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献王朱椿:岳父、老师相继被凌迟,弟弟还要造反,我真的太难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蜀献王朱椿:岳父、老师相继被凌迟,弟弟还要造反,我真的太难了,第1张

前言: 在成都市中心有一条毗邻春熙路,与蜀都大道、东大街等交汇的红星路,称得上是城区东部的交通要道。而在红星路一段的西侧有一条方正东街,方正东街的更西边,则有一条方正街。方正街东起福德街、石马巷交会处的方正东街,西止帘官公所街、狮子巷交会处,连接兴禅寺街,长约200米。

在明朝初年,这条街还不叫方正街,他的名字来源于以被 “诛十族” 而闻名的建文朝大儒方孝孺。成都在明朝时是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封国,而方孝孺则是其嫡长子朱悦燫的老师。靖难之后方孝孺被杀,蜀王感念师生之谊,下令将当年方孝孺居住过的街道改名为方正街以资纪念。

那么这位蜀王究竟是何许人?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暗中纪念钦定的"奸臣"方孝孺?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蜀王朱椿的生平故事。

朱椿,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3月18日,生母为郭惠妃。郭惠妃的父亲,也就是朱椿的姥爷,是追封滁阳王郭子兴。郭子兴在明朝是特殊的存在,如果没有他的提携,就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日后的成就。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朱元璋第二次封建诸王,8岁的朱椿被封为蜀王,封国四川成都。当时的四川还不是大明王朝的腹里省份,在它的边上,由前元梁王统治的云南依然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换句话说,朱元璋对朱椿的能力非常看好,认定他长大就藩后,足以承担起戍守边疆的重担。

但是形势发展的还是比认识要快,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明军大举入滇。次年二月,云南全境平定。而为了儿子在四川能安稳就藩,朱元璋为他找了一位强有力的岳父。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月,永昌侯蓝玉的女儿被册为蜀王妃。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蜀王府护卫:成都三护卫正式设立。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国子监助教陈南宾出任蜀府长史。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20岁的蜀王朱椿带着王妃蓝氏和嫡长子朱悦燫,正式之国成都。明朝蜀王家族在四川两百五十多年的统治,就此徐徐拉开帷幕。

对于蜀王的就藩,朱元璋极其重视。朱椿前往成都途中,随行军士有1840人,对于这些人,老朱的赏赐是每人钞7锭。而参与蜀王府营造工程的工匠,则每人赐钞十锭。此外前期还让户部运钞三十万锭赴蜀府以备赏赉。根据《明史·食货二》的记载,洪武年间钞一锭,折米一石。另外据研究,明代一石约折合粮食92至94公斤。由此看来,对于蜀王之国,老父亲在经济上做出了巨大的保障工作。

此外根据《实录》记载,当时四川都指挥使司属卫并成都三护卫军士总人数,合计约为53000人。这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就是蜀王朱椿。

在朱椿刚刚抵达成都之时,就发生了西番蛮人的作乱。他们烧毁黑崖关(位于今四川汉源县北建黎乡牛市坡),抢掠人民,为害极大。蜀王当即果断调遣四川都指挥使翟能和指挥同知徐凯统兵一万三千人,随凉国公蓝玉一起往大渡河对西番蛮人进行邀击。多说一句,翟能和徐凯日后都是建文朝廷一方用来对抗燕王朱棣的大将。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西番蛮人再次在松潘卫(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一带作乱。朱椿再次调遣四川都指挥佥事尹林率领步骑五千将其讨平。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时候,朵甘、乌思藏、长河西一带茶叶走私贸易极为严重,对明廷以茶易马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朱元璋派出女婿驸马都尉谢达亲自前往成都,要求蜀王严督四川官员在各处入西蕃关口严格巡查。此事干系重大,驸马欧阳伦就是因为贩卖私茶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同时由于蜀王自身的眼界及修养,他在川中积极推行仁政。在王化教育百姓的同时,也严格地以身作则,尽力减少民间的负担。《明史》由此对朱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靖难战争之后,朱椿来南京朝拜新君,临别之际,朱棣也对弟弟在四川的表现非常赞赏: "贤弟天性仁孝,聪明博学,声闻昭著,军民怀服。"

