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族谱辈分怎么分的
各地沈氏家族字辈汇集
1湖州竹墩村有树德堂,有家谱,字辈从第三世起为:龙启维芳,保永善庆,世家令德,宜尔克昌;
2徐州古邳镇原(下邳):(前有时代不详)宏,光,恒,衍,庆。端,佐,寿,延,长;
3河南省获嘉县沈庄村:培、金、法、植、熙、增、锡、泳、桂
4慈溪师桥沈氏:光,允,亦 道 品,云
5苏州吴县尚德堂:卿,佩
6江苏徐州市新沂市新安镇:长怀庆向洪明乐善永昌
7山西应县南马庄镇:正元珠到,存日山
8江西迁居到湖南湘乡,后到韶山。排辈是:孝,祖,玉,门,芳(音译)
9某地::。。文,三,万,天,国(或永或正)。。
10湖北省枣市阳七方镇沈大房村: 孟一希宏,正大光明,朝治家齐,永世兴隆,道德恒同。
11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12湖北省大悟县沈氏:开国祖德,宗功立志,光明正大
某地:志,广、印、传、爱
13汝南沈氏浙江裔白湖世系(荷荫堂)字派:
统一字派:若应世之宏允朝光显相金玉联芳体仁和义。七房字派: 建邦桢孝友传世德;十房字派:元恩德大;大房字派:学乃纯人大本儒为;江西字派:泽瑞汝英媛;四房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智民居安;八方字派:光宗耀祖振家声日月星
14山东临沂:玉,卿,昌,凤
15合肥沈福集沈氏,明朝洪武年间自浙江奉化县洗马池斗笠巷徙居而来的。谱共十八部,并以“浙水绍家声,同流分派;淝滨绵世泽,尊祖敬宗”为谱号。并立有“先正其心,继训克家,孝友忠义,为国之华”16字的辈分。
16湖南湘乡:新、烈、永、孝、祖、裕、明、方
17
18重庆奉节:维,益,正,学
19宁波镇海:老辈份:步继善, 崇上德;新辈份:尚可大有成尧天行舜日永世尚升平。
20重庆大足县:宗、祖、光
21浙江绍兴,堂名为文肃堂:有嘉廷成
22河南商丘:圣,义,中
23滨海沈氏其先祖是在明初自吴(苏州)阊门迁来:序:。可益凤广,韦玉宝长,学孝古贤,同步殿宇,延谋嘉杰,居宪建安。新增:祥云曙开恩泽世盛浩峰俊秀道科锦程
24辽宁省海城市腾鳌堡乡西开河城村:福、广、文、德、庆、忠
25四川省武胜县沈家垄,同四川岳池县沈氏一支,于明末从湖北省麻城地区牵入四川广安。目前知晓的字辈为:文、玉、嗣、大、正、际、熙、朝、世、代、隆、昌、忠、公、祖、德、永、定、家、帮。。
26某地:梦,大,文,清,荣,林,传,立,宗。
27山东临沂平邑县保太镇大三阳村:杏,传,立,宏
28湖北某地沈姓,自浙江吴兴(湖州)迁来:孝、友、传。家、宝
29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桃树岭支派,自金华来:光绍必世希,文才定显奇,图书宗祖训,孝友肃家仪,德继躬行懋,经从意圣贻,学成宏教育,道立善秀为,乡遂兴贤际,国朝选秀时,英华齐献瑞,忠义永传微
30湖北十堰:昌沈良心永开传守正仕
31黑龙江某支,自云南迁至,途经山东,今葫芦岛,后又迁至黑龙江至今:凤,万,文,喜
32江苏准安:乃,维/为,凤,玉
33河南光山:培荣正百世立德显长春正大尚开泰光明永继新
34安徽省寿县姓沈的很多辈份是:年昌为国瑞鸿运敬家声
35山东荣城俚岛镇,从云南迁来的,近几辈的辈分是:锡、福、延(淑)、庆
36河南信阳某支字辈为:万、友、国、正(男)俊(女)、德。。
37 辽宁某支:大振家声应国显
38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沈塘村:秉礼遵家训;敦伦克象贤;金帮生祖德;佐国耀忠先。
39 安徽六安沈大庄:凤先思孝、显怀忠良、洪来列祖、宰习之广(全部为读音,祖辈口传)
40广东潮州潮安彩塘镇华美村:一志应明元,永世学圣经,清时观茂象,宝玉发辉光。
41 泰安 新泰市旁边的一个沈家庄乡:玉庆之家曰惟孝友乃敬以和安而可久
42 广西桂林临桂:从我们这代龙,上去是兰桂汝源秉~
43 河南罗山龙山曹堰张畈沈氏字辈:继述仁忠本光佰世克少先业大家立志
44 我们这一支辈份只记得一句:克嘉维孝友
45 合肥的,但是辈分却不和合肥沈福集一样,不知道怎么回事,合肥肥西有一个村里面全都是姓沈的,用的辈分全部都是国,真,传,家!
