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清朝汪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6收藏

求清朝汪氏家谱,第1张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

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

没有公布。

拼音wāng注音ㄨㄤ

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繁体部首水部五笔IGG仓颉EMG郑码VCVV

四角31114结构左右电码3076区位4584

统一码6C6A笔顺丶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汪wāng(ㄨㄤ)

1、深广:汪洋大海。

2、液体聚集在一个地方:地上汪着水。汪汪(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象声词,形容狗叫声)。

3、量词,用于液体:一汪水。

4、姓。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p align="left" _extended="true">《汪氏义门宗谱》三晖堂: <p align="left" _extended="true">乾道: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与;大廷惟嘉庆,永世必昌隆。 <p align="left" _extended="true">续: 志学先希孔,修齐道乃昌;盛<b>朝</b>隆作育,经国著贤良。 <p align="left" _extended="true">坤道:成家<b>全</b>婉顺,助德喜贞媛,兰芳芝馥秀,媺懿<b>善</b>嗣贤。 <p align="left" _extended="true">续: 柔惠<b>为</b>常则,观型式令仪;至元厚载福,定静协坤宜。

汪闻韶

汪闻韶(1919年3月15日—2007日10月7日),江苏苏州人,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3年汪闻韶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之后在甘肃、宁夏从事农田水利工作;1946年应聘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助教;1947年1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4年底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并担任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高级工程师;1956年调北京后,历任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至1983年担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汪闻韶主要从事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工建筑物地震震害分析和抗震设计中饱和土液化问题的研究。

中文名:汪闻韶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1919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2007日10月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代表作品:《土石填筑坝抗震研究》

人物生平

1919年3月15日,汪闻韶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28年秋,汪闻韶从小学三年级插班学习起,分别在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和东吴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上小学、初中和高中。

1937年9月,高中二年级的汪闻韶随父母在战乱中离开出生地苏州,流迁至湖南、四川,学业一度中断。

1938年10月,在重庆,汪闻韶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入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

1943年—1945年,担任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张掖工作站助理工程师。

1945年—1946年,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灌溉工程总队助理工程师。

1946年—1947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黄文熙教授的土力学助教。

1947年12月—1949年2月,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TheUniversityofIowa),并获得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学位(MAMH)。

1949年2月—1952年2月,就读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师从Vey教授,并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PHDCE),论文选题为《PoreWaterPressureinSaturatedSoilDuringElectro-Osmosis(电渗时饱和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

1952年2月—195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副研究员,三个月升任研究工程师,在Taylor教授指导下参加“动荷载下土的性质研究”的试验研究工作。

1954年12月,冲破重重阻扰从美国回到中国。

1955年2月,被分配到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工作,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渗加固处理软土技术研究。

1956年,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汪闻韶调任北京,以后随着单位的沿革,历任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9年,汪闻韶负责筹建“饱和砂土液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创建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土动力学试验室。从此,一直从事土的液化和土坝及地基抗震的研究。

1966年6月,由于“文化大革命”,汪闻韶被迫停止工作。

1969年9月,被下放到河南水电部平舆“五七”干校学习、劳动。

1972年夏,被借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帮助指导小浪底工程坝基饱和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研究工作;同年11月,调回北京。

1978年—1980年,担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成立筹备小组负责人。

1980年—1983年,担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第一任)。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5年1月,被推选在岩土工程学报上作“黄文熙讲座”。

2007年10月7日15时38分,汪闻韶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汪闻韶重点研究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基本规律,初步建立了计算模式的雏型。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更加集中于水工建筑物地基和土石坝的抗震研究。出版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阐明了土体液化与极限平衡和破坏的区别和关系。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6》历史性内部资料。对土工抗震问题,提出了工程措施比理论计算更为可靠和地震变形分析比稳定分析更有意义的看法。

汪闻韶在土的地震液化、土坝及地基抗震研究方面成就卓越。主持研制了中国国内第一台振动三轴仪;首先将振动三轴试验应用于土的地震液化研究;首先发现砂土结构性的影响;首先阐述了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下动孔隙水压力产生机理,考虑消散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地震总应力抗剪强度”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发现和首先研究少粘性土地震液化问题,提出了少粘性土地震液化评价方法;系统阐明了土的液化机理及其与土体极限平衡和破坏间的区别和关系;提出了剪切波速在评价砂土液化中的应用;广泛总结地震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建立了中国土坝及地基抗震设计理论和原则。

汪闻韶一生总共发表论文60余篇,书籍15种。

人才培养

汪闻韶重视中国的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研究人才培养。1977年参加了“土的动力性质学习班”讲课,编写“动三轴试验基本知识”(初稿);1982年和1983年,分别参加“全国土石坝基本技术问题研究班”和“全国水利工程管理抗震防护研究班”的讲课,编写了“抗震问题”和“土石坝的抗震问题”讲义。

汪闻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一生先后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1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汪闻韶的父亲汪德章早年留学美国获畜牧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任东南大学、南通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畜牧学教学工作。母亲杨彦威,早年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曾从事教学工作。汪闻韶名字中,“闻”是汪氏家谱中的排辈,“韶”从乐,“闻韶”取义于“孔子闻韶”典故。

人物评价

汪闻韶不仅是一位满腔热情、矢志报国的爱国者,勤奋努力、贡献卓著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位品德高尚、和蔼可亲、为人师表的学者与老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所徐泽平评)

汪闻韶在中国土动力学的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创建者的作用,推动了学术组织的建设。汪闻韶为人朴实,品德高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胸襟坦荡,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为人宽厚,但在科研和学术问题上却坚持原则,不容半点虚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评)

自20世纪50年代,汪闻韶先生献身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50多年,在土的地震液化、土石坝及地基抗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评)

后世纪念

2011年4月26日,中国大坝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设立仪式,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大坝协会理事长汪恕诚出席了设奖仪式并为汪闻韶院士遗孀严素秋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求清朝汪氏家谱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