茶合格证书。1996年评为浙江省新、优、名特产品金鹰奖。为《中国名茶》一书收录。

南海紫菜

生长在海边高潮带礁岩上,片状、膜质、无茎,长10—40厘米,宽3~10厘米,呈椭圆形,边缘锯齿状,有红紫、绿紫、黑紫等品种。民国二十四年(1935)10月,浙江省水产试验在梵音洞吸咀一带人工试养。现多用竹筏架近滩养殖,立春前采摘的叫冬菜,立春后采摘的叫春菜,冬菜质优于春菜。紫菜富含碘、钙、磷、铁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蛋白质,可防治甲状腺肿、水肿,对高血压、高血脂及降低胆固醇有疗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凡结积块之病,宜食紫菜。”食法简便,晒干后贮罐,一年四季食用。

洛迦莲子

贡品,清代乾嘉年间,朝廷规定每年朝贡莲子1斗。鄞县全祖望《洛迦莲》诗云:“洛迦释子荷帝德,年年一斗附使车。”道光间陈庆槐诗云:“莲子香清忆普陀,锦函贡入上方多。杭州织造门前路,听说山僧年年过。”光绪间化闻和尚禀请裁免。

催生子

海生小型贝类动物,产于本山及附近岛屿沙砾滩中,大似雏 蛤,小如珍珠,半球状,底有螺纹,壳黄白色,似碧玉,传对难产产妇有助产催生功效,故名。置于手掌粗看似无生命之石,其实久藏不坏不死,因名长生蜗;放盆中,滴入米醋,即能蠕动,如放入两颗,会移至一处,故俗称醋鳖,又称“相思石。

  摘 要: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

关键词:宗祠建筑;木雕;石雕;灰塑;供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1-02

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大冶宗祠建筑中有着大量的装饰作品,品种繁多,其中由已木雕、石雕和灰塑为盛,内容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

一、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如殷祖镇水南湾曹氏宗祠中,室内的门窗梁柱有许多雕刻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图1)。这些木雕图案大多蕴涵吉祥含义,题材以民间传说、戏剧场景和一些传说的祥瑞吉兽为主。同时还十分注重装饰与光线的关系,让光线从天井射入,透过漏窗、门窗与木棂,来渲染空间气氛。

还有如刘仁八镇卢均受村卢氏宗祠的入口木构架横梁上的木雕纹饰(图2),殷祖镇余海庄余氏氏宗祠中的木梁上的木雕装饰,题材为凤凰和亭阁相映(图3)。

二、石雕

石雕在宗祠建筑中的作品随处可见,石雕窗框、抱鼓石、石雕的门联等,甚至下水池的下水口,也是精美的石雕。石雕艺人雕刻工艺精湛,奇妙的构思令人叫绝,其圆雕、浮雕、镂空透雕都有,造型风格简洁大方,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图4,图5)。

三、灰塑

灰塑是以石灰、细砂、牛胶为原料按一定比率混合而成的塑泥进行艺术塑造的一门艺术。大冶地区宗祠建筑的灰塑装饰中,主要用圆雕手法表现,并在背景上以浮雕衬托,一般都是装饰在雨挡和墙画上(图6,图7)。

四、供台与神龛

供台在本文中特指宗祠建筑中的供奉祖先牌位、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的供桌。供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木质和石质两种,这两种类型的供台在大冶的宗祠建筑中都比较常见,因各姓宗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各自的供台的造型差异也较大。

(一)石质供台

刘仁八镇的刘氏宗祠中的石质供台设置在此宗祠建筑的第三进中,供台的墙体宽约为5米,高约为35米,高未通到屋面,供台类型隔断将宗祠的三进分为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前面用来祭拜先祖,供台后面用来存放物品,供台的背墙两侧各开设有一个门洞可通向供台的背面,门洞的上面开放有一个八卦形的洞口。门洞的上方和八卦形洞口的四周均绘有图案。

供台的正上方用灰塑的工艺写有“如在”两字,代表对先祖的哀思之情。“如在”的下面是用砖砌而成的一个内凹结构神龛,采用四个小红柱进行装饰,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神龛的上面用深色涂料绘制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神龛的下面是石质的供桌,依稀还能看出上面绘制过图案,因为年代的久远,整个供台的下部都长满绿色的青苔,受损比较严重,但是整个供台的庄重感还是很强烈(图8,图9)。

还有殷祖镇塘下村卢氏宗祠中的供台也属于石质供台,供台的背景墙为建筑的外墙在供台的范围内很特别的呈弧形分布,在弧段内设有四颗小立柱,立柱之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立柱的柱脚为莲花台状,并有彩色的涂料对莲花台进行涂染。