46 广东省阳春:第十一代下是:以,旗。标鸿。犹大,吉。昌
47 安徽凤阳:志阳继怀德,仁道传新善
48 海南省海口市的沈氏子孙。我的渡琼公讳沈翥,浙江省绍兴县人。南宋会元,端宗二年(1278年)授予广东省琼州府尹,帝昺二年(1279年)天朝溃散未能 回乡,居琼山县龙井村入籍西郎一图也。堂名:世德堂。沈翥制定之派序:翥光贤存子,居以必受德,阳道之廷辉,开国义显越,宗文明世运,振诗礼家传,河海洪 潮涨,沾润满汉江。
49 江苏兴化,殿启兆,后不明
50 山东省鄄城县张志门乡沈楼村:传家德圣恩
51 福建永定:寿清旺 传23代到清字辈
52辽宁宽甸:德\庭\殿\雁。
53 河北省沧州肃宁县尚村镇许和村,95%姓沈,而且周遍100里之内再没有相应姓氏。请知情宗亲补充。
54 湖南某支族谱是:日红永光,尔继学成,君启茂定。
55 苏州沈氏:奉天成立勇 纯良奕世昌 宏光恒衍庆 。端佐寿延长
56 江苏如皋如城北门外有一生产队有80%的人姓沈,其家谱仅记得这样几个字:玉逢显达恒际安良
57 湖北省麻城市,先哲飞洪庆,祥光启世荣
58福建泉州沈氏一支:文国正翰墨林诵诗
59 湖北监利:正大光明启世昌 懋绍先烈景微芳 自有哲士应朝选 常承隆运振洪纲 这是咸丰年间的旧谱辈份仅供参考 有原谱保存。
60 湖北省来凤县沈家:之国 大必通文正 上世永在朝 光祖宗天子 万代远吉昌 200多年前从贵州铜仁府迁来的二家人如今发展到了上千人。
61四川金堂:传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中,正,克,家,维;孝、友、传。家、宝”(音)
62安徽某支:一元尚世士,正大启鸿文,志学存诚本,中和德懋先,道高崇继善,建业永留传
63 河南商丘:德法其祥钦明文思
64合肥的瑶海区补充两支:文思华国,德友传家;另一支:时逢景运,增大光荣
65辽宁盘锦沈家卜、黑龙江大庆市沈家堡:。。。。。,凤、尚、宪、洪最后四代,当前洪字辈!
