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家谱提要的图书目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洛阳地区家谱提要的图书目录,第1张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卢氏县为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县。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

卢氏县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县城距三门峡市区135公里。

卢氏县幅员面积4004平方公里,辖9镇10乡,352个行政村,全县户籍人口379627人(2017年)。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33′-34°23′、东经110°35′-111°22′之间。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崤山、熊耳、伏牛3山,北邻灵宝市,东连洛宁县、栾川县,南接南阳市西峡县,西和西南与陕西省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接壤。县境东西宽约72公里,南北长约92公里,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卢氏县境内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熊耳山岭以北的洛河,西段为近东西向,至龙驹变为北东走向,两岸支流交互汇入;东北部的杜关河,先由西向东,再北折入灵宝县;熊耳岭以南主要有老灌河、淇河,为南东走向,为汉江支流丹江的上游。

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2-134℃,全年≥10℃的积温40641℃,年平均降水量6929毫米,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因海拔高低而不均匀。

大抵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河川,海拔1000米以下地带降水偏少。年平均日照时数211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585千瓦/平方厘米。

——卢氏县

姓氏来源:

卢,商音。范阳郡。系出姜(子牙)姓。齐文公之子子高之孙,食采于卢,因氏焉。

注:范阳郡,即现河北省定兴县,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治所在涿 县,(今河北省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为郡。隋开皇初废。另外,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幽州为范阳郡,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乾元年(758年)复改为幽州。同一郡望姓氏为邹、卢、祖、燕、简、鄢。

系出姜姓者又有许、吕、章、齐、纪、强、邱、高、丁、崔、封、钭、厉、戎、赖、逄、申、郦、尚、柴、充、连、文、聂、查、淳于、申屠。

姜:商音。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系出神农氏。神农氏生于姜水,因姓姜氏。黄帝时,神农氏子孙,世主太岳之祀。周武王封吕望于齐,以主太岳,复赐姓姜氏。

以下是一个伟大的姓的介绍----卢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赐以祖名为氏,因此名为高傒,并将高傒封在了卢,其后裔有以卢为氏。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二、迁徙分布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四、历史名人 卢 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 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 挚: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

祖 籍:直棣顺天府(现北京市)密云县牛鲁山人,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前后),由始祖卢德春迁于山东武定府商河县城东五里许卢家河沟。

自十八至三十三世因袭排字为:

基修本立 永培克绍 家传世延 福兴庆昭

前十七世(直系)字名为:(括号内为大约生活的年代)

德春(成化)——中(弘治、正德)——玉璧(嘉靖)——失讳(万历)——失讳(明末)——失讳(清初)(迁居安家)——七世(天聪、崇德)——失讳(顺治)——失讳(康熙)——天朋(康熙)——成(雍正)——克俭(乾隆)(再迁安家)——纬(嘉庆)——光鳌(嘉庆、道光)——埙(道光)——峻峰(咸丰、同治)——仁堂(光绪)——

自十八世起:

壤基: 诰修: 本福(7)

谚修: 本平(1)

本祥(3)

本玉(5)

堂修: 本和(2)

本瑞(4)

本勤(8)

本才(9)

庭修: 本胜(6)

垅基: 恪修: 本海(12)

本士(13)

立昭(4)

本武(14)

永修:

和修: 本德(10)

本江(11)

立强(5)

本明(15)

立勇(1)

本亮(16)

立才(2)

立胜(3)

二世次支“庸”迁居山东禹城黎吉寨。

十世“彦梓”(六世大公后,其自身为十世)迁居东关,因袭“吕”姓。

六世共有四公:

大公后代:(其它略,彦梓一支如下)

彦梓、失讳、国、(单字)、仁、(单字)、山、明、基、修、------

二公后代:(因袭排字)

长支:(十世起)志、国、大、守、(单字)、毓、秀、明、基、修、------

二支:(十世起)天、(单字)、克、(单字)、光、(单字)、峰(或扬)、堂、基、修、-----

三支:(十世起)志、国、大、守、(单字)、毓、秀、明、基、修、------

四支:(十世起)失讳、国、(单字)、守、(单字)、毓、秀、明、基、修、------

五支:(十世起)失讳、望、哲、守、思、(单字)、学、明、基、修、------

三公后代:(因袭排字)(九世起)

可、(单字)、国、(单字)、守、

洪、(单字)、守、

子、(单字)、守、(单字)、毓、学、景、基修--

四公后代:(因袭排字)(十世起)

失讳、国、(单字)、守、(单字)、文、学、明、基、修-----

东关大公后:(略)