供台为长方形,在供台的上部有莲花瓣的雕刻花纹饰边,也用彩色的涂料进行的涂染,供台的下部雕刻分成三个方框,两侧的小方框内绘有仙鹤的彩色图案,中间的较大方框内的图案因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分辨不出图案的内容。另外在供台的底部装饰也有石质的花纹。

这种采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建筑,在本次调查中仅仅只在这座宗祠中发现,其他宗祠中绘制的图案均为单色绘制(图5-10)。

(二)木质供台

木质的供台因为材质的原因,长期放置供奉祖先的烛火和等,限定了它保存时间的不易久远。但是木质供台因可塑性更强的因素,因此它比石质供台更加的精致和美观。

殷祖镇塘下村邹氏宗祠中的供台属于木质供台,其供台将木雕的工艺的表达的淋漓精致,在供台的装饰中各种木雕技术均有应用,各种祥瑞吉兽栩栩如生(图11)。

参考文献:

[1]李秋香宗祠—(乡土瑰宝)系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谢玉明著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陶友松著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韦贵从明成化元年(1465)到弘治六年(1493),共计在武当山做了28年镇守太监,他在任上一直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当差,没其他宦官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作派。韦贵死后,同朝官员称赞他「 ”今古中官鲜若兹”。 上任伊始,韦贵对就明令严禁砍伐武当林木,严禁狩猎放牧。他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要求兵丁民夫整修山体,种植树木。仅用数年时间,就把武当近百座损毁的道观,以及坍塌的桥梁、淤塞的沟渠、毁坏的道路修葺一新。韦贵常深入民间私访,解决老百姓的疾苦,扶危济困。韦贵严格要求武当道士勤于修炼、谨慎斋醮,对懈怠、违规的道士给予处罚。根据地方士绅的要求,韦贵对女性朝山进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韦贵于宣德末年入朝,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六代皇帝,是「 ”六朝元老”。期间,他既在京城皇帝身边当过差,也在「 ”皇室家庙”武当山为过官。在镇守武当的28年中,韦贵小心谨慎地办好了朝廷交办的各项差事,深得朝廷的信任。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奏请设立了郧阳抚治,收编流民,安定地方。韦贵有着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平叛和剿匪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虽是「 ”六朝元老”,但韦贵从不恃宠而骄,横行无忌。他夙夜匪懈,律身节俭,对上恭谨,对下谦和,对同朝官员诚心以待,真诚帮扶。史料中称其「 ”以忠勤厉官属,以力行勉学者,抚恤黎元,教养士卒,虽与皂亦蒙恩惠。尤爱成人忠孝,赒人贫乏,以至忧国忧民,自始至终无间然也。”韦贵除镇守武当外,还兼分守湖广行都司,提督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八郡军民事的内宫监太监,可谓是集军事、政务和民事大权于一身。 明弘治庚戍年(1490),七十八岁的韦贵上书朝廷告老退体。弘治皇帝竭力挽留,并下圣旨曰:「 ”韦贵精力尚健,不准辞。照旧分管地方。” 第二年,皇上又以韦贵忠诚可靠,办事认真为由,派他核查各地刑案和税赋。韦贵奉旨办案,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依法查实了不少冤假错案,使无辜蒙冤者得到了 昭雪。 弘治六年(1493),韦贵病故于武当均州城任上。皇帝派赐进士中奉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提督抚治三省八郡军民事王道来均州给韦贵祭祀,并赐予宝镪五千两。王道在给韦贵的祭词中叹曰:「 ”鸣呼!公之遭际明时,屡荷恩宽,其丰功伟绩,见于事者尚多,后必有书之于册者,予可略也。姑撮其大者,俾纳诸圹,因系之铭,铭曰:生膺六朝宠,没动万人思。江汉重镌堕泪碑,今古中官鲜若兹。勒以予铭兮,将百世其永诒。” 明朝惯例,太监、宦官可收养兄弟或他人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子女。韦贵死后,名下共有六个儿子、十八个孙子八个孙女、二个曾孙。子男六人:长曰正,配赵氏;次曰直,配张氏;次曰绍,配李氏;俱均州千户所百户。次曰宗,配王氏,所镇抚。次曰诚,配陆氏;次曰敬,配耿氏;俱冠带官。孙男十八人:廷瑞配谢氏,廷玉配高氏,廷睿聘邵氏,廷蟠,俱应袭。廷珍配郑氏,廷理配康氏,俱国子生。廷琰配吴氏,廷珣配刘氏,廷瑀配董氏,廷玥配李氏,俱义官。廷琬配陈氏,廷瑛配吕氏,廷琎配刘氏。廷壁、廷玑、廷珊、廷琥、义真俱幼。孙女八人,妙德适郧阳卫指挥甄昂,妙室襄阳卫指挥薛璋,妙喜适千户郭淮,妙德适千户张镒,妙果适均州所千户江勋,妙中聘千户张聪家子伦,妙祥适百户高清, 尚幼;曾孙男二人,仲僖聘马氏,均痒生。重寿幼。 韦贵的坟墓在原均州城南三皇庙,海拔高度为1325米,封土长、宽均为345米,高5米,占地面积1248平方米。墓前竖立着一尊「 ”皇恩赐赠”字样的龟驮碑,碑的正文分上下两块,上块为「 ”大明故敕镇武当兼分守湖广行都司提督三省八郡军民事内官监太监韦公墓志铭”,下块为介绍韦贵生平事迹的墓志铭。「 ”皇恩赐赠”碑前有祭祀用的长方形石香炉一座,两侧有凤默碑。韦贵墓在武当山下存在了五百多年,人们习惯地把它称做「 ”韦公坟”。 1949年,「 ”韦公坟”发生过被盗事件,被盗物品有金、银、陶瓷等。盗墓者有一人死亡一人受伤。1957年,均县文物科主持对「 ”韦公坟”进行发掘,但在发掘过程中发生了塌方,此次发掘遂告结束。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超过了海拔1325米,「 ”韦公坟”从此沉入丹江口水库。 韦贵生在广西,入仕在北京,成名在武当山,死后也埋在武当山。在数十名镇守、提督过武当的内臣中,韦贵是最著名的一个;在成百上千名驻守、管理过武当的藩臣中,韦贵也是最著名者之一。与明朝多数太监不同的是,韦贵生前在朝廷中的官声很好,生后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也不错。 古墓葬封土照片 位于原均州城外的「 ”韦公坟”(韦贵墓)墓志铭下版拓片,墓志铭记载了韦贵一生的主要事迹 介绍镇武当兼分守湖广行都司提督三省八郡军民事内官监太监韦贵的资料

