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关系,第1张

  范仲淹和吕夷简都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在北宋时期担任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相,但也曾经遭到过贬谪。

 吕夷简在北宋时期担任宰相,在宋仁宗时期三次入中枢,前后执政时间长达十三年。吕夷简和范仲淹最初关系并不好,因为宋仁宗废除郭皇后一事,他们两人持不同意见,从而引发矛盾。

 两人因废后一事在朝堂上争锋相对,范仲淹因此在吕夷简的上奏弹劾之下,被宋仁宗贬责。

 后来西夏军队大举侵犯宋朝边境,许多将领在对抗西夏方面铩羽而归。国家危难之时,吕夷简想起了范仲淹,随后向宋仁宗推荐了范仲淹。范仲淹因此重新被任用,担任图龙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吕夷简为宋代名相之一,他在辅佐年少的仁宗的时候,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能正确地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的矛盾,从而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

其中吕夷简最动人的,还是他能够公正、不计恩怨的包容,才是他优秀的品质。与另一位宰相夏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朝的时候,在仁宗的庆历年间,国子监直讲石介作了《庆历圣德颂》,大赞革新派,贬保守派,褒贬地非常直率,尤其对枢密使夏竦的批评和斥责是尤为严厉的。于是,夏竦就怀恨在心了。

后来由于石介受到了牵连而遭祸,被判罪罢官回乡了,由于郁闷而不得志,不久便去世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山东举子孔直温谋反,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的时候,发现了石介和孔直温以前有书信往来。

于是,夏竦想起了以前石介针对自己种种不满,于是便借此事,大发议论,大做文章,说石介根本没有死,,实际上是往北逃到了契丹胡人哪里去了。

宋仁宗听了夏竦的话,不由得大发雷霆,便立即下诏将石介的儿子流放到了江淮,由地方加以管制,不能自由行动。

宋仁宗又立即派中使去把石介的棺木打开,检查是否虚实。

当时的吕夷简正任京东转运使,当他听说了这件事情,心中是气愤难平的。他感觉夏竦做得是有些过分。

当中使正要按照宋仁宗的指令行事的时候,吕夷简及时的制止了。

中使感觉很为难,毕竟圣明难为!

吕夷简看出了中使的心思,便对他说:“如果把棺材打开是空的,石介真的跑到了契丹哪里去了,就是将他的子孙全部斩尽杀绝,也不算残酷。那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又无故打开了人家的坟墓,你这么做又使圣明蒙羞了,是不能以此示范后人的。”

中使为难地说:“那我又如何回复朝廷的圣旨呢”

吕夷简说:“石介死了,必然有负责验尸的人,并且加之内亲和外戚,以及参加葬礼的学生,不止数百人。至于埋棺材,也必然雇佣殡葬铺的人。现在你可以发公文,命令他们全部听审,假如没有不同的说法,就命令他们立下军令状,官府再出具证书加以证明,这样做,也就足以回复圣旨了。”

中使听了吕夷简的分析,感觉分析的很有道理,就爽快地答应了!

吕夷简的这个方法,简直是精妙绝伦。不仅使逝者安息,而且也让中使,能够完美的完成使命。

中使于是就按照吕夷简所说的办了,并报告了宋仁宗,宋仁宗此时也觉察到了夏竦是在诬告,于是立即传旨,把石介的儿子和妻子都释放了,让他们还乡。

就因为这件事情,冯梦龙评论说:“如果吕夷简不为石介的冤情昭雪,石介的冤情可能会永远地埋入地下了,会永久不见天日。当初,石介受到宠幸作《庆历圣德颂》的时候,正是吕夷简被罢相的时候。但吕夷简不念私仇,而是顾念国家大体。

吕夷简的这番作为,确实是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度量。

夏竦和吕夷简同为宰相,他们的品行通过这一件事情,便昭然若揭了,吕夷简不但有涵养雅量,而且能够秉公办事,最终能成为一代名臣。

而夏竦呢,因为他的心胸狭隘记仇,他的名声也就随着时间的冲刷,慢慢消失殆尽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了踪迹。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

