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杼的人物简介
夏杼的人物简介姒杼(前 1953 年~前 1895 年),姒姓,名杼(亦作予,或作季杼), 又名宁、伫、宇、相曼、舆,姒相之孙,姒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任王 夏帝杼的角色简介是如何的呢本文是 整理夏杼的人物简介的资料, 仅供参考。夏杼(前 1982--1966)元年丁卯,在位 17 年。夏朝第 9 代皇帝。 夏帝少康之子。杼夏第九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少康之子,槐的母亲。 在位 17 年。杼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甲。《纪年》:帝或作帝宁, 居于原。五年,迁于老丘。在位十七年。《帝王世纪》曰:帝宁,后 杼,在位十七年。《释氏稽古》杼在位十七年。人物介绍 夏杼,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少康子,槐的母亲。名字另作杼、 予、宁、伫、宇、相曼、舆或作季杼。《丗本作篇》:杼作甲(甲兵之 甲)。少康病去世庙号。在位 17 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予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的甲,是国内战甲的创始。有了战 甲以后,士兵战斗力大增,夏朝便全力对外扩张,夏朝国势也进入鼎 盛期。 《竹书纪年》记载予初期的都城是原(今北京济源西北),后来迁 都老丘(今山东兖州陈留镇附近),另载东征后得到九尾狐。予统治时,1夏朝进入鼎盛期。
杼精明干练,曾协助儿子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商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志,攻打楚国。首攻匈奴饱受了坚韧的抵御, 杼的部队被匈奴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伤亡,无法前进。退回 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挡住敌人的石刀、石 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族再次交锋,一直攻 到东海边,进一步缩小了分封的领土,最后剿灭了东夷族。除了回鹘, 杼还杀死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人们的 首领。使楚国各族进一步引领中华各族。他被清朝人看成是如何传承 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夏杼的人物介绍《竹书纪年》记载予初期的都城是原(今北京济 源西北),后来起兵老丘(今山东兖州陈留镇附近),另载东征后得到九 尾狐。予统治时,夏朝进入鼎盛期。杼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的甲,是国内战甲的创始。有了战甲之后, 士兵战斗力大增,夏朝便全力对外扩张,夏朝国势也处于鼎盛期。即位前 杼精明干练,协助弟弟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商朝。 寒浞五十九年,少康命次子杼领兵征讨弋邑,寒浞的侄子寒戏领 兵打败,被杼击败,杼杀死寒戏 杼简介 ,收复了弋邑。 继位后 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志,攻打楚国。首攻匈奴遭到了顽 强的击退,杼的部队被匈奴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伤亡,无法2前进。
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 杼简介 ,兵士穿上后,能挡住敌人 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再次争 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缩小了分封的领土,最后剿灭了东夷族。 除了晋国,杼还赶走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 获了人们的首领。使契丹各族进一步引领中华各族。他被清朝人看成 是如何传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夏杼的宗族成员母亲:相 父亲:少康 儿子:槐 孙子:芒 夏杼史书记载《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帝予崩,子帝槐立。[1] 《帝王世纪》记载:“王宁,一号-予王,或曰公孙曼,能率禹之 功,夏人报祭之。[2] 《左传;哀公元年》:(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随灭过、 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国语》: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 历史评价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刘春迎在《夏都老丘考》中说:“帝 杼可谓是夏代最有成为的皇帝,也正是帝杼的有为,才造就了老丘的 辉煌,使‘老丘时代’的夏王朝推向了盛世,也掀起了 古都南京在美国现代都市发展史上光鲜华丽的第一页。”迫于夏人国3力的强大,在“老丘时代”,东方的夷人不得不前来进献朝拜。由于 帝杼在夏人的复国安邦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史载“杼能帅禹者也, 夏后氏报焉。”“报”指“报祭”,是指我国古人因为感念祖先恩德功 劳而进行的隆重祭奠。在夏王朝的历朝皇帝中可能只是帝杼才有此殊 荣,表明帝杼在夏代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声望和实力[3] 。4
夏商西周:商汤和伊王,姜子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管夷吾和鲍叔(管鲍之交)。孔子,孟母三迁,荀子,勾践卧薪尝胆,范蠡和文种,屈原,蔺相如完璧归赵,韩非子,荆轲刺秦王。
秦汉:秦始皇,刘邦,项羽,张衡,苏武牧羊,司马相如,司马迁,王昭君,曹操,董卓。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备,孙策,诸葛亮,周瑜,华佗,关羽,吕蒙,曹植,司马昭,司马睿,王羲之,谢安,祖冲之等等。
还有蛮多,不是很全,期望能给你一些帮助。望采纳,谢谢!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历史事件:
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治水失败。鉴于鲧治水失败,加上他反对将舜选定为帝位接班人,舜征得尧帝同意,将鲧被流放到羽山,后来又派祝融前往羽山将鲧处死。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即位称王
帝舜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17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时年已90高龄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选拔天子
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经九十岁,即位后便开始选拔天子继承人。他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又怕大臣们说闲话,便故意选择了比他还大十几岁的贤臣皋陶。谁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于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举协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儿子为天子继承人,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启,让他率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争。结果姒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大禹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100岁左右。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大禹身世
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门在外,看见流星贯穿昴宿,到晚上做梦与昴日星君相交,接着吞下神珠,于是怀孕,后来在石纽剖背而生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说大禹是以昴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后代。而《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娠,十四月生夏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说,大禹是以月亮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后怀孕的。《礼纬》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这就是说,由于大禹母亲吞薏苡后怀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为姓,即姒氏。