龙海市文物遗产收录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晚浦归帆、意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城周长1272米,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块石垒砌,现存东门城墙一段,长49米,残高5米,厚17-22米,城门宽22米,残高265米。

镇海卫古城遗址: 镇海卫城遗址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始建,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面海,周长2881米,城墙用河卵石和条石混合垒砌,有女墙,开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拱形,用条石叠砌,南门、北门宽245米-26米,东门、西门宽17-18米。南门有有“瓮城”。东门下有宽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现地面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段。城墙残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有明天启二年(1622)始建的石构“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建城隍庙和嘉靖初年建东岳庙,东门水门右侧的古地洞等古建筑;以及义学碑、昭毅将军碑、梳妆楼、七星井、椰树井、象乳泉等古迹。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萃贤坊: 萃贤坊 [龙海市海澄镇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吴元,正德年间(1506-1521)林浩、张浩、陈英,本朝高宽竺等五位本县进士而立。四柱三间仿木构石坊,宽4米,高约7米,四坡顶,正脊微弧,鱼尾吻。正楼柱头用“丁”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坊顶。坊上的石雕构件已佚。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及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础,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青石浮雕盘龙陛石,四周环围白石雕刻,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等图案,雕刻工艺极为精细。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浯屿天妃宫: 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尾浯屿岛西部。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辛丑(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丑(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三间,有四殿。一殿有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丁丑守岛抗倭将领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二殿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平讨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殿前天井两侧壁上饰青龙、白虎。三殿祀手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三宝佛。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1661年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晏海楼: 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1921年改为水泥檐沿。现存楼阁高22·44米、周长85·8米,地下有石室地洞,地面三层:一层条板石砌成,正门匾额镌“晏海楼”等字;二层夯土楼墙,门额刻“揽秀毓奇”,三层木结构,八角攒尖顶。1995年再次维修。清乾隆《海澄县志》云:晏海楼“东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偶奇观”。

岱仙岩康长史祠: 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漳州刺史黄碣扩其祠并请封为西岳阜王庙。宋代有两次修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复修。1993年再修。祠坐南朝北,两殿,中有天井。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祠内有清代黄檠重刻的明赵怀玉撰《岱仙岩历史沿革》及清龙溪举人苏廷耀撰、督蜀使者同安苏廷玉书的联:“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长安市中依然此熙来攘往;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坂上岂有些后果前因”。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绍定四年(1231),当保黄翁奉舍而建。井石构,方形,深35米。井壁、井沿皆用石板砌成。井沿1米见方,上题刻“奉舍井一口,当保黄翁,绍定四年立”。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淳熙九年(1182)云峰院僧舍资建。井石构,方形,深29米,井口090×086米。井沿由四块各宽12米、高066米、厚015米的花岗石砌成,上刻“云峰院僧四换袖衣资舍一口,为恩安龙神考妣自身,同僧福惠藏岩。壬寅岁淳熙数九腊月日”。

壶屿石桥: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龙溪县志》记:“壶屿桥跨惠民港为龙溪同安交界”,“俱元僧德霖募建”。桥为梁式石桥,长33米、桥面宽4·2米,二墩三跨,墩为舰首形,跨间距10米,每跨以5块长11米、宽厚均为0·8米的石梁板铺成桥面。桥上原有石狮4只,现仅存西侧2只。现存还有元、清代石碑记。