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西人籍其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栗

免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

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铭曰:

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

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没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译文:

皇佑(宋仁宗年号)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官职名)、尚书户部侍郎(官职名)、汝南人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文正公名讳叫做范仲淹,字希文。五代的时候,时代居住在苏州,在吴越地区做官。宋太宗时,吴越割献给大宋土地,范仲淹的父亲跟随钱俶到京城朝拜皇帝,后来担任武宁军掌书记(官职名),死在任上。

先生(范仲淹)二岁时就成了孤儿(古代丧夫叫做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遵循仁义根本。祥符(宋真宗年号)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官职名),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富贵以后,皇上追赠他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官职名)范梦龄为太保(官职名),祖父秘书监(官职名)范赞时为太傅(官职名),父亲范墉为太师(官职名),母亲谢氏为吴国夫人。

先生年轻的时候即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竭尽其力,他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要这样。 那事情成功与否,有的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天圣(宋仁宗年号)年间,晏殊丞相向皇帝推荐范仲淹的文学才华,皇上就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 因为说某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被贬为通判河中府。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念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司谏的官职。 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某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有关官员已经作好了准备, 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还要形成后代看轻皇上仰重皇后的风气。那事情就停止了。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政权还给天子,没有答复,等到太后去世时,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事情都拿出来追究,想要狠狠地惩罚她。先生却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佑天子,十多年来,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应该忽视小的失误,来保全她的高尚品德。起初,太后有遗命,要册立杨太妃代替自己为太后。先生劝谏说:“太后,这是皇帝母亲的名号,自古都没有人能代替太后的。”于是就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命。

这一年,发生来了大的旱灾和蝗灾,先生接受朝廷命令去安抚东南灾民。回来时,正赶上郭皇后被废,他率领谏官、御史跪在殿里谏诤反对,没有取得成功,被贬到睦州担任知州,又改任到苏州。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官职名),把他召回京城,先生更加积极议论时政的得失,大臣权贵大多都忌恨讨厌他。

过了几个月,任命先生为开封府尹(官职名)。开封一向号称难治,先生治理的非常有声望。每天的政事越来越简单,有空的时候就取来古今的治乱安危的情况向皇上讲解,又作了《百官图》献给皇上,说:“任命人员要各尽其材,那么百官都能称职,尧、舜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并针对官员的升迁快慢和顺序说:“这样可以为公,可以谋私,也不能不详察。”因此惹怒了丞相吕夷简,以至于在皇上面前争论,先生请求辩解,话语非常恳切,因此被贬职,到饶州作知州。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了。先生被调任润州,又调到越州。赵元昊在河西反叛,皇上又重新任命吕夷简担任宰相。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官职名),授予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职。这时候,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危急。先生请求亲自镇守鄜�(地名)防御敌人,于是改任为延州刺史。赵元昊派人送信求和,先生认为无事请和,难以相信,而且信中有不被朝廷承认的伪号,不能给皇上看,于是自己写信,告诉赵元昊逆顺成败的道理,非常精辟。因为擅自回信,被降一级,贬为耀州刺史。不到一个月,有调为庆州刺史。不久四路兵马都设置将帅,任命先生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官职名),多次升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城大顺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来开敌人来为大宋效力。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有人疑惑先生碰到敌人如何应变?比如在大顺城驻扎,一天早晨带兵出城,各将领都不指导要去哪里,到了柔远(地名),才发号令告诉他们目的地,是去筑城。至于筑城的用度,大小器具,而军中起初都不知道。敌人以三万骑兵来争战,先生告诫诸将:作战后敌人撤走,不要过河追击。不久敌人果然退走,追击敌人的部队没有过河,而河那边果然有埋伏。敌人失算以后,于是撤走了。于是各将领都佩服先生,认为比不上他。先生对待将吏,一定要让他们畏惧法律,爱戴自己。他所得的赏赐,都根据皇上的意思分发给各将领,让他们自己去感谢皇上。各国作为人质的世子,任由他们出入,没有一个逃跑的。外国的头领来拜见,就把他们召到卧室内,隔开别人,撤掉卫士,和他们交谈,从不怀疑(会对对自己不利)。先生在这里过了三年,战士勇敢边境实力强大,和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决定谋取横山,收复灵武,而赵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请和,皇上也把先生召了回去。