禹划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禹伐三苗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皋陶作刑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刑法,《左传》中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不过中国古代始终沿用的所谓"五刑",其发源则还要延到殷商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分别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断足)、宫(阉割),大辟(死刑)。
钧台之享
夏朝初年发生。“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灭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中兴夏朝。
五十而贡
五十而贡是夏朝的田赋制度。据说是以五十亩土地若干年产量的平均数,征收10%的定额农业税。文献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孔甲乱政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
奚仲造车
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时的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传说姓任,是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而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奚仲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禹时5星聚《古今5星聚1览表》中前1694年11月4-13日还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初1、15等甲历时间记载以前没有高精度天文数据,无法推算,不可能根据计算结果,来编造这些记载,只能是历史记载《日食路线图》、《古今5星聚1览表》等推算的难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记载,更不可能是编造的
《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关吏治的行政法规。《尚书·胤征》:“《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它是夏代的历法。《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司马迁认为孔子所指的夏时就是夏小正,经历代学者考证,也认为内存夏代资料。但据其所载天文内容考定成书于前350年左右,即战国中期。
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禹刑》。《禹刑》作为社会上出现“乱政”亦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至于以“禹刑”为名,实际上不过是“夏刑”的代称而已。《禹刑》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
重要人物
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夏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90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岁。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父亲鲧。鲧[gǔn],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近),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鲧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四罪”。
母亲修已。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妻子女娇。女娇,涂山氏的女儿,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详。大禹的妻子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贤惠。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继承腕的帝位,封女娇为妃。
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首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早期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继位。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前2060年——前2052年,在位9年。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约78岁驾崩,葬于安邑附近。儿子至少有五人(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仲康、五子武观)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徐氏、黄氏、赵氏与秦朝王室之祖,是黄帝第五代孙。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子启众心所归,“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太康,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4年(名义上在位29年),公元前1975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太康妻子两位,一位是怀夫人,另一位是湘夫人;没有儿子,有一女儿婉玲。
有穷氏。古称东夷。是夏朝时期位于山东半岛的一个善射的部落。后羿曾为其酋长。后羿据说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伯明王寒浞。寒浞,在位六十年(前2022-前1962,半壁江山20年,统一全国40年)。寒浞(zhuó),又名韩浞、寒漪,夏朝君主。曾经统治中国长达40年之久,只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辉煌岁月完全从史书上抹掉。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第四任君王夏仲康。仲康,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长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8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忧闷成病而死,终年60岁。葬于安邑附近。
第五任君王夏相。姒相,生卒年不详,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迁都于商丘,在位28年。相为了抵御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暂住。浇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消息,率宫眷群臣,搬往帝丘。后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都城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后缗(mín),姒相的妻子,有仍国(山东济宁)首领有仍氏的女儿。据史籍记载,禹的儿子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而太康终日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得立,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两部落被寒浞的儿子寒浇所灭。时相妃后缗有娠,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