前文说过,蜀王的岳父是凉国公蓝玉。皇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多次在四川协助蜀王平乱,翁婿之间相处和谐。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标去世,朱元璋放弃太子元嫡朱允熥,而立朱标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虽然老朱在皇太孙册文中仍然称朱允炆为嫡孙,但他这个嫡孙的成色,可远远及不上弟弟朱允熥。

当然朱元璋并非突然失心疯,他放弃朱允熥是有着通盘的考虑,而蓝玉作为朱允熥的亲舅姥爷,自然也是亟需防范的对象之一。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蜀王朱椿突然接到召他回京的旨意。2月10日,朱椿抵达南京,当天即目睹自己岳父蓝玉被父皇下旨千刀万剐凌迟处死。2月12日,惊魂未定的蜀王匆匆返回成都。本次的南京之行,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蜀王抵京当天处死蓝玉,既说明了蓝玉案是对武勋功臣一次早有预谋的大规模清洗,同时也是对蜀王这位佣兵在外的实权藩王一次严厉警告。据明末清初欧阳直所著《蜀警录》所记,蓝玉被杀后,其人皮一直收藏在蜀王府。

蜀王府保留了蓝玉的人皮?说实话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蓝玉的死法,在朱元璋写给其子晋王朱棡的信中明确提到: "蓝总兵通着府军前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造反,凌迟了。" 一个被凌迟的人,如何还会有完整的人皮呢?

朱椿的生母郭惠妃一共为朱元璋生了三个儿子,除了他以外,还有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在朱椿四哥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最终打开金川门放燕军进入京师的,就是谷王朱橞。

战后论功行赏,谷王的赏赐是独一份,而且封国也从苦哈哈的宣府,迁到了没有战争威胁的长沙。但是可能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谷王在长沙竟然渐渐不安分,打起了谋反的主意。他多次派人到成都联络亲哥哥朱椿,希望他能够出手相助,一同起事。

谷王也不想想蜀王当年在南京的遭遇,他哪来的胆子造反。此时恰好朱椿第三子崇宁王朱悦燇和父亲不和,一怒之下竟然逃往长沙,躲进了亲叔父朱橞的谷王府。更为巧合的是,朱悦燇的相貌,和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几乎一模一样。谷王就此放出风声,称当年建文帝其实没有死,自己要护驾讨贼。

得到消息的蜀王朱椿大惊失色,他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这个弟弟能斗得过剽悍到极点的四哥朱棣。为了保住家族的地位,朱椿紧急派出女婿顾瞻前往北京向永乐皇帝告急。顾瞻是靖难功臣镇远侯顾成的侄子,朱椿选择他作为信使,显然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事实上朱棣耳目众多,谷王的所作所为早就有人报到了他这里。但蜀王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藩王,他所表现出来的忠心还是很令皇帝本人满意。对于谷王,朱棣将其废为庶人。对于蜀王,则给予了大大的嘉奖。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安南篡位国王胡奃将由明军保护回国的前朝宗室陈天平杀害。此举激怒了永乐皇帝朱棣,明朝和安南胡朝的关系彻底破裂。

四月,蜀王朱椿奉命抽调成都三护卫中精锐官兵五千人,前往云南接受西平侯沐晟操练听征。十一月,沐晟率大军由云南进入安南,配合由广西进兵的新城侯张辅所部对安南反贼发动雷霆一击。永乐五年五月,明军擒获胡奃,安南平定。在这场教训安南这个东南亚小霸王的正义之战中,蜀王府护卫为国捐躯,展现了大明亲王在明初的军事价值。

