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姓的家谱文献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学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另有一部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文等纂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璓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目录、临支、韶支、伟支等世系,另有一部存目录。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凤斌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目录、善支、临支、西房、东继等世系。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不详,(清)龙发祥等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清)龙友松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上下册、第十八卷、第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四卷、卷末1册、3~4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民国)龙景召纂修,民国十四(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缺第二卷,另有一部仅存第三~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十七卷、第十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民国)龙兆升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下册、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六卷下册、第七卷、第八卷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井龙氏族谱,(民国)龙赓荛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卷首上册、第二~四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十五卷、第十七~十八卷、第二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载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进贤源溪龙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醴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民国)龙纪官、龙起清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民国)龙佩璋修,龙翰青、龙鹤龄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茶陵云杨龙氏族谱,(清)龙宪章撰,清朝末期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龙群骖、龙明辅等纂,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纳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龙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清)龙昌满、龙世路等修,龙舒甲、龙泽生等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文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零陵龙姓六修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龙福云修,龙海源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龙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清)龙惟远、龙惟祝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龙氏族谱一卷,(清)龙湘水、龙欲志重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湖南新化龙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常德龙氏族谱,(清)龙承先等修,龙承吉等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井华龙氏六修族谱四卷,首六卷、末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厚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上湘城南龙氏五修谱,(民国)龙振甲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纳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省顺德县大良乡龙氏族谱十七卷,(民国)龙景恒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厚堂铅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南海重修龙氏族谱十卷,(清)龙生文等修,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序,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广东顺德县大良乡龙氏族谱十七卷,(民国)龙景恺等总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顺德县档案馆。
龙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沩宁龙氏六修族谱二十二卷,主张饿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龙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龙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城南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纳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今缺第十三卷、第三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 寻根溯源 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所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3、出自他族。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之后有改华姓者;清岭夷十二地夷人头目,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沟夷人为华姓;锡伯族华西哈尔氏,汉姓为华;今满、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号 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2、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3、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等。 