66湖南湘乡沈氏宗祠:启,词,先,烈,永,绍、祖、裕,民,方。当前祖字辈
67浙江玉环族谱2002年重修版辈份由:---元,子,时,凤,祥,兴,贤,光,祖,德,毓,俊,显 ,名,扬 --- 发帖人光字辈 始祖至今以有六十七代。沈姓子孙互相联系
68湖北老河口一支沈氏辈分为:宾自权仲祥,廷永会德礼; 兆万宗茂传,烈风正化仁。
69江苏兴化姓沈的,我目前只记得我们那边的是:井,正,学,明,玉,林,
70河南省获嘉县小西关村沈姓的辈分是:瑞、培、延、宏、运
71河南固始的,爷爷说祖籍是江西瓦屑坝的,后来移了出来,只知道上辈是 ?先玉如联 光德自仁克 家中连保传 道学义永康 我爷爷是“德”字辈,爸爸是“自”字辈,
72我们的辈分是 本 光 道 宏 谋 克 赵
73四川广元:周文有道,士德长青,本志畅顺,再图鸿程。
74明洪武年间苏州阊门迁到泰州南乡辈字是生裕国鸿炳健
75我是湖北人,听老人讲,我们的辈分为:光大朝廷显,文明世代昌,振纲长发秀,立纪永传芳。
76四川金堂的 辈分 懋(自)然登国正 天启(心)永忠良 孝友传家宝 才华济世昌 光明从学识 道德显文章 能体书之贵 恩荣庆远长
77寿县的辈分,建树言永中之陈方
78安徽六安的,新,龙,正,家,强,(读音)
79连云港的,爷爷是“万”字辈的,我只知道四个:万、庭、官、雪
80商丘的是常发其祥,钦明文思,还有一个洪字辈。
「顾」源出:
一﹕ 出自妃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 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韦国 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
二﹕ 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首都在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俗称东瓯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后以顾为氏。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从鼎鼎大名的三国宰相顾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唐朝诗人顾况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亭林先生顾炎武,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这是当前76岁的顾巨川先生在续修家谱时偶然发现的。
昨天,在这位移居上海的太仓顾氏后人的书房里,老先生向记者激动地讲述了他的最新发现。年初,顾氏后裔齐集太仓浮桥老家,商议续修族谱。顾巨川在翻检祖辈传下来的《顾氏铭宗天荣支瀚派敏士后房谱》时,惊讶地发现,江南顾氏家族实出一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少典氏,继而轩辕黄帝,历41代至越王勾践。谱中所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顾氏得姓考》清楚表明:“至我宗顾氏乃自东汉著闻,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一也。而顾氏乃世居会稽(汉会稽郡治即今之苏州府吴县),至孙吴时成为顾陆朱张四姓,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二也。况顾氏世谱自吴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东海王摇之父安朱为一世,后鳞次相承,代传不爽,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三也。”谱中列示的顾氏宗族谱系显示,自上古少典氏历53代至安朱,其子摇扶汉破秦,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越王,摇的儿子期视受父封顾余侯,后遂以顾氏为姓。其中期视上溯14代即为越王勾践。
《顾氏家谱》表明,江南顾氏先祖自顾余侯起即聚居苏州西部光福山里。江南之崇明、太仓、嘉定、昆山、南京、常熟、无锡、吴江、松江等地顾氏皆出光福。
姓
氏
起
源
:
出自己姓昆吾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另一种说法也关乎迁徙,却不是迁入江西,而是迁出江西,“老表”则是周边省份赋予江西始祖的昵称。历史原因恐怕在于江西纳入全国政治版图不算很早,秦代以后广州福建等省划入,地理位置才逐渐显露,但仍以农业为主,因人口过早饱和,江西人大都为稼穑耕垦奔走四方,多在穷乡僻壤之间。福建人觉得只有他们才能叫江西人“老表”;广东人也认为自己和江西人有着姑表亲缘;湖北则有传说,是当年湖北人曾被杀戮一空,后来是靠着江西的三兄弟迁徙过来,才得以传承,至今仍有地方存有纪念这三兄弟的祠堂;更多的还得数湖南人,在邹华亨先生的《湖南家谱简》中这样陈述道:“迁湘始祖多来自江西。现所见湖南家谱中,在缕述世系源流时,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元末明初的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民谣便传出‘江西填湖广’的说法。现在,湖南人一讲江西人,多称江西老表,笔者茫然不知何意,鉴于湖南人的祖先多来自江西的历史渊源,姑妄释之:表,有表亲之意,指父亲姊妹和母亲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称表亲;老,祖宗之谓也。‘老表’即祖宗的表亲,‘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两省人的祖宗存在表亲关系,是湖南人对江西人的一种昵称。”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附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几年了,我是麻城的,你有更详细的谱系资料吗,麻城张姓太多了,麻城中驿镇也个古地名叫张家集
当前位置: 首页>>五彩麻城>>麻城孝感乡>>正文
走进精神家园麻城孝感乡
2010-04-20 15:50
11000万四川、重庆人当中,十有六七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他们的族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孝感乡一个叫高岸河的地方。他们渴望着,能够有一天
胡祥修 舒立 程胜利
移民圣地