永乐六年,前胡朝日南郡王陈頠起兵造反。黔国公沐晟(此时因征安南之功,由西平侯进封黔国公)出任征夷将军,调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司及成都三护卫官兵合计四万人平叛。甚至在朱椿去世之后,蜀王府护卫还在宣德元年、宣德二年多次出动前往交阯(即安南)平叛。

可以说蜀王府成都三护卫官军,多批次、大数量地参与了明朝郡县安南的军事行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川军将士保家卫国的血性,从古延续至今。

可惜随着明宣宗朱瞻基放弃交阯,转而进一步收紧藩王的实力,成都三护卫终于也难逃被肢解的命运。宣德六年,时任蜀王朱友堉(朱椿嫡长孙)上奏将成都中护卫和右护卫上缴朝廷,仅仅留下成都左护卫官军供役。朱瞻基随即将这两护卫的四川官兵调回南京,改为龙虎左卫和豹韬左卫。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成都护卫官兵,宣宗假惺惺地让他们宽恤一年再服役。

在朱椿尚未就藩之时,曾在凤阳居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位酷爱读书的王爷聘请当世的大儒李叔荆、苏伯衡来和自己研究学问。其中苏伯衡是金华人,太子朱标老师的好友。同时因为蜀王 "博综典籍,容止都雅" ,朱元璋给了儿子一个爱称: "蜀秀才"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椿的嫡长子朱悦燫已经7岁,亟需一个好老师。此前朱椿通过苏伯衡知道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弟子叫方孝孺,现在打听到他郁郁不得志,在陕西汉中府做一个教授(从九品副村级干部)。对于蜀王抛来的橄榄枝,早已听说朱椿贤名的方孝孺欣然应允。

当然此时方孝孺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他不可能长期待在朱椿身边。据明朝中期人卢演所编纂的《方正学先生年谱》可知,方孝孺在从洪武二十七年到洪武三十年这四年间,曾经三次入川为蜀王和蜀世子讲学。方孝孺每次来,都住在前文提到的方正街,朱椿还特地为他的书斋提名为"正学",故而方孝孺也被称为"正学先生"。作为对于知己的唱和,方孝孺在自己所著的《学孔斋记》中赞扬朱椿: "以臣观乎蜀王殿下,其圣人之徒而得其大全者乎!" 以方孝孺的风骨,能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蜀王之贤,确实名副其实。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方孝孺进入了建文朝廷的权力中枢。但是在建文四年六月,朱允炆失败殉国,方孝孺被朱棣下旨处死。对于这位生平至交的被害,朱椿无力营救。但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方孝孺做了充足的悼念。其一是把当年方孝孺所住过的那条街道,改名为方正街。其二在当时大规模销毁方孝孺诗文的肃杀形势下,依然将当年双方交往时所写的诗文,收录进自己的著作《献园睿制集》之中。

方孝孺的弟子朱悦燫,也没有辜负恩师的期许,是一个 "资质敦厚,举止严重,嗜学问,好贤接士" 的优秀宗室。就连一贯痛恨方孝孺的朱棣,对不曾掩饰对这位侄子的喜爱。永乐七年朱悦燫英年早逝,朱棣破例辍视朝三日,赐谥曰悼庄。

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下旨在成都兴建蜀王府。成都蜀王府位于今四川 科技 馆和天府广场一带,在蜀汉刘备政权的皇宫旧址上兴建。而对蜀汉皇宫的考古,也证明其遗址位于天府广场东北侧,和《明太祖实录》上的记载相一致。

蜀王府的建造,共动用军士17960人,耗时八年才最终竣工。这座王府规模雄伟,是明代最富丽的藩王府之一。整幢建筑占地38公顷,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并且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

"锦城十景"中的"菊井秋香",就位于王府后院的古井之旁。当时这口古井周围种满了品种繁多的菊花,每到金秋十月之际,菊花盛开,香气四溢,成为萧墙内的一大景观。第九任蜀王朱让栩曾作诗称颂:

明朝末年,张献忠义军攻入成都,末代蜀王自杀殉国,张献忠在蜀王府自称大西王。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张献忠在战败撤离成都之时,曾放火烧毁了蜀王府部分建筑。清军占领成都后,将其改为贡院。到了1917年和1932年的两次军阀混战时,蜀王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最终在那个不可描述的年代被彻底炸毁,就此成为了 历史 的尘埃。

结语: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2月11日,蜀王朱椿去世,享年54岁。对于弟弟的死,朱棣非常伤心,特地辍视朝七日,赐谥曰献。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用在亲王谥号之上,是非常高的评价。同时《太宗实录》也不惜笔墨,对这位蜀献王给予了长篇大论的赞美:

蜀献王的陵墓迄今尚未发现,从已经发掘的几座蜀王陵来看,这位首封蜀王陵墓无论是规格还是陪葬品,都是可以预见的高规格。

2017年3月,成都 体育 中心在翻修时,在 体育 场的草坪下面发现了蜀王府遗迹,据悉此处将修建蜀王府遗址公园。成都作为我国首批 历史 文化名城,拥有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 历史 文化资源。蜀王府是否能得以恢复重建关系重大,相信有关部门会做出慎重的决策。

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这是一个典型的思州风格的村寨,门对龙江河,依山而居,全村姓田,其户口簿上的族别是土家族,但是找不到相关的土家族服饰,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思州方言。所以在交谈过程中,不存在语言的差别。

当追溯家族的历史时,这里的田姓显得非常自豪,因为他们是当年思州土司的后裔,明代最后的思州土司田琛是他们的直系祖先。

田氏土司第一代先祖,记载为田宗显,田宗显的籍贯,资料中为陕西雁门郡,现在在岑巩田家的神榜上,田家的郡望为雁门堂。

应该说,思州真正的有案可查的历史人物,应该是田佑恭。在目前我们看到的万历本《黔记》大事记卷上里面,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徽宗:丁亥,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入朝,后加注释:佑恭即思州田氏祖。

在这里,田佑恭成了田氏先祖,这种身份在正史上,显然更可信一些。

田佑恭是典型的“南人”血统,依照现在的民族成分划分,应该是“土家族”。北宋大观元年(1107),思州蕃部长田祐恭内附。

宋徽宗显然对来自西南田佑恭的归诚大为满意,政和八年(1118),田祐恭授封为思州刺史,建思州治、始有印信,领务川、邛水、安夷、思邛4县。由于田祐恭屡次率“思黔土兵”为宋王朝“平叛”效力,立下大功,被封为少师思国公保安蕃部、奉宁军承宣使和知思州军民事,加贵州防御使。

田景贤是思州田氏中一位重要的人物,至元十四年(1277),田景贤被授予思州军民宣抚使,隶属于湖广行省。田景贤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把思州的统治中心搬迁到清江城(现岑巩县思旸镇)。田景贤把目光落在了这里,建立起新的军事基地。之后,果然势态如同自己所料,他的黑色蛮兵顺利地拿下南方,兵锋直指广西。

宋末元初,是田氏势力大发展的时期,领地大大扩展,星罗棋布,犬牙交错,东至今湖南省湘西广大地区,南达今广西桂林之北,西到今贵阳一带,北抵今四川重庆边缘,领镇远府、务川县及蛮夷长官司六十六个,在今岑巩、玉屏、万山、镇远、三穗、天柱、湖南省新晃一带曾设台蓬若(峨)洞住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黄道溪长官司、野鸡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平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兴盛往往是衰败的开始。当田氏土司辉煌的时刻,分裂也出现了。田氏分家,昔日的田氏领土一分为二。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初二,朱元璋平陈有谅,略地湖南,思南宣慰使田仁智谴都事杨琛纳土归附,朱元璋以其率先来归,仍授思南宣慰使。是年七月初九日,思州宣抚使田仁厚谴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纳款,于是,朱元璋命改思州宣抚司为思州镇西等处(一载思南州镇西等处)宣慰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从此,思州田氏正式分为思州、思南两部。