起初,西部人被征为士兵的有十多万,后来都在脸上刻墨作为标记,只有先生的部队,只在手上作了记号,先生离去后,部队遣散,只有这一部人得以重新为民。先生在这两路,既取得了熟羌的效力,使他们来守卫边境,又把军队迁到内地,减轻了西夏人运输粮食的劳苦。他所实行的办法,离开后人们依然感激,坚持先生的办法而不敢更改的,到现在还很多。

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庆历(宋仁宗年号)三年春天,朝廷召先生担任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都被朝廷拒绝,于是才上任。到任几个月,又任命他为为参知政事(官职名),每次进宫拜见皇上,皇上都拿太平世道责问他。先生叹息说:“皇上任用我已经到了极致了,但是做事要有先后,况且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后来皇上又赐给他手诏,让他赶快列举要办的国家大事,又建起天章阁,召见他并赐给他座位,给他纸笔,让他在自己面前写奏章。先生惶恐不安的退出坐席,回去后条列了当时应该先办理的十多件事献给皇上。他主张在天下兴办学校,选拔读书人首先根据德行和不单纯根据文辞,磨练考核来取分他们的能力,减少任子(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的数量来减少过量的官职,采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请,正要施行,但是有关磨练、任子的制度,心存侥幸的人都很忌恨,因此争相诽谤,而妒嫉先生的也因为这些诽谤感到高兴,喜欢让这些人担任助手。恰逢边境报告有警情,先生于是请求前去,于是任命先生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先生到任后就上书说自己愿疑镇守边境,于是有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邠州刺史,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职,才一年就结束了,有官部门都上奏请求停止先生先前实行的新法,恢复原来的旧法。怂恿此事的人危言耸听的向皇上进言,幸亏皇上了解先生的忠心,没有听从别人的话语。

这时候,西夏已经称臣,先生因为有病请求担任邓州刺史。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担任杭州刺史,又调到青州。先生的病情更加严重,又请求担任颍州刺史,用小轿把他抬到徐州,于是一病不起,享年六十四岁。先生得病的时候,皇上赏赐药物并慰问病情。先生死后,皇上停止上朝一天,因为先生的遗书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派人到先生家问他的家人有什么要求,追赠先生为兵部尚书,用来哀恤先生的物品非常丰厚。

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实质很讲原则,喜爱善良的人,关心爱护百姓。 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所以他终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吃饭也不用多少荤腥,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一点也吝啬。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子儿女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并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国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至于他的世代家谱、官爵,在墓碑上的志、在家里的族谱、在有关部门收藏的文章,这里都不论述了,只歌颂他心系天下国家,也是先生的志向!碑铭的内容是:

范氏在吴越地区,世代担任陪臣。钱俶献给朝廷吴越的土地,以及当地的百姓。范氏才来到北方,这中间有几代人?先生自己勤奋努力,和机运相逢。事情有罪有功,言论有逆有顺。难道是先生全都行吗?皇上任命了他。其中的艰苦辛劳,先生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西夏的小儿在边境闹事,趁着国家平安管理松懈。皇上命先生前往,讨伐他的骄横。有不服从的,就铲锄他们的根本。先生在这里三年,懦夫都成了勇士,毁弃的制度也完善了。怜悯孤儿,抚养幼兽,最终使西夏人来称臣。西夏人来到朝廷,商议称臣的事情。皇上命令先生快回来,来协助治理天下。先生叩头推辞,这实在是很难啊!起初并不难,难在是否能坚持到底。小人们诽谤的声音源源不断,最终要破坏了已经施行的大事。皇上没有听信小人的话,只相信先生。不偏信,不听信危言,这是皇上圣明。先生活着时有享受显贵尊荣,死后又追赠的谥号。荫护了自己的子孙,使后世都得到好处。百年才有这样像先生一样的人,他的事迹可以激励人们不要懒惰,努力进取。

