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的历史发展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在鲁釐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复鲁国的大国权威,实施了完全对外扩张的政策,包括对邾国、莒国、陈国、项国、齐国等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在周惠王姬阆十八年(鲁釐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鲁釐公一即位就发动的针对莒国的“骊之战”,不但夺回了失去很久的许邑,还抢占了不少莒国的地盘。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联合齐国发动了针对陈国战争,夺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郑十八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联合楚国对齐国开战,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鲁釐公在常邑、许邑大动土木,修建宫殿。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写了一首诗,颂美鲁釐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功德,这在典籍《诗经·大雅·鲁颂·駉之什·閟宫》中有详细记载:“……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夏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
在鲁国常邑的军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君主左右随侍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伯、常任,是一种对常随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称谓。在典籍《尚书·立政》中记载:“王左右常伯、常任: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在后世,常伯、常任等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皆以此为荣耀。在汉、唐、宋历朝,所有类如“侍中”的大臣,皆称常伯。例如在汉朝时期,在少府内负责掌管天子御辇、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称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源流七
源于古教,出自远古时期舜帝五典,属于以传统教义为氏。远古时期舜帝执政时期,制定了五典,这就是后世诠释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称为“伦”。在春秋晚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之时,孔子就极端强调这终“伦常”,将“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之标。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它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极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一直延续不绝、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历史作用。而且,至今现代社会中,其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分裂为其家的儒教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者,或称伦氏,或称常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常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全称为“中常侍”,简称“常侍”。在东汉时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担当。常侍的官秩起先为一千石,没有定员限制,视帝王的需要而设,后将官秩增至“比两千石”。专职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之事、顾问应对之事,为皇帝所有侍从中的亲近之官。到了魏、晋时期,常侍被称为”散骑常侍”,在隋、唐时期则称作“内常侍”,均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学识渊博,勤劳神武等特点。
在常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常侍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书,本文治之官的总领大夫之称,在秦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了“尚书”之称。由于文治政务繁复复杂,因此在西汉时期,尚书之职分曹治事,其一称“常侍曹尚书”,为汉武帝刘彻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设置,归由少府管辖,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书,均由常侍曹尚书来处理。由于文山书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书之下设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属官位。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书”位“吏部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也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书”之始。
在常侍曹尚书、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书、吏部尚书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常侍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谒者,是东汉时期所设置的一种官职,任官者身手敏捷,长相威武雄壮,文武具备,专职掌管朝堂威仪之事,兼最高政令的传达等。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时节威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谒者”之称。秦、汉时期属郎中令(光禄勋)管辖,西汉时期定员七十人。到东汉时期,人员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而常侍谒者仅有五人,分中宫常侍谒者令一人、中宫常侍谒者四人,权力颇巨,直接听从皇帝指令。
在常侍谒者令、常侍谒者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常平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长官称“常平署令”,专职掌管平仓出纳、平准粮、帛、盐价格,如同今天的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常平署令的官秩为从七品上,之下设有副职属员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属常平署,官员称常平署丞,相当于今天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局长,不过官任在中央王朝,时常下巡检视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常和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时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于礼部仪凤司之下设置有“常和署”,专职掌管回族音乐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称为“管勾司”,后改称为“常和署”,长官称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贵的穆斯林担当,官秩为正九品,属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附属官员。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为从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常氏,是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⑵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ng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陈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后代多取汉姓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十四
