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怎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1收藏

刘姓是怎么来的,第1张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三支起源:

(1)出自祁姓: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 出自姬姓:

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公元前1046年,时值商代之末,周武王秉承周文王的遗愿,推翻了商纣王朝,建立了周朝。而后周武王追封他的祖父姬季历为“王季”。到周成王在位时,又封王季的一支后裔于刘(地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后来,周王朝的诸侯国——郑对外扩张势力,强行占领“刘”这块地方。原本居住在“刘”的王季后裔子孙闻风而逃,竟不知去向了。到了春秋时代,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桓王用“原”和“温”等邑从郑国手里换来“刘”这块地方。100多年后,值周定王(姬瑜)在位时(前606一前586年)则把“刘”封赐给他的弟弟王季子。王季子在这里建立“刘国”,史称刘康公。刘康公的后裔子孙也以“刘”为姓氏。

(3)出自外族:

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2、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公元前三百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等地传播。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大举分封子孙。刘姓遂广布于天水、中山、南阳等十四地。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 开始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姓大举南迁,在江南产生很大影响。唐代开始,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明末,刘姓有渡海赴台湾者,并进一步迁居海外。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五十二位。截止2020年,刘姓人口约为6778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38%。刘姓大致分布于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7%以上,覆盖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7%,覆盖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8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部、青海东部、新疆西部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14%,其覆盖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278%。

3、郡望堂号:

(1)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①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②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③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④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⑤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⑥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⑦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⑧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⑨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⑩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⑪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⑫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⑬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⑭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⑮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⑯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⑰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⑱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2)堂号:

①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②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③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4、家乘谱牒:

(1)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2)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3)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4)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5、刘姓名人:

(1)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2)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3)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4)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5)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6)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7)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8)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9)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10)刘基: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的军师。在文学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11)刘锦棠:晚清名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要将领,新疆第一任巡抚。

(12)刘鹗:清代学者、小说家,代表作《老残游记》。

(13)刘半农:新文化运动先驱,近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14)刘天华:近现代音乐家,二胡大师,代表作《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

(15)刘敦桢:现代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史专家,与梁思成齐名。

(16)刘海粟:现代画家,在油画、书法、艺术理论上有突出成就。

(17)刘白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代表作《长江三日》《第二个太阳》。

(18)刘心武:当代小说家、红学家,代表作《班主任》《钟鼓楼》《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19)刘震云:当代小说家,代表作《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

(20)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2020年“胡润百富榜”第16位。

(21)刘永行: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2008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一。

(22)刘强东: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河北阜平县平石头村名誉村主任,入选《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第31位。

(23)刘德华:演员、歌手。

(24)刘晓庆:演员。

(25)刘欢:歌手、音乐教授。

(26)刘青云:演员。

(27)刘翔:田径运动员,奥运会、世锦赛冠军。

(28)刘璇:体操运动员、演员,奥运会、世界杯冠军

(29)刘国梁:乒乓球运动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乒乓球世界杯冠军。

(30)刘亦菲:演员、歌手、美人。

(31)刘若英:歌手、演员。

(32)刘涛:演员、歌手。

6、遗产故居:

(1)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2)大邑刘氏庄园:

四川大邑刘氏庄园,又称刘氏庄园博物馆,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建于1958年10月,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前为川西大地主刘文彩私家宅院,现藏文物数万件,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3)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是闽省刘氏族人为纪念其入闽始祖刘存、司马参军刘贻孙而建的。为石敬塘后晋天福元年(936)初建,后历代有过多次重修,1990年由美东福建同乡会刘文善会长、旅台刘渭卿宗亲倡导,海内外刘氏族亲共同努力下,祠堂又重修整葺告峻。1994年10月22 日,以马来西亚拿督刘会干率领的沙捞越刘氏公会寻根问祖恳亲团回乡见谒祖庙、祖墓,盛况空前。

(4)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故居匾额由邓小平题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1990年,故居曾经四次整修。1998年12月,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7、汉字演化:

“刘”字是形声字,这个字的本义和后来作为姓氏差别很大。刘,繁体字为刘,从金,从刀,丣( yǒu)声。本义是动词,表示杀戮,后来词性转变,表示斧钺一类的兵器。后来字义主要表示为姓氏。