凤山岳庙: 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奉祀五显帝。庙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并列三座各二进,第二进依山递高兴建,三座面阔共5095米。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庙里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六年(1826),宣统三年(1911)等碑22通,记载历代重修、重建、扩建和捐资者芳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 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 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古林岩寺: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林坑社半山腰上。寺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441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寺内存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山建寺碑记和1986年再次维修时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正果法师题写的“大雄宝殿”、“古林寺”二匾。

古县土楼: 位于龙海颜厝庵前村。该楼始建年代不详,系石基方形土楼。楼向坐北朝南,楼门用花岗岩条石彻底成拱形门顶,楼内双道墙双重门,整座楼面阔65米,进深70米。现存土楼的楼墙楼基除一侧倒塌约10米长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志洁行芳旌节坊: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辽东社石桥头。1922年旅新加坡华侨郭祯祥为其祖母许氏抚孤守节五十一年而立。坊为石仿木结构,三门五楼四柱,正楼四坡顶,边楼二层,未置楼间而置三面出檐的楼顶盖。正匾刻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出的“大总统”徐世以及陈望曾、郭曾火斤题写的对联。

海澄城隍庙: 在龙海海澄内楼村。清乾隆《海澄县志》载:“海澄县城隍庙在县治东南,隆庆五年(1571年)建。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庙坐东北朝西南。三进,前殿面宽16米、深9米,正殿宽12·5米、深12·2米,悬山顶,后殿宽12·5米、深7米,殿间隔天井。庙内现存历代重修碑6块。1995年又有维修。

红滚庙: 红滚庙 [龙海市海澄镇山后村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庙内置椭圆形长条木滚,以红白二面待卜者滚之以决休咎,得名红滚庙。也称“山后慈济宫”。奉祀白礁宫民医吴本。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庙面阔1065米,进深 20米,坐西向东,依山临海,二进三开间。中有天井,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庙有清道光( )、光绪( )修建碑。

龙鹫堂: 龙鹫堂 [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 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改建,咸丰年间(1856)重建。占地面积2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殿内保存着明代花岗岩石柱4根。石雕神座,刻饰万寿纹、莲花纹饰。清代石鼓1对,乾隆丁丑年(1757)、癸卯年(1783)石柱10根,石柱均刻对联。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 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建。祀“三真君”(参见上条)。庙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次有前殿、天井、廊间、大殿、后殿。砖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现存的石雕及部分木雕均为始建的原物。后殿有“惟心惟法” 石匾,系清顺治辛丑年(1661)会元陈常夏所书。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 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始建,历代重修。祀明正德年间(1506-1521)河南固始县迁来的郭姓所带的唐道化、周定志、葛护正“三真君”,亦称“三元真君庙”。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保存初建时的石龙柱1对、莲花纹祭道和石香炉各1个,清代石雕壁画1对、石香炉2个及石柱、石柱础等。还有记载重修庙宇路桥、清淤河沟、置田养僧、接济老弱孤寡等碑记4通。

许氏家庙、祠堂: 鸿渐许氏家庙 [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许氏家庙崇本堂”,原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夫人系鸿渐许氏之后裔,1988年回访时曾手持三柱香,在祖先神牌前虔诚顶礼。始建于宋咸淳一年(1265),现存清代建筑。庙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分前后厅。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中有天井。庙存有乾隆辛酉年(1801)“进士”木匾一块,还有“崇本堂”、“存思维永”、“文魁”、“武魁”和“许氏家庙”、“朝议大夫”等木匾。相传许氏第十世许永柯荣获清乾隆皇帝敕封“朝议大夫”(官阶四品),并赐“许氏家庙”匾额。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宗祠伦恩堂 [龙海市九湖镇新塘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许厝祠堂”,原为清都督,漳州、金门、湄州总兵许凤的故居。康熙二十六年(1687)始建。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一厅二房二厢房,中有小天井,砖木结构,悬山顶。房前埕地广阔,为当时闻名闽南的“南五虎”许凤、蓝理、柯彩、吴田、陈龙聚居练武之所。另有许厝潭、饮马槽。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家庙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田源马坪许氏家庙”,是唐代开漳名将许天正后裔的祖祠,其裔孙遍及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宋开禧年间(1205-1207)始建,现存有明代遗迹。庙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门廊、埕院、开光前厅、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两旁为厢房。悬山顶,砖木结构。

一九二九年游击队长王占春率红三团进驻人家村时作为队部。

宋朝有趣的一些事

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历史 点滴采撷一二,供您在醉馀饱卧之时一观。 1,香料生意最赚钱。中国自古就有使用香料的习惯,有的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