思州土司的彻底没落是在明代初年。明永乐九年(1411),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怨结仇互相残杀,战事不停,且屡不接受朝廷禁令,明成祖朱棣为了“不可令遗孽(田氏)重踵为乱”,并达到在其领地建郡县的目的,决定解决田氏两家(思州、思南)的争端,命镇远侯顾成率兵5万执田琛送京师。永乐十年(1412),田琛被朝廷革罢、伏诛。同年三月初五日晨,以灭伦罪执田宗鼎。永乐十一年(1413)三日,乃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把二田领地分置为八府:思州宣慰司地置思州、黎平、石阡、新化(今锦屏现地)4府;思南宣慰司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今松桃县地)4府。八个府均由朝廷派流官直接治理。府下仍设长官司(土司),形成“土流并治”的局面。

田琛的轻率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田氏家族在思州的统治不复存在,之后,田氏家族部分没有被捕的人员摘下了“高贵家族”的桂冠,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捕和社会的歧视,他们隐藏了显赫的家族身份,隐蔽在普通的人群中,直到明帝国的灭亡。明代末年,田氏土司家族的直系后裔田惟栋把家从田家院迁移回故地,这块地方应该是原来田氏土司的私有庄园,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衙院——意思就是衙门大院,能够叫这个名字的,与田氏宣慰使的记忆有关。土地依旧,而田氏的威严已经荡然无存,田氏家族只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回忆祖上那显赫的辉煌。

奢香夫人: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是十四,嫁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其夫霭翠,彝名陇赞阿期,系贵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纳四十六世孙,元末袭任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宣慰使加云南行省左丞。奢香自幼聪明能干,好学深思,婚后成为霭翠的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许多政事。在与丈夫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奢香逐步增长了摄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以贤能闻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爱戴、尊称为苴慕,即君长之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东的宋钦死去,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宣慰同知一职。同年,霭翠病逝。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抚孤之痛,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主要事迹:1、审时度势,归顺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从四川、湖南兵分两路,经贵州南征云南。奢香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坚持不卷入使西南分裂割据的旋涡,积极让明军在水西境内安营扎寨,主动贡马、献粮、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再是凭借水西与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亲关系,亲自出访乌撒(今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向诸土酋宣以大义,晓以利害,进行劝说开导,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支持。明军顺利进入云南,一举消灭元守军,梁王自缢而死;再又挥师攻克大理,土酋段氏就擒,从此结束云南割据势力的统治,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2、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其摄贵州宣慰使职政绩卓著,忌恨不满;好事贪功,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达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因水西奢香力量最强,就把矛头对准奢香。为此马晔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等待机会。是时,有人污蔑奢香,马晔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为如此激怒奢香,扩大事态、就可趁机出兵,大动干戈。奢香无辜受到辱挞,极为忿怒,折断所佩革带。与宣慰同知刘淑贞"走诉京师",朱元璋下定决心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然后赏赐奢香金银和丝织品等物"遣之归","命所过有司,皆陈兵耀之"。临行,马皇后又在御花园设宴款待奢香,郑重饯别,奢香在同马晔的较量中,"居然巾帼丈夫雄",终于兵不血刃,洗雪挞辱,金殿胜诉,扬眉吐气。她的胜利,客观上起到了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进步作用。3、开通龙场九驿,改善交通:奢香回到贵州后,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诸罗大感服",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诺言,刊山通道。在洪荒草昧,"羊肠险恶无人通",雪栈云林,"落落千秋无通款"的贵州高原,奢香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枳剪蒿莱","凿山刊木穿蒙茸",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洒坪蜈蚣桥)、陆广(今修文六广)、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关)、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桥西北)、阁鸦(今大方响水小阁鸦)、归化(今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今毕节二铺)等九驿(龙场驿为首,故称"龙场九驿"),岁贡马匹和廪积。