安 家: (即本支)(略)

时 家 庄:(十世起)失讳、国、(单字)、志、(单字)、清或占、学、景、基

修、------

沙河西卢家:(九世起)泽焕、承、(单字)、

文、建、子、志、(单字)、方、(单字)、凤、殿、修、

祖、基、修、

姜 家 庄:(十一世起)良、天、志、海、亭、扬或山、(单字)、基、修、-----

朱 家 洼:大公后(十三世起)秉、子或文、丁、邦、济、廷、基、修、------

二公后(十三世起)代光、宗、志、(单字)、景、基、修、

文、振、

郭 家 庵:(十三世起)志、(单字)、毓、学、景、基、修、------

本谱历经五百余年,传代近三十世,至十八世始统一排字,于道光十九年(1840)、道光二十五年(1846)、同治五年(1867)、光绪十二年(1887)分别重修,十三世孙守元于嘉庆十五年作叙。谱中载官位至“佐郎成章”、“修职部”、“教谕”、“优贡”等。

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卢氏。

谁知道卢姓的来源? 卢姓血缘始祖:炎帝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相传,他因居姜水(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西)流域,故以姜为姓。卢姓出自姜姓,姜姓始祖炎帝,也就成了邱姓的血缘始祖。

同为屹立在中华文明历史源头的伟大始祖,炎帝的身世生平却远没有黄帝那么清楚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在陕西的宝鸡市渭水南岸,在湖北的神农架和随州市曾都区 厉山镇,在湖南的株洲和衡阳石牛峰,在云南的孟库,在山西的高平和晋城庄里村,在安徽亳州谯城,都在流传着同一个神话,杜撰着同一个故事,演绎着同一部传 奇。人们对神农氏炎帝的事迹、神话口口相传,热心快肠地立祠建陵,表达一份虔诚的敬畏,同时渴望沾上一份荣耀。

山东卢姓的来源 以下是一个伟大的姓的介绍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萑纹牍正卿,因迎立齐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赐以祖名为氏,因此名为高荩并将高莘庠诹寺,其后裔有以卢为氏。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二、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四、历史名人 卢 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 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 挚>>

卢姓起源于那个朝代现在分布最多在那 姓氏来源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5、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二、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卢氏最早起源于哪里? 卢氏最早起源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卢姓主要发源于山东,后逐渐向西、向南播迁。

先秦时期,卢姓活动地区主要在山东、湖北、河北地区。秦汉时期,卢姓在北哗地区繁衍。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唐末卢姓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满族卢姓的由来 金国纥石烈氏族全部改为卢姓,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卢姓,满族的卢姓原先来自汉民,入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又满洲八旗大姓赫舍里氏族有一部分改为卢姓,大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卢姓汉族。

我查了很多资料,汇总如下: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卢姓者的起源于姜子牙吗?不要告诉我,卢姓创姓祖是高荩我想知道是从高莸哪歉龊蟠开始的。 ???

广东卢姓起源于哪里?有人说是范阳的卢侗? 范阳 唐方镇名。亦名范阳镇、幽州。开元二年(714)设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范阳节度使,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以临制东北奚、契丹。兵额九万一千人,马匹六千五百。后为河朔三镇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辖境屡变,久领幽、蓟、平、檀、妫、燕六州,约当今河北怀安、新城以东,抚宁、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区。为安禄山反唐基地之一。宝应元年(762)李怀仙降唐,复为幽州节度使,兼制卢龙。后历为朱滔、刘济、张促武、李全忠等父于兄弟割据,元和时曾亥命朝廷,但内部争夺最为激烈。乾宁二年(895)为刘仁恭所据。

卢 侗

(1023―1094年) 字元伯,号方斋,上华镇冠山人。潮州前八贤之一。博通经史,尤精《周易》。宋皇v五年(1053年)授本州长史。嘉v年间,经余靖、蔡襄、王举元等人推荐,调惠州归善主薄,不久又调广州帅府,任佐靖之职。宋英宗治平年(1064年)初, 策对于枫宸殿,因才学过人,受到皇帝赞赏,被任为国子监直讲。后奉命巡察川、陕、淮、浙等地,受到朝廷嘉奖。宋神宗熙宁(1068年)初年,卢侗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出任柳、循二州郡守,不久又奉召回京,任秘书省事,兼右正言。因与邓绾、吕惠卿政见不合,遂以中舍致仕。归乡后,于冠山神山下龙潭畔结庐读书,潜心研究《周易》,并于郡城设馆供子弟授业课读。卢侗乡居期间,适逢韩江水涨、堤决,他捐资修复,筑涵沟引水汇集于冠山潭中,出上窖而后入河,使水流得到疏导,乡民感其德,称为“中舍潭”

