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涉及哪些范畴和内容?
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是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中华学问一说,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我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希望设立学位如果要找基本依据,那么必须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化知识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本文为南柯舟所作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南柯舟。(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是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中华学问一说,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我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希望设立学位如果要找基本依据,那么必须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化知识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本文为南柯舟所作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南柯舟。(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国学评论丨论反对国学四大观点:复古论、无用论、混乱论、冲突论
作者支持国学,但总结社会上反对国学四大观点有:复古论、无用论、混乱论、冲突论。并且反对并不都是反对国学本身,而是反对国学各种乱象。
前言:作者热爱国学并研究国学,但热爱与研究必须秉承着公正合理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为了做到这点必须跳出国学的局限来“重新审视”国学。作者通过各种国学的批判和认识,总结社会上反对国学的“四大理由”,分别是:“复古论”“无用论”“混乱论”和“冲突论”。反对观点如下:
一、国学“复古论”
历史总是向前的,而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我们活在现代就该有现代化的生活,不必“复辟”到古代,不必一切都遵照古代,不合理不合时宜的复古是历史的倒退。
比如汉服来说,汉服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汉服的复兴也体现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复兴,但是实际来讲,汉服已经不太适应现代化的生活,不可能平日里全中国人都要着汉服去学习和工作,所以全面推广汉服不合适也不合时宜。不过汉服可以作为传统节日的节日服装进行宣传式的推广,传统且优秀的东西官方可以适度宣传推广,并凭个人爱好选择。
严重复古的像女德班国学馆。脱离现实、脱离现代,严重扰乱社会风气。而社会上对国学的反对,就是对过时传统的反对。国学也一样,不能盲目简单复古。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实现国学的现代化。比如“国学管理”在国学现代化中,就很有成效和潜力,将国学和现代管理进行适合且恰当的结合,为现代管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二、国学“无用论”
用国学无用的观点来批判国学,我认为是对国学的“苛刻”和“误解”。
认为国学无用首先是对国学的苛刻
国学是中国之文化学术,且是传统的历史的文化和学术。如果要用西方“科学”解读和评价国学,我认为是毫无道理的。文化和科学本身就有所区别,中西方文化和科学也有些区别。有人将国学中能否产生科学或科技,来批判国学的有用和无用是愚蠢的。就像将古希腊哲学、古印度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等中“是否能产生科学”来判断其价值一样愚蠢。
三、国学混乱论
国学混乱体现在:国学大师称号、国学培训、伪国学、非主流国学等方面。
(一)国学大师名号满天飞,有辱大师称号
国学大师名号滥用,懂得一些国学智慧,做一些国学宣传的不一定是国学大师。相反天天在媒体上宣传国学,怎么能沉下心去研究国学。甚至如翟鸿燊之流打着国学的幌子进行营销牟利的,真的在糟蹋国学,愚弄和忽悠大众侮辱国学大师的称号。“国学大师的称号,如果用滥了,慢慢会失去它的价值。”
(二)启蒙国学是国学,但不是主流国学。
非主流国学是国学,但不是主流国学。如果将非主流国学奉为主流,就是本末倒置。背诗猜成语,把三字经奉为国学经典,难道是把中国人当做了三岁小孩吗?启蒙国学起到启蒙的作用,真恐怕担不起“一国之学问”的重担吧!如果打着国学的旗号,把思想陈旧和内容浅薄的“千百三弟”:《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奉为圭臬、把博大的《道德经》《论语》和《大学》《中庸》束之高阁,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伪国学与国学相近,但不是真正的国学,是假的国学!
我们要警惕封建迷信思想借国学热死灰复燃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分不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经常误把封建迷信思想也当作国学。在国学热中,有些就像老梁说的解读经典复读的方式进行灌迷魂汤差不多。
(四)国学培训打着国学的名号,实际上是招摇撞骗,诈骗钱财
总之,批评国学热的多是批评借国学名义而谋取私利的人,借文化复兴之名行文化复辟之实。以国学或传统文化之名形成的社会乱象,最终只会将国学或传统文化搞臭搞烂。而国学乱象是批判国学最主要的原因。很多人不是批判国学,而是批判国学乱象。
四、国学冲突论(中西冲突和古今冲突)
(一)中西冲突,就是建立中国国学会增加文明冲突
有人认为当是国学的提出和建立,就是为了对抗西方文化,防止西学东渐,体现一种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但文化的差异不是因为学术设立与否而就能抹平和消灭的,反而将自己国家学问学科化体系化,诞生集中成果,利于文化相互学习和交流。
我认为国学是国家学问之集大成,假如美国也有美国学的话,一个想要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和学问的人只要学习美国学就方便多了。同样,西方人要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学问只要学习研究中国国学。
(二)古今冲突,中国国学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矛盾冲突
文章前面也提到科学和科技是有用,但不能成为文化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果将一种文化是否能诞生科学和科技、以及文化的科学性作为判断文化的价值,是对文化的苛刻。但是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我们的国学是否经得起“推敲”呢?不科学不文明的国学内容,怎么能让人信服?所以当前的国学发展应该坚持科学原则,继续将传统国学和现代学科进行融合,让国学赋予新的内涵,让国学更加科学可信!
