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祖谱
谢姓起源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广雅·释诂二》:“谢,去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集韵·杩韵》:“谢,告也。”《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谢字其他方面的含义还有:代,更替;逊色,逊让。前者用法如《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常用语“新陈代谢”仍保留着这种意思。后者如《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经载。”这里的谢即有逊色之义。
谢字在古代还被当做名词用,指一种爬行时喜欢仰头的龟。《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邢疏:“行头仰。”
谢字有时还被用来代替别的字。最常见的如被当做亭台楼榭的“榭”用,指一种平顶没有四壁的建筑。《公羊传·宣公十六年》有“成周宣谢灾”,《荀子·王霸》有“台谢甚高”,都是此义;而甲骨文中“王于门谢”和《尔雅》中“仰者谢”,则又是用谢字代替射字,表示另外的意思了。
此外,谢字在历史上又分别被用做水名、部落名、国名、居邑名。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 《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谢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三、他姓该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省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牂牁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牂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三谢蛮
“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三谢”指东、南、西三支,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三谢蛮原为一支,是西汉时自四川涪陵南迁至今贵州省境及广西一些地方的,因其居地属牂牁郡,故通称掸柯蛮。他们从事畲田耕作(即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耕种),无文字,刻木为契,宴聚则击铜鼓。他们据有万寿、且兰、广谈、毋敛等县地,族大人众,酋长世袭,以后居住的方位约于南朝时期分为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至唐朝初期,他们的首领向唐朝贡,才再次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据《旧唐书》、《新唐书》等书记载,唐代“东谢蛮,其地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县)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官僚,西连夷子,北至蛮,其酋长谢元深世为酋长”。唐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二月丁未,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向唐朝贡。唐以其地置应州(今贵州东北的思南、德江一带),以谢元深为刺史,隶属黔州都督府。同一时期,南谢蛮首领谢强也向唐朝贡。唐以谢强为南寿州刺史,隶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庄州(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西谢蛮在琰州(治所在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首领叫谢汕,贞观中被任为功州(治所在今贵州修文县东北)刺史。又,唐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牂牁蛮)为牂治州(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北草塘)刺史、夜郎郡(治所在夜郎县,即今贵州正安县西北)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治所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刺史谢法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牂牁大首领谢元齐死,诏其孙谢嘉艺袭封,其权后被西赵蛮赵氏夺取。三谢蛮所统辖境域地方千里,约东起今榕江县,北至贵州东北境,北邻剑河,西及八寨,南迄广西北境。贵州谢氏,大多为汉族,部分融入布依、壮等少数民族。
瑶族谢姓
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等地。族中谢姓的来源,一部分与先秦时迁居谢沐的谢人有关,另则由壮族谢姓融人。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石灰窑村瑶族《评皇券牒》中有“奉东门大将军、金骑都尉谢思宠”,可知当地瑶族中有谢姓;《武岗州志》卷五三记载,当地瑶族主要居住在13个地方,其中居于上下渣坪团和小麻溪团者皆有谢姓,为著名大族;广东连山县瑶族有盘、赵、李、冯、邓、黄、谢、韦、覃等姓,其中谢姓与韦、覃等姓都是出自壮族,因入赘瑶族而来。此外,近代以来,一些瑶族人由广西南迁越南北部山区,称为山瑶人,越南人则叫做山由人。他们主要来自八个大姓,其中之一便是谢姓。
壮族谢姓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族中的谢姓也主要由当初谢蛮人的后裔融人而来。清咸丰七年(1857年),广西贵县覃塘乡青云村人谢秉彝率众举行了反清暴动,参加者主要是他的壮族同姓人。
