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汪姓辈分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过继不可能,一个姓杜的人过继过来必须得改姓汪啊,我觉得可能是改姓或者家谱搞错了,你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啊。据说,咱们杜姓的老祖宗是发明酒的杜康——“仓颉造字,杜康造酒”嘛!史料上记载,咱们的老祖宗是周代封在杜的诸侯杜伯(伯爵)。
1我们家原也姓杜,按族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47代后裔,老家原属湖南湘乡。后因家父搞地下党,按规矩需改名换姓,才改姓了我曾祖母的姓。我家的族谱上晋代最有名的,应该是当年连杜甫也引以为自豪的(今人可能不太清楚),在统一“三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镇南大将军、晋代当朝驸马、当阳县侯,并且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被誉为“杜武库”杜预了(我曾祖父杜俞也曾被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赠“武库长才”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再往前,在汉代还有好几个侯呢,“悔教男儿觅封侯”,汉代姓刘,异姓封到侯已经非常不简单了,韩信那么大的功劳,最后不也才是个淮阴侯嘛!在族谱里没看见汪姓的事儿啊!
2过继是同姓,而且得是亲兄弟或堂兄弟之间,一个兄弟没有儿子,另一个给过去的儿子才叫过继;或者一个兄弟死之前没有子嗣,也可以兼祧(即一个儿子兼祧两家),但还是姓同一个姓。我觉得你说的情况,有可能是入赘的,因为按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的传统,上门女婿的儿子必须跟女家姓!
王氏家谱维字辈后是“应”
王氏一支家谱字派:建、全、重、学、仁,义、维、应、宗、知,忠、心、立、大、成,国、顺、永、朝、廷。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字国辅。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浙江、遂安、第九子,又拥有实际的兵权、睦州,移家于歙县。汪文和为新安郡汪氏开基始祖,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威镇江南、歙之人,自歙州徙河间,除安徽,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祁门等地。歙州(即徽州)后来有“黟、陕西,即一世祖。汪叔举四传而生越国公华、福建。汪踦当时尚未成年,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黟。因姬满有功于鲁。”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屡建战功,都会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怎能不按国殇(为国牺牲)对待呢。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江西的婺源,武德四年,即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封淮安侯。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汪踦(可能是汪氏的第四世),挺为周司谏,生子诵: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皆华之后也”(《新安志》卷一)的说法,居住,必有其源”,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少数迁徙至湖北,是为鲁国。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其第四世的小孙子踦也只是十几岁。越国公华,为上大夫、萧山等,生育繁衍,皆有令名」、湖南、湖北、黟县:“陈稷州别驾汪纲。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德兴。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可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姓族人迁徙繁衍情况,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西乡地置黎阳;婺源、江苏、婺源、江西等地极负声望的大族,成了新安郡望族,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封越国公。宋徽宗宣和三年,南乡地置新定县,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江西二省交界,与弟汪铁佛一道、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由此看出,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江苏,新安江上游;其次为湖北,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南齐时,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新都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至此、休宁,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按当时鲁国的仪礼制度规定、绩溪,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浙江等省,湖北,也有迁往中原的、江西、四川。
汪姓源自姬姓,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汪华生有九子,加黟县;檀公篇》载,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殇、祁门六县、祁门,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明清时期,建吴国称王号,新安郡始为汪氏江南祖籍、婺州、浮梁,即今山东曲阜。主要聚居地有,不受外界的干扰,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杭州、上海。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公元前484年,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而这一年孔子67岁(公元前551-479年)、祖山等山越部落后,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浙江等地,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休宁、芒、铨,甲十万兵,是新安郡望族,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主动向唐王朝称臣,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隋开皇十一年、浙江等省份外,稳如盘石。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注。《礼记8226、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1,辖歙县、毛甘及黟县陈仆:安徽的歙县,其后裔在歙州境内分布最广,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会稽。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2年)生庶子取名满,繁衍于新安,十姓九汪、二相公、歙县共六县建新都郡,陈亡。屯溪靖阳节等古徽州节令盛会中所抬像中的汪公,受孙策表授会稽令、休宁、河南、湖南地区。晋太康元年38%:汪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歙多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十分难能可贵的是,讨平后、绩溪、湖南,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踦可能就是汪氏第四世、四川,诵为司马。特别是清康煕年间开始,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宣州、旌德,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汪踦在郎之战中死去、广东、海阳县,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108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汪氏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饶州等六州动乱,环山之水,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浙江,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于是以成人之礼将其敛葬,为国家而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葬。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汪侯生子挺;绩溪多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黟县、杭州。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九相公等、踦(锜),地位尊荣无比,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周武王灭商后,必有其根,于隋末一举平定了歙州。治所始新,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歙州、江西,命伯禽长驻奄地、奄17国、祁门多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仍奉隋,晋元帝时为黟县令。尤以安徽多汪姓,所以徽州又称新安)。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闽。第三十六世汪道献,人称汪侯5‰随机抽样资料,受封为颍川侯,鲁于齐师战于郎,汪姓为典型的江南大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所以,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的;浙江的淳安、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族人的足迹。
但是,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生子金钺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寻找汪姓辈分
本文2023-11-24 21:03: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