赵恒: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

郭皇后: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赵祯: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王珪:聪明亮达,规模宏远。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

王称:① 夷简相仁宗,(阙)功立名,有益于世。方其主治丧之礼,则其见远矣;消监兵之(阙),则其意深矣;请建都之议,则其谋伟矣;斯善持宰相之权者与,噫,夷简诚有绝人之才,故能达权而应变,然其功最大者,乃在于处仁宗母子之际,使人无可乘之隙,消患于未萌,制治于未乱,朝廷以之安静,公卿士大夫亦赖以无祸,此其所以有后也哉。 ② 以夷简为父,而公著为子,其谋谟事业有大过人者,盖夷简善任智,而公著则持正以成天下之务,贤于父远矣吾宋之韩吕氏,皆以相业世其家,乌宓盛欤。

叶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在仁宗、英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 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赵与时:吕文靖之老也,以司徒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每有军国大事,与中书、门下、枢密院同议以闻。正献之老也,复以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曾令绰之为签书,宣靖犹康宁,遂就养东府。士林尤以二家为盛事。

王应麟:吕文靖为相,非无一疵可议,子为名相,而扬其父之美。

脱脱:吕夷简、张士逊皆以儒学起家,列位辅弼。仁宗之世,天下承平,因时制宜,济以宽厚,相臣预有力焉。士逊练习民事,风迹可纪,而依违曹利用以取讥。方夷简在下僚,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为相,深谋远虑,有古大臣之度焉。在位日久,颇务收恩避怨,以固权利,郭后之废,遂成其君之过举,咎莫大焉。虽然,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冯梦龙:杀一监军,他监军故在也;自我罢之,异日有失事,彼借为口实,不若使自请罢之为便。文穆称其有宰相才,良然。惜其有才而无度,如忌富弼,忌李迪,皆中之以小人之智,方之古大臣,邈矣!

恽毓鼎:宋代宫闱之事,大臣皆得与闻。如王文正、吕正惠、吕文靖,遇大事极能匡正。

宋仁宗庆历年间,石介作《庆历圣德颂》,对当朝的人批评得很严厉,尤其对于夏竦更是诋毁斥责。不久,朝中发生党派之争,石介因罪免职回乡,病逝。

当时山东有一个举人孔直温谋反。有人说孔直温曾是石介的学生,于是夏竦就说石介实际上没有死,是逃到北方胡邦去了,仁宗就下诏限制石介儿子的行动,又派使者告诉京东刺史,要挖开石介的棺材看看。

当时吕夷简任京东转运使,对仁宗的使者说:“如果打开棺材发现是空的,表示石介果真逃到北方,这样虽然杀他儿子也不为过;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无故挖开人民的坟墓,要怎么对后世交待呢?”

使者说:“但是又如何回复皇上的旨意呢?”

吕夷简说:“石介去世后一定有为他办理殡殓的人,又内外亲族和参加丧礼的门生恐怕不下数百人,你都发公文去询问他们,如果没有不同的说法,就命令他们都写保证书,保证不说实话要依军令处罚,这样就可以对皇上交待了。”

使者照他的话去禀告仁宗,仁宗也明白这件事是夏竦诬陷之词,不久便降旨释放石介的妻子儿女回乡 。

《清平乐》中范仲淹与吕夷简之间的冲突也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吕夷简在《清平乐》中似乎以对立面的方式存在。