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常志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常氏,据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氏联宗遂姓常。”在文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中也记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氏回族皆自称是明朝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源流十五
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iorca Hala,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氏、肇氏、孙氏、陈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常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⑶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周氏。 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周家族衍变的历史
周姓乃中华之望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诸史籍,周姓系姬氏周代之帝胄,姬姓属黄帝制定十二姓氏之帝裔。
查本源,黄帝作为中华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黄帝生子玄嚣,嚣生极,极生帝喾。周乃帝喾后裔,“弃”之子孙。弃在尧时才智超群,他让部落开荒种田,结束了游牧生活,以至成为远古时期最为著名的农业神,舜时赐封为“后稷”。从此,后稷便在邵(今陕西武功西南)一带,率领本部落种植“百谷百蔬”,发展农业,由此势力和人口都有较大的发展。由于他们的开创之功,后来便被周姓尊为始祖。
大约到了商初,后稷的裔孙公刘远迁居逐豳(今陕西旬邑西),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武装,扩大活动范围。公刘十传至古公亶父,又迁到“周原”一带,兴建宫室城邑,使自己的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从此称周人为周族。
亶古公有三子,曰太伯,虞仲,季历。季历生子曰昌(即文王)。季历获太伯,虞仲让位而执政,国势渐强,不幸被殷王文丁所杀。昌继父位而执掌朝政,在位50年,“德政广被,万民归趋”,灭殷而得天下之王业,后被追被为文王。
文王逝世四十年,子武王文武兼资,为治世明君,以雄才大略,挝张伐纣义师,各路诸侯,闻风附从,义旗所挡,纣兵七十万不战溃败,计期仅一月,灭商凯旋。
追根溯源,古公亶父实为周姓之太始祖。然周代王朝,本姓姬,周乃国号,故未能纳入正统之周姓宗谱。
周之得姓,实始于周武王的十一世孙,周平王宜臼,率众东迁洛邑(河南省洛阳县)即位,是为东周,但仍以“姬”为国姓,至封其子孙子姬烈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北)东周之派周姓实自此始。17传 公, 公辞官不仕,乞隐居免差,隐居汝水之阳,时在东周癸丑(前308)遂赐姓周,为周氏受姓之始。18传至姬邕,东周被秦朝所灭,人称他的家族为“周家”,他为了纪念自己曾是周朝王族后裔,才正式改姓为周,这是古今绝大多数周姓人的血统所出。周得姓后,在当地继续发展繁衍,在汉唐间形成了著名的周姓汝南郡望,并进一步分衍出沛国,陈留、临川、秦山、寻阳、庐江、太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河南、清河、江陵、长安、昭州等共21个郡望。
周姓姓氏来源,也像其它大姓一样拥有自己的传说历史,血统源流复杂。除上述的介绍,还有黄帝时大将周昌的后裔,商朝太史周任的后裔,周公旦和周公黑肩的后裔以周为姓。至魏晋南北朝以后,出自鲜卑族的普姓、普乃姓、普屯姓、贺鲁姓,以及出自汉族的项、姬、暨、成、苏等姓也都纷纷改入周姓,使周姓的血统进一步复杂化。今天周姓所以如此众多的人口和广泛的分布,正是历史上不断发展,繁衍,融合的结果。福建乃至晋江周姓均出自汝南一派,尊梅林公为入闽一世始。至于华东与闽粤周族所祀奉者,并不是开宗立姓之周姓始祖平王少子烈,却是宋代理学鼻祖周元濂溪公———敦颐。细加研究,这并非本末倒置,只在远流与近源之别,因其源多出濂溪公后裔,蕃衍开宗分支而来,以是舍远流而就近源,祀典宋代濂溪公,其因在此。
周姓入闽,始于光启三年。时统谱第五十七世,即从赐 公一世起至五十六世从信公。从信公次子,名颐,号梅林,汝南支子之派,光州固始县人。梅林公与王潮,王审知兄弟同乡,厚相结纳,并曾共同在乡里山榜立栅以御盗匪,王潮以翁料事多中,因呼翁为 “梅林独识”。
梅林翁在固始县闻王潮兄弟在闽占住了地盘,担任泉州剌史,公谋复依潮而策筮之吉,遂于光启三年携子靖入闽。到泉谒潮,潮见之至甚喜,意向相倾倒,如在梅林时。授梅林翁于仙游东乡,及王潮兄弟攻占福州,公及子靖随之往,事从王氏,并得王氏再授东街石井。是为周姓入闽一世。
统谱第七十五世,入闽十九世,入泉一世为云鸿公之子起振,字绍基,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随同从弟绍芳等至泉州勤王,匡扶幼主,王义之被授同进士出身。抗元失败后,绍基公易名籍,隐居泉州浮桥笋江之滨,过着耕读人家淡泊生活,终生不仕元。
周氏家族的历史周永泰,广东东莞人。
始祖周永泰于十九世纪中叶来港发展,后其长子周少岐晋身为定例局议员,在商界名噪一时,为周氏家族奠下稳固的基础。不少家族成员担任 要职,其中有周少岐,周埈年,周锡年担任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议员,太平绅士,而其中周埈年,周锡年更被封爵。
周卓凡,20世纪初香港企业家,周少岐之弟,周锡年爵士之父,著名的股票投资高手。周锡年之子周启邦,谭月清(富商谭焕堂之女)夫妇是社交名人,其对生活的享受更深入民心。
之子周启贤香港华人银行首席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常氏 历史渊源甘肃-临夏-常氏 祖籍:南京大留属行。
时序迁徙:大致在1850年左右,沿陕西到达(现今地)甘肃省临夏县河西乡大常家(拼音:da shang jie)和东乡县河滩乡尕常家(拼音:ga shang jie)。世系辈分:自、全、承、启、志;延、寿、文、忠、太。
世代儒商,温文而雅,承袭至今。常——遁将蜀中一才子,华阳国志垂青史。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
《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
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
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
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
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
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
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
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
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
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
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三、 郡望堂号 1、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
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
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
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2、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
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 家乘谱牒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河北:滦县常氏八代族人族谱一卷五、 历史名人 历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南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
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
周氏家族的详细族谱有哪些周姓家谱 开放分类: 民俗、历史、百家姓、姓氏、姓氏文化 周姓家谱介绍 周姓族谱的谱序 1、非其本姓所写的谱序。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
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2、周姓人士写的谱序。 明初周是修写《周氏小谱序》。
还提出了一个修谱原则,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刊行的浙江《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卷一转载的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谱自序》。 家谱和族谱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
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
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
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