现贵州黔西大方县有奢香墓。

关于贵阳马士英家族的史料,大多源自明万历年间黔宦郭子章所撰《封御史马腾海公墓志铭》。而清代《贵阳府志》、《黔诗纪略》等地方典籍收录郭文时,因“讳恶”之故,有意将马明卿儿子马士英之名削隐而去。

贵阳马氏原为淮南仪真(今江苏省仪真市)人,明初,始祖马成自仪真从戎入黔(为马氏入黔一世祖),以功升至指挥使,子孙世袭其职,遂为黔人。六传至马福,为昭勇将军、贵州卫掌印指挥,“握卫符三十年,卫政肃举,晚辞荣学禅,筑精舍键户修持”。马福长子应龙承袭祖职;次子云龙,字翔高,号腾海,“弱冠,为郡之诸生,每试辄高等,数入棘闱,屡蹶”。马应龙科场失意后,携孺人幼子隐居于贵阳城北谷七堡(今修文县谷堡镇境内),其“足不履城闉,口不道世故,家藏书充栋,间于理数、堪舆诸帙一涉猎焉”。卒于万历辛丑年(1601年)十一月,享年六十四岁,甲辰年(1604年)四月四日安葬于起龙山。云龙生有五子:长子禹卿,以军功世袭指挥;次子文卿,隶籍贵州宣慰司,万历乙酉(1585年)举人、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御史、巡按广东;三子明卿,隶籍贵阳府,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官任至晋宁知府;四子汉卿,武职把总;五子鼎卿;六子台卿。

马云龙之后,马氏家族重视文教,子孙科甲蝉联,由戍边将门转变为文人世家,成为黔中显宦。明万历年间,继马文卿、马明卿兄弟之后,马明卿之子马士英壬子(1612年)中举人,己未(1619年)成进士。马氏一门三举人、两进士,荣及里闾。同时,马氏与贵阳名门望族顾氏、杨氏、越氏互为姻亲,禹卿之女寿妹,适镇远侯顾成后裔、世袭指挥顾丛新;明卿之女举妹(马士英胞妹),适河南巡抚越其杰;文卿之女,适南明兵部侍郎杨龙友;汉卿之子马士鳌,娶杨师孔之女(杨龙友胞妹)。由此可见,当年马氏家族在贵阳显赫地位。

马士英的二伯父马文卿,《贵州通志》载:“马文卿,字瑞符,贵阳人。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御史,按东粤。以戆直忤时辈被谪,遂不赴铨补,居乡数十年,杜门却扫,绝迹公庭。年八十三卒……”在《明史》王保传中有“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王)保诱令赴演武场,击杀数百人,以反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言南兵未尝反,保纵意击杀,请遣官按问。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书石星附会之,遂以定变功进保秩为真,荫子。”文卿在直隶巡关御史任上,与都督同知王保等督修长城一段,写有《游红螺寺》诗一首:“非云非雾亦非烟,夕喷红芒焰触天。山际翠眉呈秀气,潭中螺髻照灵巅。虹霓林麓光遥度,老蜃楼台影倒悬。百丈峰头近百斗,错疑胜地吐龙泉。”后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万历戊午年(1618年),应贵阳世家许氏之邀为乡贤许成德墓志书丹。后又任职广东巡按御史,文卿重视《广东通志》的撰修。贵阳甲秀楼建成,黔人思及罢职离黔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楼前为江刻像竖碑,马文卿撰有《江公堤碑记》。马谪官回乡,隐居于林下。

马士英之父马明卿,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选授华阴知县,辛丑年(1601年)十一月丁父忧回籍守制。居丧届满后,以吏才擢升晋宁知府。在任华阴知县任内卓有政声,参与《华岳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订讹删芜,括聚散逸,图说增饰,厘改典记,曹分类析”,明卿并撰有《重刻华岳全集跋》。后人评述明卿编辑的《华岳全集》为:“可谓详且尽矣,然务为摭实而略于考核。”