郭皇后因为吃宋仁宗临幸尚氏的醋,打尚氏结果误打了宋仁宗。

此事引发了朝廷热议。郭后与吕夷简是有矛盾,所以力主废后,当然理由有二个,一是结婚九年无子,二是殴打皇帝。

比较有趣的是大臣阎文应还劝宋仁宗把皇后打他的伤痕给大臣看,以增加说服力。

此时右司谏范仲淹提出反对意见。

右司谏范仲淹因对,极陈其不可,且曰:“宜早息此议,不可闻于外也。”——《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九》

这是一次比较大的冲突。最后吕夷简胜出,范仲淹被外放。

第二次大型的冲突就是范仲淹指责吕夷简为政不利,这一次是直接对准吕夷简。

范仲淹上《百官图》,指其吕夷简用人不当,“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

宋仁宗自然要过问,吕夷简当然大怒。

宋仁宗问范仲淹这个人怎么样。吕夷简只用了八个字形容:仲淹迂阔,无名无实。

当范仲淹还想着二次攻击,吕夷简的反击就到了。

他给范仲淹罗列了以下罪名:

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这一次自然又是范仲淹失败,因为给范仲淹按的罪名是荐引朋党,所以范仲淹外放之时,只有李紘、王质两个人前来送行。

吕夷简是奸臣吗?

吕夷简治理地方很有才能,宋真宗称他是“有为国爱民之心”,是宋真宗宠信的几个大臣之一。宋真宗死后,宋仁宗年幼,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正式拜相,换句话说吕夷简就是宋真宗留给宋仁宗的托孤大臣。

宋仁宗想安葬自己的生母,刘太后不同意,是吕夷简劝服的,宋仁宗新政之后,他提出“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宋仁宗全盘接受。

吕夷简死后,宋仁宗下令辍朝三日表示哀悼。

《清平乐》中戏份很重的,由喻恩泰扮演的晏殊死后,宋仁宗下令辍朝两日,一日之差,差出份量的轻重。

吕夷简还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他不是什么奸臣,而是一位能臣。

同样是能臣,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冲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人的背景。

吕夷简是北宋名相吕蒙正之侄,他的父亲是光禄寺丞,死后赠魏国公,他的爷爷吕龟祥死后赠祁国公。

吕家在北宋影响力很大,吕蒙正的孩子入朝为官很多,吕夷简的儿子也都入朝为官,他的三子吕公著官至司空,死后赠申国公,曾经与司马光一起主政。

吕夷简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之一。虽然说唐末黄巢之事让世家大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但是百虫死而不僵,皇权之下的影响力始终还存在。

当时吕家入朝为官的有数十人,如果再加上与其联姻和门生,这就是一个很宠大的集团。

范仲淹是什么身份呢?

吴人范仲淹,生二岁而孤,母贫,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读书僧舍,日作粥一器,分块为四,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这就是范仲淹的家世,他是标准的寒族。范仲淹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完全靠自己拼搏得来的,上面这一段话讲的就是他少时努力的过程。

范仲淹是不是一个人在单挑吕夷简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他背后站着一群同样的人。

比如晏殊,王曾等人。

晏殊出身无法与吕夷简相比,他的成功也是靠神童试出来的,靠的是自己的才华。王曾作为北宋名相同样是少年孤苦。

王曾和晏殊二个曾经力荐范仲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两位就是范仲淹的恩师。

王曾与吕夷简是不和的,他们曾经搭当过,晏殊也曾经手握大权。

他们身边还聚集了什么人呢?

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些“庆历新政”的骨干都与晏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不展开讲。因为《晏殊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这个圈子为啥宋仁宗要出手打压》有详细讲解。

这些人除了富弼出身比较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不好,祖上无荫,靠着自身努力取得的地位,这是标准的寒族的标志。

他们主要的冲突在什么地方呢?