宗族特征 1、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 名人精粹 华元: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 华毋害:西汉将领。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华峤: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 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颖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身后无余财。 华温琪: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起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称胜。 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云龙:安徽定远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 华蘅芳: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算学、地质学等书十七种,包括《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轩算稿》。 华〓: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 工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解〓馆诗集》。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华国锋:山西交城人,生于1921年,政治家。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麻烦采纳,谢谢!
1、安徽安庆龚氏字辈:仁道启贤良,邦国庆荣昌,承家维继体,先德永传芳,耀祖勋宜立,青松名定扬,清时培盛泽,万载发馨香。2、安徽六安(金寨、霍山)龚氏字辈:文士尚钟台、承宗本善来、学龙首知道、世德庆鸿开3、刘南龚氏武陵堂字辈:旧序:“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连贻厚诏祖光奎璧聊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新序:“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4、湖南武陵龚氏字辈
一、 姓氏源流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传两千多年至汉代,有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二、迁徙分布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最近调查表明,四省龙姓均属武陵郡江西龙庚支派,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们迁徙原因是宦游,与五胡乱华无关,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三、历史名人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近天: 字飞,生于(1135年),终于(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进士,初任福建莆田知县,后升南雄路剌史,为官清廉,为民办实事,政绩彪炳,为世所颂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亲领南雄珠玑巷九十七家居民迁徙粤中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废。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2、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遗安堂: 广东粤中地区支派,包括广州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清远地区等,最新调查,村庄二百多条,人口10万余,旅居海外的占二成多,始祖龙近天, 遗安堂来由;刘表向庞公曰;不享官禄,无以遗子孙,公曰;世人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未尝无所遗也故曰遗安遗安堂字派;(见粤中龙氏族谱)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家乘谱牒
全国: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
广东:;粤中龙氏族谱二卷, 顺德大良龙氏族谱十七卷, 花县大坳龙氏族谱不分卷, 花县南溪龙氏族谱, 东莞龙屋基龙氏族, 德庆大宁龙氏族谱, 高要金山龙氏族谱, 广州白云区大田庙边龙氏族谱,
浙江:兰溪龙舒宗谱六卷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1782,卷数不清)、万载江塘龙氏族谱(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1812,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39)、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76)、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义井龙氏族谱
湖南: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
<
重庆:大足县<龙氏宗谱>不分卷(2002) 。大足县高升镇<龙氏家谱>全一册(1980)。
<
六、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
贵州省麻江县龙氏族谱:再正通胜秀继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帮
龙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256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第一个姓龙的人也就是龙姓的得姓始祖叫刘累。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小孩刚生下来时手上就有纹样,便取名刘累。刘累长大后,跟随董父学习养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了孔甲。孔甲感到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赐给刘累许多财物。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着家眷逃到了鲁阳。因他被孔甲封为“御龙氏”,后人有以龙为氏者,刘累则被尊为龙姓始祖。
附:龙姓其他资料:
一、姓氏源流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二、迁徙分布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四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三、历史名人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度。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2、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武陵堂”、“天水堂”、“忠勤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
龙姓宗祠通用对联
〖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武陵。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伯高敦厚;
经德文章。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京兆人龙述,字伯高,光武帝时任山都长,大将马援在《戒兄子书》中说:“龙伯高敦厚而周密谨慎,不妄加议论,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而有威信。我很喜欢他、看重他,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光武帝看了马援的这封信,提拔龙述任零陵太守。下联典指清代临桂人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文集》。
图传来鹤;
梦应成龙。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龙镯,字琢成,乾德年间官邠州太守,有惠政,百姓们视他如父母。一天,一群白鹤飞来,从早到晚不离开,州人绘《来鹤图》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唐代人龙起,相传曾在梦中乘龙腾空而起,回头见有络驼在身后。后来登第,排在他后面的人叫驼起。
-----------------------------------------------------------------
〖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日射风平第;
星交龙宇长。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龙太初,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当时在座的郭功父叱责他:“相公(指王安石)面前,你怎敢自称诗人!”又令他写《沙诗》。龙太初写道:“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功父看了很是佩服。下联典指宋代人龙澄,相传他在瀼水游玩,在水中发现一个石盒,得到玉印五牧,印上文字如星霞,旁边人个形貌怪异的人。只听那人说:“我是九天使者,这石盒、玉印是上帝的宝物,请放回原处。”龙澄大惊,照他的话做了,再看,石盒已经不见了。
兄弟两诗伯;
父子三画家。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龙襄,龙膺兄弟二人,均善诗赋,有《九芝集选》。龙襄、龙膺,武陵人。龙膺官太常侍卿。下联典指宋代龙章及其子龙显、龙渊,父子三人均善画虎。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龙章栎阳人。画虎“命笔成于一挥,识者惊赏之”。相传,他平生所画,止有六虎。其二子皆有父风。
反帝反封建;
新年新国家。
——龙生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龙生撰书春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龙女得柳生偕老;
贤人以孟氏始传。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李朝威传奇小说《柳毅传》中人物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帮她脱离苦难,几经波折,终成夫妇。下联典指古代传说中的贤人龙子,据说孟子曾见过他,并向滕文公说起过。
在昔曾绵科甲第;
中兴复振博师家。
——佚名撰江西省永新县在中乡在中村龙氏宗祠联
在江西省永新县在中乡在中村有一栋古祠堂:“在中龙氏宗祠”,号“忠勤堂”。祠堂长297米,宽116米,高20米。祠堂由前、中、后三栋相连,相接之处有两个天井,前天井长2米、宽15米,后天井长17米,宽12米。正面回廊、洞开三扇双合大门,后栋的左右两侧各开一扇双合拱门。砖瓦木质结构、造型古雅,建筑美观,工艺精致。堂内宽敞明亮,四季阳光普照,清凉气爽。大门正中柱梁,楷字体悬挂着这副楹联。据乾隆二年,龙氏族谱载:“忠勤翁,讳升之,字子崇、号禹山(1162-1226),出身儒林,宋嘉定三年始,先任潮洲监仓,转福州帅干,再升任浙漕赋魁。理宗年间著有《中兴政要帝学增释》200卷,授通直郎、史馆校勘等职。理宗未登位前,翁授学于理宗潜邸,理宗登位后,念甘盘旧学之臣,特追赠太师,赐谥号“忠勤”,并诏命在学立碑,在家乡立祠,以劳其勋。尽菅如此赐封,然理宗认为褒宗先生,犹以为未足,后又下诏宫其子孙。可子孙宁可清守祠墓,不愿做官。在中故有“欧隐”之名。750年过去了,而理宗皇帝赐谥号“忠勤公”,并诏命立祠于家,赐匾书“特赐忠勤祠”,完整无缺,依然无遣,悬挂祠内。
-----------------------------------------------------------------
〖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虞舜大臣,子孙繁衍;
雷阳望族,瓜瓞绵延。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县城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龙氏的起源。下联典出本支龙氏情况。
日射风平,映诗人之警句;
星交龙字,徵异兆于科名。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龙太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人龙澄事典。(参见上《龙姓宗祠五言以上通用联·日射风平第;星交龙宇长》联联释。
祠宇维新,桂树永荣龙氏族;
山川挹秀,卿云常护状元门。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龙氏宗祠联。“状元”,典指清代桐城人龙汝言,字锦珊,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风篆日星,功父搁吟哦之笔;
敦厚周慎,伏波示愿效之书。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龙太初的事典。龙太初以诗人名义谒王安石,安石与郭功父坐。功父坐。功父叱曰:“相公前改称诗人?”令赋《沙》诗。龙答曰:“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惊为之搁笔。下联典指汉代名人龙伯高事典。
============================================================
附录:关于龙字
龙,古人视为“神物”。汉《说文解字》:“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神话中神人多乘龙,帝王则自命为“真龙天子”。故民间不轻用,龙比虎少甚图中布龙,头大身短,花饰满身,状若幼龙,鼻孔插白毛,若为儿童戏,项挂小铃铛,更似家中宠物。令人想起传说,古有畜龙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拳龙氏,有御龙氏。”