2005年10月14日至11月5日,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熊心儒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馆长熊海泉受众相亲的嘱托,从重庆出发寻找熊氏先祖发源地,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辗转荆州、孝感、秭归等10多个市、县、镇后,终于在麻城市如愿以偿,认祖归宗。
麻城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奔腾不息的举水冲积出肥沃广阔的平原地带,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的足迹。麻城夏商时属方国“举”,西周为黄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属南郡,汉为西陵,隋开皇十八年(598)设县,称为麻城。
中国移民史上,麻城孝感乡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港、福建宁化石壁村等一起被并誉为中国的八大移民发源地。在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明朝洪武大移民、、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清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这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4月,中华熊氏宗亲会在麻城召开。安徽省熊连可先生持一“麻城四乡坛域图”的印模参加会议。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孝感乡的位置在麻城市南部。
今人考证,孝感乡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白果镇、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镇南部、南湖接到办事处、龙池桥接到办事处南部、鼓楼接到办事处南部,以及红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大部分在今举水河中段的举水冲积平原上。
麻城移民四川的高峰期在明、清两代,因孝感乡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故历次移民都以孝感乡为主。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麻城县,(黄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清宣统元年《石柱厅乡土志》记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由此可见,麻城四乡设置和孝感乡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因人口增长增至六乡外,至明初并无变化。麻城孝感乡移民,也可以上溯到宋代。
明初成化八年(1942),孝感乡因户口消耗并入仙居乡。孝感乡因为移民太多,最终从麻城的地图上消失。又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嘉靖十四年(1535)年毛凤韶创修的《麻城志略》于明末失传,明以前孝感乡移民状况无法详细得知。倒是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们,在自己的族谱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乡,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移民现象
是什么原因导致麻城孝感乡人大量移民四川呢
麻城市 “湖广填四川现象”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谱资料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四类结论:一是农民起义。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约有40万人,这其中有大量的麻城人。明玉珍称帝后,又遣使招抚各地军士家属及亲属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在麻城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二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向邻省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迁,麻城孝感乡因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四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
四川重庆两地现有11000万人口,保守估计,即使是60%的人口祖籍为湖广,也有6600万人众。这其中,又有半数以上来自麻城。
那么,麻城县以及麻城孝感乡的巨大人口来源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凌礼潮先生认为:一种情况是麻城其它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另一种情况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并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麻城孝感乡相对于其它地方,入川较早且数量较大,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乡。民国《南溪县志》就有记载:麻城孝感乡人多势众,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护。
当初麻城孝感乡人入川的线路,一是由水路经武昌到荆州再到夔州至重庆再至川西,再就是走陆路从麻城到黄陂再到孝感县,经云梦至巴东,再由巴东到川西。
如今的麻城,许多地方还残留有码头和驿道的遗迹。当年孝感乡移民,就是从那里出发,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四川的。他们不管是“奉旨入川”,还是被迫迁徙,怀想家乡的热土,没有不留下思亲情,抛洒思乡泪的!