马士英堂兄马士升,《贵阳府志》载:“马士升,字君秀,贵阳人,监察御史文卿之子也。性孤洁,不喜与人结。幼为诸生,旋自弃去,客居陕西某县山寺中,一榻萧然,意澹如也。日以篇什自娱。后遇寇,大骂遇害。乾隆中,祀忠义。”《黔诗纪略》采其《时事》诗一首:“时事已如此,杞忧将奈何?可怜蒿作柱,岂止镜为荷。屏迹青山浅,逢人白眼多。此身无著处,行坐一悲歌。”莫友芝传证曰:“布衣承祖父之恬退,清风劲节,光耀里闾。而其从昆弟士英乃干进误国,黄口亦羞,道之若凂。一家之中而薰犹不同器乃如此!惠蹠耕魋,真不可解也。”

马士英子女,见诸史籍的有:长子马銮,次子马锡。马銮其人,《黔诗纪略后编》补编采录马銮诗二十首,并传证曰:“銮字伯和,贵阳人,大学士士英子。国亡后卖卜金陵以死。士英当国,华亭顾在观为杨龙友所引,入士英幕,尝言阮大铖不可用。大铖欲起钩党之狱,在观说伯和泣谏,赖以稍止,是亦能干蛊者。”卓尔堪《明遗民诗》录其诗五十首,并为之传云:“马銮,一作鸣銮,字伯和,贵州贵阳人。壮时值南都新建,执政纷张,进言不听,遂绝仕进。及家国破亡,君子亦深谅之。晚年垂帘白下,有《咏美人》三十六绝句,寓意有在。”马銮曾隐居于姑熟(今安徽当涂县)直至天下安定,清康熙二年(1663年)后应江宁织造曹玺之聘回到金陵,担任曹玺之子曹寅的启蒙塾师。在曹寅《楝亭诗集》中收录有《见雁怀马伯和》、《哭马伯和先生二首》诗,从诗文中可窥曹马的师生之谊。马銮约生于明万历末,卒于康熙十六年以前,以其南都建言和民族气节为士林所重。马士英次子马锡,计六奇《明季南略》曰:“(弘光元年三月)十二乙未,史可法自劾师久无功。马士英请荫内官三人,各锦衣千户世袭。阮大铖荐马锡充总兵,仍莅京营。锡即士英长子,以白衣径仕。”作者计六奇将马锡误作“士英长子”。刘廷锡《广阳杂记》记录了其结局:“马锡,士英子也,为禁军提督。大兵渡江,枭首于市。”马士英女婿章尔佩,字灵药,贵阳人,以孝廉仕澄江太守。“弘光时,身在南京,忽思家而归,以此得免”。

马士英的堂妹夫杨龙友,名文骢,号山子,贵阳人。万历戊午年(1618年)举人,诗书画皆擅,堪称三绝,著有《山水移》、《洵美堂》诗文集,为明末著名的书画家。《黔诗纪略》采录的诗作中有《送马瑶草北上》、《和马瑶草挽羽生鸿怨三首》、《寄马瑶草》,可见杨龙友对当年马士英寄予厚望。杨龙友历官华亭教谕、青田知县。南明马士英当国,任兵部职方主事,官至右佥都御史。唐王隆武政权成立,任兵部右侍郎。率部与清军交战,于仙霞岭被俘,不降被戮。其子鼎卿及全家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士英胞妹夫越其杰,字自兴、卓凡、汉房,贵阳人。万历丙午年(1606年)举人,历官夔州府同知、霸州兵备副使。弘光政权时,官至河南巡抚,清军攻入南京时不知所踪。著有《蓟门》、《白门》、《知非草》、《屡非草》等诗文集。冲然(谓马士英)为《屡非草》作有序文。杨龙友、越其杰二人,因与马士英姻亲之故,亦遭时人诟病。

蜀献王朱椿:岳父、老师相继被凌迟,弟弟还要造反,我真的太难了

前言: 在成都市中心有一条毗邻春熙路,与蜀都大道、东大街等交汇的红星路,称得上是城区东部的交通要道。而在红星路一段的西侧有一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