篆书“刘(刘)”比较清晰的展示了三个组成部分:丣、金、刀。丣同“酉”,在这个字里表示读音。金,刀都是表示兵器和杀戮,后来也引申为战胜之意。

有的篆书写法会写成“石+留”,成为一个异体字的写法。还有一种写法是“金+留”,都是以“留”作为声旁。

在篆书的流变中,也会有一些装饰性的字形,也会有一些写法是“文+刀”,这就是后来简化字“刘”的源头之一。

汉代东牌楼后汉简中的“刘”,属于隶书,笔画有了毛笔的随意性,从篆书的弧线篆书中变化成直线线条,并且和后来的楷书字形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汉代隶书《史晨碑》中的“刘”,线条顺畅,结体适度,风格肃括宏深,沉古遒厚,同时也有一种清俊秀雅之气。

唐代钟绍京小楷《灵飞经》中的“刘”结体秀美,笔意潇洒,有一种精美隽永的书生气质。

米芾行书《学书贴》中的“刘”,运笔迅劲,结体错落有致。左边的撇的斜势和右边的长竖相互呼应,构成了字的多样姿态,如舞姿一般。

宋克《唐人歌》中的草书“刘”,以一种瘦挺的笔画改易了古章草的肥厚姿态,成为新的面貌,这表现了他独立不倚的豪杰气概。此卷草书的风格,融入了章草的笔法。

现如今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

仡佬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大 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仡佬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大 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成龙的父亲于2008年2月26日在睡梦中辞世,从此揭秘了成龙家族身世,早年成龙父亲房道龙离开故乡,第二年妻子身故离世,遗留下两个孤苦伶仃的男孩子,饥寒交迫的无奈之下,哥哥房仕德就带着弟弟房仕胜沿街乞讨。兄弟俩为了讨饭糊口,手拿打狗棍而走遍了安徽的淮河两岸,逐步沿岸的人们都认识了这两个苦命的孩子,哥哥房仕德的绰号叫大花子,弟弟房仕胜的绰号叫小花子!直到今天,在当地相关县镇里老人们记忆中,提起哥哥房仕德的绰号大花子,很多老辈人依然记忆犹新!当然,对于成龙的父亲房道龙来说,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几十年没有下落,始终都是积郁心底的心病。据成龙哥哥房仕德讲述,一九七八年刚改革开放时,他接到了原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在访问澳洲后带回的消息,并委托组织寻找他们交付的信件。 成龙父亲房道龙,在信中寻找自己失散于安徽省芜湖的沈巷草窝村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就这样在阔别四十年后,成龙的父亲房道龙见到自己两个亲生儿子!一九八二年初春时,成龙的父亲房道龙,在广州见到了失散几十年的儿子房仕德,在经过激动感人的喧叙和温馨沧桑的往事回顾后,自然也就提到房仕德同父异母弟弟(陈港生)成龙!父子重逢之后,基本上每逢房仕德与房仕胜兄弟俩家有大事时,父亲房道龙都会前来看看。房仕德的儿女结婚时,父亲房道龙参加了婚礼,同时带来了成龙的影片给大家看!一九九四年时,年届八十岁的房道龙亲自出钱撰修了《房氏家谱》的珍贵文本! 成龙曾经说,因为想到母亲逝世时自己不在身边,他在拍摄《新警察故事》一场哭戏时,曾经瞬间情绪爆发,而昨日(26日)当93岁的老父在香港病逝时,成龙再一次无法守候在病榻前。据香港同行的消息,成龙的父亲房道龙近日因身体不适,一直在香港养和医院接受治疗。昨天下午3点多,房道龙在睡梦中安然辞世。其实成龙正在长春赶拍新戏,未能陪在父亲身边。不过,成龙的太太林凤娇与儿子房祖名都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成龙从来不介意告诉旁人,他儿时曾差点被父亲“卖”掉的经历。但这段回忆,并没有影响父子俩的情谊。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就在十几天前,成龙还在深夜12点多赶往医院探望生病的父亲。当时成龙对记者透露父亲并无大碍,但其实房老先生近几个月来病情一直反复,已在医院内接受了各种治疗。家人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房老先生会随时离开。昨日下午,93岁高龄的房老先生在睡梦中辞世,全程没有痛苦,家人都认为并非坏事,至少对老人是种解脱。 英皇公司老板杨受成第一时间已致电成龙,告知其父亲过世的消息。