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姓耿.祖籍辽宁铁岭.曾祖父“殿‘字辈.祖父”好’字辈.我的满姓是什么.是正白还是镶白旗?
八旗与姓氏没关系。不要把姓氏和旗联系在一起。
满族取
耿姓
的多了,不过铁岭的满族耿姓中,八旗汉军的后代比较多,
建议你回老家去查找一下本家族家谱。
---------------------------------------------------------------------------------------------
他塔哈拉
满语没这个词,
到是有
他塔拉
哈拉,意思是
他塔拉
家族。
你这是从哪听来的?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近代***革命家耿青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姓的得姓始祖非祖乙,而是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将商都迁到了一个叫耿的地方,并没有建国,次年,由于河患,重新迁都,而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为纪念这位氏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将姓改做耿。
起源一
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起源二
以国为姓。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证据
(补注):以下是证明耿姓来自山王的史书证据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县志》(光绪版)云:“河津古耿地,‘禹贡’冀州之域。历唐虞夏皆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隐》:“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有耿乡。”
③《集韵》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云:“地名,通耿。”
④《路史国名记》亦说“耿”即“刑”。这说明“祖乙迁于耿”一作“祖乙迁于刑”。二者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带。
⑤《河津县志·古篇》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书辨证三十九耿》记载:“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国,其地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
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起源六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
朝鲜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后为满洲正蓝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蓝旗参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起源七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尔格兹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
起源八
明永乐初,侍御柴文以戆直得罪,子孙俱祸,易姓耿。后由贡士历官江南庐江知县耿光祖,即柴文侍御九世孙,今门祚衰微。
耿姓的来源和历史是:
耿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迁徙: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
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三。
以上内容参考 —耿姓
天下耿姓是一家人。
耿家遍布大江南北。占大半个中国。各行各业散发耿家的风采。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但是有个老话,天下耿家无二家。所有姓耿的都是一家人。耿家家谱已被列为中华文化。
耿家人犹如耿字七言律耳听群言明世事,火热心肠为人民。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
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如今,耿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为多,这八省之耿氏约占全国耿氏人口的75%以上。
百家姓
出自北宋时代的百家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百家姓之百取之无限的数字意义。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邳州市:碾庄镇岱山村(邳州市西43公里)大耿庄(邳州市西28公里)、耿埠(邳州市西北10公里);宿迁市:耿车镇(宿迁市西南10公里)、耿东南庄(沭阳县东南27公里)、耿桥(沭阳县东南25公里)、耿圩镇、耿圩(沭阳县西南10公里)、耿庄(沭阳县南17公里)、耿庄(泗阳县西20公里);南京市:耿岗村(江宁长途车站东南4公里)、耿家庄、沙耿、小耿家、耿家(溧水县南22公里)、耿家岗(南京东北2公里)、耿家岗(南京东南15公里)、耿涧村(江宁区西南10公里)、南耿(南京偏东北19公里)、下耿家凹、上耿家凹(浦口区西南12公里);盐城市:耿葛庄(盐城西南22公里)、耿家祠(射阳县西南22公里)、耿庄(滨海县北15公里)、耿伙村(盐城市解放路启明星计算机培训中心);扬州市:耿管营(扬州市东南8公里)、耿家圩(宝应县东南18公里)、耿庄(仪征市北4公里);徐州市:耿河(徐州市东南46公里,观音机场)、耿集(贾旺区东南20公里)、耿李庄(丰县西北23公里)、耿孟庄(沛县西10公里)、耿庙(沛县南5公里)、耿小楼、耿新庄、耿攒楼(铜山县,徐州市西北30公里)、耿朱园(贾旺区西北6公里)、耿庄(丰县东南28公里)、耿庄(沛县东南20公里)、耿庄(邳州市西北28公里)、耿庄(睢宁县西22公里)、耿庄徐州东北20公里,贾旺区)、耿庄(贾旺区东20公里)西耿集(徐州东33公里,铜山县)、张耿庄(沛县西北22公里);常熟市:耿家坝(常熟市北10公里,王市镇)、耿径门(常熟市东北15公里,王市镇);无锡市:耿家村(江阴市西南10公里)、耿家村(江阴市东南15公里)、路耿下村、路耿下后村(无锡市客运西站南10公里、湖滨区)、朱杨耿家村(江阴市南15公里)、耿家巷(江阴市东南12公里);金坛市:耿家村(金坛市东北4公里)、耿庄,西村,小耿庄等十个村庄(金坛市西北20公里);镇江市:耿家梨园(镇江市偏东北20公里,大港客运站北6公里));泰州市:耿家园(泰州市偏东北28公里)、大耿家庄(泰兴市东北6公里);淮安市:耿老圩(淮安市北30公里);连云港市:耿庄(灌南县东北22公里,灌云东25公里)、小耿庄(灌南县偏北15公里)、小耿庄(连云港东南16公里,灌云县板浦镇)。
满族姓耿.祖籍辽宁铁岭.曾祖父“殿‘字辈.祖父”好’字辈.我的满姓是什么.是正白还是镶白旗?
本文2023-09-22 11:51: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