移民产物
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推选不负众望者回乡探望,往返带送家信和两地土特产,以至于年年如此,相约成习,被世人称之为“麻乡约”。
“麻乡约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悬,三开间的大门面,两边各为黑漆红面柜台,十分醒目气派。至清代咸丰中期(1855年左右),麻乡约逐渐衍变为专业客运、货运、送信的民间帮派组织,经营客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轿行”,经营货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货运行”,经营送信的叫“麻乡约民信局”,三者合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当时最大的“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在重庆、昆明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业务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穷乡僻壤,还远至汉、沪、津、京、滇缅、滇越等地。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延续到1949年结束,但它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还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邮政之先河。
移民及其后代定居四川,对家乡的思念却绵绵不绝。据统计,川渝两地还保存有504座湖广会馆。会馆多为移民中佼佼者发起修建,是移民及其子孙后代们祭祀先祖、庆祝集会的文化活动场所。移民们被巴山蜀水阻断的亲情,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
众多来麻城寻根的移民后裔提供的地名,虽然有不少读音和个别文字上的变化,但越过700多年的沧桑,仍然可以在现如今的地命中找到当年的影子。有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青山、锁口河等。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当年麻城孝感乡的地域清晰可现。
此外,川渝两地和麻城的乡风民俗与方言俚语依然相通。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还是一些特别方言的寓含意义,两地人都相互认同,听起来也格外亲切。
麻城市五脑山帝主庙供奉的是紫薇侯张瑞,据说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是麻城人心目中的邑神。在四川和重庆,同样可以见到类似的庙宇,供奉之神也是帝主。可见,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来川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是文化、信仰的迁徙与传承。
移民开发
长期以来,川渝两地寻根问祖者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即使追根溯源来到麻城,一般市民也是一脸茫然,无法告之当年孝感乡移民的具体情况。
无独有偶,距离麻城100多公里的地方却有个孝感县。但前往寻找孝感乡的移民却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原因是族谱上清楚的记载着,孝感乡是麻城孝感乡,孝感县虽然也不少人移民四川,但他们自己的祖籍也有不少是麻城孝感乡。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人把睡觉说作“回麻城去了”。
移民寻找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度,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有苏的倡议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了《和谐共生——四川人文生态环境“麻城孝感乡现象”考察》的研究课题,由四川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为副组长,聘请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及四川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教授为课题组成员作出课题规划,实施考察调研。
今年1月22日,在麻城移民文化研究专家、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组织下,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下设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现象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麻城移民文化,旨在把麻城移民文化发扬光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境内沿举水河畔有渡口52处,其中官渡11处,义渡26处,民渡15处。在孝感乡境内由北向南依次是朝圣门、五里墩、湛家园、十里铺、月亮岩、张家咀、上夹洲、下夹洲、四季门、新店河、冯家凉亭、螺壳潭、陶家园、新河坎、张家洲前河、张家洲后河等近20个渡口。这些码头,平时可供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汛期可停10吨级木船。
在众多渡口中,一处名为高岸河(一说为高安河或高杆河又高杆堰)的地名在湖广迁川的家谱中屡有提及。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上,清晰地记载着高岸河的地理位置:“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为纪念明清两朝“湖广填四川”这一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时间,同时也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来麻城寻根的川渝两地游客的精神需求,麻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宣传力度,加大高岸河古移民遗址保护力度,加大高岸河寻根源融资建设力度,规划筹建《寻根园》,恢复当年的码头、驿站、店铺、寺庙等建筑再现当年先民的壮举与城镇的繁华,方便后人在举水河畔缅怀仙人的精神,寄托浓浓的相思。
今年4月25日,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期间,高岸河“孝感乡移民始发处”纪念碑几经酝酿后正式揭碑,前来凭吊瞻仰的移民后裔和麻城当地人络绎不绝。
站在麻城市南湖办事处十里铺村高岸河码头上,眼前的举水河奔涌不息。放眼远眺,依然可以想象出当年麻城先民就是在此码头集结,告别父老乡亲,登船沿举水河与长江相汇后溯江而上,直抵四川的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
这个江西麻城其实就是因为迁移几次的混合说法了。这首先是明朝有“江西填湖广”,从江西移民到湖北麻城的过程。然后清朝有“湖广填四川”的过程,大量人口在迁往四川途中,落脚随南。所以随州出现不少江西麻城移民的说法。
天门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创造了灿烂的石江河文化,公元278年,秦昭王在此首置竟陵县;公元1726年,依境内天门山名改称天门县,1987年8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实行省辖直管。从此 ,天门循着现代化城市发展方向,跨入崭新历史阶段。 都说湖北人是全中国最聪明的,他有九个脑袋,“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湖北人都公认天门人是湖北人中的第一等聪明人。用天门话来说,是“精亮”。天门人是地道的楚湖北人呀!
沈姓族谱辈分怎么分的
本文2023-11-25 00:42: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