而据杨受成向媒体透露,成龙在返回香港办理父亲的葬礼。成龙随后会将父亲遗体运至澳大利亚,葬于其母身旁。 房仕龙 也叫陈港生 安徽和县沈巷镇上有一幢破损不堪的红楼,这是镇邮电局的老宿舍。一楼有一间10平方米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头只有一桌、一凳、一床。这间屋子的主人,名叫房仕德,个头瘦小,今年61岁,是一个极不惹眼的老人,但是他的身分,可会让你吓一跳,他是著名影星成龙的亲哥哥。房仕德说,我的爸爸原名叫房道龙,去了台湾后,改名陈志平,和我的后妈生了成龙,成龙是他的艺名,他原名叫房仕龙,又叫港生。成龙,是我的亲弟弟。 据“房氏族谱”记载,房家乃唐朝名相房玄龄之后,西元618年,39岁的房玄龄到秦王李世民的王府任记事,留在老家山东临淄的一支房氏后裔日后迁到和县。1915年,房道龙出生。25年后,房道龙生了房仕德,三年之后,又生下房仕德的二弟房仕胜。房道龙1947年去了台湾,不久又到了香港,并在香港结婚,生下了房仕德的三弟,就是日后成了红遍全世界的演艺界巨星成龙。 在“房氏宗谱”上,成龙的肖像占了一整页,上面写著“仕龙君像”几个大字,这一页的背面,执笔人充满激情地写道:卓哉仕龙国际巨星,驰名中外景仰堪钦。下面有一行小字,写著:香港功夫巨星,艺名成龙,原名房仕龙、陈港生。接下来的一页,写著成龙的出生年月,还写有“配偶台湾人林凤娇,生一子淑民。” 1947年,房道龙走得匆匆忙忙,连老婆孩子都顾不得,走后一年,房仕德的母亲就去世了,只剩房仕德和弟弟房仕胜两人。当时他7岁,弟弟4岁。 母亲撒手西去,父亲没有音讯,房家的破屋子里,日夜都是两个小孩的啼哭声。哭饿了,哭哑了,房仕德就拉起弟弟上街乞讨。兄弟俩吃了糊口,手持一条打狗棍走遍了淮河两岸,久而久之,人们都认识了这两个苦命的孩子,他们叫房仕德“大花子”,叫房仕胜“小花子”。时至今日,在沈巷镇,提起房仕德的名字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只要一说起“大花子”,却无人不晓。 生活造就了两兄弟顽强的性格,由于两人勤奋,加上天资聪颖,工作期间,透过自修,都具备了小学文化程度。 1982年春天,在广州的一家宾馆里,土里土气的房仕德见到了父亲。老父亲心里很难过,问起儿子过去的情况,房仕德一一说了。老人的眼里噙满泪花,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的儿子,爸爸对不起你们哥俩”。房道龙随后说:“你知道成龙吗?他是你的弟弟,是我和你的后妈在香港生的。”房仕德听了这话,才明白为什么成龙跟父亲长这么像。父亲叹息了一番,从手腕上脱下一支劳力士手表,给房仕德戴上。 从此以后,每逢房仕德、房仕胜两兄弟家有大事,父亲都要回来看看。房仕德的大儿子、大女儿结婚时,房道龙都回来参加了婚礼,并且给孙子、孙女送了纪念品,还带来成龙的最新影片给大家看。房道龙最后一次回来,是1995年。这几年因成龙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要在澳大利亚照顾她。况且,房道龙已85岁了,千里迢迢的,来回也不方便。房仕德想出去,可是,他却拿不出那多的费用,父子俩只能偶尔通一次国际长途电话。 房仕德身体瘦弱,看上去营养不良。但他说自己没有什大毛病,只是走路吃力。他的老伴没有工作,他的小女儿还没有出嫁,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这些事让他发愁。每逢愁的时候,他就躺在床上,想想小时候要饭的日子,他又快活起来了。“知足者常乐”,他常常对自己这样说。 人家问,成龙知不知道你这个哥哥?房仕德说,他曾经派**公司的人回来拍老宅的片子,来了好几次,来了好多人,成龙本人没有来。我家老头子曾叮嘱我们,不要去打扰成龙,让成龙过安稳的日子。房仕德说,“不用叮嘱,我也知道该怎么做。他是国际名人,我是乡下人,这是要分清的。我们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相差很多,彼此都挺生疏的。他很忙,没有时间回来和我见面。对于我来说,他只是我们家出来的一个名人。我现在的日子虽然贫困一些,但也自在。我不想攀龙附凤,富贵是人家的,我不喜欢去想那些不属于我的富贵。我这一辈子能够见到我爸爸就很好了”。人家再问,如果有一天成龙回来,你愿不愿和他见面?房仕德说,那是当然了,我是他哥,他是我弟弟呀,我们是手足之情呀。我会给他做家乡菜,也会拉二胡给他听。

刘姓是怎么来的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1、三支起源:(1)出自祁姓:最早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