侗族谢姓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隋唐时是东谢蛮的活动范围。东谢蛮的绝大部分后来成为汉族,但也有一少部分与西谢蛮部落的人一起发展成为侗族,其中便有以谢为姓的人。他们主要居住于湖南新晃、广西三江、贵州玉屏等地。新晃县侗族有杨、吴、姚、龙、谢五姓,约在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一部分人北迁湖北宜恩县潭区、晓关一带,还先后建造了15座具有本族特色的飞山庙。在新到的地方中,谢姓仍是侗族大姓之一。
满族谢姓
明代居于辽东的谢姓汉人,由于清朝兴起,成为满洲贵族的臣民和奴隶,满语中“包衣”或“包衣阿哈”就是指这种人。他们除做家奴外,有时还被编人军队。如果运气好,还能谋到一官半职。如《清朝通志》载:“谢氏,谢承宗,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又:“谢氏,西林布,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护军校。”他们的子孙经过清朝近三百年的发展同化,大多仍为汉族,但也有融人满族的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兄子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3兄女: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
4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孩子们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跟把盐撒在空中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你要点是哪个谢家啊? 家族不同,辈序诗也不同的。你要的是这个吧
福建漳浦谢氏字辈:“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
谢氏没有在全国范围排过辈次,自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辈字,但不同地区聚族而居的谢氏,大都有本地区世代承袭的昭穆(即辈字)。
或许可以看看这个
一、重庆字辈诗(辈序)录
1、潼南县
1)新胜镇谢家湾、胜利乡支系字辈:甫寿添文必仲尔,庭宗显世正光明。万年可
学常生字,一代兴隆辅在熙。
2)崇龛镇青杠村支系字辈:道明宗应国,首三君字存;新绍先世期,家积德广厚。
3)朱家乡喳口岩村支系字辈(含双江五里村谢家沟):卿天焕海志宗,儒廷子朝君奉;明以尚永世大,宏启显照其成;绍绪先业远,流光自久长,心田常积厚,万代庆荣昌。
4)梓潼镇哨楼云谷村支系字辈:宣德辛伏思,才友乐仕庭;良学惟朝幸,佳训广成名;龙凤宗亲显,志立运会长;作富荣用颂,怡善高祝芳。
5)柏梓镇文明乡山边村支系字辈:许兰岁元,玉世永光,天开宝树,大启家邦,兴宗绍祖,显荣正长,五福康宁,百代吉昌,崇辉先绪,科甲明祥,富贵远映,名士联芳,伦纪高尚,动业益彰,流传守训,嗣建武扬。
6)梓潼镇大滩小岭谢家沟支系字辈:世君维学仕长荣,开德成家重显明,大道常行联上达,恩光克绍启连赓。
7)双江镇城西白鹤村支系字辈:„„ 太和永安宁„„
■潼南县新编谢氏家族字辈潼南县和安岳县合族联宗新编谢氏家族字辈
以蓝色字用完后,启动以下字辈:玄昆尊祖训,立公树清名;邻友诚相敬,法严
品端行,邦交和为贵,科技登高精;惠泽育英俊,业盛全族兴。
2、九龙坡区、合川区、永川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和四川武胜县一带字辈:重庆大渡口区吾族谱系记自宋时枋得公,枋得公字君直号叠山宋德佑时人,住江西广信府上铙县,官居招谕使之任福建,宋末元兵入寇公适知信州率卒逆战矢尽兵败,易姓入山,元闻公贤,强之入都,公抱忠不三之义号恸不食而死。迨宋灭元兴,枋得之子熙之于德佑二年因父被元执信从福建于元至元年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传至不凡公迁湖南辰州府沅陵县,传至明代彦富公迁宝庆府邵阳县,彦右公迁长沙府安化县,清初康熙戊寅年君龙、君虎、君凤、君凰四公连袂入蜀先居合州来里米埧,终因距河遥远出入不便乃弃而买同里四方埧李君辅之业,为子孙世守居住地。
„„现四川武胜、重庆合川、永川、大渡口、九龙坡一带字辈:得之违邵节。无以不成廷。金玉彦文必。景伏海思忠。君子有三尊。兴仁征国瑞。合修肇南方。惠值声闻远。藩宣世泽长。佐慈毓哲辅。立学茂贤良。尚克光先德。用期久发祥。 (此支已找到先祖!)
3、永川区重庆永川区谢氏支派第12代义端公原居广东惠州府兴宁县南厢石公堡水浸围锅丘坪,于雍正丙午年七月迁至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荣昌县东门外蓬蒿里余家冲。后人复迁至永邑(现重庆永川市)红炉中坝,目前传至第25代爱字辈。谢氏字辈:景具斯立文,致汝用兹昌,仁义礼智信,和良恭俭让,睦友渊任爱,忠孝廉节香,先定四十宗,万世得相传。
4、合川区
1)合川市以谢培之为代表的谢氏人宗序:德宗嗣有永,思廷汝一朝。国正必享泰,邦宁自显昭。经文光祖第,纬武皇都。书香传万祚,世袭定公侯。仁义列根本,礼智信为纲。江饶千载香,衡常百代昌。
2)合川市以谢明清为代表的谢氏人宗序:天国朝嘉有,永茂方治平。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
3)合川市以谢银发为代表的谢氏人宗序:朝元登文,国正永兴,祖德宗功,长发其祥,世代荣昌。
4)合川市以谢定南为代表的谢氏宗序:享典舛伦叙,尚仕宗文景。宏开明坚学,麟闯伯兆登。继代崇诗礼,嗣微永春云。景才蔚起弈,哉庆和平。
5)合川市以谢高亭为代表的谢氏人宗序:三朝明发,文达国开,鸡德之钟,禄位天来。
主要是他家的辈分身世比较高,个人的业务能力也算是可以的。
辈分和家世先说辈分,如今常见于文本记述最开始的相声小品艺人是张三禄(条光、咸丰年间人,实际年月日不祥),他被视作第一代相声小品艺人,他的弟子朱绍文(1829—1904),擅长白沙撒字,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太平歌词流传为他创立,因此有的也将其视作相声小品造型艺术的创办人,为第二代相声小品艺人,为此测算,郭德纲相声是第八代相声小品艺人,辈分也是有“德寿宝文明”的叫法,各自相匹配的是第四代至第八代(每一个字意味着一代),但应当留意,这类仅仅一种含糊叫法,并不全是这般,如郭德纲相声中虽然有“德”字,但事实上是“明”辈分,也就是第八代相声小品艺人,那麼谢金“大辈”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呢?