潮汕现有卢姓村落六十八个,人口十多万;后裔部分移居台湾、美国、日本和泰国等地;前曼谷市长钟隆西蒙(卢金河)祖籍是澄海冠山。

秀丽的潮汕山水风光,早在古代就很有吸引力,外地游学或游览来潮州的文人学士,有不少竟因此不回原籍,反从原籍移家来潮,于潮州开基创业。宋代的卢侗,便是最明显的例证。

卢侗,字元伯,号方斋,生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祖籍河北范阳,唐末五代初,其先祖为避战乱,由河北经河南进入福建,定居于福建九龙江(龙溪,现称龙海)。至卢侗,已传四世。他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究周易。潮州自韩愈因谏迎佛骨贬任潮州刺史,致力于潮州的教育事业,潮州因而大治。宋仁宗庆历年间,卢侗羡潮州山水秀丽,学风炽盛,遂以游学为名,由九龙江一路观光入潮。到潮州之后,他结交当地士子,交流读易心得,流连忘返,遂回九龙江接来家小,安置于海阳县之神山脚下,自己结庐于神山上,终日研读不辍。后受余靖等人的推荐,得到宋神宗的召见,拜国子监直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出任柳、循二州刺史。王安石下台后,卢侗奉诏返京,任秘书省事,兼右正言,又受到权臣邓绾等人的排挤,上书皇帝自请辞去官职,告老返乡,皇帝允其所请,以太子中舍致仕。回潮之后,结庐于西湖山上。与潮州士子交流诗书易于湖山之间。并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至今由他倡议修筑的冠山大潭仍发挥效益,当地人称之为中舍潭。他以学问渊博,品行端正为潮州学子所重,被列为潮州前八贤之一。卢侗卒于公元1068年,墓葬潮州登塘。府志有传。传称:精研周易,事亲至孝。

潮汕卢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潮卢姓人皆为卢侗派下子孙,卢侗为潮州卢氏共同始祖,且姓内姓外无人提过不同观点。这是因为卢侗生有四子:高、昱、景、星。卢侗皆令其于潮州各地择地安居创业。二子卢昱创乡神山脚下,即今之冠山乡。长子卢高及三子卢景创乡陈桥,四子卢星揭阳。后四子后裔向潮汕各地及海陆丰等地和海内外播迁。据初步统计,潮汕现有卢姓人聚族而居村落68个,总人口十多万。其中为数比较多的村落是澄海的冠>>

卢氏的由来及其历史 由来

卢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春秋时期的高菸卢姓始祖。

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

5、以兵器名为氏。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6、源于改姓而来:

①复姓改单姓卢氏。齐桓公后裔有以封地为卢蒲氏、葛卢氏,后改成单字的卢氏。北魏时期,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②帝王赐姓为氏。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卢氏;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觉改为卢氏;祖籍三原(今陕西三原)闾氏族人闾云保,被唐高宗李治赐准改姓为卢氏。

③少数民族改姓卢姓。

历史

卢姓主要发源于山东,后逐渐向西、向南播迁。

先秦时期,卢姓活动地区主要在山东、湖北、河北地区。秦汉时期,卢姓在北方地区繁衍。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唐末卢姓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来排行,卢姓在中国大陆为第42位,在台湾地区为第39位。中国卢姓总人口约65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47%,以广东、河北、广西三地居多,三省区卢姓约占中国汉族卢姓人员的48%。

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卢姓历代名人237名,占总名人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9位;卢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1%,排在并列第48位;卢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58位;卢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第46位。

盈廷定达道,朝宗秉元芳,兴邦希景茂,肇祖永名扬。

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来排行,卢姓在中国大陆为第42位,在台湾地区为第39位。中国卢姓总人口约65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47%,以广东、河北、广西三地居多,三省区卢姓约占中国汉族卢姓人员的48%。

相关信息:

明朝时期,卢姓约有51万人,约占明朝人口的055%,排在第四十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卢姓约占总人口的47%。

其次分布于福建、广东、山东、湖北、山西,五省卢姓约占总人口的37%。浙江卢姓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为卢姓第一大省。卢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形成了浙赣苏、闽粤两大块人口聚集中心,卢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

洛阳地区家谱提要的图书目录

前言序言一 崔慕岳序言二 崔灿序言三 徐金星凡例洛阳一 邵氏家谱二 潘氏家谱三 乔氏家谱四 刘氏家谱五 乔氏族谱六 白居易家谱七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