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
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周姓家谱文献目录 (略) 周姓字辈 益阳大泉周氏: 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 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的字辈谱是: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谱是: 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族辈序: 缵 绪 成 德 经 世 安 邦 家 修 朝 献 万 奕 其 昌 广东潮阳泗水周族派语辈序: 多士敬宏毓 英资衍芳绪 勤修昭厚德 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 淑宪绍懿徽 植本宗永健 嗣典运开祥 粤东普邑周族派语辈序 : 开基宏远猷 笃庆光前悠 孝友承先德 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 守理重经修 奕世永绳武 千秋恒作裘 湖南益阳大泉周族派语辈序 贵 文 祖 志 一 永 兴 万 代 天 仁 学 宏 宗 益 世 守 绍 前 贤 继 述 声 名 显 由 来 达 孝 全 振 起 三 以 让 令 德 庆 悠 绵 湖南益阳汾湖州周族派语辈序 志 肇 宏 昭 列 时 旺 玉 堂 轩 国 字 必 尚 义 言 方 定 泽 之 当代周姓人取名,较历史上复杂的取名方法已有了很大简化,特别是当今在中国大陆地区,周姓人在取名上,使用频率很高的字: 华、明、志、永、平、新、光、利、端、学、俊、龙、秋、菊、彩、家、少、天、胜、继、坤等。
周姓取名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 在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芳、德、金、荣、清、素、云、风、宝、林等。 在1949-1966年间: 华、英、玉、明、秀、国、丽、建、芳、文、平、荣、珍、凤、春、金、桂、志、兰、德等。
在1966— 1976年文革期间: 红、华、军、文、英、明、丽、建、玉、春、小、国、艳、梅、平、芳、志、伟、海、秀等。 周姓男性与女性取名用字 女性名字偏重于使用含植物花草、色彩、香味、季节以及一些比较柔和素 静的字: 英、秀、玉、华、珍、兰、芳、丽、淑、桂、风、素、梅、美、玲、红、春、云、琴、惠等。
男性则偏重于显示阳刚之气: 明、国、文、华、德、建、志、永、林、成、军、平、福、荣、生、海、金、忠、伟、玉等。
周家族是什么的后代,最好有传说周处(238—299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周处除三害
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周处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百家姓中的周的历史故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许多华人都对这四字谣感到熟悉。
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听说过百家姓。 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
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
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
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
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
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
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周"这个姓氏的来历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
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
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
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
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的第4页)。“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
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在今河南叶县东北),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洛阳)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
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邕生秀,秀生仁。
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琼英著的《中国姓氏通史周姓》”。 随着后来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徙,汝南周氏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其后的陈留、临川、寻阳、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等周氏郡望,都与它有深厚的渊源。
它被视为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
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
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
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
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周姓家族专用楹联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
门前挂这样的楹联,主人定姓周。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周敦颐)。
风高细柳(周亚夫),将军声断蓝田(周鲂)。 旌赐素丝(周举),谏议名高琐闼(周昌)。
周姓家族名人之最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
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 。
1927年参加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期间,任 中央代表,长期驻在 所在地,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 总理兼外交部长。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为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脊梁骨最硬的中国人是鲁迅。鲁迅本姓周,原名樟寿,后取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时留学日本,回国后一方面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
他不顾 反动派。
家谱六卷,(民国)常仁道、常怀仁等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常店乡常娄村。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清)常德寿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平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民国)常赞春编,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图书馆。
常氏宗谱,(民国)常赞春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东薮常氏家读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丰县常氏山西太谷常氏家乘,(民国)常赞春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夏县常氏五房谱,(民国)常学光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民国)常孝魁修,常孝焕等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常氏宗谱八卷,(民国)常羡之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
姓氏起源——常姓
姓氏起源
遁将蜀中一才子,华阳国志垂青史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家乘谱牒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聚集地(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常姓的历史发展
本文2023-11-24 22:13: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