虽然辈分高可是没见过它用辈分压人的报导(这儿还能想到《相声有新人》“让了”的异议),并且尽管离开七队来到二队,每一次提及孟鹤堂或是“大队长”的叫,并且以前孟鹤堂访谈时曾说过,恰好是拥有谢金的毫无疑问,才提高了做大队长的自信心,也见到过一些他的报导,大部分全是正脸的,如“抵达为搭档李鹤东过生日”,并且看新浪微博里的相片,感觉他全部人会有大辈的辈分,可是没有大辈的高傲,觉得和蔼可亲。
工作能力这可能是大伙儿探讨和提出质疑数最多的地区吧,以一个过路人的目光看来,非常好,以《相声有新人》的主要表现来讲,一共演出了五个综艺节目,以在其中本人最喜欢的是决赛的《我为什么没火》,为此为例子,里边以“学”和“唱”为主导,兼具“说”和“逗”,感觉最好是的肯定是“唱”,口齿清晰,嗓子也高,“学”其次,效仿不能说是栩栩如生,但最少很及时。
大伙儿争执的聚焦点只不过是辈分和整体实力不符合,你妈感觉不在乎,终究辈分是客观性的,不可以更改,造型艺术下排资论辈不起作用,而从05年算起,谢金学了十五年,和李鹤东搭档三年多(2017年逐渐搭档),不能说是掌握较快,最少也是小有成就,假如把辈分的事放一边,最少我认为工作能力还好,整体而言不烂,但应当更强。
主要表现感觉谢师爷的强台风有点儿不稳妥,还得多抻两年,发展跟一开始登台那阵比或是很大的,柳儿也挺有趣,使相略微用力过猛了一点,无论怎样讲,间距怹爸爸也有较长一段距离。
以前见到谢金,大家都以“谢天顺的孩子”来详细介绍,现如今见到谢天顺,大家暖心的冲着新观众们说“这一老先生啊……便是师爷的父亲”几个开心几人愁,竭尽所能地为谢家的世世代代想一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是个非常大的荣誉,上一个享有这类工资待遇的应该是赵伟洲(我不信没有人以“狗神的父亲”来详细介绍赵心敏)。
2011年上下第一次去剧院(张一元)便是德云一队,谢师爷给高老总出倒二。谢师爷演出的哪一段我不会还记得了,可是垫话或是非常好的。师爷说“快清明时节了,大家都看来翟教师”,翟老师说,“呵呵呵,大伙儿看来高老师”。在下不才,闲来无事,接了一句,“看来谢教师的!”相信师爷应当还挺高兴的,终究当初没啥人真了解师爷。然后师爷就讲了一句,“您看一下,相声表演多少罪行”。
接得十分规定,终究名门之后。再以后,谢师爷被大伙儿熟识便是《相声有新人》,知名的“我是师爷!!”了。如同栾怼怼说的,“学好炸粘子”,一惊一乍,第一遍听或是个玩意,第二遍听就确实难以咽下了。但是我还是喜爱师爷,很开心他在台子上逐渐玩得开了,另外毫无疑问一惊一乍的确并不是哪些好方法。祝谢师爷不断揣摩郭老师说的“台子上老实巴交做不了戏”,变成全家人赞不绝口的大师爷,再变成人民艺术家!
应该是姓名辈分
家族人数过多,人命可能重复不清楚辈分,常取三字姓名 中间一般用家谱或者前人留下的话作为辈分规律排开,以免混淆辈分
如
谢学良 谢学才 祖父辈
谢茂奇 谢茂中 叔父辈
谢敦安 谢敦年 同辈
谢家祖谱
本文2023-11-24 21:42: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