一、姓氏源流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得姓始祖:刘累。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小孩刚生下来时手上就有纹样,便取名刘累。刘累长大后,跟随董父学习养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了孔甲。孔甲感到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赐给刘累许多财物。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着家眷逃到了鲁阳。因他被孔甲封为“御龙氏”,后人有以龙为氏者,刘累则被尊为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四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三、历史名人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度。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2、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武陵堂”、“天水堂”、“忠勤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
龙姓宗祠通用对联
〖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武陵。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伯高敦厚;
经德文章。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京兆人龙述,字伯高,光武帝时任山都长,大将马援在《戒兄子书》中说:“龙伯高敦厚而周密谨慎,不妄加议论,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而有威信。我很喜欢他、看重他,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光武帝看了马援的这封信,提拔龙述任零陵太守。下联典指清代临桂人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文集》。
图传来鹤;
梦应成龙。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龙镯,字琢成,乾德年间官邠州太守,有惠政,百姓们视他如父母。一天,一群白鹤飞来,从早到晚不离开,州人绘《来鹤图》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唐代人龙起,相传曾在梦中乘龙腾空而起,回头见有络驼在身后。后来登第,排在他后面的人叫驼起。
-----------------------------------------------------------------
〖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日射风平第;
星交龙宇长。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龙太初,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当时在座的郭功父叱责他:“相公(指王安石)面前,你怎敢自称诗人!”又令他写《沙诗》。龙太初写道:“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功父看了很是佩服。下联典指宋代人龙澄,相传他在瀼水游玩,在水中发现一个石盒,得到玉印五牧,印上文字如星霞,旁边人个形貌怪异的人。只听那人说:“我是九天使者,这石盒、玉印是上帝的宝物,请放回原处。”龙澄大惊,照他的话做了,再看,石盒已经不见了。
兄弟两诗伯;
父子三画家。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龙襄,龙膺兄弟二人,均善诗赋,有《九芝集选》。龙襄、龙膺,武陵人。龙膺官太常侍卿。下联典指宋代龙章及其子龙显、龙渊,父子三人均善画虎。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龙章栎阳人。画虎“命笔成于一挥,识者惊赏之”。相传,他平生所画,止有六虎。其二子皆有父风。
反帝反封建;
新年新国家。
——龙生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龙生撰书春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龙女得柳生偕老;
贤人以孟氏始传。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李朝威传奇小说《柳毅传》中人物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帮她脱离苦难,几经波折,终成夫妇。下联典指古代传说中的贤人龙子,据说孟子曾见过他,并向滕文公说起过。
在昔曾绵科甲第;
中兴复振博师家。
——佚名撰江西省永新县在中乡在中村龙氏宗祠联
在江西省永新县在中乡在中村有一栋古祠堂:“在中龙氏宗祠”,号“忠勤堂”。祠堂长297米,宽116米,高20米。祠堂由前、中、后三栋相连,相接之处有两个天井,前天井长2米、宽15米,后天井长17米,宽12米。正面回廊、洞开三扇双合大门,后栋的左右两侧各开一扇双合拱门。砖瓦木质结构、造型古雅,建筑美观,工艺精致。堂内宽敞明亮,四季阳光普照,清凉气爽。大门正中柱梁,楷字体悬挂着这副楹联。据乾隆二年,龙氏族谱载:“忠勤翁,讳升之,字子崇、号禹山(1162-1226),出身儒林,宋嘉定三年始,先任潮洲监仓,转福州帅干,再升任浙漕赋魁。理宗年间著有《中兴政要帝学增释》200卷,授通直郎、史馆校勘等职。理宗未登位前,翁授学于理宗潜邸,理宗登位后,念甘盘旧学之臣,特追赠太师,赐谥号“忠勤”,并诏命在学立碑,在家乡立祠,以劳其勋。尽菅如此赐封,然理宗认为褒宗先生,犹以为未足,后又下诏宫其子孙。可子孙宁可清守祠墓,不愿做官。在中故有“欧隐”之名。750年过去了,而理宗皇帝赐谥号“忠勤公”,并诏命立祠于家,赐匾书“特赐忠勤祠”,完整无缺,依然无遣,悬挂祠内。
-----------------------------------------------------------------
〖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虞舜大臣,子孙繁衍;
雷阳望族,瓜瓞绵延。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县城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龙氏的起源。下联典出本支龙氏情况。
日射风平,映诗人之警句;
星交龙字,徵异兆于科名。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龙太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人龙澄事典。(参见上《龙姓宗祠五言以上通用联·日射风平第;星交龙宇长》联联释。
祠宇维新,桂树永荣龙氏族;
山川挹秀,卿云常护状元门。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龙氏宗祠联。“状元”,典指清代桐城人龙汝言,字锦珊,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风篆日星,功父搁吟哦之笔;
敦厚周慎,伏波示愿效之书。
——佚名撰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龙太初的事典。龙太初以诗人名义谒王安石,安石与郭功父坐。功父坐。功父叱曰:“相公前改称诗人?”令赋《沙》诗。龙答曰:“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惊为之搁笔。下联典指汉代名人龙伯高事典。
============================================================
附录:关于龙字
龙,古人视为“神物”。汉《说文解字》:“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神话中神人多乘龙,帝王则自命为“真龙
龙姓的家谱文献
本文2023-11-24 19:19: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