结语和总结
作者支持国学、热爱和研究国学,而有的人反对国学有其合理性,而反对其实很多在反对国学的“缺陷”和“乱象”,而反对声音的提出有利于国学自身的发展,国学的发展只有正视自身缺陷和发展乱象,才能使国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
什么是国学?什么不是国学?
——关于国学的定义答博友观塘先生兼驳马一浮 偶然看到刘梦溪先生《国学与诗学》一文,因为文中推举 文人范曾为“诗学大家”,忍不住在该文下评论并顺手转帖。刘先生的原文我本未细读,但转帖后不久,博友观塘先生即问:刘梦溪先生说,“如果一定要使用国学概念的话,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马先生重新定义了国学的概念,我最服膺的就是马先生的这个定义”,不知我如何看待这个定义。我一见到这么荒谬的结论,就想,莫非这位马先生是马一浮?看了一下刘梦溪先生的原文,果然是马一浮。我认为,马一浮的学问有妖气,就是一个字写得好的南怀瑾。他的根本错谬和南怀瑾是一样的,用禅解老、用禅解儒,不知黄老之学本为帝王南面之术,儒学是为相为臣之道,用禅解老、用禅解儒,就等如你评价一个美女说她长得虎背熊腰,头如笆斗,眼若铜铃。上列错谬是错在根子上的,除开这些,单是对国学的定义,就显出他的不通。六艺之学是儒学,但难道国学就只是儒学吗?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难道都不是国学? 国学一词,并不准确。以前叫旧学,反而更恰当一些。冯友兰先生认为,百年前中学西学之争,其实是传统之学与现代之学之争。现代之学,特点是科学化、去价值化,反形而上学,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之学,它和西方传统之学一样,是形而上学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提升世道人心,有明确的价值诉求,所不同的,只是国学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已。由此,我认为马一浮的定义非常褊狭,而从胡适以来,用科学观念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即所谓的“整理国故”的研究,也不能算是国学。今天已经有多所高校成立国学院,在我看来,他们很多都不是在研究国学,同样,我认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即俗称的清 学研究院,很难说与真正的国学有多大关系。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教育?“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什么是国学?那些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什么是新国学?什么是旧国学?什么是国学?(补充)新国学就是在继承了已有的旧国学的基础之上创新获得的学术,这种学术的产生契合了时代主旋律,既科学精神的要求,是在物质世界构成的研究理论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指导下形成的学术理论,它将现有物质理论过渡到了研究精神和意识思想的世界,但也与物质世界不构成冲突,为解开人类的肉体环境、精神环境和意识思想环境找到了方法,它是物质与灵性世界的统一,它也是每一个人体环境的可依赖的灵性学术。 新国学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智慧,同时也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新国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环境的精神世界和意识思想世界的关怀,是对社会、对人类真正走入和谐境界的文化上的关怀。 新国学的基础理论是《易经》、《中医药学》、《命理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最终形成的是对四大环境,既天地人文环境的综合研究的学问,但是重心是人体环境的三个子环境,即肉体环境、精神环境和意识思想环境。
什么是国学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是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中华学问一说,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我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著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希望设立学位如果要找基本依据,那么必须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化知识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本文为南柯舟所作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南柯舟。(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有鉴于此,2008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为中国之“国学”。 (大国学圈部落格 )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国学圈部落格)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国学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是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中华学问一说,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我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希望设立学位如果要找基本依据,那么必须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化知识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本文为南柯舟所作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南柯舟。(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1、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3、传统文化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范畴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传统国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国学教育
在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国学是专供上层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頖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吕思勉曾说:"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独家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①。国学招收的学生,自元士以上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学。《礼记·王制》说:"凡入学以齿。"郑玄注释:"皆以长幼受学,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国学,凡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入学,毋需再分尊卑等级。其实,这条"入学以齿"中的"齿"字,却很有讲究。恰恰是在这一"齿"字上,严格区分出尊卑贵贱,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还有迁宗(分支)的规定。在臣属之间,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层层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人的子弟虽然都有资格进入国学,但是"子随父贵",在入学的年龄上,也得按照等级差别,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级,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学的年龄,也要相差两岁。这是奴隶制教育的特殊现象,也正是"齿"字的实际含义。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 岁进入小学。7 年读完小学,15 岁升入大学。 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 岁进入小学。7 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 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 年读完小学,23 岁升入大学①。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华国学其宗旨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观点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经典著作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编辑本段国学大成——《二十二子》
[1] 《二十二子》一书,由先秦两汉魏晋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书目分别是:《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国学涉及哪些范畴和内容?
本文2023-11-24 23:36: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