第六任君王夏少康。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於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在位46年。公元前1916年病死,葬于阳夏。
妻子大姚和二姚。寒浞二十年,少康因被寒浞追杀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的首领姚思因为十分器重他,于是让他担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并将两个女儿大姚和二姚嫁他为妻,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
夏朝属臣伯靡。后羿篡夺夏权,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属臣伯靡,先转为后羿服务,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处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笼被有穷氏攻灭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遗民,组织力量,准备为恢复夏后氏统治而战。此时,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东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伯靡和少康取得联系,配合作战。在少康攻灭寒浞二子浇和殪之后,伯靡率领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寻氏大军,进攻斟寻,与寒浞率领的有穷氏军队决战。伯靡军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一举攻灭寒浞有穷氏军,杀死寒浞。寒浞政权随之瓦解。伯靡进入斟寻,立少康为帝,恢复夏后氏统治。
女艾。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王,中国战甲的创始人、发明者,生卒年不详。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亲。姒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姓姒,名槐,一作帝芬或后芬。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八任帝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六任王姒少康,父亲是七任王姒季杼(一作姒杼)。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九代君主夏芒。芒,也称帝芒,生卒年不详,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姒芒继王位。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其父亲槐在位约28年而死。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泄(前1842年—前1818年在位,在位25年)泄,一作帝降,芒的儿子,生卒年不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亲是九任王姒芒。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同时,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芒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前1817年—前1749年在位,在位69年)不降,也称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详,夏朝第十一位任君主,泄子、扃之兄、孔甲的父亲。泄病死后继位。在位69年(而竹书纪年则说是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据说,他即位后的第6年讨伐了九苑。他创建了“内禅”。晚年时,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他禅位之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记•夏本纪》记载是不降去世后,其弟扃继位。
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前1748年—前1728年在位,在位21年)姒扃,姓姒,名扃。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帝降五十八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儿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将王位内禅给了自己的弟弟姒扃。帝扃二十一年,在位21年的扃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姒廑。葬于安邑附近。姒廑即位21年后,病死。因姒不降的儿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将王位夺回。
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前1727年—前1708年在位,在位20年)廑(qí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0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据说在位时天空中突然发生太阳出现十个的怪现像,就在该年驾崩。历史上对他没有任何评价,《史记》只是对他一笔带过,而人们认为他开启了夏王朝衰败的先河,不过情况并没有这么遭,因为盛极必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夏朝第十四代君王夏孔甲(前1707年—前1677年在位,在位31年)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说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后,孔甲叔父姒扃继位。姒扃死后,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继位。姒廑死后,由孔甲继位,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孔甲在位31年去世,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其子姒皋继位。
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前1676年—前1666年在位,在位11年)姒皋(生卒年月不详) 姒孔甲死后,即夏朝国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意思是说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从孔甲开始计算,还有四代做皇帝,夏便要灭亡了。姒皋是第二代了。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发(前1665年—前1653年在位,在位13年)姒姓,名发,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称惠发、发惠、敬发、后发(夏后发)、夏王发。孔甲之孙,皋之子。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期荒废,不理政事,导致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但是没有在他的手中灭亡。
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皇后妺喜。妺喜(“妺”读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为举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维后母。生卒年不详。
诤臣关龙逄。关龙逄,夏朝人,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于禹而亡于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其统治末期,出了一位彪炳史册的诤臣,这就是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的关龙逄。史载关龙逄是古陕州人氏,陕县人,夏朝末年大臣,他为官正派,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
太史令终古。终古,夏朝史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夏朝末年,夏朝君主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更加厉害。终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后来终古出逃投奔商朝。
夏杼的人物简介
本文2023-11-24 22:12: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