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进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四十》

这句话是范仲淹攻击吕夷简时说的。

北宋的相爷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范仲淹认为相爷的权力不可以这么大,不能完全委托给宰相,皇帝应该要过问。

简而言之,范仲淹认为需要加强皇权,约束宰相的权力。

这完全符合皇帝的利益。因为千年来,皇帝都在想方设法约束相权,《古代相权到底可以有多大?》一文讲到皇帝是如何夺权的。谁在支持皇帝剥夺相权呢?自然是寒族。所以寒族与世家大族的缠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皇帝剥夺相权的过程。

皇帝权利过大对世家限制也会增大,无形中减弱世家的影响力,这自然会引发吕夷简的反击。

范仲淹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呢?

因为寒族要获得晋升之路是科举。科举给了寒族一条上升之路,也避免世家大族在朝中独大的局面,纠正了九品官人法中的弊病。

寒族中举之后要做官,如果你不是世家出身,虽然科举获胜,做官之时依旧会受到打压,这是寒族不愿意看到的。

这一场从两汉开始的纠缠一直延续到唐宋之时,寒族获胜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只是时间的早晚。当然真正获利的自然是皇帝,因为他的权力再无威胁。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吕夷简落败,虽然王曾也跟着一起被贬。

这些“小偷”变成了官员和商人,建立了一条“商品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俯视校易搜。

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以及一些具有先进经济思想的实干家。只是在宋代,武人和商人并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一些清廉甚至“耻于谈商”的人对商人产生了些许同情。

北宋政治家陆

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也是一位精于算计的官员和商人。他是北宋第一任城市秘书,负责城市的市场交易管理。北帝神前住的时候,政府不干预社会市场交易,这就给了开封的一些大商人可乘之机。当外国商品从远处运来时,这些大商人以低价垄断的方式购买。当时物流系统不发达,有些货物难以储存,外商买不起,只好低价出售。当市场缺货时,这些大商家就会抬高价格,牟取暴利,伤害了老百姓,扰乱了市场秩序。

市商业部的建立打破了大商人的垄断。宋神宗拿出自有的500万民间资金作为资本,在大量商品上市时以官方价格大量买入,在市场缺货时以平价卖出,打击了囤积行为,稳定了物价水平。同时,只要有财产担保,城松部就以两个百分点的低利率借钱给小商人,进一步激活了商品经济。

鲁还开辟了一些交通繁忙的街道作为“商品街”,向那些想做生意但没有信贷资金的穷人出售政府仓库里的新鲜水果、针和大脑等小商品。政府派人监督管理,收取费用。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穷人有出路,政府也有好处,两全其美。

北宋保守派代表人物文彦博

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这种“潮流”。有一天,文彦博大使去索国寺朝圣,看到寺前的街道上挤满了小贩。这位“守旧派”立刻皱起眉头,第二天就给宋神宗写了一封信,指责易思侮辱斯文,丢了大宋朝廷的脸。一些保守派大臣,尤其是被市商业局抢了家业的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皇帝废除市商业局,严惩陆的罪行。由于王安石的论证和坚持,吕佳要求救国。

他是陆安世的忠实追随者,甚至为他当过“家贼”。鲁家可以说是大学者之家。他的曾祖父是北宋仁宗朝的宰相吕夷简,他的曾祖父吕公弼和吕公著也是高级官员。他们是保守的代表,尊重“祖法不变”。鲁是这个家庭的“另类”。他思想活跃,超前,非常认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陆公弼和吕公著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的关系也很紧张。有一次,吕公著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决定弹劾王安石。纪念碑的内容非常尖锐和机密。吕佳要求半夜摸吕公著的书房,偷了纸交给王安石。王安石知道弹劾内容后,提前做好应对,躲过一劫。事发后,陆家人痛斥陆是“小偷”,将他赶出家门。即使在他死后,也不允许他与鲁分享这个故事。

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关系

  范仲淹和吕夷简都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在北宋时期担任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相,但也曾经遭到过贬谪。 吕夷简在北宋时期担任宰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